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汉书·云毅传》
云毅,长安人。其先云梦贞侯宏逸,以医术从高帝定天下,后为太医令,总医药。所著《汉医方》,世传之,活人甚众,时人以为神。至孝武皇帝末,坐巫蛊事,为卫太子所累,国除,宗族流散。
毅少孤。孝宣皇帝微时,与毅善。会孝昭皇帝疾,群医莫能治。毅以医待诏入侍,剖腹出痈,其术时人未之闻也,京师大骇。然终未回天命,帝崩。
宣帝初即位,大将军霍光秉政,事皆先关白光。帝思微时故剑,毅因上书言:“陛下仁厚,不忘故旧。”由是天下归心,遂立许平君为皇后。帝以毅有大功,欲拜太医令,兼复其爵。然光等以封侯事大,持之,乃先拜太医令。后光妻显骄奢,欲害皇后,事为毅所觉,未发,中宫赖以安。后毅尚光女成君。逾二年,帝乃下诏复其爵,以参国政。
及光薨,其子山、云等人失势,心怀怨望,乃行刺丞相魏相,事败。帝大怒,欲尽诛之。毅时为光婿,亦为霍氏所怨,然毅以姻亲故,兼虑社稷,乃进言曰:“刑戮过甚,恐伤国本。”为霍氏旁支未与谋者请命。帝嘉其言,遂赦其死,仅削爵罢官,迁徙远郡。
及帝亲政,励精图治,毅献策甚多,时有非议,乃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议遂平。时朝廷吏治废弛,贪墨横行,毅上书言:“治国之要,在于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宜立考功之法,以功绩为准,黜陟官吏。”帝纳其言,命毅草拟《考功法》,自此官吏升迁,皆以实绩为凭,朝野为之一新。毅由此名动京师。
元康元年,擢毅为大司农,自此展其经世之才。其为政明习文法,善计然之术:于内,更盐铁之法;立钱庄,铸新币,以通货殖;兴水利于关中,治驰道于天下。于外,助呼韩邪以制郅支,致单于称臣,匈奴为藩;立西域都护府,声威远播葱岭。由是府库充实,天下大定。终宣帝之世,君臣相知:内则吏治清明,百姓康乐;外则匈奴款塞,西域宾服。世称“孝宣之治”,毅有力焉。
及丞相魏相薨,朝野皆以非毅莫属,帝遂拜毅为丞相,总领百官。
宣帝晚节,体日衰。尝与毅语及太子奭,忧形于色,曰:“乱我家者,太子也!”及崩,召毅于病榻之侧,执其手问曰:“弟以兄言,太子可堪大任否?”毅泣涕对曰:“太子仁孝,当为尧舜。”帝闻之长叹,遂崩。
及宣帝崩,孝元皇帝即位。帝果性柔仁,好儒术,与毅政事多不合。毅以先帝托孤故,总揽朝政,冀能匡其失。其为政,内则立“军府”以收兵权,设“格物”以利民器;外则开边市以安北狄,拓海路以通南夷。然其行事急而少恩。儒臣萧望之等数上书,言其所行乃商君之术,非周公之道。毅患其梗政,乃奏罢黜之。由是权日盛,天下震动,时人或比之于霍光。朝野乃有“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之议。毅闻之,不为所动。
竟宁元年,匈奴复求亲。帝与儒臣议,纳其言,乃绕丞相府下诏许之。毅数谏,不从。
帝晚节,浸以太子骜为不材,数与丞相毅独语,欲废之。毅乃承帝旨,会公卿议于太庙,奏废太子骜为东海王,另立定陶王康。康素有贤声,帝甚爱之,乃拜毅为太子太傅。帝崩前,召毅与太子康于病榻,令康立誓,以毅为相父,军国大事皆决于毅。康泣而从命,帝遂崩。
及孝怀皇帝即位,遵先帝遗诏,下诏曰:“丞相,朕之相父也。”由是尊无以复加。帝以年少,复下诏曰:“天下事无大小,皆先问于相父而后行。”于是政事一决于相府,帝乃得垂拱而治。毅遂尽行其平生所学以革汉制。
毅晚节,患其学之不传。时有王莽,字巨君,元帝之后族也。莽父早死,家贫,然其人独恭俭克己,博学多才艺。尝论上古井田之法,其言切直有理。毅大奇之,以为非常人,乃召见与语终日,遂收为弟子,亲授其经世之学。后莽历任郎官、郡丞、御史中丞,所到之处皆有能声。其为人廉节,不畏强御,朝野号曰“铁面御史”。毅以莽可成大事,乃悉心教诲,欲以其为国之重器。
毅尝谓莽曰:“治国之道,在于平衡。过犹不及,宜慎之。”莽虽才高,然性急躁,毅恐其误国,设“辅政院”以制之,命魏玄成等辅佐,冀保江山永固。
建成三年,冬,丞相毅病笃,帝亲至榻前,毅嘱之曰:“臣所教者皆已尽,余者皆赖陛下自行。”复召莽入,戒之曰:“汝性过刚。切记人心难测,过刚则折。”言讫而终,年七十有一。帝闻之恸哭,为之辍朝十日。乃与公卿议赐谥,谥曰“文终”。又下诏曰:“相父功高万世,德被八方。朕与天下共失之,其悲何可言哉!朕不忍其独葬于野,特许其陪葬杜陵,以侍奉中宗于九泉之下。”
其葬,赐东园温明、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发羽林、期门、虎贲三军为之送葬。其礼皆仿霍光故事,然恩宠犹有过之。
初,毅薨,帝以遗命拜莽为相。莽遵文终之命佐帝,天下翕然。会怀帝狩,坠马而崩。帝崩前,召莽,执其手曰:“朕未得与相父共治久远,憾矣。望卿善辅吾儿,守此基业。”莽泣而从命,帝遂崩。
太子欣即位,是为孝平皇帝,年十余岁。莽受顾命,总摄朝政。主少国疑,莽以天下无复能制己者,乃始显其素志。其性好古,以天下之乱皆因不循周礼,乃曲解文终之策以为“复古改制”之基,由是天下大乱,垂三十载,幸有光武皇帝起于河北,克复旧物。
赞曰:
文终以布衣之身,遇中宗于微时。出则为之谋,入则为之辅;定社稷,安百姓;外攘四夷,内修法度。虽权重,亦不失臣节。其于汉室,可谓忠矣!
然知人不明,所用非其人,终以王莽乱天下。此百世之殷鉴也。
然瑕不掩瑜,其所创之“格物之学”,虽中遭乱世,然其道不绝,终为光武中兴之基石。
呜呼!出则为社稷之臣,入则为帝王之师。一人之身而系三代之安危。功盖当世,名垂后人。宜哉!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99/2382078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