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引导
顾明玥听得似懂非懂,但看着褚老全神贯注、仿佛与画中世界融为一体的状态,看着那些在他笔下仿佛“活”过来的山石草木。
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并非她想象中那般“过时”或“程式化”,它蕴含着极其精深的观察、理解和对自然、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它所追求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本身就是一种直指本质的、充满生命张力的表达。
离开工作室时,顾明玥沉默了很久。
她看着自己指甲缝里不小心沾到的一点点矿物颜料粉末,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心中有什么东西在悄然松动。
然而,破冰之路并非坦途。
一次,顾明玥鼓起勇气,将自己一幅尚未完成的、尝试融合了一些传统山水元素但又被她涂抹得有些混乱的习作拿给母亲看。
画面中,灰蓝色的“山峦”旁,突兀地画着一片她用印象派手法表现的、色彩明亮的“花田”。
“妈……你觉得……这样融合行吗?”
她有些忐忑地问,这已经是她放下部分“虚无”理论后,最大胆的尝试了。
林晚意仔细看着画,眉头微蹙。
她看到了女儿在尝试挣脱束缚的努力,但画面中两种风格的冲突过于生硬,那片花田的色彩虽然明亮,却显得有些浮躁,破坏了整体的意境。
她下意识地用修复古画时的眼光评价道:“这片花田的用色纯度太高了,而且笔触太跳脱,和山石的沉稳不太协调。古人讲究随类赋彩,色彩是为意境服务的。这里或许用更沉稳些的复色,或者减弱一些明度,让色彩沉下去,与山石呼应起来会更好?就像……”
她本意是想提供专业建议,帮助女儿更好地融合。
但话听在顾明玥耳中,却变了味道。
让她瞬间想起了二婶孙慧芸嘲讽她画“花里胡哨”、“没深度”的话!
一股被否定、被误解的委屈和愤怒猛地涌上心头。
“妈!你根本不懂!”
顾明玥猛地夺过画板,声音带着哭腔,“这不是古画。这是现代创作!为什么总要拿那些老古董的标准来框我?我就是在尝试!尝试你懂吗?尝试就会有失败!你只看到它不好!你根本没看到我在努力改变!”她像一只受伤的小兽,红着眼睛瞪着母亲。
林晚意愣住了。
看着女儿委屈愤怒的样子,她才猛然意识到自己又犯了“指导者”的错误,无意中触碰了女儿此刻最敏感、最需要鼓励的神经。
她太急于想帮女儿走“正确”的路,却忽略了女儿此刻最需要的,是探索的空间和被接纳的勇气。
“玥玥……”林晚意心中懊悔,伸出手想安抚女儿。
“别碰我!”顾明玥抱着画板后退一步,眼泪终于掉了下来,“你永远都是这样!以前不管我,现在又要管我!用你的方式!你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
她转身跑回了画室,“砰”地关上了门。
林晚意站在原地,伸出的手僵在空中,心中充满了无力感和刺痛。破冰的尝试,第一次撞上了坚硬的礁石。
她知道自己操之过急了。
女儿需要的不是导师,而是一个能理解包容她的同行者。
这次冲突后,母女俩的关系再次陷入微妙的僵持。
顾明玥躲着母亲,画室里又堆满了揉成团的废稿。
林晚意没有再贸然靠近,她在等待,也在反思。
转机发生在一个周末的午后。
林晚意收到侯铭轩的消息,他私人收藏的一幅北宋《雪景寒林图》的珍贵摹本(虽非真迹,但年代久远,技法精湛),近期刚完成一轮重要的维护性修复,可以短暂借出供林晚意研究几天。
这幅画!林晚意心中一动。
她没有直接叫顾明玥,而是让人将这幅尺寸不小的画小心翼翼地悬挂在光线柔和的偏厅里。
然后,她泡了一壶清茶,静静地坐在画前,仿佛在独自欣赏。
果然,没过多久,顾明玥的身影出现在偏厅门口。
她显然是被这幅气势恢宏、意境深远的雪景山水吸引了。
画面上,群峰耸峙,寒林萧瑟,大雪覆盖天地,一股苍茫、寂寥、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但仔细看去,在那一片银装素裹中,山坳深处,竟隐隐有茅屋数间,屋顶炊烟袅袅,雪径上似有行人足迹,于极寒之中透出微弱却坚韧的生命气息。
顾明玥站在门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
“玥玥,”林晚意没有回头,只是轻声开口,仿佛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女儿说,“你过来看。这幅画的修复师功力真是了得。”
顾明玥迟疑了一下,还是走了进去,在离母亲几步远的地方站定,目光被画牢牢吸住。
“你看这雪,”
林晚意指着画面,“后人修补时,总习惯用厚厚的蛤白堆砌,以为这样才显雪意。但这幅摹本的修复者,用的是极其高明的手法。”
她的语气带着纯粹的赞叹,“你看这些地方,修复师没有一味地‘填白’,反而小心翼翼地保留了原作中那一点点微弱的‘人气’——淡淡的炊烟墨痕,几乎难以察觉的行人足迹墨点。一下子让这幅看似冰冷的雪景,有了温度,有了希望,有了……对抗严寒的力量。这就是古人说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吧。”
林晚意没有再提“意境”、“随类赋彩”,她只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描述着修复者如何通过高超的技法和深刻的理解,让画中那被冰雪掩盖的生机重新焕发光彩。
顾明玥怔怔地听着,目光随着母亲的指点在画面上游走。
她不由自主地走近了一步,靠近画作,靠近母亲。
“这里……”顾明玥指着画面一角,一片被雪压弯的竹林,“这些竹叶,修复后颜色好像比旁边的树要青一点?”她有些不确定地问
林晚意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女儿在主动观察!
“好眼力!”
她立刻肯定道,“这不是修复的问题,是原画者的匠心!竹耐寒,雪压而不折。原画者用稍带青意的墨色点染竹叶,暗示其内在的韧性。修复师精准地捕捉并还原了这一点,没有用千篇一律的‘枯墨’。”
她鼓励地看着女儿,“你能注意到这个细节,说明你的观察力很敏锐。”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895/1111110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