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秦朝当神医,建立千年世家! > 第264章 灯塔之光

第264章 灯塔之光


永平二十年一,夏。

在安条克停留了数月之后,汉使团终于得了一张可以搭乘罗马官方的快速邮政船,直达帝国心脏——罗马城的宝贵船票。

船缓缓离开了安条克港,行驶在那如同蓝宝石一般纯净的地中海之上。

天空蓝得令人心醉,成群的海鸥追逐着船尾翻涌的白浪。这与内陆丝路的黄沙冰雪截然不同,充满了诗意的开阔。

“宿主,感觉到了吗?”系统的声音在他脑中响起,带着一丝莫名的惬意,“这才是度假的感觉啊!之前的那些什么沙漠、雪山,简直都是极限运动,是荒野求生。而这里,才是真正的‘爱琴海’、‘地中海’,是布尔乔亚们最爱的‘蓝色与浪漫’。”

而云易看着那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片看似风平浪静的美丽内海,是真正诞生了西方文明最核心精神的摇篮。

从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到雅典的民主,再到罗马的共和。

几乎所有那些将会在未来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思想与制度,都诞生于这片蓝色海洋的周围。

终于,在一个清晨,当那艘罗马官船的瞭望手,用一种近乎于咏叹调的希腊语高呼着“亚历山大”之名时,所有汉使都涌上了甲板。

地中海的风不再似安条克港那般温吞,带着一股更辽阔、更纯粹的咸腥气息,吹拂着每一个人的衣袍。

许慎的发髻被吹得有几分凌乱,但他毫不在意,只是死死地盯着那出现在海天尽头的一线白色。

那白线越来越近,越来越高,高达近四十丈、通体由洁白大理石建造而成的宏伟灯塔!

其以一种凡人无法想象的雄姿,拔海而起,直入云霄。

塔顶之上,一面巨大的、被打磨得锃亮的青铜镜,在清晨的阳光下反射着万丈金光,其光芒之盛,竟如天上又多了一轮太阳,刺得人睁不开眼。

“……那……那是什么?”饶是甘英这等见惯了尸山血海、心志坚如磐石的汉家大将,此刻看着眼前这近乎神迹的景象,声音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那便是亚历山大灯塔。”云易站在船头,海风将他的衣袍吹得猎猎作响,他的眼中亦是跨越时空的激动。“其高近四十丈,光照百里。数百年间,为所有航行于此的舟船,指引着方向。”

“乖乖……”甘英看着那座宏伟得不似凡间之物的灯塔,也忍不住咂了咂嘴,“这……这罗马人,还真是大手笔。此等巨物,若立于边塞,烽火一起,数百里外皆可望见。”

而贾逵,则早已是看得目瞪口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他心中那套“蛮夷只知穷奢极欲,劳民伤财”的陈腐论调,在这座和长城并称世界奇观的建筑面前,显得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船缓缓靠上那同样巨大而繁忙的码头。

这里是整个罗马帝国最大的港口,是知识与财富的汇集之地,也是当年亚历山大大帝亲手建立的这座伟大知识之都的心脏。

使团在这里将停留数日,进行补给与休整。

云易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带着团队,前往那座比灯塔还要闻名于世的人类智慧圣殿——亚历山大图书馆。

图书馆虽然在数十年前那场著名的亚历山大战争中,曾遭到凯撒的军队无情焚烧,其最珍贵的七十万卷藏书毁于一旦。

但在后来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与埃及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的共同努力之下,它又得以重建。

其规模虽不如从前,但其所代表的,那追求知识、崇尚理性的伟大希腊精神,却依旧在这里延续着。

穹顶之下,则是一排排由雪松木打造而成的高大书架。

书架之上,密密麻麻地摆放着数十万卷由古埃及特产的莎草纸与羊皮纸制成的书卷。

有来自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石板,有来自于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泥板,更有那数量最为庞大的、由古希腊的先哲们所亲笔撰写的、充满了理性与思辨光辉的哲学典籍!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古老纸张的清香,与思想的芬芳。

无数肤色各异、穿着不同服饰的学者,正安静地坐在阅览室的各个角落,或低头抄写,或小声辩论。

整个图书馆都笼罩在一种宁静而又自由的学术氛围之中。

当许慎第一次走进这座仿佛连空气之中都充满了古老墨香的殿堂之时,整个人为之肃然。

他轻轻抚摸着那些散发着古老墨香的莎草纸卷,那双年轻而明亮的眼中,闪动着前所未有的神采。

他知道,他找到了此行真正的宝藏。

在接下来的数日之内,他彻底地将自己沉浸在了这片知识的海洋之中。

在云易与几位同样精通希腊语的蜀国格物之士的帮助之下,他如饥似渴地,初窥那个与华夏文明截然不同、却又同样博大的古希腊智慧之门径。

他读柏拉图的《理想国》。

当他看到那位伟大的先哲,在数百年前便已开始用最纯粹的理性的方式,去构思一个由“哲人王”来统治的理想国度之,他心中那座由“圣君贤相”所构筑起来的儒家政治理想国,遇到了足以与之并肩的参照。

他发现,原来在遥远的西方,竟也有一群同样伟大的先贤,在用一种与儒家截然不同,却又同样深刻的方式,在探求着国家的治理之道。

他又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当他看到那位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用一种近乎于解剖般的冷静方式,将整个城邦的政体,分为了“君主之治”、“贵胄之治”与“共和之治”,并逐一分析其优劣与演变的规律之时,他被那种穷究其理、考据其事的治学之法,给深深地吸引了!

他发现,原来“政体”,并不一定非要从那虚无缥缈的“天命”与“德行”之中去寻找答案。

它竟还可以像“格物之学”一般,被如此冷静地观察、归纳与剖析!

他甚至还读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当他看到那些由最简单的“点、线、面”之公理,便可以推演出天地运行之规律的定理时,他那被“天圆地方”之说所局限的认知,被一种全新的、更加严谨的数理之道所拓展。

他心中那层因华夏之大、学问之博而生出的自持与骄傲,在这些充满了明辨之理的泰西先贤典籍面前,被缓缓地冲刷。

他终于明白,自己之前所有的见识,终究不过是“坐井观天”罢了。

当他从那座巨大的图书馆之中走出来之时,已是数日之后。

他那双明亮的眼中,不再有任何的迷茫与困惑,有的只是一种在触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之后,所留下来的谦卑与澄澈。

他对着那座在夕阳之下,显得格外神圣的图书馆,深深地,一拜到底。

那一拜,他拜的不是任何具体的神明,而是那足以跨越任何文明鸿沟的、人类共同的智慧。

他回到旅馆,想到自己这些天的所学,再想想即便远离东方却依旧在为“华夷之辨”与“君臣之义”而争论不休的贾逵与卫绾。

他拿出笔,在自己的《西行游记》写道:“今日,于亚历山大观西学。方知天地之广阔,智慧之无穷。慎今日,愿以此身为桥,取西学之‘理’,以补我儒学之‘道’。或可为我华夏,开万世之新途!”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99/2361491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