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动工建设
第二天一大早,郑昊就被外面的说话声吵醒了。他推开门一看,院子里已经来了不少人。
"昊子,你起来了?"大哥郑建国正和几个村民商量着什么,"我们正说鸡舍的事呢。"
"这么早就来了?"郑昊有些意外。
"天还没亮呢,你爹就跑去找李书记商议这事去了。"孟大爷拄着拐棍说,"自从上次县长来后,你的事谁敢不同意。我们听完后闲着也是闲着,就想着来帮帮忙。"
"就是,咱村这又来个新鲜事,得支持。"张木匠也来了,手里还提着铁锨。
郑昊心里一暖。虽然刚开始村民们对他的大棚的想法有疑虑,但现在大家都很支持。
"那就麻烦大家了。"郑昊拿出昨晚画的图纸,"咱们先看看怎么分工。"
按照图纸,鸡舍长10米、宽5米、高2米,要分成产蛋区、休息区、活动区和储料间四个部分。
"先得平整地面。"大哥郑建国说,"这块地有点不平。"
"我来量尺寸。"刘明华拿着皮尺走向选好的空地。
十几个人围在一起,按照图纸开始丈量。虽然大家都没什么文化,但干起活来都很有经验。
"这里要挖深一点,不然下雨积水。"二哥郑建军指着一个地方说。
"对,排水很重要。"老王头也过来了,"我养了这么多年鸡,最怕就是鸡舍潮湿。"
这时村里的知青见到热闹也都聚集了过来,郑昊发现张国强也在其中。
"国强,快来给指导指导。"郑昊赶紧请张国强过来看图纸,他开始正儿八经的建筑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改革开放后成为了著名的设计师。
张国强仔细看了看图纸,点点头:"画得不错,这是你画的?"说完他从上衣的口袋中拿出笔,在图纸上迅速涂改。
郑昊不由得感慨,这种事果然还是得专业的人来干,自己忙完村里的事后,也得尽快踏入自己的专业中去了。
不一会,一个数据更加清晰直观的图纸出现在众人面前,即便是不认字,但只要识数的人,就能按图索骥。
"不愧是城里来的高材生啊。"村民不约而同的发出夸赞声。
张国强此刻倒是呆住了,下乡来到村里后,他们这批知青缺衣少食的倒不用说,最重要的是得不到认可。
毕竟种地这种事,村里八岁的光屁股娃可能都比他们干的要快,在这里的几年,大家的眼神中缺少了最初来的那份冲动,孤独与麻木逐渐占据了内心
而此时,张国强这批知青,好像看到了一片广阔的田野,在等他们。
分工很快确定下来:大哥负责和泥制作土坯,二哥负责挖地基和排水沟,三哥负责搬运材料,其他村民帮忙打下手。
虽然是集体项目,但郑昊作为发起人,家人自然要承担的多一些。
"先挖地基。"郑昊拿起铁锹,"深度30公分,宽度40公分。"
"我来!"二哥郑建军抢过铁锹,"你指挥就行,我们干活。"
看着二哥认真干活的样子,郑昊想起刚前世回存被几个哥哥无视的白眼,心中被暖意充满,这一世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
挖地基比想象中要累。虽然是秋天,但干活还是会出汗。好在人多力量大,半天时间就把地基挖好了。
"接下来和泥。"大哥郑建国撸起袖子,"这个我在行。"
制作土坯需要好土、秸秆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郑昊虽然有理论知识,但具体操作还得靠大哥的经验。
"土不能太粘,也不能太松。"大哥一边和泥一边说,"秸秆切短一点,增加强度。"
"这个比例怎么掌握?"刘明华拿着笔记本记录。
"全凭经验。"大哥笑了,"和出来的泥不粘手,能成型,就行了。"
正忙得起劲,天空突然阴了下来。
"要下雨了。"孟大爷看看天空,"得赶紧把土坯盖起来。"
"我去拿塑料布。"三哥郑国庆跑去生产队取塑料布。
果然,没过多久就开始下雨了。好在大家反应快,土坯都盖得严严实实。
"这雨来得不是时候。"张木匠摇摇头,"土坯得晾干才能用。"
"没关系,正好趁这个时间准备其他材料。"郑昊说,"木料、竹竿都得准备好。"
大家躲到大棚里避雨,继续讨论建设细节。
"鸡舍的门要做多大?"张木匠问。
"1米5高,80公分宽就够了。"老王头说,"太大了保温不好。"
"窗户呢?"
"南面开两个窗户,北面不开。"郑昊说,"采光通风都要考虑。"
刘明华把这些细节都记录下来,一副学者的风范。
雨下了一个多小时才停。大家重新开始干活,但效率明显慢了一些,因为地面有些泥泞。
"今天先到这里吧。"郑昊看看天色,"明天土坯干了再继续。"
"行,那我们明天早点来。"孟大爷说。
"大家辛苦了,明天我让我妈准备点好吃的。"郑昊感谢大家的帮忙。
村民们陆续散去,郑昊和刘明华整理了一下工具。
"今天感觉怎么样?"郑昊问刘明华。
"很有意思。"刘明华说,"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鸡圈盖好的样子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父亲郑大山问起建设进度。
"地基挖好了,土坯也和了一部分。"郑昊回答道,"就是下了场雨,耽误了点时间。"
"不急,慢慢来。"父亲说,"质量要保证好。"
第二天天气晴朗,继续晾晒土坯。村民和知青们又早早来帮忙,干劲十足。
"这土坯质量不错。"张木匠敲了敲,"结实着呢。"
"那咱们开始垒墙。"大哥说着就开始干活。
垒墙是个技术活,需要保证水平和垂直,张全蛋大叔以前干木匠出身,没想到垒墙也是把好手
"墙要垒得正,不能出现歪斜。"张全蛋边干边教,"每垒一层都要用线量一下。"
"泥浆要抹匀,不能有空隙。"大哥也闲聊着,"不然墙不结实。"
按照图纸,鸡舍要分成几个区域,所以内部还要垒隔墙。这个工程量比想象中大一些。
"慢点干,别累着。"母亲李秀花给大家送来开水。
"不累,有劲着呢!"大家都很高兴,"看着墙一点点垒起来,心里舒坦。"
到了中午,墙已经垒了一半高。按这个进度,再有两天就能完工。
就在这时,李大壮书记骑着自行车过来了。
"听说你们在建鸡舍?"李书记下了车,"我来看看。"
"李书记,您来了。"郑昊赶紧迎上去。
李书记围着鸡舍转了一圈,看得很仔细。
"规模不小啊,能养多少只?"
"计划50只。"郑昊回答。
"投资多少?"
"大概50块钱左右。"
李书记点点头:"这个项目好,我听你爹说了,你的想法很不错。"
"明华同志,你们农林局对这个项目怎么看?"李书记问。
"我们先开始试点工作。"刘明华说,"如果成功了,我可以回农林局再申请一些资金和材料。"
"那真的太好了。"李书记喜出望外,"需要大队帮忙的地方尽管说。"
有了书记的明确支持,大家干劲更足了。下午继续垒墙,进展很顺利。
到了傍晚,鸡舍的墙基本垒完了,只剩下屋顶。
"明天上梁,后天就能完工。"张木匠说,"到时候晾几天就能用了。"
"那我可以准备去买鸡苗了。"郑昊望着眼前的鸡圈,开始了思考。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10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