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众禽反扑造谣言,海棠广播正视听!
轧钢厂厂部大楼前的红漆公告栏,一向是全厂消息最灵通的地方。
这一天,一张由厂党委办公室亲自签发、盖着鲜红印章的文件被郑重地贴在了最中央的位置,瞬间吸引了所有路过职工的目光。
文件的标题,赫然是《关于给予小食堂何雨柱同志增设“特殊人才津贴”的决定》。
“什么?何雨柱?每月额外补助十五块钱?还有票证?”
“我的天!这津贴比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多!”
“文件上写了是市里的精神,杨厂长亲自督办的!这傻……这何师傅,是通了天了啊!”
消息如同一阵十二级的台风,在半天之内就席卷了轧钢厂的每一个角落,并以更快的速度,传回了南锣鼓巷的四合院。
当这个消息钻进院里众禽的耳朵里时,所有人都感觉心里像是被狠狠地剜了一刀,又酸又疼,火辣辣的。
如果说之前何雨柱坐上厂长专车,还只是让他们嫉妒,那么这份白纸黑字、盖着红章的官方文件则彻底击碎了他们最后一点心理平衡。
贾家。
秦淮茹正在给小当缝补破了洞的衣服,听到邻居的议论,她的针尖狠狠地扎进了自己的手指,一滴血珠渗了出来她却仿佛感觉不到疼。
十五块钱!
那是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巨款!
凭什么?
凭什么那个害得她家破人亡的畜生,能过得如此风光!
无尽的怨毒和不甘,在她心里汇成了一股黑色的毒液。
刘海中家,贰大爷听完消息,气得把手里的搪瓷缸子都给摔了。
他那可笑的官威,在何雨柱这实打实的“特殊人才”面前,成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他的儿子刘光福,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更是酸溜溜地在院里起哄:“什么狗屁人才,不就是会拍马屁吗?指不定是怎么把领导给伺候舒服了!”
一场针对何雨柱的阴暗反扑,在易中海的暗中串联下,悄然拉开了序幕。
易中海的手段很高明。
他没有直接去骂,而是换上了一副“为厂分忧”、“痛心疾首”的面孔。
他开始在院里的一些老邻居、老工友之间,唉声叹气地散布他的“忧虑”。
这话,立刻就引起了许多失意老工人的共鸣。
这番话,如同一颗投入粪坑的石子,激起了满天的恶臭。
“我就说嘛!他哪来那么多钱买肉买酒!”
“原来是拿着厂里的东西中饱私囊!”
秦淮茹和刘光福立刻成了这股谣言的扩音器。
秦淮茹见了人就抹眼泪,哭诉何雨柱如何“忘恩负义”,如何“靠着不正当手段上位”。
刘光福则更直接,在院里公开叫嚷,说何雨柱生活作风有问题,天天往外跑,不知道在外面跟些什么不三不四的人鬼混。
一时间,“何雨柱溜须拍马”、“贪占公家便宜”、“生活腐化”的谣言,在四合院和轧钢厂的部分车间里,传得沸沸扬扬,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所有人都亲眼所见一般。
就在这股暗流汹涌之际,轧钢厂广播站的播音员于海棠,接到了一个来自厂宣传科的任务。
任务内容是:深入挖掘并宣传一批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凡贡献的先进人物,树立正面典型,弘扬自力更生、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名单的第一个就是杨厂长亲自推荐的——何雨柱。
于海棠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姑娘,梳着两条乌黑油亮的麻花辫,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充满了对新时代的热情与理想。
她对那些家长里短的龌龊事不感兴趣,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
她拿着采访本,找到了正在小食堂忙碌的何雨柱。
“何师傅,您好。我是厂广播站的于海棠。想对您做一个简单的采访,可以吗?”
她的声音像泉水一样清脆好听。
何雨柱看着眼前这个充满朝气的姑娘,心中一动,知道这是一个反击谣言的绝佳机会。
他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擦了擦手,微笑着说:“于同志,你好。采访可以,不过在这儿可能不太方便。正好我下班了你要是不嫌弃,跟我去个地方,咱们边走边聊?”
于海棠欣然应允。
何雨柱没有带她回那个乌烟瘴气的四合院,而是骑着车,一路将她带到了南锣鼓巷,他新买的那个正在翻修的小院。
当于海棠走进那座虽然还在施工,却格局开阔、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院子时,眼中露出了惊讶。
何雨柱将她领进一间已经基本收拾出来的正房。
屋里家徒四壁,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再无他物。
但桌子上,却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几本书。
于海棠的目光被吸引了过去。
她看到书名呼吸不由得一滞。
《宏观经济学原理》、《国家工业化战略》……
这些书,在这个年代,普通人连听都没听说过。
更让她震惊的是,书的旁边,还摊着一个笔记本,上面是用漂亮的钢笔字写下的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
“何师傅,您……您在自学这些?”
于海棠的声音里充满了不可思议。
“是啊。”
何雨柱笑了笑,将陈老赠予他的事实,轻描淡写地转化成自己的努力,“我就是个厨子,没什么文化。但总觉得,人不能一辈子只守着锅台。国家发展这么快,总想多学点东西多看看哪怕不能为国家做什么大贡献,至少能让自己不掉队,能看懂这个时代。”
他没有提陈老,更没有提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
他只是坐下来用最平和的语气,和于海棠聊起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从一个厨师的视角,谈到如何通过标准化流程提升大食堂的伙食质量,改善工友们的生活;他谈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谈到如何让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他甚至谈到了自己对未来“服务行业”的设想……
他的谈吐,他的眼界,他的格局,完全不像一个只在厨房里打转的厨子。
他像一个深思熟虑的学者,一个对国家未来充满了热忱与希望的建设者。
于海棠彻底被震撼了!
她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看向何雨柱的眼神,从最初的好奇,变成了惊讶,再到由衷的敬佩。
她知道,自己挖到宝了!
这哪里是什么“溜须拍马的小人”,这分明是一个被埋没在厨房里的璀璨明珠!
……
第二天中午,轧钢厂上空的大喇叭里,准时响起了于海棠那清脆而又充满激情的声音。
“同志们工友们大家好!这里是红星广播站。今天,我们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我们身边的自学标兵,一位在平凡岗位上,心怀报国之志的先进工作者——他,就是我们小食堂的厨师,何雨柱同志!”
广播里,于海棠用饱含感情的文字,将何雨柱描绘成了一个出身贫寒却不甘平庸,白天苦练厨艺服务领导,晚上挑灯夜读钻研经济,省吃俭用买下破旧小院以求自立,心怀国家大义、畅想未来的青年奋斗榜样!
文章写得文采飞扬,感人至深,极具煽动性。
当广播提到“何雨柱同志将省下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家园的建设中,他的书桌上,摆放的不是佳肴美酒,而是深奥的经济学著作”
时,全厂都安静了。
当广播最后以“谁说厨师不能心怀天下?在何雨柱同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工人阶级最宝贵的品质——自强不息,胸怀天下!”
作为结尾时,许多年轻工人的眼中,都燃起了激动的火焰。
四合院里。
正在院里洗衣服的秦淮茹,听到广播里的声音,手里的棒槌“啪”的一声掉进了水盆里,整个人如遭雷击,面如死灰。
正聚在一起说何雨柱坏话的几个老娘们,尴尬地闭上了嘴,面面相觑。
易中海端着茶缸,僵在了院子中央,广播里的每一个字,都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他的老脸上,火辣辣地疼。
谣言,在官方媒体的正面强光照射下,瞬间土崩瓦解,不攻自破!
那些散布谣言的人,此刻都成了跳梁小丑。
下午,厂宣传科科长亲自带着于海棠,敲锣打鼓地将一张写着“自学标兵”四个大字的奖状,和一百斤粮票的奖励,送到了何雨柱的手上。
在全厂职工羡慕和敬佩的目光中,何雨柱平静地接过了奖状。
他的目光与人群中的于海棠对视了一眼。
于海棠的脸颊微微泛红,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里,燃烧着一团炽热的火焰,充满了对英雄的崇拜和少女的情愫。
何雨柱则只是礼貌性地冲她笑了笑,便转过了头,眼神平静而深远,没有半分涟漪。
对他而言,这只是棋局中的一步。
他的人生,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864/1111111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