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均田之策
元康二年,冬。
长安城外,渭水之畔。
郑国渠的疏浚工程,在数十万劳工的辛勤劳作下,已经初见成效;而以长安为中心,通往东方和南方的驰道,也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复与拓宽。
一时间,整个关中呈现出了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建设景象。
国库里的黄金与钱粮,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座座坚固的堤坝。
大司农云毅用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以工代赈”之法,不仅完美地消化了霍家倒台后所释放出的那数十万无主劳动力,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更为整个大汉的经济腾飞,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朝堂之上,再无人敢质疑他的任何一项决定。
所有的大臣,都用一种看“神人”般的目光,看着这位年纪轻轻,却仿佛无所不能的云梦侯。
然而,所有人都不知道,云毅真正的、也是最难的一步棋,才刚刚开始落下。
这一日,大司农府。
云毅召见了他最得力的几名下属。
这些人,都是他从太学之中亲自挑选出来的、寒门出身却精通算学农事的年轻俊才。
“大人,”一名年轻的属吏看着手中的一份文书,脸上带着几分忧色,“您真的要这么做吗?”
那份文书,正是云毅亲手制定的一份全国土地清丈的详细计划。
“丈量天下之田亩?”另一名属吏倒吸了一口凉气,“大人,此事恐怕比那盐铁新议,还要难上十倍啊!”
“何止是十倍。”云毅看着他们,神情平静无波,“此事,是要掘了这天下所有豪强地主的根。”
他当然知道这有多难。
汉代承秦制,田税本是国家赋税的大头。
但自孝武皇帝以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大量的田地被那些世家豪强以各种手段侵占、隐匿。他们勾结地方官吏,伪造田亩黄册——一片千亩的良田,在官府的账面上,可能只登记了百亩,剩下的九百亩,便成了不用交一文钱税的“黑地”。而那些被他们兼并了土地的自耕农,则沦为他们的佃户或是流民。
朝廷不仅收不上来税,还要花费大量的钱粮去赈济流民、去剿灭因流民而起的盗匪。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这,才是帝国身上最致命的一颗毒瘤。
“大人,可……可此事阻力太大了。”那年轻属吏忧心忡忡地说道,“那些地方豪强在当地早已根深蒂固。我们的人前脚刚到,后脚恐怕就会被他们用各种手段给逼回来,甚至……甚至可能会有性命之忧啊!”
“我知道。”云毅点了点头,“所以,这一次,我们不能只靠强压。”
他从书案上拿起另一份早已备好的图纸。
“我们要给那些普通的百姓,一个无法拒绝的选择。”
……
数日后,长安城南,渭水之畔。
一片原本属于霍家、如今被收归国有的上等良田之上,竖起了一块巨大的牌子。牌子上写着八个大字:
——“大司农署,农学试验田”。
云毅亲自带着人,将这片足有上千亩的良田用木桩和绳索,分割成了一个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方块。然后,他颁布了一道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告示:
“凡我长安周边无地、少地之农户,皆可来此应募!无需租金,无需赋税!只需按照我大司农署之法耕种此田。秋收之后,所得之粮,三七分成——尔等得七,官府得三!”
这告示一出,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天下竟有此等好事?不要租子,不要税,种出来的粮食自己还能拿七成?
起初,没人相信。但当第一批抱着试一试心态的农户,真的从官府手中领到了崭新的农具和饱满的麦种时,所有的人都疯了!数千名无地的农户蜂拥而至,几乎要将大司农署的门槛踏破。
云毅从中挑选了一千户最老实本分、也最穷苦的农户,将他们安置在了试验田的旁边。
然后,他开始了他作为“农业技术专家”的第一次公开授课。
他没有讲那些农民们听不懂的大道理,只教最实用的东西。
他告诉他们什么叫“代田法”,如何通过在田垄上开沟来保水、保肥。
他告诉他们什么叫“区种法”,如何通过挖穴点播来节约种子、提高出苗率。
他还拿出了一些他自己培育出来的、颗粒更加饱满、长势更加喜人的“良种”。
他甚至还亲手为他们绘制了二十四节气的农事图,告诉他们何时该播种,何时该除草,何时该施肥。
这些,对于云毅来说,不过是后世最基础的农业常识。
但对于这些耕了一辈子地、只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汉代农民来说,这简直就是神迹!
他们用一种近乎于朝圣般的眼神,看着那个穿着一身布衣、站在田埂之上为他们讲解着农事的年轻的云梦侯。他们第一次相信,原来种地,也是有“学问”的。
……
与此同时,一支支由廷尉府卫士护卫、由大司农署官吏组成的“土地清丈队”,正式开赴全国各郡县。他们的到来,毫无疑问地在地方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河东郡,闻喜县。
裴氏,乃是当地最大的豪族。
其家族在当地经营了上百年,门生故吏遍布郡县。当清丈队的官吏拿着文书来到裴氏的庄园前时,迎接他们的不是笑脸,也不是茶水,而是数百名手持着棍棒、农具的庄园家奴。
为首的,是裴氏的家主裴茂,一个脑满肠肥的中年人。
他看着清丈队的官吏,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几位官爷远道而来,辛苦了。只是我裴氏之田产,早已在官府登记在册,每年赋税亦是分文不少。不知几位官爷今日此来,是何用意啊?”
清丈队的领队,是一名从太学毕业、叫做张敞的年轻人。
他是云毅最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他看着裴茂,不卑不亢地说道:“我等乃是奉天子之命、大司农之令,清丈天下田亩,以正国本。还请裴家主行个方便,将府上所有田契交出,以供核查。”
“田契?”裴茂冷笑一声,“真是笑话!我裴氏的田契,岂是尔等想看就能看的?”他挥了挥手,身后的家奴们立刻向前一步,手中的棍棒蠢蠢欲动。
那气氛,一触即发。
张敞看着他们,脸上却没有任何畏惧。
他从怀中取出了一卷黄色的帛书,那是天子刘询亲手为他们这些清丈队写下的手谕:
“凡阻挠清丈者,以谋逆论处!”
他高举手谕,声色俱厉地喝道:“裴茂!你是想抗旨不遵吗?!”
裴茂的脸色微微一变。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如此的强硬。但他依旧有恃无恐,因为他知道,强龙不压地头蛇。
他就不信,这些外地来的官吏,敢真的在闻喜县把他怎么样。
然而,就在此时,一阵整齐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紧接着,一支数百人的骑兵队伍,如同乌云一般席卷而来!为首的,正是新任的河东郡都尉!
那都尉翻身下马,径直走到张敞面前,躬身一揖:“下官奉陛下密令,特来协助张大人清丈田亩!凡有不从者,可先斩后奏!”
说着,他便拔出了腰间的环首刀,刀锋在阳光下,闪着森然的寒光。
裴茂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他身后的那些家奴,也吓得纷纷后退。
同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有抵制的,有反抗的。
但在军队这架国家机器面前,任何地方豪强的反抗,都显得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然而,云毅知道,仅仅依靠武力镇压,是远远不够的。
真正能瓦解他们统治根基的,是民心。
第二年,秋收。
长安城南那片农学试验田,迎来了它第一次的丰收。
当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滚;当每一株麦穗都结满了沉甸甸的、远超寻常麦子的颗粒;当最终的产量被统计出来的那一刻……
所有的人,都疯了!
——亩产四石!
整整四石!是寻常田亩产量的两倍!甚至三倍!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地传遍了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大汉!
那些之前还在观望、还在犹豫的自耕农们,彻底坐不住了!
他们终于亲眼看到了,跟着朝廷走,究竟能带来多大的好处!他们开始自发地向官府检举那些被当地豪强隐匿、侵占的田地;他们开始主动地与那些曾经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豪强地主们,划清界限。
民心这杆天平,开始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倾斜。
云毅站在那片金黄的麦田之上,看着那些洋溢着丰收喜悦的农民们的脸,他的脸上,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他已经挖动了这个旧时代最坚硬的墙角。
而一个全新的、民富国强的大汉,正在他的手中,一点点地被塑造出来。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99/2398919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