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秦朝当神医,建立千年世家! > 第237章 蜀国之强

第237章 蜀国之强


永平十三年,秋。

自春至秋,云易在江东盘桓了近半年之久。

这半年里,他看尽了建业的繁华,也触摸到了那富庶之下的阴影。

吴王孙宁对他极为敬重,几乎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席间每每长谈至深夜。

从海外商路的地缘利害,到格物之学的新奇巧思,二人相谈甚欢,孙宁更是数次诚恳挽留,言说恨不得能与云易抵足而眠,彻夜长谈。

盛情难却,直到秋风渐起,云易才终于在孙宁的再三不舍中,辞别了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王者,登上了逆江而上的船队。

船队自江东逆流而上,耗时月余,过白帝天险,眼前便豁然开朗,已是到了巴蜀之地。

云易立于船头,看着两岸沃野千里,心中感慨万千。

这片四塞之地,名义上是大汉藩国,实则早已是他云氏一族另一处根基所在。

船至白帝城码头,蜀王云斌已率百官相候。

没有吴国那般金玉满堂的奢华,蜀国的迎接仪仗简朴得近乎肃杀

百官皆身着统一的深蓝制服,胸前以丝线绣着品阶,神情肃然,宛如一支军队。

当云易走下船舷,年过三旬、身形挺拔的蜀王云斌上前一步,目光如炬,审视着眼前这个年仅十几岁的少年。

“你便是云易?”他的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带着身为王者的威严。

“安陆云易,拜见蜀王殿下。”云易长揖及地,不卑不亢。

云斌微微颔首,侧身一引:“不多多礼,既是安陆主家来人,我巴蜀自当恭迎。府中已备下薄宴,请。”

云易看着眼前这个身为蜀国之主的后代,心中亦是感慨万千。

他知道,蜀国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势,皆因当年王莽之乱时,云斌的祖父云离预感到了天下将乱。

在得到了安陆云氏主家财力、物力与人才上毫无保留的全力支持之后,才得以率领着格物院的格物之士与考功之吏,成功退入这片四塞之地。

其后,又是云斌的父亲云辙,在光武皇帝数次出三峡、越秦岭的猛烈进攻之下,凭借巴蜀天险与远胜中原的器械,硬生生挡住了光武皇帝的数次猛攻,才有了今日割据一方的局面。

可以说蜀国其工巧之术,其器械之精,天下无出其右。

云易在成都盘桓数月,蜀王云斌亲自陪同,将他治下这片国度的强盛之处,一一展现在云易眼前。

蜀国之强,强在吏治。

官吏皆由严苛的《考绩律》选拔,不问出身,只论实绩。

街头车马相撞,未等车主争吵,便有“法”吏上前,不听辩解,只用铜尺量过车辙,翻开法典便当场判罚,冷静高效,不杂半分人情。

蜀国之强,强在格物。

成都城外,巨大的连排龙骨水车引江水倒灌高处良田,使蜀中平原物产丰饶,冠绝天下。

城内“格物总院”,更是汇集了天下巧匠,水力驱动的锻锤轰鸣作响,新式的冶炼高炉烈焰熊熊,源源不断地锻造出精良的兵刃与农具。

凭借天险、精兵与富庶,此地早已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

云斌对此极为自豪,他对云易道:“我巴蜀不兴《春秋》,只讲实学。不尊德望,只论功罪。官吏清明,百姓富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此,可称盛世否?”

然而云易看着眼前这完美的国度,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冰冷的疏离之感。

这日,二人巡视城南一座官营织坊。

坊内数百台水力织机轰鸣作响,上千名女工在其间穿梭忙碌,不见丝毫懈怠。

就在此时,坊门处传来一阵喧哗,一名神情慌张的女工正欲冲出,却被两名吏士死死架住。

“放开我!我孩儿还在家中发着高热!”女工哭喊着,声音凄厉。

一名胸前绣着“工”字的考功吏闻讯而来,面无表情地翻开手中的名册,对照了一下时辰漏刻,随即冷冷地对那女工宣告:“王氏,于申时三刻擅离职守,早退一刻。依《考绩律》,记过一等,黜其本月考绩为下,并夺其半月薪俸。”

“不!大人!”女工闻言如遭雷击,瘫倒在地,绝望地哭喊,“求求您!我孩儿的病……”

那考功吏却置若罔闻,只是在名册上落下记录,随即转身离去,仿佛刚刚处置的不是一个母亲的哀求,而是一件无足轻重的物什。

云斌对此视若无睹,只是平静地对云易道:“匹夫之情,或乱社稷大局。唯有法度如山,毫厘不差,方能成事。此乃我巴蜀立国之本。”

数日后,云易进入成都格物院参观。

他看着那些巧夺天工的器械,对陪同的一位格物大师问道:“我观格物院内技艺精湛,然多为对旧法之改良,为何少有开创性的新物?”

那大师叹了口气,苦笑道:“回公子。院中考绩,亦依《考绩律》。改良旧术,岁末可得‘上上’之评;然若研制新术,耗时耗力,一旦无果,考绩便是‘下下’。无人愿冒此风险啊。”

云易听完,心中了然,蜀国的格物之学,只注重应用的技术而无理论,这使得他们的发展很快便遇到了瓶颈,只能在旧的技术上改进,而没有新技术的突破。

这种技术代差,早晚会被人追赶上来。

在他即将离开成都的前一夜,蜀王云斌在自己的书房内,为他设下了最后的送别私宴。

“你此行已历南阳、江东,今又观我巴蜀。”

云斌亲自为他斟上一杯清茶,沉声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考校的意味,“我这巴蜀,比之洛阳、江东,如何?”

云易放下茶杯,起身长揖。

“殿下可知,今年关中大旱,粮价腾贵,然洛阳府库之内,竟无一粒粮食流出赈灾?”

云斌眉头微皱,点了点头:“此事孤亦有所耳闻。”

云易继续道:“因为朝中无粮?非也。光武皇帝留下的常平仓内,积谷尚足以支应三年。”

“无粮可调,是因为把持粮仓的河北、南阳勋贵,与关中的豪强世家暗通款曲,坐视粮价飞涨,欲以此牟取暴利。”

“这,便是洛阳朝廷的症结所在——其势在人,其根在田,然上下离心,功臣已成国贼,其根已腐!”

云斌听得连连点头。

云易又将目光投向东方,缓缓说道:“至于江东……其利在舟楫之强,在商业之盛,看似财源滚滚,富甲天下。”

“然其利之所在,亦是其弊之所在。吴国之富,皆系于海贸。若身毒国内乱,或大食国易主,致使商路断绝三年五载,吴国又当如何自处?”

“届时,那些因厚利而归附的豪商巨贾,会不会转投他人?那些习惯了奢靡生活的部下臣属,会不会心生怨望?”

云易看着云斌说出了他的的结论:“江东的根本弊端,在于其以‘利’立国,国无纲常,看似繁华,实则不过是沙上之塔,一遇风雨,便飘摇不定!”

最后,云易将目光转回,直视着自己的这位亲族,语气变得无比沉重。

“至于我巴蜀……蜀国之强,在于格物之学与考功之吏。然其弊病之根,亦在于此。”

他看着云斌,问道:“殿下可知,我月前曾于蜀中查阅户籍,发现我蜀中虽富,然新生之丁口,竟连续三年不增反降。此为何故?”

这个问题,让蜀王云斌心中猛地一沉!

他可以不在乎那些虚无缥缈的“仁义”,但这关乎国本的户数消长,他却不能不察!

“此乃我巴蜀症结所在——这套只重功绩的《考绩律》,不仅使人心冰冷,更使格物之学陷入困境。”

他看着蜀王那瞬间变得无比难看的脸色,继续说出,“殿下之制,可使旧术精益求精,臻于化境。然却是杜绝了另辟蹊径、开创新法之可能!”

“此乃‘竭泽而渔’!一代之后,尚可维持。三代之后,蜀中之‘术’,恐将沦为天下笑柄!”

一番话,如最锋利的解剖刀,将当今天下三足鼎立之势的内里乾坤,血淋淋地剖析开来,展现在了这位自负的蜀王的面前!

云斌怔怔地看着他,脸上再无半分傲气。

他看着眼前这个自己的同宗,许久,才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声音沙哑却真诚。

“……你的话,孤会记住的。”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99/2375200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