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江浩疑心
丁子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要知道,边关军向来是不允许跟蕃王私交太近,否则,很容易被人指控为意图勾结藩王,起兵谋反的嫌疑。
若是丁子炎一人,他大可继续熬下去。
可他得为手底下的弟兄们着想。
齐国的兵卒,一旦从军,就算平时无战事,也不能去找副业赚钱,每个月就只能依靠朝廷发放的微薄军饷,来养家糊口。
如果军饷被长期克扣,一旦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需要花钱的地方,自己却掏不出钱来,最后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家里人咽气。
这些年,弟兄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苦,丁子炎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各种办法,可他人微言轻,激不起丝毫水花。
若是安王的路子也走不通……
丁子炎下意识握拳。
不!
必须成!
一个时辰后,丁子炎的五千人马整顿完毕,随时都可以出发。
几个心腹千户再次齐聚。
丁子炎叮嘱道:“安王对匈奴蛮子厌恶至极,若是想得到安王的青睐,我们必须拿出‘诚意’来。”
“五千兵马,用来剿灭那些小股匈奴蛮子绰绰有余,所以,我打算分兵,先派两千兵到八仙岭,堵住匈奴蛮子回撤的路线,另外的三千兵去觐见安王。”
“届时,加上安王的私兵,形成前后夹击之势,定能将匈奴人围剿一空。”
这些丁子炎思虑良久,觉得能既解决弟兄们挣不到军功的尴尬局面,又能借此机会,博取安王的好感。
只要这件事办妥了,那丁子炎最后再向安王张口“诉苦”,想来能多几分成功的可能。
听到这话,五名千户都有些跃跃欲试,表示都愿意领兵两千人,前去截断匈奴人的后路。
丁子炎看向其中一名心腹,“宋纪,那两千兵就交给你了,其中带上你的一千骑兵。”
丁子炎手底下,目前只有一千骑兵,比较窘迫。
原本,这五千人都应该配备战马,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一年前,百川关出现了一场马瘟,足足有七千多匹战马相继死去。
丁子炎的直属军团内,就不幸失去了将近四千匹的战马。
由于战马珍贵,短时间内无法一下子补齐,而江浩和梁涛那边同样有损失,这一整年下来,基本都优先补给那两人的直属军团。
这也导致如今丁子炎手底下有四千人,只能暂时从骑兵转为步兵。
被叫做宋纪的男人,有四十岁出头,一脸的沉默寡言,老实巴交的长相,他默默抱拳:“末将领命!”
丁子炎还是很放心由宋纪带队最为重要的一千骑兵。
马瘟一事后,丁子炎对仅剩的一千多匹战马的饲养,可谓是极为上心。
几个心腹在最开始,每人的手底下都分了几十匹的战马,可其他人都是大老粗,不会养马,时常有病马、死马出现。
唯独宋纪,据说祖上就是养马人,特别擅长养马,经过他手上养出来的马,极少有病马、死马。
渐渐的,丁子炎就将所有战马都交给宋纪来照料,而这样一来,最为熟悉战马的宋纪,就顺理成章接管一千骑兵。
在丁子炎带兵离开百川关后,一名穿着粗布麻衣,放进人堆里都毫不起眼的男人,悄悄溜进了江浩的营帐内。
“老大,丁子炎怎么带兵离开百川关了?往年不都是他留守百川关吗?”
江浩眼神凉凉地扫了来人一眼,那人立刻就缄口不言了。
“让你去查安王在陇西郡的近况,你查得怎么样了?”江浩问道。
在谢临朝来到陇西郡后,江浩就安插了探子过去,盯着谢临朝的一举一动。
时隔多月,探子终于被江浩给召了回来。
有些事情,不好通过书信传递,还是得当面说,才能了解得更加清楚。
探子啧啧称奇:“老大,那安王可威风了,他在陇西郡那边,有两个广为流传的绰号,一个是‘抄家阎罗’,一个是‘散财童子’。”
江浩嘴角一抽。
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绰号?
“安王刚来陇西郡不久,就找那些地头蛇世家地主的麻烦,砍了不少人的脑袋,最倒霉的就是高家,据说安王在松木县微服私巡,高家人误认为安王是个好拿捏的粮商,白天指使守备军找麻烦,晚上还想放火烧死安王,被安王发现后,扭送官府,结果那个前县令也是倒霉,同样不清楚安王的身份,只顾着帮高家人,倒打一耙给安王定罪。”
探子在陇西郡待了好几个月,如今,陇西郡境内,有六成以上的酒楼说书人,三天两头就宣扬一次安王的“威猛事迹”,搞得探子现在就算闭上眼睛,都能自个即兴编一段出来。
“听说高家人还对陛下大不敬,说什么‘就算皇帝来了陇西郡都得盘着’……”
江浩的眼皮子跳了跳,摆了摆手:“行了行了,这种对陛下大不敬的狂徒,安王做儿子的,听到这番悖逆之言,岂能不料理高家?”
如果安王没什么反应,不狠狠处置高家,江浩还要反过来疑心,安王对宣和帝赶他出京就藩,是否依旧心怀不满。
至于什么“抄家阎罗”,江浩不太在意。
安王只是有点莽,将矛头对准了世族,所以才被宣扬成这般污糟的名声,但比起某些类人的藩王宗亲,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只不过,其他藩王大多知道某些‘分寸’,欺负的都是一些底层老百姓,后者声讨无门,更不敢在私底下腹诽皇室宗亲。
反过来,安王跟陇西郡当地的世家并不是一条心的,江浩还能更放心一些。
江浩:“那个散财童子又是怎么回事?”
探子:“方才提到的高家,在陇西郡压榨了很多的民脂民膏,安王抄家后,竟然把很多钱财都还给了老百姓,另外安王大量雇佣劳工,修建接收老人孤儿乞丐的救济所,给出的工钱,光是一个月,就快要花掉三万两。”
“老大,您说哪有人这样挥霍的?安王要是嫌钱多,给我一点也好啊。”
江浩是实在不懂,安王这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
一味的得罪世家,却优待底层百姓?
难不成,安王当真是菩萨转世,来人间救苦救难不成?
江浩不屑嗤笑,忽地想起了某个关键问题:“对了,如今陇西郡的两千守备军,是由谁来掌管?本将军记得陇西郡的郡尉是姓高的。”
探子:“属下正要说道说道呢。”
“陇西郡的高郡尉,听闻在得知高家有族人犯了大错,所以大义灭亲,用献出大半的家产,来保全一家子的老弱妇孺。”
“所以,安王也拿高郡尉没什么办法,只好让高郡尉的死对头,一个姓余的千户暂时接管守备军,重新招收新兵,剔除掉原先依附高家的人。”
重新招收新兵一点,往大了说,安王有干涉守备军兵权之嫌。
可无奈守备军不争气,最开始在松木县的时候,先是对安王大不敬,又是对当今陛下大不敬,被安王抓住了把柄。
如今只是将人踹走,已经是格外宽宏大量了。
“你确定如今的守备军,是那位余千户在统领?安王没有从中干涉?”
探子想了想:“提高守备军的军饷算么?”
“安王觉得守备军的每月军饷太低,太给他丢脸了,好像还向朝廷那边递过折子,想提高军饷。”
江浩无语。
安王自己乐意当冤大头还不够?还想拉别人当冤大头?
而且,齐国每年拨出来的军费就这么多,要是分多了一些给守备军,边关军这边不就少了?
“还有一件事,刚招收新兵时,因为守备军没人,安王将自己的一千私兵暂时拨到守备军里充人数。”
噌!
江浩猛地站起身:“这么重要的事,你竟然不早说?!”
探子委屈:“……可一个月后,招收到足够的守备军人数后,那一千私兵就调回来了。”
“属下还打探到,那个余千户搞了什么封闭性的训练,想尽快将新兵的战斗力训练出来,估计是怕安王染指守备军。”
江浩缓缓坐了回去。
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安王总不至于这么莽,刚来陇西郡的头一个月,就敢大张旗鼓的染指守备军的兵权。
想要掌控兵权,谁不是徐徐图之,秘不外泄?
安王越是光明正大,大大方方的做派,反而越是能让某些自以为的聪明人,多思多虑,拿不定主意。
“你立刻回陇西郡,一定要打探清楚陇西郡的守备军,如今到底是谁做主!”
“属下遵命!”
探子刚要转身离开,似想到了什么,脚步有些踌躇,他压低声音问:“……老大,今年的‘狩猎’是要暂停了么?”
江浩眼中有冷光闪过:“陇西今年多了一个安王,先静观其变一段时日,你也顺便传话底下的人,都给我安分一点!”
“是!”
**
陇西郡城内。
在谢临朝离开后,诸葛亮也没有闲着。
因为大部分兵力都被谢临朝带走,城内只剩下两千出头的兵力,诸葛亮更要打起万分精神,保证后方大本营能平稳运行,不遭到匈奴人的袭击。
不过,陇西郡城有着高耸的城墙,足以让没有携带攻城武器的匈奴人望而生畏。
所以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提高警戒和加强巡逻,避免匈奴人再次同松木县那般,绕道突袭。
吕布、秦良玉、花木兰三名武将,分别需要巡逻城外城内,以及练兵。
很快,安王府和郡守府联合下令,暂时征召一批五千人的民夫,一半人开始修筑工事,一半人拿着新制成的白杆枪,在简单操练了两天后,就前往附近的乡镇,进行日常巡逻与防卫。
郡城,县城,都有高大的城墙依托,只要守好城门,就能抵御匈奴。
可城镇,村庄这些地方,却是没有什么像样都城墙作为防御工事,匈奴骑兵可以一路猪突猛进,肆意破坏。
多年来被匈奴劫掠的阴影尚在,陇西百姓们惊慌失色下,也有着属于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
在县城里有亲戚的,早早的就拖家带口去往县城里面避难。
没亲戚没钱住进城里的乡下百姓,靠近大山的,就躲进大山里面,家里有地窖的,就躲进地窖里面。
五千民兵分布在各处镇子和村子里,也仅仅能保证每一处不少于十人。
这十人带着安王府的王令,跟镇上有钱人家的地主乡绅交涉。
号召镇上的青壮年,在镇子外围修筑挖沟,由地主乡绅们提供口粮。
等挖出几米宽的拒马沟,就可以防止匈奴骑兵的一路突袭。
落地后的匈奴人,骑兵变为步兵,战斗力自然会大大削弱。
实在挖不过来的地方,就将镇上街道各处的积雪扫清,再泼下水。
以如今的寒冷天气,不出几个时辰,路面上就能结出一层冰。
匈奴人想骑着马进镇子上,说不得半路还会马蹄打滑,跌个鼻青脸肿。
整个陇西郡的百姓们都如临大敌,各司其职的修筑工事,应对匈奴人。
安王府内。
诸葛亮刚去工坊那边视察完,又回来处理政务。
新建造的工坊内,那些早已签订下契约的工匠们,也在日夜不停地锻造兵器,其中以箭头,马具三件套的数量最多。
箭是消耗品,也可以在远处消耗敌人,减少己方伤亡。
匈奴骑兵凶勇,短时间内,陇西郡的整体骑兵实力弱于匈奴骑兵。
既然实力不行,就装备来凑。
有了马具三件套,就算是普通士卒,马术都有显而易见的提升,再加上解放双手,就能发挥出手中兵器的更大威力。
如此,也能弥补回来一些实力差距。
幸而,当初经过人口普查,绘制鱼鳞图,加上几个月的以工代赈,诸葛亮早已摸清了陇西封地各项职业的人才储备。
打着安王府的名义,以优厚的工钱和待遇,招揽大量的铁匠、木匠等工匠,然后统一在城内划出一块地,建造工坊。
迄今为止,招揽的铁匠人数达到三百人,木匠人数达到四百人,而这个数量还在一点点的缓慢提升。
(https://www.24kkxs.cc/book/4240/4240033/2389246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