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 第346章 ,湖广的税收到弘光10年

第346章 ,湖广的税收到弘光10年


黄河工地的总指挥部内,气氛紧张而忙碌,每个人都是小步快跑的进进出出。

    一个巨大的中原沙盘占据了帐内一多半的位置,上面精致地勾勒出黄河和中原各条河道的走向,以及一座座城池的模型。一条崭新的河道在沙盘上一点点延伸,它将连接济水,最终成为黄河下游的主干道。

    几十个文吏正全神贯注地整理各个工程段上报的文书。铜瓦厢这段河道需要重新挖开近300里的黄河古道,工程量巨大,是整个工程的重点难点。

    余下的工程则是在济水原本的河道上进行加宽扩建,相对简单一些,以差不多100里为一个单位。水利司的主官带领着工匠们日夜奋战,每10天就要详细汇报修筑堤坝的进度,文吏要把这些进度整理汇报给徐晨,而后再归档。

    今年中原的旱灾虽然是一件极坏的事情,但也为黄河改造的工程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各地工程进度普遍快了两成多,算一个了可自慰的好消息。

    与此同时,各地灾情的汇总来到这里。像山西行省鼠疫的汇报,几乎每隔三天,就一个简报传递到徐晨这里来。

    好在瘟疫最猛烈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在采用了现代隔离的方法,加上灭鼠、用石灰石消毒等一系列措施后,鼠疫得到了有效控制。

    由于鼠疫本身是急性瘟疫,发作快、死亡率高,控制住传播途径后,疫情反而迅速平息。

    不过,鼠疫的死亡率着实吓人,波及的范围也非常广,平遥府潞州府都有人感染,整个山西大概有上万人感染了鼠疫,死了3000多人,即便有快速响应的医疗人员救治,死亡率仍高达30%,这比后世传得神乎其神的登革热死亡率还要高。

    徐晨看到这些死亡数据叹了一口气,这个时代的瘟疫太可怕了,医疗体系太落后了,面对鼠疫,几乎就没有治疗的方法,当然对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有七成人活下来,这就是算是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了。

    突然,他想到了天花。在这个时代,天花也非常流行,满清的不少高层都死于天花,康熙能登上皇位据说还与他发过天花有关。

    而天花也是这个时代最容易预防的瘟疫,大明已经有相对成熟一些的人痘,但死亡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没有普及开来,而牛痘技术更加安全,几乎没有死亡率,历史上也是靠的牛痘的技术,人类第一次消灭了一种病毒。

    想到这里,徐晨立刻把牛痘防治天花的方法详细地写了出来,交给刘永,让他在京城安排医务人员,先实验一下牛痘的方法,然后逐步普及牛痘疫苗。

    并且让刘永制定一部卫生防疫法令,加大北方宣传新的生活习惯的投入,瘟疫一向是防大于治,尤其是明末这个时间段,各种瘟疫横行,徐晨记得李自成进攻京城的时候,京城不战而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城中闹鼠疫。

    除了鼠疫,徐晨这里最多的则是各地旱灾的简报,其实这次北方的旱灾影响力并不如前两年那么剧烈。

    关中经过大同社五六年的建设,其中有三成土地都是水浇地,旱灾几乎对这些田地没有多大影响。

    剩下的土地有抽水机也能保住大部分粮食,那两三层远离水源的干旱土地,也种上了土豆、红薯这些耐旱的作物。所以,旱灾在关中虽不能说完全没有影响,但影响力的确有限。

    在中原地区,旱灾的影响最大,但大同社大范围建设排水站,靠近黄河两岸的田地保住了大半,光靠这大半的土地其实足够养活大部分中原的百姓。

    要是没有蝗灾的话,其实这场旱灾虽然波及的范围更广,但影响力却远不如去年。

    但在关中,蝗灾爆发得太突然,等察觉的时候,蝗虫已经开始大范围肆虐,难以控制。

    而且蝗虫生长速度极快,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长成带毒的成虫,连家禽这些天敌都难以对付它们,只能靠人力扑杀。为了减少损失,关中各地只能提前开启夏收。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土豆、红薯长在地下,这些杂粮算是保住了。

    不过,这场灾害也给中原提了个醒,当地大范围翻耕土地,从根源治理蝗虫,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控制。

    但旱灾加蝗灾还是让整个关中减产了300万石的夏粮,这也是自大同社占据关中以来,关中的粮食第一次减产。

    而在中原,小麦的产量减产一半,土豆,红薯也因为提前收割,产量减少到只有原本的七成,唯一了可自慰的地方就是南阳没有受旱灾,蝗灾的影响,实现丰收,粮食比去年增产了一成,加上湖广购买的粮食,南阳府可以向中原输送350万石粮食。

    而另一个好消息则是从江淮地区传来的。江淮地区几乎不受这次旱灾蝗灾的影响,扬州知府向徐晨报捷,称夏粮大丰收。

    扬州的土地本就平坦,河道众多,由于大范围使用抽水机浇地,用鸟粪石肥地,粮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大丰收,普遍增产三成以上。

    光今年夏收,扬州的粮食就增产了300余万石,秋收更是有望增产上千万石,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消息,北方这几十年灾害连绵,已经很少出现这种生产三成以上的大丰收的消息了,这些粮食让徐晨松了一口气。

    今年关中的粮食受蝗灾影响,但有扬州的丰收来填补空缺,总体来说北方的形势还在可控范围内。

    现在只要等这批蝗虫死掉,大范围摧毁蝗虫的产卵地,秋收的粮食应该还能保住。

    明年只要不像今年这样极端,旱灾叠加蝗灾,凭借大同社不计代价的修复北方的水利系统,北方的粮食产量应该会处于增长区间。只要组织力得当,天灾还是可控的。

    “元首,洪承畴前来,说是有捷报想要亲手交给你。”高磊匆匆走进帐篷,向徐晨汇报道。

    “请他进来。”徐晨一脸疑惑,如今这个时候,南阳地区能有什么捷报传来呢?

    不一会儿,洪承畴脚步匆匆地走进帐篷,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说道:“元首,襄阳大捷!我军团长李国栋,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在大巴山区歼灭了2000明军,把我军的根据地扩充到200多个村,现在已经有十几万百姓,正规军有1500人,民兵有8000余人。”

    徐晨听到胜利赞许道:“这李国栋倒是一员将才,他们的根据地扩大。湖广的士绅应该可以安静一段时间了。”

    襄阳根据地的建立,倒算是一个意外之喜,高大壮他们当初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要挟左良玉和湖广当地的士绅,要他们把湖广的粮食输送到中原。

    不然,湖广的地主士绅虽然贪财,但也不至于在敌人兵临城下时还把粮食卖给大同军。

    这两年他们之所以老实,每年卖两三百万石粮食到大同社来,一方面是因为徐晨给出的粮食价格高,另一方面则是李国栋他们的军队形成了威慑,他们担心不卖粮食给大同军,大同军会直接南下。

    可能是这两年湖广水师逐步成型,有了一定的战斗力,左良玉与湖广乡勇数量增加,认为自己和大同军有一战之力。

    加上今年大同社遭遇了一连串的灾难,先是旱灾,6月开始闹蝗灾,接着又是鼠疫,整个北方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赈灾上面。

    左良玉觉得机会来了,他早就把湖广看成了自己的地盘,大同军在他的地盘上扎根,对他来说就像眼中钉、肉中刺。

    这次北方遭灾,他认为大同社根本没有能力威胁湖广,于是他主力布防汉水一线,防备第三师主力。

    同时调集了5000精锐士兵,分成五路,包围了大同军在大巴山的根据地,想彻底拔除这颗“钉子”。

    面对左良玉的进攻,李国栋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果断放弃了外围的根据地,以此吸引左良玉的军队。深入山区,然后集中兵力,利用地势,一举歼灭了两股明军。

    左良玉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吓得不敢继续深入,马上退兵,李国栋则趁机扩张了根据地,占据广襄,谷府附近有200多个村落。根据地的百姓也增加到了十几万。

    洪承畴笑着建议道:“高师长认为明军的战斗力并不是很强,我军已经在大巴山建立了根据地,当可内外合击,进攻湖广,把大明的势力拦腰斩断,属下也认为这是好机会,所以想要请求元首允许我等进攻湖广的左良玉部。”

    徐晨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洪承畴知道徐晨担忧什么道:“元首,北方局势差,但湖广情况比北方更差。这两年北方虽然遭灾,湖广粮食也有一定减产。偏偏左良玉扩军到五万余人,湖广也有好几万乡勇,粮食减产又要养活十几万大军,湖广的地主士绅又不愿意减少自己的收入,都是死命压榨当地的农户。

    左良玉已经把湖广的税已经收到了弘光10年,地主士绅把租子收到七成,整个湖广可谓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地农户种出来的粮食已经不足交租交税,湖广的农户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李国栋的根据地每个月都有大量的农户逃难过去。”

    “而且我们大同思想传播到江南之后,江南大量奴仆成为了我们的支持者,这次李国栋能胜利的如此干净利落,他们提供的情报功不可没,就现在湖广的内外不和矛盾频发的状态,我军渡过汉水,当势如破竹。湖广是天下的粮仓,攻占湖广之后,我大同社的粮食危机将彻底解除。”

    徐晨摇头道:“黄河工程已经启动,我大同社大部分的钱粮都花在黄河工程上了,不可半途而废。

    而且兵者国之大事,不准备充分,不能轻易发动一场大战,湖广可能很容易攻占,但江南其他势力未必会看着我们轻易攻占湖广,如果形成了南北的全面战争,牵连日久,我们的粮食供应体系将会全面崩溃。”

    现在发动战争容易,但想停战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大同军,海军的力量尚未壮大,而江南却有着不弱的水师力量。

    郑芝龙不愿意投靠大同社让徐晨明白,在满清身上发生的事情,在大同社身上未必会发生,满清虽然不做人,但其实他们对愿意他们自己的狗腿子待遇都不错,而这些待遇都不是大同社能给的。

    历史上满清打过江南之后,江南各方势力望风而降。但满清是以给崇祯报仇,追杀义军的名义。这给江南士绅一丝希望,加上当时江南内部要爆发奴变,北方的各路义军又被满清赶到了江南,江南士绅是想借满清的刀来杀义军和奴仆军。

    然而满清打过长江之后马上变脸,推行剃发易服,江南士绅这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于是江南联合义军,从反抗剃发易服开始,持续反抗了20多年。

    而大同军已经摆明要毫不留情地清洗地主士绅,江南士绅再贪婪,在大同军打过江南时,也会齐心协力对付大同军,那战事的规模就不可能控制得了。

    如果天下的秩序已经崩溃了,那徐晨也无所谓,只当是一张白纸好作画。但现在北方的局面还没崩溃,现在进攻江南就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整个天下的人口很多吗?

    可以说一点也不多,北方有6000万人口,江南估计就是一亿多一点,加起来不到两亿,如果再加上打到江南战争死的人,可能天下一统之后,连1亿5000万都没有。

    对于封建王朝来说这个人口很多,但对徐晨来说,这点人口一点也不多,现在是大航海时代,不跑马圈地,在自己家里打生打死做什么?

    海外还有三座大陆是无主之地,这点人口全部填过去,也是地广人稀的局面,如何尽可能的保住人口,反而比快速统一天下更加重要。

    所以徐晨不想在北方闹旱灾、粮草还不齐备的时候发动南下的进攻。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后世有想速战速决的,结果却陷入了长期的战争泥潭,再容易的战争也要做好十足的准备再去打。

    洪承畴发现徐晨意志坚定可惜道:“如此好的机会就这样浪费了。”

    徐晨想了想道:“我们也不是什么准备都不做,既然江南矛盾激烈,农户和奴仆都受到了残酷的压榨,那我们就派一些人教导他们如何反抗压榨。”

    越是矛盾激烈的地方,越是有大同社生存的土壤,历史上江南奴变,那些奴仆虽然有平等的想法,但没有组织,没有可行的政策,最后便宜的是满清。

    但现在他们大同社可以担负起这个组织领导的责任,徐晨想了想大同社有这样经验的社员,最后想到了李岩。于是写了一封书信让人送到济南。

    徐晨接着说道:“亨九,我这里的任务繁多,你就留在这里帮我分担一些政务。”

    洪承畴面露喜色,连忙抱拳行礼:“遵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和关中各地的夏收情况逐渐汇总到了总指挥部,坏消息结束之后终于有点好消息了,山东行省的夏收也增长了一成。

    直隶受旱灾影响,南部也受到蝗灾的影响,但因为去年的灾害太严重,粮食产能也增加了三成多,当然这是在基数极低的情况,实际上按照平常年份计算,今年直隶粮食还有少量的减产,但对现在的北方来说,哪怕是平常年份的产量都算是丰收。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521/1111078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