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15章 ,心思各异的资政与疲秦之策

第315章 ,心思各异的资政与疲秦之策


黄道周和刘宗周的话让钱谦益勃然大怒,他本就有一肚子的火气,现在更是压不住了,直接怒怼道:“打仗是要钱要粮的,大同军现在还没打过来,朝廷就花了上千万两银子,如果你们真弄出一支精兵强将也就算了,结果20万乡勇打不过人家大同军的一个师,让你们行省出钱粮,你们却一个个左右而言他,你们这是想要让我们南直隶养你们的乡勇不成。”

    不要看南京城下20万乡勇有没多大战斗力,但花费却不低,每个士兵要5两的军饷,这也是没办法,江南物价高,工钱高,一个伙计也要二两多工钱,士兵的军饷自然也高。

    再加上火器各种武器装备的补充,打造战船,养水师,半年多时间,南京朝廷就花了上千万两银子,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南直隶士绅出的。

    要其他行省出钱,他们却说什么,自己出乡勇保卫南直隶,他们都出了人了,这钱自然应该由南直隶出。

    当然钱谦益如此愤怒,除了出了钱还有就是自己的仕途不畅,比声望,比资历,甚至比门生故吏,他在朝廷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朝廷迁都金陵,这是他的地盘,内阁首辅怎么也应该是他。

    但现实对他打击就是巨大的,江南士绅,哪怕是南直隶士绅也觉得钱谦益书生意气太重,不是一个当内阁首辅的好人选。

    大家选内阁侯恂为首辅,侯恂最让大家看中的就是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敢下狠手,是一个不在意名声的狠人。同时侯恂上了大同社的必杀名单,大家不用担心他出卖江南。

    这次大同军进攻中原,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真正抵抗的城池和将领寥寥无几,大部分都是望风而降,或者是不战而降,抵抗之后再开城投降的吴襄等人都可以算是优等生了。

    江南士绅担心选钱谦益当内阁首辅,大同军大兵压境的时候,钱谦益会转手出卖大家,侯恂大家就不担心了,大同军打过长江第一个要吊死的人就是他。

    钱谦益首辅没有当上,次辅也被文震孟担任,最关键南直隶士绅认为文震孟是个好的领袖,能够保证南直隶的利益,钱谦益这个东林大佬直接被边缘化了,他在南明朝廷只得到礼部尚书的职位,诸事不顺让他的脾气极其火爆。

    黄道周也怒道:“兵不强,我等练就是了,但你这样散布投降言论就是在霍乱军心。”

    钱谦益怒道:“练兵说的好听,这半年多时间你们练出了什么东西,练出一群土匪流氓,现在金陵城外还算是太平世界吗?

    而且我等还有时间,最多半年,大同军就要打过来了,你们哪个有把握在半年时间内练出一支和大同军一样强大的军队?”

    刘宗周道:“谁说没有练出,几社练的五千乡勇就能做到令行禁止,再给他们一点时间,必能成为一支强军。”

    钱谦益冷笑道:“且不说他们的战斗力能不能和大同军比,就这5000人马在几十万人大战当中能起什么作用,而且练兵不要花钱,朝廷养这些大军已经花费了上千万,再养半年又是上千万,这钱从哪里出,你们福建行省愿意出,还是湖广行省,又或者是你们蜀中出钱出粮!”

    湖广资政张同敞马上道:“大同军还没打到金陵城,但他们的先锋却已经出现在襄阳外了,我们湖广的军事压力极大,这段时间大规模招兵买马,这才限制住了大同军,襄阳府是整个江南最重要的战略要地,襄阳不保则整个江南不保。”

    蜀中资政秦明锦道:“我们蜀中要对抗大同军的第六师,已经非常艰难了,而且十几年来我蜀中一直处于战乱当中,蜀中是江南的上游,蜀中不保则江南不保,朝廷更应该出钱,出粮,出兵支援我们蜀中。”

    后面广西资政道:“总不至于让我们出钱粮吧,朝廷如果有需求,钱粮没办法出,我们可以出几万狼兵,只要朝廷愿意养他们。”

    一年能赚60两银子,在广西地主老财的收入也不过如此。

    保卫江南半壁江山是所有士绅共同的愿望,但具体到谁出钱出粮,那就分歧巨大了。

    湖广,蜀中觉得自己处于前线,军事压力极大,需要钱财招兵买马,税收不愿意输送到金陵不说,他们还想得到朝廷的支援。

    中南三行省自古以来就是穷地方,需要朝廷支援,其他相对富裕的江浙,福建,江西,广东行省也不愿意出钱粮。

    大明的地域太广大了,各地对乱世的感受是不一样,对辽东的人来说,他们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战乱,对关中中原地区对百姓来说,他们也经历了好几年的战乱,但对江南来说,战乱却是从去年开始的。

    在此之前,江南根本就没几个兵,军费开支也极低,但就这半年时间,地方组建乡勇,地方组建新军,军事开支急速提升的同时,江南各省的财政收入却在快速的降低,有枪有兵的士绅哪里还愿意上缴税负?

    开支加大,收入减少,各个行省本就收支不平衡了,就更加不愿意把钱粮输送到金陵了。

    侯恂道:“各位,军事之事暂且先放下,现在朝廷光养兵每年的开支就是2000万两银子,加上要维持朝廷的百官俸禄,皇室开支,打造武器装备等等,朝廷一年的开销是3000万两,我等商议一下各省上交税银的数量,没有税收,不要说等大同军打过长江,朝廷连今年都维持不下去。”

    对侯恂来说,现在最急切的事情不是如何抵挡大同军,而是如何弄到钱粮,把朝廷给维持下去,这半年花的钱粮大部分都是直隶士绅提供或者借贷的,但现在这些士绅不愿意出钱粮。

    本来如果花了这么多钱弄到了一支精兵强将,保护他们的土地和财产,大家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但现实就是他们请来了一群土匪,大同军还没有收刮他们,这群乡勇反而先来搜刮他们了。

    南直隶的士绅欢呼大明的都城终于又回到了金陵,但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他们的税负增加了五倍,这如何让他们接受,所以他们急切需要江南其他行省,来支持朝廷的开销,这才有了现在这场资政会议。

    但一说到各省的税收比例,这些资政们吵的更加激烈,大同军兵锋直指江,谁都知道这笔钱少不了,但谁又都想自己家乡少承担一点,其他行省多承担一点,利益相关,大家就吵的更加激烈,几十位资政几乎要打了起来。

    高登冷眼旁观看着资政会议上的这一切,他在关中已经经历过这种场景了,现在他内心没有一丝波澜,甚至有点觉得好笑。

    他唯一就有一丝好奇,已经有关中,中原士绅的教训了,江南的士绅会不会吸取这个教训,是主动拿出钱粮来支持朝廷对抗大同社,还是和关中,中原的士绅一样,哪怕被大同市吊死,也不愿意多交一点税。

    看现在这场景,高登觉得这些人哪怕是死也不会悔改,只要被大同军吊死的概率更大。

    而像张溥,张彩这些学社魁首,江南名士对眼前的这一幕却极其失望,大同军的兵锋直指江南,朝廷的重臣不想着如何对抗大同军,反而为了区区的钱财争论不休,一点没有保护大明,维护名教的动作。

    就在所有人都在争吵的张溥忽然高声道:“各位资政,某很失望,这资政会议本应该是群贤毕集,众正盈朝的场所,大家应该做的事情是,谴责大同社对圣人家族的迫害,对儒家学问的曲解,对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的摧毁,应该组建精兵强将,反攻江北,恢复天下的秩序。”

    “而诸公不想着家国大义,不想着圣人的传承,却还在为这些琐碎银两争论不休,现在我等留着银钱有什么用,等着大同军打过来,抄了我等的家,灭了我等的族,再来嘲讽我的目光短浅,蠢笨如猪。”

    “诸公应该讨论的事情是如何组建一支强大的军队,如何打过江北,恢复北方的秩序。”

    李信审判圣人家族的事情已经传到江南了,这在江南仕林当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很多读书人,尤其是那些上年纪的读书人来说,大同社的这一举动,不亚于绝了儒家的根基,自然也遭受了猛烈的批判,对于南明朝廷来说这不亚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大同社内部也有很多读书人,只要这些人对大同社起了不满,就能引起他们的内乱。

    所以这段时间江南各大学社报刊都在批判大同社虐待圣人后裔之事。

    当然大家口头受批判大同社虐待圣人家族可以,但真让他们带兵打过长江,跑到山东省去解救圣人家族,江南大族还没有这样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现在只想保住自己的半壁江山。

    这些资政听完张溥的话,脸色难看起来,好话谁不会说,但出真出钱的是他们,但偏偏这话他们不能说出口,就像张溥说的,大同社都要打过江南了,他们还在为银钱的事情争论不休,怎么看上去都和大同报上宣传的那些关中,中原士绅一样。

    一时间现场的气氛沉默下来,大家都不开口争论了,担心成为张溥名声的踏脚石。

    侯恂只能宣布休会,择日再开朝会。

    就在所有人都散去的时候,一个士兵找到高登,带高登来到一个宫殿当中,里面有南明首辅侯恂,次辅文震孟,总官兵祖大寿,神机营提督李轩等人。

    李轩看着高登笑着介绍道:“这是我重民社三大首领之一,高登高凌云。”

    “李轩,你想害死我。”高登暗骂了一句。

    但还是行礼道:“高登见过侯首辅,文次辅,各位将军。”

    侯恂道:“凌云无需客气。”

    而后他让一个侍从给高登搬了一个椅子,让他坐下开口道:“此次老夫找凌云过来,主要就是因为你们重名社和大同社是同时建立的,又是同乡,你们对大同社可谓是知根知底,老夫想请凌云帮助朝廷找到对付大同社的方法。”

    高登马上拒绝道:“首辅高看某了,我们重民社和大同社比起来,可谓是天差地别,某和徐晨比起来更是云泥之别。”

    开玩笑,让他找到对付大同社的方法,这怎么可能,如果真能办得到,他也不可能躲在江南来。

    面对高登的拒绝侯恂却面色和蔼道:“但凌云你对大同社的了解肯定在老夫等人之上,把你了解大同社的情况说出来,说不定对朝廷有益。”

    高登继续拒绝道:“朝廷有锦衣卫侦察情报,某知道的,想必各位阁老和将军都知道了,某就不献丑了。”

    文震孟皱眉头道:“难道凌云还在怪罪我等当初和贺函的争斗,所以不愿意出力。”

    “当初的是是非非,本官不愿意多谈,但贺函却是一直忠于天子,你愿意看到朝廷就这样被大同社击败,让天子再次被抓,和先帝一起被大同社关押。”

    李轩着急道:“凌云你即便是看在天子的份上,也帮忙出个主意吧。”

    高登看了四周的人一圈,有期待的看着他的,也有玩味看着他的,他真什么都不说,只怕很难走的出皇宫。

    高登无奈道:“就某了解大同社的情况来,徐晨不把北方的秩序理顺,他是不会马上进攻江南的,朝廷应当有一两年的时间。

    但如果朝廷想要更多的时间练兵练将,或许可以派一些水利大臣去北方,学习当年战国时期韩国用郑国渠疲秦之策。”

    在场的人都是饱读诗书之辈,韩国疲秦之策他们自然也知道。

    侯恂皱眉头道:“面对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徐晨会放弃?”

    高登道:“当年大同社起事,他没有选择进攻更加肥沃的关中,而是选择攻打遍布堡垒的榆林镇,而后闪击进攻河套地区,就是因为河套可以开拓出上千万亩的良田,能够赈济关中的百姓,现在在大同社的开拓下,河套地区已经有上千万亩良田,每年可以向关中输入几百万石的粮食,只要北方的百姓还有饿死的危机,徐晨不会马上出兵江南的。”

    “如果有个水利设施能够大幅度的提升北方的粮食产能,解决北方连年干旱造成的粮食危机,徐晨肯定会先修水利设施,再想办法进攻江南。”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1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