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暂且蛰伏与人定胜天
稍后赵云飞找到刘亚雄、陈诚把汉斯提议再说了一遍。
刘亚雄冷笑道:“郑芝龙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好歹看住了这些强盗,守住了我们天朝的南大门,要是没他们,这些番邦人只怕又会重启吕宋之事。”
“属于我们的东南亚航线,只怕是属于这些荷兰人的吧,现在在整个南洋诸国,最强盛的就是荷兰人,号称什么海上车马夫,他们把殖民队都建到了东番岛上,这可不是什么好盟友。”
因为有徐晨的嘱咐,赵云飞他们非常关注收集西方的情报,尤其是从扬州开海之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甚至英吉利的都开始在扬州建立商馆,他们内部之间相互拆台,也是把这些人的老底都揭出来,加上徐晨把后世这些人做的恶事全部告诉了赵云飞他们,所以赵云飞知道这些人不但不是什么商人,反而是一群恶魔。
陈诚想了想道:“实力是一切的基础,在海上船多胜船少,大船胜小船,大炮胜小炮,现在我们的战船不够多,大炮不够多,水手也不够多。
这场海上的纷争,我等加不加入都不会成为主角,暂且看他们斗,等我军实力足够,再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赵云飞他们可不光只把目光盯着江南,而是早就盯上了东番岛,这个岛距离江南太近,要是被敌人占据,就像一颗钉子扎在了天朝的腹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东番岛早已经被他们看是民朝的地盘。
南洋诸国自古以来就是天朝的番邦属国。而现在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甚至最近出现的英吉利人,肆无忌惮的在天朝的属国杀戮,占地为王,建立他们的殖民地,这在赵云飞他们看来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现在大同海军力量虚弱,只能暂时忍耐,但等海军强大之后,这些自古以来的属国通通都要收复,这些西方的番邦之人全部都要被驱逐出南洋的海域。所以从一开始赵云飞就知道这些人是敌非友。
赵云飞叹息道:“这场冲突要是再晚两年就好了,到时候我军不但可以一击重创南洋的各方势力,还能占据东番岛,6艘战列舰实在是太少了,我们需要16艘,26艘,乃至更多的战列舰。”
造船是个系统性的活,大同社这两年在扬州,光造船行业就砸了几百万,改造扬州原本就有的造船厂,缺造船的造船工匠就想办法从江南招募,还想办法从荷兰人,葡萄牙人,西班牙这些国家弄造船工匠,只是效果不怎么好,他们当中冒险者的水手,大副,火炮手,船长比较多,会一点简单维修造船工也有,但技术高的造船大匠基本上没有。
改进生产工艺,想想办法减少木材干燥时间弄得干窑,打通了辽东通往扬州的海上木料通道,沿途建设灯塔,辅助商船航运,一棵百年树木,从辽东砍下来,只用花半个月时间就能到达扬州的造船厂,可以用各种龙门吊,以蒸汽为动力,或是木工用的上的,锯床,刨床等先进的机械,可以说徐晨把能开的挂全部都开上了。
现在大同社遇到的问题是有钱花不出去,两年多的时间,也就是建设出6家大型的造船,大型的战列舰也就造了6艘。
为了帮他们组建完善的造船产业链,尽最大时间缩短造船的工期。
像扬州现在的木料,都是辽东最上等的木料,量大管饱,不管是做甲板,做龙骨,做桅杆的木料都不缺,这可以说是极大减少了造船的时。这个时代很多大型的宝船大部分时间就卡在运输木料。
除此之外,每个造船厂附近都有一个配套的造船工业区,里面会有钢铁厂,器械厂,织布厂,制造桐油,麻丝等作坊,可以说造船需要的原材料都可以在附近购买,极大的节省了造船的成本和时间。
但即便徐晨已经开了如此多的外挂,还不计代价的投入造船,制造一艘千吨级的战列舰,依旧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战船出来和士兵的磨合又需要一两年时间。一支海军组建都要三四年时间,战斗力还要看实战情况。
所以现在的大同军是有心无力,难以插手这场海上的争斗。只能继续蛰伏在黄海海域,努力提升海军的战斗力。
最终在汉斯不解的目光,赵云飞表达了拒绝的意思,在他看来这对大同军也是有好处的,毕竟现在郑芝龙霸占的日本航线对大同社也非常重要,双方也发生了冲突,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荷兰在这里虽然有一支舰队,但他们辅助的战船和兵员非常少,光靠他们几艘战舰是很难打得过郑芝龙庞大的船队。
汉斯不理解,但只能把这消息传回给东番岛,荷兰人的总督见没有拉拢到盟友,只能想办法联络刘香。
而刘香在广州招揽本地的海盗,恢复了实力,准备向郑芝龙报复,荷兰人刚一派人过来,他就马上答应了联盟,一场海上的大战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视察完海军战舰射击的科目。三人来到海州造船厂,查看当地制造战舰的情况。
一来到这个造船厂,首先映入眼前的是堆积如山的材料堆放区。粗壮的橡木、松木,榆木等木材整齐地码放着。
这些都是从千里之外辽东运输过来的,光运输的费用就比木料本身都要值钱,两者相加,一根百年的木料价值300余两。
这300两银子形的木料,成了一条伐木的产业链,在辽东的伐木工匠可以赚到钱,运输木材的商家也能赚到钱,大同社又能得到质量高,价格低的木料来建造战舰可谓是一举多得。
这样市场购买却比大明时期的官营极大的节省了成本,万历年间开始修三大殿,光湖广行省一家,采木的费用就高达339万两,不知道养肥了这一路多少蛀虫,又不知道害死了多少湖广的百姓,和沿途征发徭役的百姓。
这一系列的人员除了官员和万历皇帝得利之外,所有人都处于哀嚎的状态当中,甚至要付出生命。
而就在这木料的堆放地,工匠们用着吊装的机器,把巨大的木料安放在铁制的轨道车上,再由车子推着木料,进入一个砖窑。不过这个砖窑极其庞大,卧在地面上就好似一条巨龙一般。工匠把木料推进去,而后浑身是汗的走了出来。
看到赵云飞等人过来造船厂厂长宋大刚亲自过来迎接他。不用赵云飞他们说,宋大刚也知道他们是来巡视战列舰制造的进度。
于是他带着三人来到了一个极其庞大的造船船坞,一艘巨大的万料风帆战列舰的雏形已经显现,龙骨已经铺设好了,然后在在龙骨两旁则是巨大的肋骨,船只的龙骨有十几丈长,两旁的肋骨也有几丈的高度,即便是没装甲板,光这个造型就知道这艘战舰是一个庞然大物。
造船工人们像勤劳的蚂蚁一样,围绕着船体忙碌着。一群强壮的木匠正挥舞着斧头和锯子,将巨大的木材加工成合适的形状。
在龙骨铺设的地方,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指挥着年轻的工作,用龙门吊,吊起庞大的船只肋骨,工匠正仔细地调整着肋骨的位置,而后把它钉死在龙骨之上。
赵云飞询问道:“这艘战列舰还有多久可以下水?”
宋大刚笑着指着一旁缓慢移动的龙门吊道:“这机械可帮了我们的大忙,以前想要移动一块几百斤的木料,需要几十个人忙碌,一天也就能安装一两根,但现在却能增加10倍,去年制造的战列舰花了一年半的时间,这艘俺老宋能保证一年内制造完成。”
“一年?”一年时间都够他们大同军从米脂吞并整个延安府,却没想到现在却只够造一艘战船的。
宋大刚察觉到赵云飞等人的不满解释道:“将军这个是造海船,尤其是这样的万料海船,马虎不得,只要稍有一个木料钉的不牢固,整艘船都会被海浪拍散,一年时间已经是极快了,前朝造宝船那都是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造好。”
赵云飞他们虽然心急,却知道这事情心急也没用,这都是技术活,元首有钱都花不出去。
而后他们去了其他的船坞,这些船坞有一些造的是小战舰,有一些则是为海上定制商船,这些船只体积更小,建造的难度更低,不少已经要要完工了。
只见船坞当中的造船工匠,有条不紊的把船板一块块钉好。工人们将一块块打磨光滑的船板用榫卯结构和铁钉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缝隙处填充着麻丝和桐油,以保证船体的密封性。
他们的动作熟练而迅速,每一次敲击都精准有力。在船体内部,一些工人正在搭建隔舱,这些隔舱不仅可以增加船体的强度,还能在船只受损时防止海水蔓延。
另一些已经制造完成的商船,工匠们则通过大型的龙门吊,把几千斤重的火炮吊上商船。然后小心翼翼地安装到炮位上,仔细地检查着火炮的性能和安装位置,确保它们能够在战斗中发挥最大的威力。
没办法,这个时代哪怕是商船都要有武力的保证,所以大同社也得开放武器的禁令,在大同社境内的所有商船按照吨位的不同,申请配备5~15门不同等级的火炮。
当然有权利就有义务,在大同军进攻敌人时,他们也有义务随军出战,运输物质或者是作为牵制力量使用。
而这些海商不但没有拒绝,还非常乐意,几百年了,终于遇到了一个愿意为他们出头的朝廷,以前他们这些出海的人不但得不到朝廷的帮助,甚至朝廷还把他们看成是不稳定的根源,动不动对他们进行打压。
当然他们的确也不是啥好鸟,遇到强大的敌人,他们就是海商,遇到弱小的敌人,他们就是海盗,杀人越货无恶不作,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倭寇,大部分都是大明自己人,甚至连这些所谓的真倭寇大部分也是他们雇佣的。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5月18日。河南行省,开封府,兰阳县。
炽热的太阳高悬在天空,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空气仿佛被火舌舔过一般,干燥得没有一丝水分,仿佛要把每一个人都烤干。地面上的泥土裂开了一道道大口子,就像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诉说着干旱的煎熬。
金圣言站在干枯的田地里,望着那一片荒芜的景象,不禁叹息道:“去年这片地区还在洪水泛滥,今日已经干旱成这副模样,这老天真不给人一条活路。”
在江南知道北方的旱情和来到本地来看,完全是两个冲击力,尤其是他知道这片土地,去年还被洪水淹没,今年又干成这样,说是冰火两重天,一点也不为过。
任大任奇怪的看着四周问道:“怎么一个农户都没有,他们真就放弃了这片土地?”
金圣叹道:“这次干旱太严重了,没办法,只能做取舍了,元首把远离水源的土地全部放弃,当地的农户全部去了工地,他们靠着做工赚口粮。”
而后他们越过了这片田地,在靠近黄河的地,田地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他们能看到灌溉的痕迹,土地也没有干裂,种植地里的麦子,玉米,土豆,红薯都有点蔫巴巴的样子,看上去半死不活。
而在田地附近的沟渠还能看到一些湿润的泥土,可见这片土地是得到了灌溉的。
黄宗羲顺着他的目光,看着不远处黄河大堤上忙碌的人群,皱着眉头说道:“这真可以把黄河水抽到这田地当中来,又能救得了多少亩土地?”
黄宗羲、任大任、任大勇三人一路从苏州穿过长江,来到了扬州城。任大任虽说要投靠大同社,但那不过是一时的气话。
真到了扬州城,他举目无亲,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好在他们很快发现扬州明镜报主编是他们的好友金圣言,于是三人便来投靠金圣言。
然而,他们来的却不是时候。因为中原闹旱灾,金圣叹打算再回中原去采风,自然就没时间招待这三位朋友了。
当黄宗羲他们听到金圣叹要去灾区的消息,眼前一亮。他们本就想了解大同社的情况,还有比深入灾区更能了解大同社情况的地方吗?于是,他们便跟着金圣叹来到了开封府。
此时,站在这干旱的土地上,金圣叹向他们解释道:“一台抽水机大概能灌溉百亩农田,光靠抽水机肯定是不行的,元首只是想暂时控制住旱灾。
元首为了保证灌溉,直接在堤坝上建排水站。黄河的水位本就高过田地,这样一个排水站能灌溉几千亩上万的良田。”
黄河水位太高,在这个时候居然是优势,只要建立一个后世的那样的排水站,依靠高度的优势,黄河水就可以顺流而下的灌溉,附近的田地,只要挖好分支的水渠,一个排水站可以灌溉几千到上万亩的土地。
任大任惊愕地说道:“挖开黄河大堤,这是哪个蠢货想出来的主意,现在是能灌溉了,等来年怎么办?看着下游全被淹了吗?”
天下还有这种抗旱的方式,这不是鼠目寸光,你今年倒是抗旱了,但来年怎么办,看着黄河水淹没沿岸的田地,这到底是在救灾还是在制造更大的灾害?
金圣叹笑着安慰道:“放心,大同社会用水泥竹筋修筑堤坝,这样的堤坝鼠蚁都啃不动,坚固异常,足够抵挡黄河之水。你们若是不相信,我带你们去看看。”
三人跟着金圣叹来到了黄河大堤边,眼前的景象让他们震惊不已。黄河的堤坝当中好像嵌入了一块无比巨大的石头,比城墙还要高,还要厚,仿佛是天然就存在在这里一样。但仔细观察,人工的痕迹却非常明显。它在黄河堤坝内外有两道喇叭一样的河口,而在下方就有石板一样的闸口。
金圣叹指着那巨大的建筑,介绍道:“这就是北方用得非常多的水泥。这种东西干燥时如同粉末,但搅拌了沙石、清水,却如同泥浆一般,晾干之后就变得坚如磐石。大同社很多的工程都是用水泥建造的,而加了竹子做筋,比城墙还要艰苦,元首做过实验,修了一个一丈多厚的堤坝用10门大炮轰炸都炸不开。”
这下两人终于松了一口气,这种比岩石还要结实东西做大坝,不用担心黄河会绝口。
而此时农户已经把外围的堤坝给拆了,黄河之水流到了这个排水站当中,被水坝的闸门死死的挡住了。
“开闸!”一个抗旱会员大吼道。
众人用力地转动着闸口的开关,随着一阵“嘎吱嘎吱”的声音,闸口缓缓打开。
黄河水如同一条巨龙,奔腾着从了排水站,涌到黄河的堤坝的另外一端,顺着渠道流向了干涸的田地,他们看着一条浑浊的水流,在靠近田地的当中分成了多条支流,这些支流又流到了水渠当中,原本还在干旱的土地瞬间得到了滋润。
农户们快速的跑到自己田地当中,用这些水灌溉自己的田地。
金圣叹道:“能万众一心,方可人定胜天,如此的旱灾都能战胜天下,还有谁能成为大同社的对手。”
黄宗羲、任大任、任大勇三人站在一旁,看着这壮观的景象,心中充满了震撼和敬佩。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9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