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市农林局
"我联系了市农林局的老同学,他对你的蔬菜大棚想法很感兴趣。"王厂长说道,"明天上午他有时间,想见见你。"
郑昊心里一喜:"真的吗?那太好了!"
"我这个老同学叫李德华,现在是市农林局的副局长。"王厂长介绍道,"他是搞农业技术出身的,对新技术很有兴趣。我跟他说了你的想法,他觉得很有价值。"
"那我明天一定好好准备一下。"郑昊说道。
"不用太紧张,老李这个人很好相处。"王厂长安慰道,"而且他本来就支持农业技术创新,你们肯定有共同语言。"
第二天上午九点,王厂长亲自带着郑昊来到了市农林局。农林局的办公楼比机械厂要新一些,门口还有个小花园,看起来很有生机。
"老王!"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从办公楼里走出来,和王厂长握手,态度十分热情。
"老李,给你介绍一下。"王厂长指着郑昊,"这就是我跟你说的那个年轻人,郑昊。"
"你好,李局长。"郑昊恭敬地说。
李德华上下打量了郑昊一眼,眉头微微皱了皱,似是没想到居然如此年轻:"真是年少有为啊。走,咱们上去聊。"
三人来到李德华的办公室。办公室墙上挂着很多农业技术的图片和图表,书架上也摆着不少农业方面的书籍。
"小郑,老王电话里跟我简单说了你的想法。"李德华坐下后开门见山,"用大棚技术在冬天种菜,这个我听说过。不过..."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郑昊:"你多大了?"
"二十岁。"郑昊如实回答。
"二十岁?"李德华更加皱眉,"搞农业可不是闹着玩的,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你有什么农业方面的学习经历吗?"
"我在农村长大,对农业生产比较了解。"郑昊说道,"而且我研究过相关的技术资料。"
"研究过资料?"李德华语气中带着一丝怀疑,"那你说说,蔬菜大棚的技术原理是什么?"
郑昊详细解释了大棚的保温原理、结构设计和管理要点。李德华听着,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
"理论倒是说得不错。"李德华承认道,"但理论和实践是两回事。长春那边的成功案例我也知道,但那里有专业的农科所支持,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你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凭什么觉得能搞成功?"
这话说得很直接,让郑昊感受到了明显的质疑。
"李局长,我知道您的顾虑。"郑昊平静地说,"但我觉得任何技术创新都需要有人去尝试。"
"尝试?"李德华摇摇头,"你知道搞失败了会有什么后果吗?浪费国家物资,影响农林局的声誉,还可能被上级批判。"
王厂长在旁边插话:"老李,小郑的技术水平我是见过的,确实很不错。而且这个试验规模不大,就算失败了损失也有限。"
"老王,你是搞工业的,不了解农业系统。"李德华摆摆手,"农业试验可不是修个机器那么简单,影响因素太多了。"
王建设眼睛一瞪,张口就要反驳。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
"进。"李德华说道。
进来一个五十多岁的老者,穿着朴素的中山装,手里拿着几份文件。
"李局长,这是上个月各县的农业生产报告。"老者把文件放在桌上,然后注意到了郑昊和王厂长。
"给你介绍一下。"李德华指着老者,"这是我们局里的实验科长张德全,搞了三十年农业技术。老张,这位小同志想搞蔬菜大棚试验。"
张德全打量了郑昊一眼,问道:"小同志,你是哪个农科所的?"
"我不是农科所的,我是梨花县的。"郑昊如实回答。
"梨花县?"张德全更加疑惑,"县里推荐你来的?"
"不是,是我个人的想法。"
张德全和李德华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说:"小同志,蔬菜大棚技术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技术要求很高。你有什么专业背景?"
"我主要是对技术比较感兴趣,自学了一些相关知识。"郑昊解释道。
"自学?"张德全摇摇头,"小同志,农业技术可不是自学就能掌握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病虫害防治,这些都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就是。"李德华附和道,"而且你们那边的气候条件适合搞大棚吗?冬天最低温度多少?日照时间够不够?"
郑昊详细回答了当地的气候数据,但张德全听了后摇头说:"这个气候条件搞大棚确实有难度。冬天温度太低,仅靠太阳能加温可能不够。"
"那怎么办?"王厂长问道。
"需要烧炭,但那样成本就太高了。"张德全说,"而且你们计划种什么蔬菜?不是所有蔬菜都适合大棚种植的。"
郑昊说出了自己的种植计划,包括白菜、黄瓜等品种。
"黄瓜?"张德全皱眉,"黄瓜对温度要求很高,你们那边的条件恐怕不行。白菜和萝卜倒是可能,但产量不会太高。"
"那就是说这个试验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李德华听完张全德说完,总结道。
"技术上确实有很大难度。"张德全坦言,"而且即使种出来了,品质和产量都可能不如预期。"
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有些沉闷。郑昊感受到了来自专业人士的质疑和压力。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李德华忽然说道,"塑料薄膜是工业物资,我们农林局虽然有一些,但主要用于自己的试验田。要给你这么大的用量,需要向上级申请,程序很复杂。"
"而且万一试验失败了,我们怎么向上级交代?"张德全补充道,"说我们把宝贵的物资给了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去搞试验?"
王厂长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试图说服:"老李,老张,小郑的技术水平真的很不错。昨天他帮我们解决了德国设备的技术问题,连德语资料都能翻译。"
"技术水平不错我们不否认。"李德华说道,"但搞机械和搞农业是两回事。农业有农业的规律,不是说懂技术就能搞好的。"
"而且现在这个时候,搞这种新花样要特别小心。"张德全压低声音,"万一被人说成是脱离实际,再给扣个帽子,那就麻烦了。"
这话一出,办公室里更加安静了。在这个敏感的年代,政治风险确实是个大问题。
郑昊看着眼前的两位领导,心里明白光靠技术理论是说服不了他们的。这些人都是实用主义者,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把握才会支持。
"李局长,张科长。"郑昊想了想,"我知道你们的顾虑都很有道理。这样吧,我能不能先做个更详细的技术方案,包括具体的实施步骤和风险控制?"
李德华和张德全对视了一眼。
"方案倒是可以看看。"李德华缓缓说道,"但我要事先说明,即使方案做得再好,我们也不能保证一定支持。毕竟风险太大,责任太重。"
"我理解。"郑昊点点头,"我会认真准备的。"
"那你准备什么时候拿出方案?"张德全问道。
"给我三天时间。"郑昊想了想说。
"行,三天后你再来。"李德华站起身,"但我丑话说在前头,如果方案不够完善,或者风险太大,我们是不会支持的。"
"明白。"郑昊也站起身。
从农林局出来,王厂长的脸色有些难看。
"小郑,不好意思,我没想到老李的态度会这么谨慎。"王厂长有些意想不到。
"王厂长,这不怪您。"郑昊安慰道,"他们的顾虑也有道理,毕竟这确实是个新事物。"
"那你接下来怎么办?"
"准备一个更完善的技术方案。"郑昊坚定地说,"我相信只要方案足够详细,数据足够准确,他们会改变想法的。"
王厂长看着郑昊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好,我支持你。需要什么帮助尽管说。"
"谢谢王厂长。"
回到招待所,郑昊坐在小桌前,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看来,要想说服这些专业人士,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更详细的数据和更周密的方案。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9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