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43章 ,农村采风

第343章 ,农村采风


接受完王兴的采访,王兴得知金圣叹、黄宗羲和任大任三人还需在当地继续采风,便热情地发出邀请:“三位记者同志,俺看你们采风也需要个落脚的地儿,不如就来俺们王家村住吧。俺们村虽说比不上城里,但胜在民风淳朴,保证让你们住得舒坦。”

    金圣叹略作思索,觉得王家村或许能有不少值得采写的素材,便点头应道:“那就叨扰王村长了。”

    三人跟着王兴,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朝着王家村走去。

    不多时,王家村便映入眼帘。村子规模不算大,约莫有百来户村民,在这周边的四里八乡已算得上是较大的村落了。

    整个村子坐落在一片平坦开阔的区域,几十栋泥土房排列得横平竖直,错落有致。若在四周围上一圈围墙,俨然就是一座小型的坞堡。

    王兴笑着介绍说:“这些房子都是去年朝廷赈灾时给咱建的安置房,当时可把大伙高兴坏了,比起以前的稻草房要好多了,这规划得规整多了,住着也更安心,而且朝廷说了,现在水泥和砖头的产量还没提升,等过几年这些东西提升了,要把我们村的房子全部改造成砖石房,到时候我们也可以住的和地主老财一样。”

    走进村子,在村子的中心位置,一座砖石修建的两层水泥楼格外引人注目。楼房前是一块平坦宽广的水泥操场,此时有十几个年纪小孩童正在操场上追逐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上空,两个年纪大的妇女在看着她们。

    楼房的侧壁上,用石灰醒目地写着“饭前便后要洗手,病从口入要牢记,喝开水,不生病”等宣传标语。

    王兴一脸得意地说道:“这是俺们村的蒙学,去年朝廷赈灾给分了些砖头、水泥,可数量有限,修不了几栋房。当时村民们为了争夺这些建材,差点就打起来了。

    后来还是孙夫子站出来提议,说孩子才是一个村的希望,应该把这些砖头水泥用来建设村蒙学。

    大伙一听,觉得在理,就都同意了。前前后后花了两个多月才建好,现在周边四里八乡的孩子都到俺们村来求学呢。三位记者同志,你们就将就一下,今晚就睡在这里。”

    黄宗羲不禁肃然起敬,感慨道:“乡野之地竟有如此贤者,实乃你们村之幸啊。”

    王兴听黄宗羲夸奖孙夫子,比夸自己还高兴,眉飞色舞地介绍起来:“孙夫子那可是能人,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就没有他不懂的,学问比我高多了。而且他还会治病救人,俺们村有个头疼脑热找孙夫子去治,就没有治不好的。

    刚来到我们村的时候,光书就带了上百册,还帮我们村建了一个小的图书室,算是为我们村增加了几分文气了。也不知道他这么有学问的人,咋就愿意到俺们这穷乡僻壤来。”

    金圣叹心中也对这个孙夫子充满了好奇,心想:熟读四书五经还能买得起这么多书籍,这孙夫子的出身必然非富即贵。但在如今这动荡不安的北方,出身越好,往往下场越不妙,只怕孙夫子来到这个小村落也是来避难的。

    正想着,一阵清脆的读书声传入众人耳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二二得四……”靠近学堂,只见百十来个娃娃正摇头晃脑地背着九九乘法表和背诵《论语》。学堂空间不算大,总共就两个班级。

    孙夫子身着一身长衫,手持一支粉笔,正认真地在黑板上写下十道个位数以内的乘法算式。他的神情专注而严肃,每一笔都写得刚劲有力。

    王兴轻声说道:“咱别打扰孩子们学习,我带你们去办公室休息。”

    孙夫子看到王兴他们进来,便对学生们说道:“把这些题目抄一遍,这是课后作业。”

    然后走到办公室问道:“村长,有什么事吗?”

    王兴连忙介绍道:“这三位是明镜报的记者,来咱们村采风,得麻烦孙夫子您招待几日。”

    孙夫子点了点头,看向三人说道:“学堂条件简陋,图书馆还有点空间,但只能席地而眠,还望三位不要嫌弃。”

    金圣叹微笑着回应:“有片瓦遮顶即可。”

    孙夫子拱了拱手:“某还有学生要教,就先告辞了。”说完,便匆匆回到教室继续授课。

    金圣叹三人也连忙行礼,目送孙夫子离去。而后,他们跟着王兴来到了图书馆。

    任大任感慨道:“看这孙夫子的气度教养,只怕非等闲之辈。这个村的孩童算是有福了,有如此学识渊博之人当夫子,他们成才的几率很大啊。”

    江南的官宦世家为什么能延续百年的富贵,就是因为他们家族当中有精通八股之人,他们可以把写作的学问传承下去。普通的读书人只知道写八股的格律,但什么样的八股文能受考官的喜欢,这些都是他们接触不到的信息。

    这些信息虽然不算保密,但各地官宦世家都有意无意的隐藏这些信息,只知道死读书,学八股文的那些人,能成为秀才已经是极限,能考上举人者凤毛麟角。

    金圣叹道:“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孙夫子还能留在中原,可见他的家风已经算是好的,要不然他应该去哈密,大漠,辽东这些地方。

    不过也多亏了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要不然的话只怕孙夫子他们的下场会更悲惨。”

    大同社普及义务教育的力度简直骇人听闻,光去年花在这上面的银子就超过了1300万两,这是大明朝财政收入的一大半,据说光招募的夫子数量就超过了10万人,这也是大同社一直吸纳人才的原因,哪怕就这10万人,依旧不能满足北方全面推广教育。

    大同社如此力度的推广教育,金圣叹是极其佩服的,大同社占据北方之后,仍就一步一个脚印,践行他们心中的大同之治。

    均田,让中原几千年来第一次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幼有所学的目标,现在大同社还在大范围的推动厚生金,向着老有所养的目标推进。

    还有他们在推广赤脚医生的制度,光医学院建了4家,每年能培养几千大夫,并且把大夫推广到乡村,用低价和几乎免费的药物来为农户提供最基础的医疗。

    这就是金圣叹有很多地方不满大同社,依旧建言建策的原因,因为大同社真是在一步一步向着大同之治的目标前进。

    其实这些制度并不是大同社首创,在大明也有,官方有养济院,还是洪武元年设立,由政府出资,收养鳏寡孤独、残疾人等人提供衣食住所。

    有漏泽园,负责收葬无人认领的尸体和贫困无葬者,解决了部分丧葬难题。

    有惠民药局,为贫苦民众免费提供医药服务,配备医官,制备药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看病难问题。

    甚至民间还有同善会,由士绅发起,以劝善为宗旨,对贫困且有德行的人进行救济,如发放米粮、铜钱等。

    还有义仓和社仓。这些由富户捐粮设立,社仓靠民众捐纳。在灾荒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但这些即便是最开始的建立之初,规模也极其小,只不过是皇家彰显自己对百姓仁慈的牌坊,规模比不上大同社的百分之一。

    而这些机构早就变色,不是成为了残民害民之地,就是变成了当地士绅搜刮钱财之地。

    任大任内心还真有点复杂,即便是在灾区,北方比他想象的都要好,就是这种变化付出的代价,让他有点胆寒,即便他在江南听说过大同社在毫不留情的清洗地主士绅,却没想到清洗的如此彻底,在政治经济上的全面打击。

    原来想建设大同世界需要拿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作为燃料,他有时候都在想,即便自己真找到了这条正确的道路,但能狠下心来献祭整个天下的地主士绅?

    不用想,他知道自己做不到,能做到这一点的徐晨该会是何等的人物?

    黄宗羲拿起一本春秋,发现上面写着恺阳先生,而后恍然大悟道:“原来孙夫子是孙帝师的家人。”

    两人看到恺阳先生也恍然大悟,这是帝师孙承宗的字号。

    对于孙承宗几人还是很敬佩的,70岁依旧为国征战,虽然被大同社打的大败,但面对大同军,大明有哪位将军胜利过?他们自然不会苛待70岁的老人了。

    而且比起那些投降的甚至出卖天子的将门,孙承宗好歹战斗到最后一刻,尤其是去年,大同社看他已经70岁,加上他的品德比较好,家风正,打算放他回乡。

    结果孙承宗认为自己没守住中原,愧对大明,硬是不愿意离开洛阳俘虏营,光这种品格就让他们很尊重。

    而到中午的时候,他们看到有几个脸色苍白的村民来到这里。

    “孙夫子,我的身体不舒服,你能看看是咋回事吗?”

    孙夫子拿着一个玻璃棒给村民量体温。而后松口气道:“没有发烧应该是累的。”

    而后他一个药罐子,弄一些白色的颗粒,化挂到一碗白水当中,然后看着这些村民喝下去道:“操劳过度,休息几天就好了,我再给几包药给你们,1日吃两包,早一包,晚一包,这两天多休息,不要那么操劳。”

    农户喝完一碗药水,精神恢复了一些,听到孙大夫的话苦笑道:“这地还没浇水,如何能休息的了,要是浇水少了,粮食绝收了,哪怕是病治好了,俺全家都要饿死。”

    孙夫子道:“等会儿我会和村长说一下,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帮你们浇水,你们现在最好休息,不然劳累成病花的钱更多,药钱先挂到账上,等你们秋收之后拿粮食来抵。”

    农户接过几小包药感激道:“多谢孙夫子。”

    等农户走之后,黄宗羲迟疑道:“孙夫子,刚刚你包的那两种药材,某看过去好像是像食盐和蔗糖?某倒是不想窥视孙大夫的药方,只是这两种东西真能治病。”

    孙夫子道:“就是这蔗糖和食盐,食盐水能缓解疲劳,快速恢复精力,蔗糖则是用来补充身体亏空的能量,他们没得病,只是累的,但继续这样累下去身体就会垮掉。

    这天下大部分的病都是饿的,累的,只要让农户吃饱饭,让他们有时间休息,就能解决这天下九成的病症。”

    黄宗羲感叹道:“这天下最大的病症就是饥饿,但想要解决这个病症何其难,天朝几千年历史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但面对这个问题他们依旧无可奈何。”

    孙大夫淡然道:“只怕他们也不会在意小民生死,历史上记载的帝王有好几百,但真正能关心小民的又有几个?”

    黄宗羲无语,算是仁君的皇帝有很多,但真正关心底层百姓死活的皇帝只怕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任大任问道:“孙夫子,像您这样的大夫多吗,我听人说大同社免费给农户治病,这是真的吗?”

    孙大夫摇头道:“假的,农户还是要付一些药材钱的,全县像我这样的大夫大概有几十个,我们只是经过三个月的培训,只能治一些简单的病症,大部分的病还是要去县城的医馆治疗,只可惜大部分农户都穷困无比,不是逼到绝境,根本不愿意去县城。”

    金圣叹道:“能做到这一点已经很好,我家乡农户生病,只能找那些神婆要点符水,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这是在救人还是在害人。”

    到了下午王家村这边的热闹起来,新乡的屠夫全部来了,他们宰猪屠羊,村里几个大灶全部烧起来,大家喂猪羊退毛,清洗内脏。

    四周围满了流口水的小孩,其他村民也过来帮忙,或是拿着桌椅板凳,或是帮忙洗菜摘。

    有几个大灶开始蒸馒头,蒸米饭,全乡的人都差不多集中在小学当中,一时间王家村热闹的如同过节一般。

    到了傍晚,小学广场上已经摆满了摆了几十桌满满的菜肴,连金圣叹他们都受邀坐在首席,全乡人热热闹闹的吃了一顿大席。

    接下来的几天,村民们开始恢复精,除了去地里浇水之外,就是留在自己家村休息。

    某日下午的时候,大同社的官方戏曲团会来到他们的村落,然后在小学附近搭建一个台子。

    四里八乡的农户纷纷拿着自己家的小板凳,来到蒙学操场这里。

    金圣叹他们因为是受人尊崇的记者,他们被安排在舞台的第一排。

    金圣叹抱着一股幸灾乐祸的神情笑道:“今天这幕序曲可是在北方非常有名的《大明王朝1566》,在江南是万万看不到的,你们可以说是赶上好时候了。”

    “当当当!”随着一阵锣鼓声音响,一块幕布掉落,呈现出一个山村的景象。

    这部戏曲的名字叫乡村抗旱故事。

    讲的是中原某个村一个叫李四的村民,在大同军的帮助下,分了30亩地,本来李四可以好好生活,但老天不遂人愿,第一年家乡发了洪水,一年白干了,好在大同社给了赈济粮,李四和全村人都扛过来了,却没想到第二年又发生了旱灾。

    李四不服老天,带领村民修水坝,挖水渠,抗旱救灾。

    戏曲演的一幕幕,深深的吸引了四周的村民,这就是在讲他们的故事,所以他们的代入感非常强,不时的为顽强的主人公喝彩。

    而戏曲当中还会插一些,卫生防疫知识,一些农村养殖的知识,向人介绍如何制造土化肥,蚯蚓养鸡,还有村民们结社,依靠团体的力量,抵抗不住天灾的,最终实现了大丰收,全村人吃上了大馒头,至此故事完结。

    “好好好!”村民们纷纷鼓掌,为李四他们丰收叫好,他们希望戏曲的故事也能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这幕戏曲不长,也就一个小时左右。任大任奇怪道:“这种戏曲虽然新颖,江南也的确没有,但真想演的话还是可以演的吧。”

    金圣叹笑道:“这才第一部戏曲还没完呢,看下去就知道了。”

    而后背景的幕布一换,变成了紫禁城,连演戏的方式也大为变化,变得更像真实的事件了。

    而这个戏曲居然讲的是世宗皇帝的事,而后他们惊愕的发现,戏曲上发生的事情可能是假的,但上面演的朝堂流程却非常真,可以说是把朝廷内部各种丑陋,官官相护,贪腐成风,党派争斗全部活灵活现的演了出来。

    这幕演的是,当时严嵩倒台,鄢懋卿被查抄,查抄出了200多万两银子。严世蕃等人把这200多万两银子送到宫里,还假惺惺表示是为皇上“毁家纾难”。

    嘉靖皇帝对他们这种行为很不满,觉得严党之前大肆贪墨,如今拿出这点银子。那个演嘉靖皇帝的演员怒吼道:“他们拿200万两银子,朕拿100万两银子,还要朕感激他吗!”

    “这,这,这!”黄宗羲和任大任看到眼前这一幕震惊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个皇帝怎么那么像反派?这场戏怎么敢把皇帝虚伪贪婪的面目表现的如此狰狞,这些演员不要脑袋了吗?

    想到这里,他们恍然才想起,这里是江北,这片土地已经没有皇帝了。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9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