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 第一百四十二章 针锋相对

第一百四十二章 针锋相对


郑昊走到了会议室前方的小黑板旁,拿起一支粉笔。他没有急着去讲那份厚厚的报告,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方框。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在讨论如何‘制造’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要制造什么。”他转过身,目光清澈而坦诚,“这就是我们设计的CPU,代号华芯一号。”

他没有说任何豪言壮语,只是用最平实的话语,开始阐述他的设计理念。

“目前,国际主流的CPU设计思路,是复杂指令集,也就是CISC。它的特点是,用一条复杂的硬件指令,去完成一个复杂的软件功能。这样做的好处是,编程相对简单。但缺点是,硬件设计极其复杂,译码困难,执行效率在某些情况下并不高,而且,非常非常难以实现。”

他话锋一转,在方框旁边,画了几个更小的、连接在一起的方块。

“我们的华芯一号,反其道而行之。我们大胆地舍弃了绝大部分复杂指令,只保留了最核心、最基础的几十条指令,比如加载、存储、加法等等。我们将这种思路,称为精简指令集。”

“精简指令集?”一个来自沪上某计算机研究所的老专家皱起了眉头,提出了质疑:“小郑同志,这不就是***吗?指令越少,意味着要实现一个功能,需要写的软件代码就越多、越复杂,这对我们的软件开发人员,是巨大的负担啊!我们的软件水平,本来就落后于人!”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立刻引起了在场不少专家的共鸣。

郑昊似乎早有预料,他微笑着点了点头:“这位专家提得非常好。是的,表面上看,这确实给软件增加了负担。但是,请大家想一个问题,我们造计算机,是为了让程序员轻松,还是为了让机器本身运行得更快、更高效、更容易被我们制造出来?”

他没有等大家回答,便继续说道:“精简指令集,带来的好处是颠覆性的。第一,硬件设计难度几何级下降!因为指令简单,译码电路就简单,逻辑门数量就少,布线就容易。第二,执行效率极高!每一条指令都可以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完成,大大提升了CPU的运算速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实现的入口!”

他用粉笔重重地点了点那个由小方块组成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软件的组合,搭建出任何复杂的功能!是的,这会累着我们的第一代程序员,但它能让我们的硬件,从零,走到一!这就像我们打算盖一座九层高塔,我们可以选择一开始就去设计那华丽的顶层,然后发现连地基都打不了;也可以选择先夯实地基,搭好第一层的框架。我们选择后者!”

他的比喻通俗易懂,将在场许多并非专攻CPU设计的专家都说得连连点头。那种化繁为简、以退为进的哲学思想,深深地契合了他们那一代人解决问题的智慧。

“纸上谈兵!”王成栋冷哼一声,再次发难,“说得天花乱坠!就算你的设计思路有那么点道理,我们回到最根本的问题——制造!没有光刻机,一切都是零!你们的五年规划里,第一步是造一台‘接触式光刻掩模对准器’。我请问,你们凭什么造?精度如何达到要求,你们拿什么保证?光源的均匀性怎么解决?工件台的精密移动谁来做?这些都不是靠嘴皮子能解决的!”

王成栋的问题,如同一排重炮,轰向了郑昊方案的核心。会场的气氛再次紧张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郑昊身上。设计得再好,造不出来,就是一张废纸。

这一次,郑昊没有立刻回答。他看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孙宇和刘天柱。

孙宇接收到信号,站了起来。他不像郑昊那样锋芒毕露,但言语间自有一股沉稳踏实的力量。他翻开那份《五年规划草案》,不疾不徐地说道:“王司长,关于制造设备的问题,我们确实做了一些摸底工作。”

他没有说规划,而是用了摸底这个词,一下子就显得务实了很多。

“光源,我们联系了京城电光源研究所,他们表示,高压汞灯技术我们是成熟的,只是在光场匀化上需要攻关,但他们有信心在半年内拿出方案。”

“透镜组,长春光机所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当年为两弹一星工程磨过高精度透镜,虽然现在设备有些老旧,但技术和人才都还在。只要任务下达,他们可以立刻重启项目。”

“至于您最担心的精密工件台,”孙宇的目光转向了刘天柱。

刘天柱清了清嗓子,这个粗豪的汉子在这种场合说话还有点不习惯,但他站起来,声音洪亮如钟:“报告各位领导!我们联系了沈阳第一机床厂,他们厂里有位叫杨卫国的老工程师,是当年从德国留学回来的,专门搞精密传动。他听了我们的想法,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材料跟得上,他能带队给我们攒出达到微米级移动精度的工件台!他还说,这玩意儿,德国人能搞出来,我们中国人凭什么不行!”

刘天柱的话,带着一股工人阶级特有的质朴和豪情,让会场里沉闷的气氛为之一振。

孙宇接着补充道:“除此之外,我们还找到了能生产高纯度三氯氢硅的化工厂,能制造高精度温控器的仪表厂……这些,都是我们的底气所在。我们不是在空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这两个月腿都快跑断了,就是要把这些星星之火,一个个从全国的角落里找出来!”

李伟业总工看着自己这几位爱将,眼中泛起一阵湿润。他挺直了腰杆,补充道:“各位,我们的方案,不是要一步登天,去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我们的目标很卑微,就是先解决有无问题。用我们自己的设备,哪怕它很简陋;用我们自己的工艺,哪怕它很落后;生产出我们自己的芯片,哪怕它的成品率只有百分之十,性能只有别人的几分之一!但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打他骂他,但我们能看着他一点点长大!买来的孩子,再好,终究不是自家的,人家说抱走,你就只能干瞪眼!”

一番话,情真意切,掷地有声。

会场里,许多老专家、老领导都动容了。他们想起了当年在何等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两弹一星”的峥嵘岁月。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

王成栋的脸色变得极为难看。他没想到,对方的准备竟然如此充分,把一个看似天方夜谭的计划,用无数个具体详实、可以追溯到人名的细节给填充得有血有肉。他精心准备的炮弹,仿佛都打在了棉花上。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必须下猛药了。

“好,说得很好!精神可嘉!”王成栋忽然鼓起了掌,脸上换上了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我几乎都要被你们的爱国热情给感动了。但是!我们是决策者,不能只凭一腔热血!我们还要算经济账,算时间账!”

他从自己的公文包里,拿出另一份文件,重重地拍在桌上。

“这是我这次去日本,与NEC公司草签的一份引进意向书!”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王成栋得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缓缓说道:“NEC公司承诺,向我们出售一整条三英寸晶圆生产线,包括全部的光刻、刻蚀、扩散、封装设备,并负责安装、调试、培训我们的工人。总报价,一千万美元。他们保证,十八个月内,我们就能生产出性能稳定可靠的CPU!”

他环视全场,声音充满了无法抗拒的诱惑力:“同志们,你们选吧!是选择一个飘在天上的、需要五年甚至十年、耗资无法估量、最后结果很可能是失败的计划,还是选择一个摆在眼前的、十八个月就能见效、技术成熟可靠的‘现代化工厂’?这个选择,还难吗?”

会议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一千万美元!十八个月!

这两个数字,像两颗重磅炸弹,将刚刚被郑昊他们点燃的自主研发的热情,炸得粉碎。

所有人的目光,都从郑昊他们身上,转移到了王成栋那份泛着油墨香的意向书上。那上面写的不是字,而是通往现代化的捷径。

秦志处长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看着李伟业,嘴唇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局势,在瞬间,被彻底逆转。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358/1111099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