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25章 ,四星中将张献忠

第325章 ,四星中将张献忠


大同八年(公元  1632年)9月  8日。

    初秋的风已带着丝丝凉意,缓缓拂过朝鲜国汉城王宫的飞檐斗拱。

    这座所谓的王宫,在见过中原繁华的人眼中,着实显得有些寒酸。它的规模,也就堪堪相当于紫禁城当中的一个宫殿群而已。

    那几百间错落分布的建筑,灰扑扑的瓦片在阳光下泛着黯淡的光,与紫禁城那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就连山西那些富甲一方的地主老财,他们的府邸都比这王宫气派得多。

    然而,即便如此,这里是朝鲜国的权力中心。往日里,这里热闹非凡,宛如一个巨大的漩涡,吸引着各方势力。朝鲜的两班大臣们身着华丽的官服,头戴乌纱帽,迈着方步,神色匆匆地穿梭其中,地方豪强贵族们也时常出入此地,他们带着谄媚的笑容,怀揣着各自的目的,试图在这权力的中心分得一杯羹。

    但此刻,这个曾经热闹的权力中心却异常萧条,仿佛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过一般,只剩下一片死寂。

    守卫王宫的士兵早已换成了大同军的战士,他们身着整齐划一的军装,手持锋利的武器,眼神冷峻而坚定,他们像看守一般,静静地伫立在宫殿的各个角落。他们的存在,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让任何人都不敢轻易靠近。

    在景福宫内。朝鲜王李倧坐在王座上,脸色苍白如纸,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惶恐,不安和悔恨。

    早知今日他就不应该听大臣的话,禁止粮食出口到大同社的地盘,如此就不会招来灾祸。

    如果知道张献忠会如此狠毒,他就不会带一点大臣开城投降,以至于让这个恶魔进入汉城当中,著称滔天大祸。

    这几个月他一直生活在悔恨和痛苦当中,他的双手紧紧地攥着王座的扶手,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整个人显得脸色苍白,衰老了10岁都不止。

    太子李澄和李淏站在一旁,但他们的脸上却充满了愤怒,他们是王室成员,大同社的人怎么敢这样对待他们,这是把他们当犯人来看管,哪怕当初野蛮的女真人都没有这样对待他们。

    崔孝一压抑声音恶狠狠道:“张献忠那土匪出了汉城,去巡视城外的农田,看样子大同社又要收刮我国的粮食,这些草民被张献忠用土地收买目光短浅,看着吧,来年不知道他们会饿死多少人,这些乱民会为自己的贪婪付出代价的。”

    朝鲜王李倧悲苦道:“百姓还没饿死,只怕我等君臣就要死在那土匪手中了,大明天朝怎么就败给了这一群土匪。”

    这位在后世有仁祖称呼的朝鲜王,历史上就很悲苦,皇太极只要缺钱缺粮就要打劫他一番,毛文龙活着的时候也是时常欺凌他。

    这条时间线他就更苦了,张献忠收刮的手段比皇太极都狠,朝鲜王是几百年的积累,他的岳父,他的亲信,他的两班大臣。几乎被搜刮的一干二净,现在的他连蜡烛都用不起了,能穿的也只剩下四季礼服,他这个朝鲜王也只剩下表面光鲜了,过的都不如大明境内的地主。

    和后世不同,现在的朝鲜是大名的死忠粉,历史上崇祯在煤山吊死,崔孝一来到崇祯的墓地,绝食七日而亡。

    朝鲜国王李倧次子李澄丙子胡乱(1636年)中被掳至沈阳为质,归国后力主反清复明。设计擒杀清将阿济格,坑俘上万清军。

    并组建“北伐军”联合南明、台湾郑氏势力,提出“假道朝鲜,联日伐清”计划。虽因实力悬殊未果,但坚持使用崇祯年号。这些人的忠心和对满清造成的伤害,比南明都大。

    一个朝鲜人要反清复明,这是什么国际主义精神。

    而在这条时间线上,朝鲜对待大同军的态度和当初对待满清差不多,甚至可能更差一点,满清虽然蛮横,但还是在一个地主士绅体系内争霸天下。

    但徐晨领导的大同社却是泥腿子来掀桌子了,朝鲜的两班大臣本能的更加恐惧大同社,生怕他们把大同思想传到朝鲜王国来,这也是为什么朝鲜禁止粮食出口到大同社地盘的原因。

    但他们万万没想到就是禁运粮食的这一举措,彻底惹恼了大同社。

    皮岛靠近朝鲜王朝境内,张献忠调拨一些运输船就杀到了汉城脚下。

    大同军的上百门火炮一摆出,朝鲜上下一片惶恐,谁也不敢轻易挑起战事。

    他们开朝会商议一天之后,做出的决定居然是打开城门,迎接张献忠的军队,因为在两班大臣想来,朝鲜这么穷,天朝的军队见惯了富裕的中原,不可能来抢夺他们的财,即便能抢,他们也有办法转嫁给百姓,但如果抵抗的话,他们说不定真会被大同军的火炮给炸死。

    于是朝鲜王李倧打开城门带领大臣投降。口嗨,做大明的忠诚可以,但面对这样不可抵挡的强敌,他身子还是非常软的,当时他想着大不了不用崇祯的年号,再和大同军赔礼道歉,放开粮食的限制,应该可以理顺这支军队回去。

    而且当时两班大臣还没意识到大同军这次对阵的目标是他们,以为只要放开粮食的出口就可以解决事情,大同社购买粮食的价格非常高,他们也可以大赚一笔,对朝鲜的两班大臣来说也不是坏事,所以他们张献忠一炮未放,朝鲜的两班大臣就跪了。

    但真等张献忠进入了汉城,掌握了汉城的各个要地,而后直接甩出了一张账单,说这是天朝在壬辰倭乱付出的军费,还有后续对阵亡将士的抚恤费,共1132万两白银,可谓是有零有整,以此来表示大同社是来要债的,不是来当土匪的。

    但朝鲜王和两班大臣听到这个数字天都塌下来了,上千万两银子大明朝廷都拿不出来,就更不要说李倧这个穷国王了。

    他们一个个跪在张献忠脚下悲求道:“天朝的上将军,鄙国贫苦小国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张献忠却露出残忍的笑容道:“你们放心,追债,俺老张是专业的。”

    而后张献忠就从景福宫开始,里面的黄金,白银,铜钱,各种珠宝,人参这种珍贵的草药,貂皮等大衣总之值钱的东西通通拿走。

    冯铨还非常贴心的给了李倧一份账单,上面标注了拿走金银的数量,人参等草药皮衣珠宝抵押的价格,每一项货物都是当地的市场价,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绝不占他们1文钱的便宜。

    景福宫搜刮了一圈,就差把门上的铜钉也给掰下来,宫殿内的各种蜡烛,青铜制的油灯,通通拿走,各种东西折价算起来也就150万两左右,这数字远远低于张献忠的预期。

    于是他开始对朝鲜的两班大臣动手,在汉城当中只要是大一点的院子,通通被他派兵包围起来,而后一律抓起来拷打。

    在考饷李倧等上层的同时,张献忠也没忘记分化瓦解他们的统治阶级

    张献忠的岳父冯铨规模宏大的科举考试,其规模之大可谓是前所未有,除了两班大臣之外,所有的朝鲜读书人都可以参加。

    这轰动了整个朝鲜王国的中小地主阶层,比起大明,朝鲜王国还处于西晋门阀的阶段,他们的底层读书人,除了给那些两班大臣当小吏,没有任何一点出路,事情是他们做的,功劳没有他们份,天花板压的低,让他们没办法前进不说,这天花板还逐渐往下降。

    天朝开的这场科举居然不允许两班大臣子弟加入,专门给他们寒门子弟开门,天朝不愧是天朝。

    至于天朝的将军拷打他们的大王,老子打儿子,这可是符合忠孝礼仪之事,有什么不对。

    追缴债务那也很合理,当年天朝派了几十万大军才保住了朝鲜王国,现在偿还当初的军费和和天朝战士士兵的抚恤金,这不是天公地道,合情合理。

    反正这些债务又不用朝鲜的百姓支付,也不用他们来支付,两班大臣支付,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不要用这种事情耽搁我等去考科举。

    朝鲜中小地主出身的读书人,纷纷赶到汉城当中参加了这场科举,这场歌曲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宏大,共有4000余人参加,有近3000人被录取。

    因为这场科举的标准非常低,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用汉字写一篇文章,不管什么文章都可以,只要写出来就合格。

    面试部分则是用汉语和考官对话,只要语句通顺也合格。

    此时汉语在东方世界几乎是通用语言,有点财富的家族都会让自家子弟学汉语,汉字,于是这些来参考的考生绝大多数都通过了考核了。

    而只要通过了考核就给他们从九品的官职,官位虽然低,但已经是吏员和官员的之间的巨大鸿沟了,一场考试造就了3000多个家族突破了天花板。

    而后冯铨带着这批新的官员,去汉城四周把属于两班大臣的土地通通分给朝鲜百姓。

    从天而降的大饼,直接砸晕了朝鲜的百姓,天朝不愧是天朝,出手就是大方。

    等两班大臣意识到情况不妙,大同社是针对他们而来的,他们想要联络农户造反,想要把大同社逼出朝鲜王国。

    结果他们愕然的发现,中小地主家族的子弟正在取代他们的地位,接管当地的统治权,哪怕分地也会影响他们家族的利益。

    但我当官员就是家族最大的利益。

    而后这些人劝自己的父亲,族长要以大局为重,家里的地能分就分了吧。

    这是天朝上国的命令,连大王两班大臣都反抗不了,我等怎么反抗,还不如接受,只要掌握了权利,家族就是官宦家族,以后还担心没有利益。

    有了权利的补偿,还有分家这种方式减少利益的损失,这些中小地主也就在家族子弟的劝说,把土地给封了。

    至于当地的百姓那就更没有时间搭理那些什么两班大臣了,刚分了地,种地都来不及,谁有时间跟你这些破落户去造反?

    于是除了几股零星的造反势力,被当地的民兵镇压之外,整个朝鲜可以说是极其平静,张献忠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上层的更替,土地的重新划分。

    现在朝鲜王李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被张献忠孤立到了绝境了,靠他们的力量根本不可能反抗大同社。

    王子李澄恶狠狠道:“大明还没灭亡,他们在江南还有半壁江山,还愿意去江南联络南明朝廷,只要时机成熟,南北共同举事,定可以把大同社赶出我们的国家。”

    朝鲜王李倧拿出一块自己的贴身玉佩和一锭银子道:“你和崔将军想办法逃到江南去吧,孤在景福宫等你们的好消息。”

    李澄和崔孝一接过玉佩和银子,对着朝鲜王行了一个礼,离开了景福宫。

    话分两头,张献忠的队伍来到了汉城郊外的田。阳光洒在大地上,稻田反射的光芒,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光辉。

    张献忠骑着高头大马,缓缓巡视着汉城附近的田地,和灾害频发中原相比,朝鲜这里虽然算不得风调雨顺,但也没多大灾害。

    此时正值秋收时节,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朝鲜的百姓们全家老小齐上阵,手持新式的镰刀,在稻田中忙碌地收割着粮食。微风拂过,稻浪翻滚,发出沙沙的声响,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笑容。

    中原来的上将军把老爷们全宰光了,把地分给他们了,而且还约定好以后只收三成税,剩下的七成粮食都是他们的。

    朝鲜当地的百姓瞬间觉得天高了,也蓝了,天朝来了太阳照亮他们的幸福生活。

    当百姓们看到张献忠的马队时,他们立刻停下手中的动作,整齐划一地五体投地,跪拜在张献忠面前,以表达他们的忠心。

    张献忠骑在马上,看着这一幕,心中犹如吃了人参果一般,由内到外都感到无比的舒爽。

    他想起都督徐晨当年在关中的情景,都督当年估计也是这般被百姓敬重,难怪他这么愿意深入民间,果然大丈夫当是如此。

    张献忠勒住缰绳,学着徐晨的样子,大声说道:“各位父老请起,大家秋收要紧!”他的声音洪亮而亲切,在田野间回荡。

    站在一旁的冯铨,凑到张献忠身边笑道:“贤婿,今年中原黄河发大水,直隶也在遭受洪灾,山西、山东据说也有旱灾。如果你在朝鲜弄到粮食输入中原,必定会让元首更加重视你!”

    张献忠皱起眉头,担忧地说道:“六月朝鲜就输入了上百万石粮食去辽东,朝鲜现在还拿得出这么多的粮食吗?”

    没脸没皮自然不用在意名声,但现在张献忠已经洗干了脸,自然不想让自己的脸再沾上灰。此时的他已经有点在意自己在朝鲜百姓心中的形象和声望了,他不想因为过度搜刮粮食而破坏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好印象。

    沈世魁看出了张献忠的顾虑,笑着安慰道:“将军放心,女真人两次入侵朝鲜,杀戮了上百万朝鲜百姓,朝鲜当地的人口已经大为减少。加上将军您又给他们分地了,今年当地也没遭什么灾,我们只要拿走两班大臣和朝鲜王的粮食,不会影响到百姓的口粮的。”

    沈世魁本是商人出身,负责东江镇海上贸易。他的女儿嫁给毛文龙做小妾,他勉强可以算是毛文龙的岳父。

    后来毛文龙死后,他掌握皮岛,想要依靠朝廷打压尚可喜这些武将,从而控制东江镇,东江镇的内乱有他一份功劳。但后期女真人攻陷皮岛,他被俘虏,宁死不降,最后被女真人斩首,这算是典型的大明的军官,对内只会制造混乱,对外又有几分底线,但又没什么本事,典型的猪队友。

    冯铨笑道:“贤婿,我等不光只能输入粮食,能把朝鲜的货物输入中原也是大功一件。”

    “泰生号掌柜田然想要想要购买铁山,在这里开矿建造钢铁厂,还想代理当地的钱庄行业,天津也有不少商家想要购买当地的山林种植人参等草药,还有想购买店铺的,这些全部卖出去能回笼不少银子。”

    张献忠干掉了两班大臣,几乎把当地商业都给摧毁了,但在当地却没什么影响,毕竟是农业社会,大家大不了以物易物。

    但张献忠的做法,很快就引起北方海商的注目,空出了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市场,各行各业都有好几倍的利润,就像最简单的铁锅,运到朝鲜来居然翻五倍的利润,最简单的丝绸,布匹,羊毛布,也有几倍的利润,食盐更是有十几倍的利润。

    而朝鲜这里特产也非常多,各种皮毛运到北方去就有10倍的利润,年份充足人参等草药,那其中的利润更是难以想象,就看你能怎么吹。

    现在上头是他们自己人,他们也不用担心被坑,那还有什么好说的?有钱不赚是傻子,于是大量的海商想购买当地的商铺,占据两班大臣空出来的市场。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0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