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改造农村与天灾不断
戏曲的悠扬唱腔渐渐消散在夜空中,夜已深沉。王兴热情地安排戏曲团成员居住在两间教室当中。
大家将学生的课桌往旁边一摆,腾出了足够的空间。戏曲团成员们早有准备,他们带来了凉席、被褥,甚至还有蚊帐,不一会儿,就把临时的住处收拾得井井有条。
黄宗羲他们在人群中找到了戏剧团团长宋建华,一番闲聊之后,惊讶地发现眼前这个年轻有为的班主,竟然是大同社的团级军官。不过,他们的主要职能并非作战,而是进行舆论宣传和教化百姓。
宋建华自豪道:“不要看我们戏曲团不拿枪,但依旧是军功卓著的团体,前年中原大战,经过戏曲团引导,不战而降的城池有5座,不费一兵一卒能攻占城池,那也就是戏文当中那些说客能做到。”
而后他得意的看着自己的肩章道:“没有军功,你以为俺这团长是咋来的?”
任大任钦佩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宋团长厉害。”
这一发反而让宋建华有点不好意思了,而后经过深入的聊天,他们知道戏曲团的工作十分辛苦,成员们有一半的时间都奔波在各个乡村之间,宣传卫生知识、农业知识,进行政治动员。他们爬山涉水,不辞辛劳,为的是让更多的百姓了解新的知识和大同的理念,改变农户的生活习惯。
黄宗羲听完有点惊愕,他本以为大同社不兴圣人的教化之道,现在看来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教化之法。
黄宗羲原本以为金圣叹会在王家村待一天后就离开,可没想到他打算以王家村为范例,深入了解这里的夏收和秋收情况,看看在这大旱之年,王家村收获的粮食能否让村民填饱肚子。无奈之下,黄宗羲他们也只能留下来。
几日的相处下来,他们看到了一套与大明截然不同的管理制度。虽然此时正值农闲时期,但小小的王家村却一片忙碌景象,尤其是新乡抗旱会长王兴,那更是一刻不得停歇,不是宣传卫生知识,就是宣传安全知识,比起大明对乡村几乎不管理,只有在征税的时候才会出身影,现在的大同社,几乎每隔几天就会下一道政令,一个小小的抗旱会长居然比大明的县令都要忙碌。
这天农户们上午浇完田地的水后,就会被抗旱会会长王兴拉到蒙学当中学习文字。
王兴解释道,这是元首府发布的政令,争取在5年内让北方所有百姓学会上千个常用文字。然而,村民们普遍对学习存在抗拒心理,要王兴连拉带劝才肯去学校,即便如此,他们还是牢骚满腹。
“会长,俺都一把年纪了,学会文字有什么用?”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户皱着眉头,满脸不情愿地说道。
王兴耐心地劝说:“元首他老人家体谅你学文字的难处,专门弄了简化字给大家学,笔画已经少了很多,学起来也更简单。”
他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元首日理万机,即便这样还关心你们的学习情况,专门给你们弄了一些好学的文字,你们要是不学习,对得起元首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吗?”
听到元首都如此关心他们,村民们的牢骚话才稍微少了一些,对于救了自己全家性命的元首,他们还是很尊重的。
~~~~~~~~~~~~~~~~~~~~~~~~~~~~~~~~~~~~~~~~~~~~~~~~~~~~~~~~~~~~
报纸上的信息对村民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让身处农村的他们希望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年轻人,对城市里的新鲜事儿更是充满了向往,现在的农村虽然分了地点,但因为水灾,旱灾不断,即便是分了地,大部分农户还是很难吃饱肚子的。
但城市当中的工匠却不一样,他们有粮本,能吃饱饭不说,做的差事收入也极高,他们忙活一年下来都未必能赚到3两银子,但这些却是他们一个月的工钱,更不要说城市当中还有戏班,说书先生,茶馆,市集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比起农村枯燥烦闷的生活,青年们还是更向往城市当中的生活。
一份大同报内容并不多,半个时辰就读完了,村民们都觉得有些可惜太短了。
读完报之后,孙夫子在黑板上写下了10个简易汉字,标上了拼音,开始一个个地教村民。他读一遍,村民们也跟着读一遍。
教了几遍后,孙夫子说道:“这10个字给你们一天时间背,不知道的去找自己家的娃,我已经让他们当你们的监察员,让他们随时监督你们。”
“啊!”村民们没想到孙夫子会想出这样的办法,纷纷发出惊讶的声音。
“过几日就要夏收了,现在教的字过几天怕就会忘掉,不如等夏收之后,我们再集中学习。”
一位村民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读报了解外界的事物,让人心情愉快,但学习就让人头疼了,尤其是很多上了年纪的农户,记忆力太差了,这个时候可能知道怎么读,等过一会儿就忘记了,让他们不断重复学习的过程,实在是一种难以承受的煎熬啊。
“是啊,是啊,现在每天累得半死,俺们又不是那些娃能专门学习,俺们还要种地,哪里记得住?”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
孙夫子脸一冷,严肃地说道:“夏收完了,还有秋收,秋收完了又要准备来年的春耕,你们是不是打算一辈子当睁眼瞎?
读书识字怎么会没用,你们如果认识字就不会被人骗,有学问就可以做工钱更高的差事。城里的那些钢铁厂、器械厂,招人都是要懂字的,钢铁厂的工匠一个月有三两银子的工钱,但想要成为钢铁厂的工人,最起码要懂1000个字。还有纺织厂的女工一个月也能赚一两五,人家同样需要懂500字的女工。你们不懂这些,赚钱的机会通通没你们的份。不懂字,朝廷的文书都看不懂,来了赈济都不知道去哪里领,你们未来想过好日子,就要掌握读书识字这一项最基本的能力。”
孙夫子在村里威望很高,他一生气,其他村民就不敢再说话了,只能乖乖地开始学习这10个汉字。教室里回荡着村民们不太整齐但却认真的朗读声。
在教室外,黄宗羲等人听到教室里孙夫子的一番话后,忍不住说道:“大同社管的太多也太密了,难怪大同社总是缺少人才,一个小小的乡村政务居然不比一个县差多少。”
金圣叹点了点头,解释道:“没有这样的组织能力,大同社又如何抗击这些天灾?要是学大明,皇权不下乡,旱灾、蝗灾、洪灾一来,这里的村民一半都要饿死。”
任大任皱着眉头道:“但这样一来朝廷的开支会极其巨大,哪怕大同社税收比朝廷高几倍,但也承受不住如此庞大的开支。”
金圣叹认同地点了点头道:“的确,去年大同社亏空了3000万两,还是靠着整个北方地主士绅的家产才能维持下去。继续按照这个规模亏空下去,要不了10年大同社就会入不敷出。”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但很快又话锋一转,“不过没关系,这不是还有江南吗,打下了江南又可以继续这样发展10年。”
任大任不满地反驳道:“这不就是暴秦的掠夺模式?江南打下来怎么办?这天下还有比江南更富裕的地区吗?没了富裕的地方掠夺,大同社准备等死?难道大同社只是为了建立一个二十几年的王朝?”
金圣叹笑着解释道:“元首自然知道这些,所以才努力发展产业。发展20年时间,产业的规模肯定比现在大十几倍,到时候光这些产业的税金,就足够填补空缺了。”
黄宗羲皱着眉头,继续追问:“要是填补不了怎么办?”
金圣叹胸有成竹地说:“你们可以看看,大同5年到8年关中商税增长的速度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忧了。而且元首此时的做法,本身就是为了抗击北方越来越严重的旱灾。减少了官吏开支的确是减少了,但没人组织农户,北方会在一波又一波的灾害当中逐渐瓦解。”
更不要说元首现在还在推广乡村五项工程,没有足够的官吏,这些政策如何推广下去?
“乡村五项工程?”黄宗羲惊讶道,这还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每个村有一所蒙学,每个乡有一名赤脚大夫,每十户村民能有一口压水井,每个村能有一支扫盲读报队,每户农户能养一头牛,两头猪。”
黄宗羲皱眉头道:“这些的确是仁政,但也要量力而为。”
金圣叹道:“在中原这片地区已经实现了每一个乡村有一所蒙学,赤脚大夫虽然少了一些,但几个村子共用一名还是可以做到,现在大同社正在想办法推广压水井,读报队也可以请夫子帮忙,耕牛也在想办法从大漠购买,大同社在确实的推进自己的政策。钱才真正花在百姓身上,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官吏如果服务百姓数量多了,只能让百姓的生活更好,最起码现在的北方,农户不组织起来是很难活下去的。”
仿佛是在呼应金圣叹的说法一般,翌日,县衙的一个文吏带着一个身着长衫的读书人,匆匆来到了王家村。他们的脸上带着焦急和忧虑,带来了一个如同天塌了一般的坏消息。
“关中耀州发现蝗灾,元首府下令,各府、州、县、乡、村探查本村的蝗虫数量,发掘蝗虫的巢穴,有蝗虫巢穴的乡村,从即日开始捕杀蝗虫的幼虫,每个村民每日必须要交100只蝗虫。”
金圣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急切地问道:“关中真闹了蝗灾了,蝗灾的规模大不大?”
要知道现在北方最大的粮仓就是关中。去年整个关中向中原输送了1700万石粮食,今年中原的情况比去年好不了多少,要是没有关中的粮食输入,他担心在黄河工地上百万的百姓,失去以工代赈的差事,这可是关乎几百万百姓饭碗的大事。
那个长衫的年轻人苦笑着说:“老师在陕北、耀州、凤翔府多地都发现了蝗虫。虽然现在整个关中已经在全力扑杀,但最终能保住多少粮食只有上天知道。老师认为久旱必蝗,关中既然已经发生蝗灾,中原这些年也是旱灾连连,只怕也会发生蝗灾。某昨日在黄河堤岸上巡查,一锹下去能挖出几百粒蝗虫卵,杂草堆当中的草蜢也是异常繁盛,中原已经有爆发蝗灾的潜在条件了。”
黄宗羲和任大任两人震惊无比,他们这才发现大同社的布置一点都没错。现在不要说10年后的事,不把百姓组织起来,北方连今年都度不过。
王兴得知关中蝗灾以及中原潜在的蝗灾威胁后,立刻行动起来。他迅速召集了整个新乡的抗旱会员,来到王家村,由关中来的治蝗专家为大家进行培训。
治蝗专家站在临时搭建的讲台上,手中拿着蝗虫的幼虫标本,神情严肃地讲解着:“大家看,这就是蝗虫的幼虫,它们体型较小,颜色多为绿色或褐色。它们喜欢栖息在杂草丛、低洼潮湿的地方。而蝗虫的卵,通常藏在土壤里,呈黄色或褐色的小颗粒状。”专家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虫卵的样本。抗旱会员们围在四周,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记录。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标本兼治,一方面要大规模扑杀蝗虫,使得它不能祸害庄稼,另外一方面,要消灭蝗虫的产卵地,消灭潜在的蝗虫,元首府已经下令,一斤蝗虫干可以兑换三斤粮食。”
经过简单而又实用的培训后,整个新乡的百姓纷纷行动起来。
青壮在关中来的治蝗专家带领下,把黄河附近的沙地全部挖一遍,把沙子里面的蝗虫卵全部挖出来,有太阳暴晒,又或者是驱使的自己家的家禽,来吃饱餐一顿。
在夜晚的时候,王兴带领村民在空地上点燃篝火,吸引蝗虫飞蛾扑火,为了让火焰更持久,烈度更高,大同市甚至运来军用的汽油,这些汽油只要铺在火堆,火焰炽热高涨,能烧死更多的蝗虫。
翌日,县衙拿了几张大网过来,让他们先在天空当中驱使蝗虫,铺到网上,而后再把蝗虫拿下来。
其他老弱妇孺拿着自家制作的捕虫笼,走向田间地头。这些捕虫网是用细竹竿和纱布自制而成,虽然简陋,但在捕虫时却十分实用。
小孩们是最开心的一群人。他们不用上课,还能去田间游玩,仿佛是一场有趣的冒险。每个小孩都带着家长精心做好的竹笼,这玩意儿编制简单,也没有成本,原材料随地可取。
他们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捕虫网,兴奋地在田间奔跑着、追逐着蝗虫。清晨,他们带着装满蝗虫的竹笼来到学校,将蝗虫上缴给孙夫子。孙夫子会认真地记录每个小孩捕捉的蝗虫数量,还会夸奖那些捕捉得多的孩子,会得到一些糖块予以奖励。
而这些上缴过来的蝗虫,晒干之后,则会作为饲料,运输到农场当中。
然而,这场和蝗虫的大战却没有那么轻松胜利。村民虽然努力地捕捉蝗虫,捕捉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无奈地发现,蝗虫的数量似乎也在不断增加。
田间地头的蝗虫越来越多,它们啃食着庄稼,发出“沙沙”的声响,农户看着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眼看着就要夏收了,却被蝗虫破坏。虽然这些蝗虫能补充一部分粮食,但捕捉蝗虫的数量远远比不上他们破坏粮食的数量。
第三日,兰阳县传达了命令,让王兴带领村民去领家禽。王兴不敢耽搁,立刻带领着大家前往黄河码头。
没多久,王兴就带领村民领回了一筐筐鸡苗、鸭苗和鹅苗。这些家禽在竹筐里叽叽喳喳、嘎嘎叫着,充满了生机。王兴站在人群前,大声说道:“每户可以领2只鹅苗,10只鸡苗,10只鸭苗,这些家禽要三十斤蝗虫干就可以换。”
“知道了!”村民们兴奋道,这段时间每户村民都扑杀了大量的黄金,晒干的蝗虫干已经装了好几袋,30斤蝗虫干根本不是问题。
“大家一定要好好饲养它们,让它们帮助我们消灭蝗虫。”
“知道了,会长!”村民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领取属于自己的家禽苗了。
王兴也不让大家多等,让大伙排好队,按户来领取。
黄宗羲惊愕道:“他们是怎么弄到这么多家禽苗的,即便大同社知道中原会闹蝗灾,但光靠孵化只怕也很难短时间内孵化出这么多的鸡鸭苗,一个乡就有几万只,一个县那不就是几十万家禽苗。”
金圣叹道:“元首高瞻远瞩,去年在中原建立了农村,他们就有家庭孵化房,据说一次能孵化上千家禽,只要半个月就能孵化一次,我这样的农场在关中有几十座,在中原也有十几座。”
新乡多了几万家禽大军来扑杀蝗虫,只可惜到了后面蝗虫的个头越来越大,这些蝗虫开始有了毒素,连家禽都不敢吃他们,只能由农户亲手扑杀他。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6月8日。
这场人和蝗虫的大战,进行的越来越激烈,大部分庄家都难逃蝗虫之口,只有土豆和红薯还稍微好一点,他们都埋在地下,虽然这些粮食还能继续生长,但继续涨下去只能落入蝗虫之口,村民们打算提前收割粮食,省的自家的粮食被蝗虫祸害。
而就在这个时候,县里的文吏带着一个穿着白衣,戴着白口罩,白手套的大夫来到村里,他们让王兴召集全村的村民。
戴着口罩的大夫对所有村民道:“山西爆发鼠疫,从今日起,各村落都不允许有人员往来,你们要守在村子里,不许外来人过来,也不许出去。”
全村人都震惊无比,去年河南近就爆发了鼠疫,不只是不在他们这边,加上当时所有人都忙着抗洪救灾,就没有太过于关注,却没想到今年鼠疫再次爆发,而且看情况,这次的鼠疫比上次的规模还要大。
而后这个大夫从背篓里拿出两只猫道:“这两只猫是你们村用来捕鼠的,要照看好它们,从今日开始,村里灭鼠,每个人看到老鼠都要剿灭,不能触碰这些老鼠,更不允许吃这些老鼠,交给我,由我来专门焚烧消毒。”
大夫可能是怕这些村民不听命令道:“从山西省传来的消息,最初爆发鼠疫的村落,当地的村民因为饥荒,大肆捕捉老鼠食用,这可能是造成这场鼠疫的源头,所以即便肚子再饿也不能捕捉老鼠吃。”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8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