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小说之王严鸿影 > 第54章 画里画外

第54章 画里画外


羽筝的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甚至还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不少人被画家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泪了。但也有许多评论家将她的画批得体无完肤,说这只是一个残疾人博人眼球的伎俩。他们攻击构图上的缺点,比如地平线画得太靠上,人物形象太死板等。他们带着专业而苛刻的眼光不放过画中的任何一处败笔,全然不关心画里头所展示的思想。这些高雅之士站在那儿就仿佛一个个呆板的垃圾桶,根本不能感受任何的想象在他们身上引起的震动。“什么也没有啊!”本能和直觉在他们身上几乎已经死了,他们甚至还害怕那残存的一丁点儿。这些生活在窒息的都市里,身上散发出腐臭的人,根本不知道何为新鲜的空气,何为健全的诗意。他们需要的只是和他们脸盘相似的、经过涂脂抹粉的画。任何有创意的作品一进入市场,评论家们满嘴的口气就把它熏垮了。

所幸的是,评论界的嗥叫并未压制住人们对美的追求。羽筝的画很快销售一空了。随后,她又在箫笙的邀约下去了画廊几次,带去了她最新的画作。他俩很快便成了知音,彼此之间无所不谈。她说话时,箫笙坐在她面前,默默地看着她那张线条细腻的脸,很有灵气的眼睛,薄薄的嘴唇以及充满善意的笑容。他对她比之前任何时候都看得更仔细了。这个不凡的女人为他展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她身上散发出自然随和的气息,整个身心像鲜花似的在阳光下绽放。她心思活跃,对一切美好的事物能立即感觉到,心领神会。她与世隔绝,躲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琢磨大自然的奥秘,并坚信自己能找到答案,且确信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也对全人类同样有益。她能明察秋毫,体会到伟大艺术的精髓所在,明白绘画是实现人类幻想的神奇手段。当然,这只是她灵感的间歇的、偶然的闪现。但可贵之处也就在这偶然上。在这灵感闪现的一刹那,照亮了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也照亮了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千百万人所共有的共通的灵魂。伟大的艺术家就该表现出这个共通的灵魂。

“艺术的目的不是形式,”羽筝说道,“而是表现。正是这种表现力产生了美。我所向往的美并不是停留在脸上,而是闪现在整个形象之中。”

“没错。”箫笙说道,“只注重形式等于什么事也没做,毫无意义。只显示技巧而言之无物的艺术家只是在把一幅画画完而已。虽然画里具有许多精致的细节,但每样东西都同等地使观众感兴趣,也就等于没有东西使他们感兴趣。观众只好用淡漠的态度来观看了。”

“我觉得,”她说道,“艺术家在创作中应该抓住生命力的本质。美无论如何都要与本质发生联系并相互配合,使人在每个事物面前,都仿佛看到了宇宙。”

“遗憾的是,”他说道,“评论家总爱自作聪明地创造出各自关于美的抽象理念,并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去批判所有的作品。他们从不关心艺术家的个人想法,而只是一味地探究画里的人物或色彩是否符合某种审美理论。”

“你指的是他们对我的画所作出的批评吧。他们的话确实很难听。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不理解我,我就泄气了吗?在成千上万人当中,总会有一两个人与我站在一起,这就够了。想想那些天真的孩子,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吧,我能通过艺术的美把他们从庸常的生活里解放出来,不也挺好吗?你还记得第一次欣赏伟大杰作时的心情吗?那就像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大师们的布道一样,内心深处掀起了狂澜。他们更多地依靠思想和意志来打动人,而不是靠作品本身的技法或形式来取悦人。他们的画中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力量,把他们沉浸其中的欢乐和痛苦都投掷到观众的脸上。”

“我理解。”箫笙说道,“只不过今时今日的画家们可没有古人那种对生命重负的感受。他们自命不凡,身上散发出暴发户般的庸俗气味。他们既不反抗也不呐喊。他们只研究绘画本身。那些为美术馆工作的画家们都为艺术做了什么贡献呢?什么也没做。”

“耐心点吧,”羽筝说道,“真正的大师总有一天会横空出世的。他与同时代的别的画家不同,他懂得如何利用琐碎的事物去表现崇高的思想,在那里才蕴藏着真正的力量。对他而言,可见的外形不过是达到事物的灵魂的一种工具而已。他不太重视对个人的观察,而更多注意的是对社会典型的理解。他不太在意那些转瞬即逝的行为,却关注具有永恒性的姿态。他与他那个时代几乎脱了节,完全生活在只与数百年来少数几位伟人的心灵交流之中。他在阴冷昏暗的画室里度过了多少个春夏秋冬。他在那里苦思冥想地作画,没有任何干扰,也没有任何伙伴。他可以一连几天默默地观察着大自然的奇妙景象,揣摩着它的各种奥秘,并且发现它蕴含的激情。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所看到的景象,每一样都在头脑中有条不紊地跳着舞,有嶙峋的山峦,有沉睡的地层,有一片片绵延的草地,有骄阳照耀下的辽阔大地。艺术的荣光停留在一块高地上,其它的一切则处在暗处。”

“哦,荣光之中自有灵魂的存在。”

他凝视着她,心潮澎湃,他的心被她至真至诚的肺腑之言打动了。他对艺术感兴趣,但对眼前的女人更感兴趣。他有足够的鉴赏力能看出羽筝在绘画上的独创性,他已看到她身上升起的火苗,并且好奇而愉快地注视它慢慢燃起。他赏识她的真诚与直率,以及尤为难得的容忍和坚毅。她的影子无时无刻不印在他的心上。噢!这个充满灵性的影子是多么安详静谧啊!

“你的画里始终隐藏着你的思想。”箫笙说道,“第一次看到你的画,我就感到了震惊。但是,我不知为何震惊。直到看了你很多的画,再了解你的人,我终于明白了。你一直在苦涩里找明朗,在绝境里找生机。你的每幅作品,都是对生命的挑战。”

“我没有你说的那么伟大,”羽筝微笑着说道,“我也不会装得比别人更伟大些。我只是不甘于被命运打败。与别的画家一样,我也忍受着苦闷、孤独和世态炎凉的煎熬,但我决不认为我的付出比别人更多些。在绝大多数人感到欢乐的日子,比如一年的伊始或终了,我都感到哀伤不已,这是因为回忆中的悲痛同预感到的哀伤叠加起来了。我不知道什么叫欢乐,它从不在我面前出现。我所知道的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静谧与沉默。”

“这真让我感到意外,因为你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有自信。”

“自信?”她说道,“我已经忘了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了。我只是一路咬紧牙关。对我来说,绘画不是消遣,而是一种斗争,是一种结构复杂、能把人压得粉碎的机轮。我得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押在绘画中才行。我不是哲学家,我并不希望能摆脱掉痛苦,也不期望能找到一种让我超凡脱俗和看淡世事的公式。痛苦也许正是能给予我以最大表现力的那种东西。”

“可是独自一人承担痛苦,毕竟是件难以忍受的事啊!”他怜爱地看着她。

“习惯了。当生命以美的形式证明其价值的时候,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事实上,我唯一拥有的就是过程,这是谁也无法剥夺的。即使死神也无法将一个精彩的过程变得不精彩。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为了能够进入审美的境地,忍受再大的痛苦也是值得的。只有获得审美的救助,才能够实现过程的精彩,才能够把绝境送上绝境,才能够跟随人类前进的步伐,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价值,从不屈中获得尊严,一直到死神和天使一起来接我回去的那一刻。”

他紧紧地盯着她看,眼底燃亮着欣赏与折服。他懂得女人,或自以为懂得,但在她身上总有一种仁爱灵敏的韵味让他感到惊悸。他们都不说话了。画廊里柔和的光线笼罩在两人身上。多么宁静,多么温馨啊!

等羽筝想到该回家时,已经傍晚六点钟了。箫笙提议一起到附近的餐厅吃晚饭,之后顺便开车送她回去。羽筝爽快地答应了。他俩一起来到餐厅。箫笙点了许多菜,还叫了瓶红酒。餐厅里气氛迷人,餐桌上酒味香醇。他俩都很放松,侃侃而谈,别具情调。箫笙议论起了家庭室内装饰,说现代人花得起钱买画,也愿意在厅里挂上一件完美的作品,可不幸的是,挂在墙上的往往是些平庸之作,过几年就变陈旧了,沉闷得使人精神窒息压抑。人们审视一番然后会说,留着它们吧,都挂了十年了,就留着吧。这对于家里的任何新鲜事物来说,纯粹是惰性和死亡。意义微小的绘画每隔一段时间都应付之一炬,这样人们才能在室内自由畅快地呼吸。在中国,人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生活,所以室内装饰一定要有生气,一定要变化,一定要吐故纳新,一定要活泼,以适应新的情绪、新的感触和随着年月变化而变化的新的自己。家中一成不变的死气沉沉是一种惰性,对现代人的天性十分有害。羽筝赞成他的观点,说讨人喜欢的画终归有一天会被看腻。不过既然花了大价钱,买的却是昙花一现的作品,就得面对怎样处置的问题。人们都把画当成了财产,付之一炬就如同割他们的肉。人们买画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保值,这才是致命的错误。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共享的方式。交些押金,然后画就送到家里来了,挂上一两年,等欣赏够了,再去换一幅来挂上。箫笙对她的这个创想大为赞赏。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花极少的钱而享受到艺术的盛宴。孩子再也不用面对父母挂在墙上的僵死画布,家中那些死画的灰尘再也不用充斥人们的视野。

饭后,箫笙开车送羽筝回家。一路上,或因困倦,或因被神秘的夜色所吸引,两个人都沉默了。箫笙一言不发地把持着方向盘,胸腔有种莫名其妙的情绪像浪潮般涌动着,心头热烘烘地发着烧。他一路昏昏沉沉,差点连闯了几次红灯。羽筝靠在椅背上,侧脸凝望着车窗外飞驰的树木和街灯,以及那徐徐落下的澄明洁净的夜色。她什么也没想,只觉得一切都那么和谐宁静。雾气在夜色中弥漫。

车子滑入了寂静的小巷,停在羽筝的家门口。深秋的夜风饱含离别的惆怅。他俩各自注视着对方,神情是那么的专注,甚至都忘了向对方说再见。他茫然地目送她回家。等她消失后,他感到自己的心里出现了个窟窿。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那窟窿却实实在在地在那儿。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25/2393875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