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他们为何而来
翌日,甲骨文世界大会正式开幕。
会议要求与会者每人都撰写一篇论文,不过由于此次来的跨界学者太多,有些人对甲骨文并不太了解。最终修改为“做一些贡献”。
第一天,到场的以国内各大学和科研学者居多,是一场半内部的会议。胡后宣说的就很直白了:“不管你是哪个地方的,是研究者还是委派来长见识的,既然来这,就得为我们的‘祖先字’做一点事情。”
与会的人一时茫然了。
做什么贡献?
我是来开会的,你们要干什么?
胡后宣特意拿马识途来举例子:“马先生通过打桥牌,从美国收藏家那边,要来了十来片甲骨文碎片,我鉴定之后是真的,我以为这就是很大的贡献!”
又谈到余切,胡后宣竖起大拇指。“余切写了一本通俗小说《地铁》,把甲骨文塞进了世界的流行文化。我看了一些美国报纸,上面说‘甲骨文’是求神拜佛,又说是‘钱币’的符号……可以通灵,有一些神秘力量,这都是片面的!”
“可是!”胡后宣笑道,“片面也比没有人关注来得好。只要知道的人足够多,一万个人里面,总有一个真心想了解甲骨文,我们的意图就达到了!”
“这当是伟大的一幕!不知道商人有没有听到,三千多年后,来自后人的呼唤。”
余切听得热血沸腾,当即叫了一声好。
除了他之外,震旦大学的教授,时任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主任周顾成也站起来了,说:“我们应当为胡后宣教授鼓掌!他一句话说明了,为什么我们要搞甲骨文大会!为了让人知道!”
而后,胡后宣作为大会的临时会长发言:他介绍了安阳殷墟目前的发掘工作。
目前出于保护性的考虑,对殷墟的发掘极为谨慎,金陵大学两位教授认为,甲骨文只挖掘出了其中的不到百分之五。
这当然是很夸张的数据,很多人不认可。但也说明了对殷墟发掘的谨慎。
五十年代后,国内的考古发掘工作一度接近于停滞。
而反对的并不是考古学家,相反,正是考古学家极力阻止一系列考古项目的立项。而一些对考古有爱好的,也确实存在一些贡献的文学大家,凭借影响力促使项目的仓促上马。
最终当然悲剧了。
不论是技术还是方法上,都还没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六十年代,科技迅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考古这一学科,站在六十年代后的眼光来看,以前的发掘是十分粗糙的。
胡后宣沉声道:“张忠佩(时任故博院长)有句话:考古不写报告,等于花钱买破坏,比盗墓贼还坏。做研究是一个专业的事情,马虎不得!”
“倘若只是要见一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想倒不如让东西埋在地下!”
这胡后宣怎么发这么大脾气?像是在指桑骂槐?
余切私下问马识途。
原来,胡后宣不仅是个甲骨文学者,他还是个考古学家。
开大会、带团队乃至于写研究报告……胡后宣是个熟练的考古“项目经理”,因此建国后就很出名了。
殷商人的地理、礼制、经济、宗教,他都有相关学术著作。五十年代,胡后宣被领导点兵点将来京城研究甲骨文,恰逢郭莫若主持的万历定陵发掘,当时胡后宣人言微轻,才刚从震旦来京城,在一众大佬面前说不上什么话,只好看着定陵被提前发掘出来。
他亲眼见过,过度考古导致的文物损坏。
这让胡后宣的态度大变,此后格外排斥所谓“不专业的人”。
老马和流沙河都研究甲骨文,虽然是业余搞着玩,但也让胡后宣很警惕。因此一开始对他们很反感。
后来发觉老马是真搞着玩,才放下了戒心。加之老马又打桥牌要来了甲骨文碎片,胡后宣就把他当做自己的马老弟。
马识途比胡后宣还要小四岁。
这是上一代的烂账啊!
如今斯人已逝,可这账还是要被胡后宣拿出来算的。
余切头一次听说这事儿,左右打量台上的胡后宣,和台下的马识途。
然后说:“马老,你天天早起打拳,怎么看上去和胡教授差不多年纪。”
马识途听到后不以为意:“正因为我运动过度了,才显得憔悴了。以后,还要多打桥牌多睡觉才是。”
余切在底下轻轻笑道:“我在武康路听过类似的话。他还说,要吃肥肉,要喝点酒。”
“我李哥(巴老)?”马识途也乐了,“我和他一直有书信交流,也见过面。没想到他这一套养生哲学,竟然还和你说过!”
“上一次和他通信,他说他到了落叶归根的时候了。他在法国访问时,看到宾馆楼外的街,想到了他在蓉城双眼井长大的那条小街。这样的感情,我是能感觉到的。”
说起来,巴老这几年一直有回川省探亲的想法。然而他比台上的胡后宣还要大得多,身体又是那个样子。近年来,他已长期卧床,出行都需轮椅辅助。
他却越来越想回乡,身边人都拦着他,怕他回去遭遇不测。上一次巴老回蓉城,已经是1960年,距今二十多年。
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因此频繁向周围人透露回乡的想法。
可是大家都不敢。
余切的印象里,这一年巴老是回了蓉城的,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回蓉城。迎接他的有“蜀中五老”的另外四老(包括马识途),五个老家伙重游故地,各自都知道怕是最后一面,相互赠送墨宝和书信,是蜀地文学圈的一件盛事。
也是蜀地文学大佬的绝唱了,之后再也凑不齐这么豪华的阵容。
可惜的是,这五个人只是互相递交书信,并没有产出什么流传到后世的文学大作,否则这件叠加诸多buff的事情,应当是载入文学史的。
余切试探着提议道:“马老,你可以邀请他来蓉城访友。巴老现在应该被劝住了,可是只要你们都来邀请他,他家里的人说不定就从了。”
马识途眼睛一亮,当即道:“你说的要得!我应该写信来请他,他再不来,怕是要化成灰才能回老家看看了。”
——
下午,参会成员又共同观看电视剧《甲骨魂》。
这是豫省制片厂拍的主旋律剧。
以清末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字为主线,辅之以国内外疑古派的猜忌嘲弄、外国传教士的疯狂倒卖、八国联军的野蛮入侵等脉络,表现甲骨文之父王懿荣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目前,这部电视剧还未上映,央台预计在七月份才上映,也就是说在《红楼梦》之后。
放映电视的是一个小黑屋,挤进来了几十个同志,因为人数太多,从招待所借来了一些不占地方的小型板凳。参会者大多是教授和学者型官员,有的白发苍苍,却挤在不到四十公分的木质小凳上。
胡后宣有个学生叫秋希贵,此人是燕大中文系的教授,今年已五十多岁,和余切一起坐长条板凳。
他是主动来找余切的。
因为燕大有个传闻,余切毕业后未必要做经济学的老师,有可能加入文学院或是兼任。
余切帮胡岱光代课这个事情,点醒了燕大的教学圈。距离余切任教的时间,已经不长了。
余切本科读得短,硕士读得短,博士两三年毕业也是可能的。因财政恶化,丁校长在燕大搞“末位淘汰制”刺激到了各学院,季线林都能被勒令退休。
他们发觉,世上没有什么是稳定的,只有像余切这样,能稳定拉来国内外资源的能人,才是背后的财神爷。
秋希贵对余切很客气。他道:“余老师,我听人说,你将来未必做经济学学者,我们文学院是很期待你来的。”
“我给你透个底,只要你来,你就能做教授。实在是没有名额了,我个人退位让贤也是可以的。”
燕大当时的政策是,博士毕业后要做博士后几年,产出关键成果后,经过评议会审定才做教授。
个别成果极为重大的,可以立刻破格提拔为教授。
因此秋希贵敢讲这句话,他相信经济学院不可能有这种魄力。
在大学,教授和讲师之间简直是天壤之别。诗人查海生事业发展不利,被高干子弟的女朋友甩了,致使他抑郁发作。他是普通讲师,如果他是二十多岁的年轻教授,那便是人中龙凤,不可能被嫌弃事业。
余切自然没有跳槽的想法。
但他很好奇:“秋老师,你怎么知道我将来要留校?谁告诉你的?”
秋希贵道:“说来惭愧,我是从水木的老师听来的。因为你常常说,你要到水木大学去,我们以为你在经济学院受了委屈。”
“你看着吧!很快,水木大学的同事也会来问你!”
这可是天大的误会。
我有罪,我渣了水木大学。
余切笑道:“其他的我不敢打包票,但是去水木大学,那肯定是我开玩笑的。”
随后,众人都被电视剧《甲骨魂》所吸引。
余切上辈子没听说过这电视剧,现在看起来也津津有味。
八十年代的主旋律。
银幕的光照射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当看到王懿荣确切的证明,那些熬中药的龟甲就是一种古代文字时,全场参会者都忍不住欢呼。
看到八国联军侵华,小小的甲骨文被拿去四处倒卖,散落全世界各地时,所有人都屏声静息,心里十分压抑。
豫省制片厂只剪辑了前三集。电视剧放映完后,胡后宣问大家的看法。
余切意识到,昨晚上在宾馆议论的“甲骨文碎片收集”一事,胡后宣要提出来了。
其他人并不知道,因此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回答。周顾成说:“应当用沟通来化解分歧,用和平的手段,追回那些遗失的甲骨文。”
这话赢得了很多掌声。安阳本地的学者格外赞成,有人道:“我们的甲骨文世界大会可以举办成功,可见全世界还是和平的力量占据上风。安阳不是个发达的地方,却能引来这么多国外学者,正是因为我们彬彬有礼,有理有据。”
几位干部也道:“电视剧是电视剧,现实是现实。当下的情况,还是不要闹事为宜。”
不过,马识途却有不同意见:“我们应当对支持我们的朋友,和平商讨;对冥顽不灵的,要鲜明的表达出我们的反对态度。”
“余切,你怎么看?”马识途点名余切。
余切道:“朋友来了有美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到目前为止,还算是气氛和谐。
你赞成,我反对。这很正常。
几位从京城来的师大教授认为:现在收藏海外甲骨文主要是发达国家,日本最多,其次是苏联和美国。
日本是国内最大的基建投资贷款国,而另外两个……自然不好惹。
在列宁格勒的爱米塔什博物馆,在国立东方文化博物馆,在纽约和洛杉矶的一些私人博物馆中,都有甲骨文的存在;日本甚至发展出成体系的“甲骨文”学,并不逊色于中国。
甲骨文的情况和“敦煌文化”有些类似。可是,面临的阻力却大得多。
84年,余切在东京访问时,曾经就“敦煌文化偷盗”案痛骂了日本侵略者,要求其道歉。
而甲骨文要算的账太多,放弃是现实且无奈的选择。
参会者一个接一个人说话……又轮到了余切。他站起来直接道:“甲骨文虽然多,一片也不能少。研究甲骨文花了上百年,追索甲骨文,也可以有个一百年,起码态度要摆出来!”
这话激怒了几位来安阳的学者。他们说:“如果没有赞助商,我们没有钱筹办这个活动,那些国外专家更是被书商邀请来的!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很影响我们的风评!我们和西方学界的交流,是宝贵的,不能再被人破坏。”
余切也怒了:“你都知道是哈珀邀请来的,那你怎么会不知道我?没有我,你以为你会来?”
胡后宣吓一跳,不过,胡后宣还没来得及说话,他的弟子秋希贵做起了和事佬:“甲骨文有其自身的魅力,政府和社会也是支持我们搞世界大会的……”
那几位学者,还以为秋希贵是为他们说话。正待露出满意的神色,结果笑到了一半,秋希贵话锋急转:
“但是,也不能从中忽视个人的作用。没有余老师,我们是拿不到这么多赞助的,没有他万万不能!”
周顾成和胡后宣,并不想事情失控,立刻说清楚了余切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从去年11月发表《地铁》后,甲骨文作为末世语言在美得到大范围传播。
书商哈珀认为其有利可图,因此请西方大学的学者来安阳赴会写水文。
或者说好听一些,国际交流。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682/1111078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