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36章 ,思想换不了,那就换人

第336章 ,思想换不了,那就换人


众人围坐在一起,议论纷纷,气氛热烈,但现场的读书人并未将注意力放在江南的事务,反而更关心北方大同社的事情。

    一位年轻的读书人向张溥问道:“天如先生,北方真的没有皇帝了吗?徐晨真的没有称帝,会不会只是换了个称呼,就像始皇帝把天子改称皇帝一样,他把皇帝叫做元首?”

    这的确是古往今来开天辟地的第一遭。历史上,造反称帝的英雄豪杰多如过江之鲫,而造反而不称帝的,大多是因为没有能力。如今徐晨已经占据了整个北方,是当世实力最强的人物,江南的读书人很难相信他能忍住称帝的诱惑。

    张溥虽然与大同社处于敌对立场,但还是公正地说道:“要判断一个人,得听其言,观其行。我和徐社长相处了三个月,他的言行举止确实没有称帝的想法。他作为元首,权力看似比一般帝王大,可这更多是源于他的威望,但这个位置并不能继承给后代。

    就说这次大同报公布官员财产,徐社长自己排在首位,这些年下来,他和夫人也就积累了三万多两的家产。由此可见,他只是把这三万两当成自己的家产,而没有将天下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徐社长做事喜欢身先士卒,去年六月他就在中原抗灾,和普通灾民一起挖水渠,我亲眼所见,足足三个月时间,绝无虚假。北方的灾情能如此快速得到平复,和徐社长的以身作则有很大关系。”

    后面的话让当地士子尴尬了,大同社的人身先士卒,抗旱救灾,他们的家长,趁火打劫,发国难财,不要说外地的士子看不下,就是他们也看不下去。

    黄宗羲听完,不禁叹息道:“如此圣明之主,要是不苛待士绅就完美了。”

    南方的读书人对徐晨的观感十分复杂。徐晨宣传的思想,在南方读书人群体中颇受欢迎。他带领一群读书人起义,占据了大明半壁江山,还迅速恢复了那片地区的稳定,这样的功业令人羡慕不已。

    哪个读书人不想建立一番前所未有的功业呢,徐晨成了他们心中既向往又难以企及的对象。

    然而,徐晨要清洗地主士绅,这让他成了读书人家族的敌人。所以,尽管他们内心非常崇拜徐晨,但为了家族利益,只能留在江南。

    夏允彝冷哼一声,愤愤地说:“要是士绅都做那些祸国殃民之事,我也会为徐社长高呼一声杀得好。”

    他想起了在苏湖地区的遭遇,心中满是怒火。最早发现苏湖地区发生灾害的是几社成员。他们怀着救灾的热忱,从家族中弄来了土豆、玉米、红薯等粮食,还联合松江的几大家族,效仿大同社搞了一场捐助活动。

    松江府的几大家族看在世代交情的份上,或许也是忌惮他们手中的五千社军,纷纷拿出粮食,你捐三百石土豆,我捐五百石红薯,总共凑了大概五千石杂粮,准备运往灾区。

    当他们满怀希望地将粮食运往灾区时,却被当地的乡勇阻拦了。

    乡勇声称这是资政会议的决定,不允许外乡的粮食进入灾区。

    夏允彝等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一片好心运送粮食来救灾,却遭到这样的阻拦,这是他们事先完全没有想到的。

    随后,苏州的士绅前来与他们交涉。那士绅穿着华丽的长袍,摇头晃脑地说了一大通云山雾罩、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大致意思是,他们捐了粮食,会让本地士绅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本地士绅捐少了,会被人说成小气。

    夏允彝:“那你们就捐多一点。”

    “捐粮施粥都是有规矩和惯例的,不是你想捐多少就捐多少。”

    那士绅还摆出一副长辈的姿态教育他们:“你们这些年轻人太不会做人了,长辈是怎么教的,捐赠的数量怎么能超过我们本地士绅呢,这不是影响我们在当地的威望吗?我们的面子还要不要了?”最后,竟要求他们只留下一百石粮食,其余的全部运回去。

    当时,夏允彝气得满脸通红,要不是徐孚远等人及时拉住他,他真会当场把那士绅打得满脸开花。

    夏允彝等人在遭遇苏湖当地士绅的无理阻拦后,心中满是愤懑与疑惑。他们决定展开调查,想要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经过一番探查,他们终于发现了背后的真相:苏湖当地的士绅们正打算趁着这次天灾,大规模兼并农户的土地。而他们带来的赈灾粮,无疑会严重阻碍这些士绅的计划。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士绅们派人试图劝说他们回去。

    得知真相的那一刻,夏允彝怒不可遏,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黑化冲动。他恨不得立刻带着大军踏平苏州城,把当地的那些士绅全部吊死在城墙之上。

    此时,他终于有些理解徐晨的想法了,这些士绅自私自利、不可教化,或许只有将他们绳之以法,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然而,他终究无法突破自己的出身局限,黑化的念头最终未能付诸行动。他只是在苏湖之外设立了施粥点,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救助了三万灾民,并将绝大部分灾民安置在了松江府。

    外界的读书人听了,也纷纷摇头,对那些士绅的行为表示不齿。在一年兼并土地,这是士绅的常态,但阻碍朝廷的赈灾粮进入,这还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苏湖的士绅真是不给自家的父老乡亲留一点活路,连他们都觉得无耻过了头。

    苏湖地区的读书人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并非不清楚父辈们的所作所为,也曾试图劝说,但父亲叔伯们根本不听他们的劝告。那些士绅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在这大灾之年,我们用粮食救了百姓,百姓回馈我们田地,这不是两全其美之事吗?”

    张溥也感慨道:“大明有很多陋习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大灾之年兼并土地是一项,读书人靠挂也是一项。朝廷没有钱,拿什么养兵、赈灾和搞建设?”

    “大明人口万万却打不过一个几十万女真人,徐晨带着几十个读书人,几年级的时间就占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造成这些事情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朝廷没钱。

    徐晨起事的米脂,被九边重镇包围,按理来说在这种地方举事,无疑是自寻死路,但偏偏朝廷劝了九边三四年的军饷,当地的边军穷的活不下去了,看看大同军举事以来,哪里打过什么硬仗,边军几乎都是望风而降,又或者是直接加入了他们,看看大同社的军方高层,有多少都是边军将领出身。”

    我这次去北方,学到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权责对等。徐晨掌握了天下最大的权力,也付出了最大的艰辛。北方只要出现灾害,他总是冲到第一线,大同社的官员也是身体力行,哪里出现灾害,马上冲到第一线去平复,没有推诿,没有视若无睹,也只有这样尽心尽责的官员,才能让北方经历如此多的灾害,却没有发生任何的民变。

    而这种事情在大明是看不到的,大明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地主士绅占据了天下的利益,却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

    有人想要反驳,但张溥严肃地说:“这一点无需狡辩,徐晨的《封建土地论》已经清晰地算出天下的利益被谁占据了,反驳就是在自欺欺人。

    徐晨认为我们无能,觉得我们没资格掌管天下、占据高位,所以毫不留情的清洗了北方的地主士绅。要改变这一点,我们首先就要承担起对天下的责任。”

    任大任苦笑着说:“我也曾劝说过家中的长辈,但他们根本不听。”任大任与几社、复社等团体的人物交往密切,又或者说苏湖的士子和复社几社都交往密切。这次苏湖之事,让他们觉得没脸见这些朋友了。

    张溥叹息道:“朝廷就是被这样昏聩之辈把持着,才会日渐衰落。我们有心改变这个世道,却偏偏不掌握权力。”他的这声叹息,引起了现场所有读书人的共鸣。

    明末本就是一个思想交汇极其激烈的时代,江南已经有不少读书人开始突破封建皇权的禁锢。而徐晨的出现,使得这个时代的思想浪潮更加汹涌。

    年轻人对这些新思想充满了热情,他们成立学社,激烈地讨论着,暗中收集大同报,关注着北方大同社的一举一动,学习北方传来的新思想。

    然而,江南的老一辈读书人却截然不同。他们年轻时也曾有过一些先进的思想,但到了年老之后,更在意钱财和家业。

    张溥写的《富国强兵疏》在年轻读书人群体中疯狂流传,大有洛阳纸贵的趋势。

    但老一辈读书人看了之后,却发出嘲讽的笑声。用他们的钱来购买他们的土地,简直是荒谬至极。他们一年收租高达五成,而且旱涝保收,朝廷花三十年时间给他们的买地钱,连他们地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至于开放盐、铁,开放海禁、山泽等建议,在他们看来更是笑话。除了盐之外,炼铁朝廷能管得了,矿山本就掌握在他们手中。海禁更是不能废除,废除之后他们不但要交税,还要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他们觉得现在这种模式很好,不用给朝廷上税,还可以借助朝廷的海禁打击竞争对手。海外番邦的银子就那么多,那些海上的亡命之徒多赚一两,他们就少赚一两。

    年轻的读书人们满怀热忱,怀揣着从新思想中汲取的救国良方,迫不及待地展示给长辈们看,渴望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叔伯们的冷漠回应:“努力读书,好好考科举,不要听这个妄人胡言乱语。”

    年轻人与老一辈之间本就存在着难以跨越的代沟,徐晨带来的新思想更是如同一把利刃,将这代沟直接拉大到了几个世纪的差距。双方都觉得彼此的想法如同来自不同的世界,难以沟通。

    “但又能怎么办,这些人是我们的父辈、是叔伯。”一位年轻人无奈地叹息道。

    张溥神情严肃,语重心长地说:“长辈错了,我们要勇敢地指出来,更不能让他们胡作非为。此次苏湖之事,就是我们的叔伯们在胡作非为。他们自认为这是传统,不会出什么问题,但却不知道这个世道已经变了,规矩也应该变。如果放任他们兼并土地,农户不会再沉默,他们会投靠大同社,而后把我们吊死。”

    张溥从中原回到江南后,感触最深的并非两地秩序、百姓的差距,而是官员之间的巨大差异。大同社的官员勇于任事,遇到矛盾积极处理,遇到问题主动解决。他们充满了活力激情,勇于论事,所以北整个北方也看起来更朝气蓬勃。

    而大明的官员则截然不同,他们习惯了袖手旁观,喜欢把政务交给师爷吏员。他们奉行着“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多做多错”的原则,自己不做事情,也不允许其他人做事情,以至于大明朝堂贪污腐败,横行无能之辈占据高位,整个朝堂暮气沉沉。

    朝堂上充斥着这样的无能之辈,江南民间又都是顽固不化的士绅。即便大同军都打到江南了,他们还守着老传统,不肯睁眼看世界。

    在张溥看来,这些人就像被封闭在旧时代的牢笼里,不愿意接受新的观念。按照徐晨的说法,他们的三观已经固定,根本无法改变,只能沿着老祖宗的道路继续走下去,哪怕这条道路通向的是悬崖。

    尤其是经历了苏湖士绅禁止赈灾的事件后,张溥越发觉得徐晨具有先见之明。他猜想徐晨或许早就见识到了这些人的顽固,知道他们无法被教化,所以干脆放弃他们,选择清洗掉他们。张溥不得不承认,徐晨在江北的做法极其有效,两地的治理成效有着天壤之别。

    但张溥无法像徐晨那样行事,复社也不是大同社。他做不到清洗江南士绅,甚至在很多方面还要依靠江南的士绅。不过,经过几个月的苦思冥想,张溥终于想到了另辟蹊径的方法。

    他发现老一辈的三观已经固定,他们不愿意放弃原本固有的利益,而年轻人则不同。年轻人没有被旧观念固化,他们更注重理想信念,而不是家族利益。他们愿意接触新思想、新思维,并且愿意为了理想付出和牺牲。既然无法改变老一辈的思想,那就换人。

    张溥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动这些年轻人,让他们在官场上取代那些无能之辈,在地方上取代那些老士绅,用这样的方式完成一场不流血的变革,以此改变朝堂暮气沉沉的局面。

    张溥激昂地说道:“他们的思想成就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变化了,我辈应当自强,要当仁不让地接管这个朝廷,改变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不努力,天下就会在这些长辈的带领下继续走向腐朽和灭亡,要不就是等大同军杀到江南,由徐晨来改变天下。

    所以我们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必须当仁不让地接管天下。”

    张溥的话简直是说到了现场这些年轻读书人的心坎里,他们早就不满自己家族的长辈,觉得他们太昏聩,太愚昧,太贪婪。只是封建礼教君臣等级,士林舆论都不允许他们反抗长辈,抢班夺权这种行为那更是大逆不道啊。

    但张溥却鼓励他们说出了他们心里的话,鼓励他们抢班夺权,天如先生不愧是江南第一名士。

    而后张溥道:“我等就在苏湖开始行动,此次苏湖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百姓卖儿卖女,苦不堪言,我等就把家中田地的租降低到两成五,给江南百姓一口喘息之机。”

    现在苏湖的读书人被张溥说的热血沸腾,当即道:“好,我等着就去降低田地的地租。”

    集会结束之后,任大任来到自己家的田地,召集租自己家土地的佃户道:“今年我任家的地租只要两成五,剩下粮食的都归你们所。”

    任家佃户听完一阵愕然道:“大少爷,您这不是拿我等取笑吧?”

    任大任道:“你们不相信,我可以现在与你们签订契约,如此白纸黑字,哪怕告到官府也是你们胜。”

    说完任大任还真让人找来纸笔,在现场写下契约,约定今年任家田地的地租是两成五。

    即便是这样农户得到手中的契约还是不敢相信,这天下会掉馅饼,不会有什么隐藏的条款吧?

    苏州也算是个文化之乡,当地的农户也认字,加上任大任每个字也写的非常大,也就那么寥寥几句话,应该不存在坑蒙拐骗的事。

    “你在干什么?”这个时候任大任的叔父任发,听到任大任把家里的租子降到两成五当即跑过来。

    任大任畅快笑道:“干革命!”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9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