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轨道热潮与今年是未来10年最好的
众人在为定都之事感慨一番后,心里都明白定都这种关乎国本的大事,不是他们这些人能够左右的。伤感过后,大家便开始交流各自掌握的信息,这也是他们成立陕西会馆的主要目的。
孔晨清了清嗓子,说道:“总理府提出了一个设想,要在密云地区建立一个大型水坝,这个水坝既能防洪,又能增加直隶上百万亩的水浇地,集防洪抗旱功能于一体。
各位要是想在京城站稳脚跟,现在就可以着手建造砖窑厂、水泥厂。既然已经定都在直隶,直隶就是咱们大同社的根本,元首府肯定会着力巩固根基。接下来一二十年,整个直隶必然会掀起大规模新修水利设施的热潮。开办水泥厂、砖窑厂、矿石厂这些搞基建的作坊,肯定稳赚不赔。”
孔晨之所以透露这个消息,是因为他瞧不上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辛苦活儿。砖窑厂和水泥厂几乎没什么技术难度,现在抢先入局,还能占个先机。等过上半年、一年,大家都反应过来了,到时候想要赚钱就得激烈竞争一番。
其实关中已经有这种趋势了,从大同市占据延安府开始算,对基建的投入一年比一年大,修沥青马路,翻新城池,建设工业区,这就导致对水泥,砖头,砂石建筑材料需求极大,于是这几年关中商贾手里有点闲钱就会投入到这个行业当中,结果就是产能快速扩张,超过了需求,今年关中这些水泥,砖窑作坊因为竞争太过激烈,甚至出现了亏本的情况。
后面大同社攻占了中原,又在整个北方开启了基建,大量在关中活不下去水泥,砖窑作坊,搬迁到中原,江淮,山东,北直隶等地这才及起死回生。但从这件事情就能看出,就是小作坊太过于脆弱了,没赶上好时候,不但不能赚钱,反而会把老本都给贴进去。
他现在把目光投向了蒸汽机行业。他是第一批蒸汽链上的产业供应商,这几年不仅赚了钱,还学到了技术。第二批开放蒸汽作坊名额的时候,他想尽办法搞到了一个。凭借这个名额,他在长安股市筹集资金,花了 15万两银,终于开办了一个蒸汽作坊。
随着大同社的地盘不断扩大,建立的水利枢纽越来越多,对蒸汽抽水机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即便现在蒸汽机的价格跌了一小半,但这个行业依旧利润丰厚,可以说是日进斗金。所以孔晨看不上那些没技术含量的行业,他一心盯着高技术、高利润的行业。
不过,孔晨看不上,并不代表其他人也看不上。姜瑄就打算涉足水泥和砖窑行业。他倒不是看中这些行业能赚多少钱,主要是因为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不管是元首还是总理,都非常关注民生,而这些行业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养活更多的人。这样做能赢得元首的好感,让姜家在民朝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另外,姜家也清楚,元首治理地方向来是基建先行。接下来十几年,北方肯定会像当初的关中一样,进入大规模的基建阶段。砖窑厂和水泥厂本身就是能赚钱的行业。
田然笑着说:“各位要是有关系能弄到海船,跑海贸也是个非常赚钱的行当。现在朝鲜国已经被元首掌控,朝鲜国虽然是个小国,但也有三四百万人口,国内有丰富的木材、人参等药材,粮食也不少,这些都是不错的买卖,在海上跑个来回少说能赚几倍利润,多的甚至有十几倍。”
田然的话让众人吃惊,哪怕是最赚钱的蒸汽机作坊,也没有几倍,十几倍的利润,以前他们就听说过海商赚钱,却没想到会如此赚钱,动不动几倍,十几倍的利润。
就在众人还处于震惊状态的时候,他压低了声音神秘地说:“朝鲜和中原不一样,那里的工价不仅低,而且不需要交厚生金,也不用管工作时长,更没有工匠司的监管。我已经打算在朝鲜建立钢铁厂。”
田然的话让所有人都不禁屏住了呼吸。这一年多来,他们虽然赚了钱,但有些不该花的钱花出去,心里还是很心疼。
从来没听说过请工匠还要管工匠养老的道理,这简直是颠覆了以往的认知,以前可都是徒弟给师傅养老。
还有就是不允许加班,逼着他们雇用更多的工匠。每多雇一个工匠,不但要付一份工钱,还要交一份厚生金。他们宁愿加班,也不想多雇人。
只可惜现在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只能服从元首府的命令,要是敢违反元首的命令,工匠司的人可不会轻易放过他们。
工匠司让他们感觉有个锁链悬在他们的头顶,随时随地有可能勒住他们,但偏偏工匠司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年前工匠司发出管理条例,要求所有雇佣规模超过100人的作坊都建立工匠司分部,以方便他们管理。
但工匠司所谓的管理,是要求他们出钱,请夫子开夜宵,让工匠能识文认字,请老师傅培训技术,还要提供手套,口罩等等
他们自己花钱请人来管理自己,为难自己,天下还有比这更荒谬的事情,但偏偏这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但如果到中原之外的地区开作坊,工匠司不可能追过来,限制就少多了,雇佣成本也更低。不少人听了田然的话,心里都动了去朝鲜开作坊的念头,毕竟朝鲜离直隶也不算远。大家围坐在一起询问朝鲜的情况。田然也没保留,把朝鲜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说出来。
高秀英满脸鄙夷,耻笑道:“一个个大老爷们儿,却只想着这几文钱的事儿,瞧你们也就这点出息。”
孔晨不服气地涨红了脸,辩驳道:“这叫该花的花,该省的省,元首的法令我们自然不敢违反。但朝鲜是民朝的藩属国,我们在那里建作坊,有何不可?”
高兰英不屑地撇了撇嘴,鄙夷道:“目光短浅,只盯着自己那点私利,你们也就这点格局。现在哪儿赚不到钱,非要在工匠身上扣这几文钱。本来我打算找你们共举大事,现在看来,你们不过是见小利而忘义之辈,算了吧。”
田然好奇地问道:“高掌柜是女中豪杰,不知道你又想做何等大事?”
高兰英傲然地挺直了腰板,说道:“现在天下最赚钱的买卖,除了蒸汽作坊,就属建轨道业。现在整个关中到处都在传唱‘轨道一通黄金万两’。从关中跑向洛阳的轨道马车,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用这样的轨道马车把长安的货物运到洛阳,每百里运费三两银,一半都是利润。长安到洛阳的轨道马车,最多 5年就能回本,剩下的全是赚的。更重要的是,修筑轨道马车能快速运兵运货,利国利民又利己,这才是真正的多赢,不比你们扣那几文银子强多了?”
孔晨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说道:“轨道赚钱,关中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这是大同社赚的钱。高掌柜虽然在大同社有点关系,但只怕也没本事独立承包一段轨道吧。”
其实,轨道赚钱关中的人都清楚,但敢涉足这个行业的没几个。一方面,投入实在太大,一里轨道就要花几千两银,大同社修了几千里轨道,花费几百万两,再加上沿途修建车站、仓库的费用,投入了上千万两。如此巨大的投资,让他们有自知之明,不敢轻易进入。另一方面,修路向来是朝廷的事,他们也没想过自己有资格涉足这个产业。
高兰英自信地笑道:“事在人为。现在轨道赚钱,我们知道,大同社官员也知道。扬州知府想修轨道,山西、直隶、河南的官员都申请修筑轨道。大同社光北方就有几百个州县,这么多府县需要轨道,他们哪修得过来?这就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有钱,大同社官员有权,双方联合起来修轨道,轨道一通,我们就有了一份旱涝保收的铁杆庄稼。”
有人质疑道:“事情会有这么简单,都督会允许我们建设轨道?”
高兰英冷哼一声,说道:“你以为有多难?我们出钱修轨道,能快速运兵运货,地方官员能有政绩,我们能赚钱,当地的百姓还有一份差,这对大家都有利。只要我们联合大同社员推动,怎么会不成功?”
田然等人对视了一眼,眼中都燃起了炽热的火焰。如果真能推动民间修轨道,那可就有了稳定的财源。这轨道行业天然具有垄断性,轨道建好后就能躺着收钱,不像其他行业,现在赚钱,过几年就难说了。
现在他们赚了钱,不能把钱投到田地上,谁敢购买土地,就会遭受到元首府毫不留情的镇压,但其他行业又不像种地那样旱涝保收。这些商贾内心是想置办一份铁杆庄家,哪怕后世子孙愚钝,靠着这份铁杆,也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和建造轨道显然就是非常适合的铁杆庄稼。
姜瑄急切地问道:“那我们要联合修建哪段轨道?”
高兰英胸有成竹地说:“就修洛阳到高迪段的轨道,一直修到海边。这样,海贸的货物就能通过这段轨道进入中原,再到关中。海商利润高,这段轨道修好,整个北方海贸的货物都得经过我们的轨道进入中原腹地。”
孔晨皱着眉头,担忧道:“我们虽然有些钱,但一下子要修上千里的轨道,这沿路的土地怎么征调?江南河道多,又要修多少桥梁?”
高兰英笑着解释道:“想在扬州修轨道,自然少不了扬州府衙帮助。让他们占一部分股份,帮我们完成土地征调。至于钱财,我们可以通过股市筹集,就用河套商社的模式。凭我们关中商家的力量,还修不了一条千里长的轨道?”
田然激动地一拍桌子,说道:“高掌柜不愧是女中豪杰,这门生意我们联合起来做了。”
众人纷纷点头,只需要打通了官府的渠道,那这份买卖就可以做,轨道虽然投入高,但胜在稳定,他们看中的就是这份稳定,作坊能倒闭,但是轨道却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消失。
大同八年 11月 7日。
直隶,通州郊外,寒风凛冽,此时北地的清晨已然开始降霜,那些小水坑已经有薄薄的冰层。
徐晨带着一些亲卫来到了通州的郊外,而此时他眼前却是一个周长几十里的湖泊,湖泊水光粼粼反射着清晨的阳光,有不少野鸭水鸟在其中游荡。
郭铭看着眼前的湖泊道:“要不是傅山果断,以这里为泄洪区,只怕整个京城十几个州县都要沦为泽国了。”
他们也想不到几个月前的雨会下的那么长,即便他们决定了泄洪,依旧下了一个月,原本他们只打算用十几个村镇作为泄洪区,但最终的结果却是淹掉了大半个县,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要是不在通州这里卸掉洪水,直隶十几个州县都会被淹。
徐晨道:“这次直隶有多少人遭灾?”
郭铭苦笑道:“大半个直隶都受这场雨水影响,出现减产,几百万人遭灾,总理大臣府已经减免了直隶田税,但还是有十几万农户颗粒无收,现在只能由总理大臣府救济,山洪淹没了三个村庄,有上千百姓死在这场洪灾当中。”
这个死亡数字放到后世,那就是轰动全国的特大灾害,但在这个时代人命不值钱,一场波及大半个行省的洪灾,最终却只死了上千人,这已经比所有人预料都要好了。
徐晨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吸取这一次事件的教训,修缮各地的河堤,这片地区已经成了湖泊,干脆就保留下来,作为泄洪区。”
郭铭皱眉头道:“当地十几万百姓该如何安置?”
北方的粮食一向紧缺,少了十几万的农户,就相当于多了上百万石口粮的消耗。
徐晨道:“把他们一部分安置在京师,做土木工匠,一部分安置在天津卫,让他们去天津卫修港口,以后天津港将会取代通州的位置,成为京城最重要的物资获取通道,天津卫将会大规模的开发,能安置这些农户。”
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以后就很难做了,后世河道内部,整平土地种植粮食,但这个时代可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压力,完全可以退耕还湖,建立一些湿地来作为泄洪区,同时为北方保存一点水源,为干旱做准备。
巡视完通州之后,徐晨低调地返回京城,径直来到了元首府。
刘永早已等候在此,他恭敬地拿出准备在公民议会当中通过的议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明年计划修建的 4条轨道。这 4条轨道以开封府为核心,向四面扩散,分别是开封府到大名府、开封府到南阳、洛阳到开封府、开封到临淄,总长度超过 2000余里,造价约 500万两。
刘永详细地介绍道:“以开封府为轨道网络的核心,将会把开封府方圆千里的十几座城池纳入到轨道的交通体系中。这不仅能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还能给中原的灾民提供一份差事,繁荣中原经济。同时,对于军事和政治也有极大的意义。5年内修建一个完备的轨道网络,我大同军的调动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到时候我大同社可以调动几十万大军同时向江南发动进攻,而这条轨道也能保证几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
徐晨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表示认可,就现阶段而言,轨道的军事价值极为重要。当轨道网络贯穿之后,大同社的军事打击能力将会成倍提升,更不用说其附带的巨大经济价值。可以说,一条轨道能够把整个北方的力量紧密联合在一起。
接着,刘永又拿出几个议案。其中北直隶水利议案引起了徐晨的关注。今年那场连绵不断的大雨把刘永吓得不轻,断断续续下了三四个月,他这个黄土高原长大的娃,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回南天。他感到十分奇怪,同样是北方,关中的雨量那么少,怎么到了京城却能下这么久。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根基,修缮北直隶的水利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
徐晨对新修水利工程自然是赞成的,但他和刘永的想法有所不同,他更关注密云水库的修建。今年这种雨水绵绵的情况应该是极端天气,哪怕在后世京师也很少下三个月的雨。按照小冰河时期的规律,只怕明年就要准备抗旱灾了。
徐晨思索片刻后说道:“这两年北方的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我们最好了解各地的气候情况,才能提前做好应对灾害的准备。我打算在各县设立一个气象局,人员不需要多,一个就足够。他们的任务是记录每天的天气、雨水下降的情况,而后每月汇总上报到京城。通过这些统计数据,我们就能知道哪个地方干旱,哪个地方雨水多、闹洪灾。”
刘永眼睛一亮道:“这倒是一个提前预防灾害的好方法。”一个县只安排一个人,这样的小部门他觉得没什么问题。
而后徐晨翻看到北直隶抗洪嘉奖名单,他本是一扫而过,但一个人名字吸引了他的注意。
“朱由检?”徐晨不可置信说了一遍。
刘永道:“元首,您离开京城不久之后,崇祯的两个妃子怀孕了,他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准备一些钱财,我们让他去紫禁城演皇帝,他不愿意,后面让他去作为物资书记员,当时下湾村河堤出现管漏,却没有想到崇祯如此勇敢,直接跳下去堵住了管漏的地方,崇祯虽然是个糊涂蛋,但不得不说是条汉子。”
徐晨笑道:“这倒是一个可以宣传的地方,大明朝把崇祯逼成了一个昏君,但在我们大同社治理下崇祯却成为一个敢跳下河堵管漏的英雄,此事可以大为宣传一番,让天下知道我大同思想的先进性。”
“遵命!”
随后,刘永又把总理衙门统计出来的这一年的税收、田赋、粮食结余情况向徐晨汇报了一遍。
徐晨看到统计数字,不禁有些惊讶。他本以为今年天灾不断,粮食消耗巨大,却没想到虽然看上去灾害遍地,但除了中原的粮食稍微减产之外,北方其他各地的粮食产能都有所增加。加上今年 11月的统计,从海外江南弄到了 650万石的粮食,河南行省,直隶行省虽然减免了税负,
但大同社依旧从整个北方田赋加购买到上亿石的粮食,这里主要的功臣是关中,为大同社提供了3000万石的粮食,可以说是支起了大同社半壁江山,虽然有一半都是玉米,土豆,红薯这种杂粮。但在小冰河时期能填饱肚子就足够了。
当然这笔粮食看上去比大明多好几倍,但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大明只是计算征收到朝廷的税赋,地方上乱摊派他们是不计算,所以看上去税收少。
大同社是把这一部分也加上去,留三成给地方的府县以维持他们的日常开销,剩下4000多石粮食要供应北方的脱产人员,大同社的脱产人口有900多万,接近1000万的样子,3000万石的粮食则作为灾害的储备,整个北方6000多万人口,每人只能分半石粮食作为储备粮食。所以整个北方的粮食依旧紧张。
只可惜刘永不是后世人,他不知道自己处于小冰河时期。看到这3000万石粮食他自豪地说:“我大同社一年囤积的粮食比大明盛世太仓的粮食都要多一倍。只要整个北方不再出现前年那样的大规模旱灾,民朝将不会再出现大规模的饥荒。”
徐晨为了不打击刘勇的自信心,只能露出一个略微的苦笑,毕竟大家都辛苦一年了。好不容易在大灾之年保住了粮食,他也不好说今年是未来10年最好的一年。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80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