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822章 商贾‘形’‘势’ 兴文教

第822章 商贾‘形’‘势’ 兴文教


礼部衙门相比于六部其他衙门,多了几分安静祥和。

    走在其中的吏员,大多步伐缓慢,

    有一股熟能生巧的淡然,嘴角都挂着淡淡笑容。

    陆云逸跟随李原名从外堂走到了内堂,再走进了衙房。

    一路行来,大多安静无比。

    就连吏员手拿文书相互交谈,都努力压制着声音,处处彰显着礼数。

    陆云逸十分感慨,这与工部衙门动辄大吵大闹截然不同,

    不愧是第一尊贵的衙门,自有一分威严。

    来到衙房,李原名坐回了长桌后,示意陆云逸也坐下,

    陆云逸扫视一圈,打量着衙房,

    目之所及都是书,各式各样的书摆放在各个角落,一摞一摞的,让衙房内充斥着书香气息。

    屋中就连一个多余的花瓶都没有,

    唯一的装饰.可能就只有角落中放置冰块的铜炉。

    坐下后,陆云逸有些感慨:

    “李大人朴素至极,本官佩服。”

    “书中虽然没有黄金屋,但却有真本领。

    作为礼部堂官,若是在学识上被人压一头,岂不丢人?”

    李原名毫不见外,从长桌一旁拿出两个竹壶,递给了陆云逸一个。

    陆云逸见状,面露诧异:

    “李大人也爱喝可乐?”

    李原名笑呵呵回答:

    “偶尔喝,有时候老夫碰上了难题,就会喝一些,以清神醒脑。

    商行新出的冰红茶也喝,

    不过据老夫看,那就是红茶加了糖,

    同样的价格,这可乐还是真材实料一些。”

    “李大人说的是,可乐中不仅有糖霜,还有一些滋补的中药,

    不过因为气味古怪,许多人喝不惯。”

    “呵呵,商行这次分红,可是让老夫掉了不少头发,

    可乐也买了许多,若今日陆大人能给老夫解惑,也就不用喝了。”

    “哈哈哈,李大人还是要多多支持商行的生意才对,

    想要知道商贾之妙,还是要近距离接触。”

    李原名凝重地点了点头:

    “陆大人这一点说得没错,纸上谈兵终究是空谈妄想。

    本官从应天商行中拿来了建立时的发展方向与方略,看过之后惊为天人。

    即便本官不喜欢商贾,但也不得不承认,

    若是按照陆大人的方略走下去,应天商行会愈发壮大,

    朝堂对于应天商行依赖也会越来越大,

    一直到应天商行变成如六部衙门一般,不可或缺。”

    说话间,李原名的脸色越来越凝重,使得衙房内气氛压抑。

    陆云逸有些诧异,但并不意外,

    眼前这位礼部尚书除了皇室秘闻看不了,其他文书皆可看,

    沉吟片刻,陆云逸在心中组织思绪,过了许久才沉声开口:

    “李大人,您执掌天下礼仪,深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敢问大人,这‘仓廪实’、‘衣食足’,

    靠的是地里刨食的农夫,还是炉火通明的匠户,

    亦或是.互通有无、聚散财货的商贾?”

    李原名捋须微笑,轻声道:“三者皆有。”

    “可有排序?”

    “农、工、商,三者缺一不可。”

    陆云逸点了点头,正色道:

    “既然有位置,那便已经说明足够重要。

    本官以为,商贾一事,其根本在于‘流通’与‘价值’。

    这并非亘古未有的新事,但其‘势’与‘形’,于今为烈,实乃时势所趋。”

    李原名沉思许久,叹息一声:

    “商贾乃国运所系,非抑所能止。”

    “大人,本官是行军打仗的将领,四处征战,

    一场大战,耗费何止百万?

    粮草、军械、赏银,无一不需真金白银。

    农夫种粮,匠人造械,而商贾则负责转运四方、聚散财货。

    粮秣或霉于南,军械或滞于北,白银或藏于窖,何以成军国之用?

    昔有管子通轻重之权,富齐强兵,

    今应天商行分红之厚,令人咋舌,正源于其汇通南北、货殖天下之能,

    此非商贾贪利,实乃其‘流通’之功。

    商行之钱财,大多为京畿村庄所挖,

    商行没出现之前,这些财富依旧在,

    但只是死物,而不是活财。

    商行正是聚小利成巨富,于国于民,皆为‘价值’之增。”

    “有理。”李原名脸色凝重,示意他继续。

    陆云逸继续道:

    “礼部执掌天下礼仪正统,

    其‘正统’之意,亦当如流水,因势而导。

    周公制礼作乐,亦非凭空而来,乃是对当时社会秩序的总结与规范、约束。

    今商贾之势在秦已成,

    其力可富国,亦可乱邦,如吕不韦者可乱天下。

    所以,本官以为,

    与其视其为洪水猛兽,拒之门外,使其潜行于暗,滋生弊端。

    不若将其纳入‘正统’之序,

    以礼法规范之,以税赋约束之,以教化引导之。

    使其‘利’合于‘义’,其‘富’服务于‘公’。

    如此,商贾之力可为国家所用,

    商贾之富可增国库之实,商贾之行亦可合于礼仪法度。

    此非正统之损,实乃正统之‘新’与‘旧’也,

    这是商贾之势,不可挡也。”

    李原名有些诧异地看着陆云逸,对于他的一番言谈举止十分意外。

    “想不到陆大人为战阵名将,也做得一手好文章,此言若为科举所现,可高中。”

    陆云逸一愣,旋即摇了摇头:

    “本官写得一手好字,怕是连童生都考不中。”

    “哈哈哈哈。”

    李原名大笑起来,整个人充满豪放,与如今的礼部衙门格格不入。

    “陆大人继续指教,形何解?”

    陆云逸抿了抿嘴,沉声道:

    “李大人,如今冶铁之术精进,织造之艺日新,江南桑田阡陌,工坊鳞次栉比。

    所产之物,远超一地所需。

    若无商贾行销天下,则工闭于室,农困于田,

    商贾使物尽其用,民得其利。

    此乃‘需求’与‘供给’相生相长之势,非人力所能强行遏制。

    应天商行之盛,不过是顺应了这工巧日进、物产丰盈之大势罢了。

    而商贾地位日高,下官以为,此非刻意拔高,

    实乃其‘价值’显现后,自然所得之‘名’。

    昔日商贾或被视为末业,

    因其或囤积居奇,盘剥小民,官商勾结,无利不起早。

    然而今日的应天商行,

    乃是以朝廷各部衙门为主导的新兴商行。

    其行事有章法,其贡献可计量,其能调集巨资,行官府力所不及之事。

    就如这连通各地村庄,给各村修路,

    朝廷并非不能办,但要考虑公允,

    给这个修了就必须给那个修,远不如应天商行灵活。

    如此,其‘能’既显,‘利’既公,

    世人慕之,官议及之,乃常情也。

    此非礼崩乐坏,而是对新兴事物‘效率’与‘贡献’的认可,也是其‘形’。”

    李原名皱紧眉头,仔细思虑着其中漏洞,却发现所言所说大多都是公允之言。

    陆云逸顿了顿,最后总结道:

    “李大人,本官浅见,商贾地位日高,乃时势所造,

    是工巧进步、物产丰盈、需求扩张之必然。

    此‘势’不可逆,然其‘形’可塑。

    礼部之责,非扼杀其‘势’,而在规范其‘形’。

    只要商贾蕴含的巨大能量能为国所用,合乎礼仪法度,

    使其‘流通’之功服务于国朝,

    ‘价值’之增惠泽于民生,‘名位’之显伴随着‘责任’之担。

    唯有如此,方能在变局之中,护我大明‘正统’之根基,

    使其历久弥新,而非抱残守缺,反受其乱。”

    李原名脸上慈祥笑意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世事的深沉。

    他缓缓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才放下杯子,

    目光如古井般投向陆云逸:

    “陆大人高论,鞭辟入里,将流通、价值、势、形剖析得透彻。

    老夫虽然年纪大了,亦知商贾通有无、增财货之功,于国于民,不可或缺。

    然而.”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喟叹:

    “所论者,是理,势,更是法。

    可这朝堂之上,这人心之中,

    最难测,也最难防的,却是一个‘情’字,

    更确切地说,是‘人性’二字。

    使其利合于义,使其富服务于公,此乃圣人之境,何其难也!

    人性本私,趋利避害乃天性。

    商贾逐利,天经地义。

    官员亦是人,俸禄几何?

    眼见商贾巨富,挥金如土,出入华堂,广结善缘,

    焉能不生艳羡?焉能不生亲近之心?

    法度再好,终是死物,执法者,却是活人。

    而如今朝堂之上更是遍布人情,假以时日,官商一体必然滋生。

    事实上.应天商行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出去很远。

    陛下或许看到了其中弊端,

    这才成立了一个凌驾于商行之上的市易司。

    但,不掌握具体的钱财流动,市易司能管应天商行,但也管不到哪去。

    就如此次分红,韩宜可想要从商行拿些钱而未果,商行推脱说明年,

    可今年的钱是诸多朝廷大员、衙门的钱,

    明年就不是了吗?市易司能拿得走?”

    对此,陆云逸不做回答,只是轻轻笑了笑:

    “李大人,归根结底还是落到钱财,

    至于市易司能不能拿到钱,就看他的本事了。

    至于商贾之后会如何,本官是行军打仗的将领,还没有考虑那么深,

    这些问题本官相信后人的智慧。”

    听闻此言,李原名一愣,

    没有想到陆云逸居然浅尝辄止,没有再继续深入下去。

    不过这倒是让他生出几分警惕,后续会如何发展李原名不相信陆云逸会没想过,

    但以他如此年轻的年纪,

    能够忍住不出这个风头,已经是极为了得!

    李原名敲了敲桌子,笑道:

    “既然陆大人不愿深谈,那本官就与你说一说今日朝堂之事。”

    “洗耳恭听。”

    “今日朝堂之上看似混乱,实则各方势力各有目的。

    计煜辰最近在工部一直被秦逵压制,

    此次河南治水,若顺利完成,

    秦逵必然声望大增,他在工部更无出头之日。

    所以,他才想出这等办法,

    弹劾周王,阻挠治水,

    妄图借此保住自己的官职,至少拖一拖时间。”

    陆云逸闻言轻轻点了点头,表示知晓。

    “那杨大人呢?他为何也掺和进来?”

    李原名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杨靖此人,时年三十一,

    自从高中后一直在户部做事,心思缜密。

    但今年陛下与一些读书人形成了默契,让赵勉调任户部尚书,

    杨靖根基浅薄,无力抵挡,

    只能去坐那末位的刑部尚书,权势大减。

    今日他出言行此事,

    一方面是对陛下表示自己的不满,

    另一方面则是拿俞启纶一事树立威信,

    若真能查出周王与宋国公密会之事,对他刑部而言,是大功一件,

    即便最后查无实据,他也并无大过。”

    陆云逸微微颔首,继续发问:

    “那袁泰袁大人呢?接周王回京是太子殿下谏言,

    他如此做,岂不是自己人拆自己人的台?”

    李原名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考虑了许久后,沉声道:

    “袁泰此人,刚正不阿,

    但也极为护主,与詹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

    宋国公是开国六公,也是仅剩的一人,

    在军中势头无可比拟,

    周王是藩王,又是翁婿,

    二者接近就算是没有谋反之心,詹徽等人也要当他们有谋反之心。

    就算是太子殿下不介意,他们这些等着人也不能手软。

    今日出列,是为了表明太子一方朝臣的态度,不代表太子的态度。”

    说到这,李原名笑了笑,意味深长地看了陆云逸一眼:

    “按理说,你也不应该手软,要落井下石。”

    陆云逸一愣,旋即无奈地笑了起来,

    是啊他也是太子宾客,也是太子属官。

    忽然,他又想起了一事,

    近些日子开国公常升一直在谋求将身处龙洲的郑国公常茂接回京城。

    常茂同为开国六公之一,是太子殿下的小舅子,又与宋国公是翁婿。

    一旦常茂回到京城,宋国公就彻底变成了太子一党.

    想到这,陆云逸眼中精光一闪,拱了拱手:

    “多谢李大人解惑,但本官还有一个疑惑,希望李大人慷慨。”

    李原名温和的笑容挂在嘴边,声音醇厚:

    “陆大人但说无妨。”

    “郑国公能回京否?”

    “不能。”

    李原名眼中闪过一丝意外,笑容愈发扩大,声音徐徐:

    “陆大人既然如此直接,那老夫也不卖关子了。

    郑国公回京是一个大麻烦,

    虽然他现在没有爵位,但对于他这个层次的人来说,

    有没有爵位对其军中地位没有任何影响,

    原本京中的局势已经够乱了,朝廷不会自找麻烦。”

    说罢,他又补充了一句:“太子也不会。”

    陆云逸面露恍然,听明白了李原名话中深意,陛下可能会。

    旁人忌惮军中掌兵大将,但陛下可不忌惮。

    “多谢李大人解惑,今日一番交谈,本官受益匪浅。”

    陆云逸面露敬重,对于这位年老尚书很是敬重。

    李原名笑着摆了摆手:

    “陆大人,是老夫受益匪浅才对,

    这才几年的工夫,京畿便已经日新月异,

    陆大人在北方边镇也搞得有声有色。

    但老夫还想劝解陆大人一句,对于边镇外族要少杀戮,多以文华感化之。

    老夫最近正在安排陕甘凉地方的文教之事,

    会有不少读书人前往,教化北征带回来的诸多草原人。

    不知,陆大人所属大宁?需要否?

    若是需要.本官可以写一封奏疏禀明陛下。”

    陆云逸一愣,有些愕然地看着李原名,

    他第一反应是有什么利益交换。

    不过当看到李原名那醇厚的眼神时,

    陆云逸便收起了这个想法,这位礼部尚书应当是真的准备在边镇推行文教。

    他深吸了一口气,沉声道:

    “李大人,大宁城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在推进孩童读书一事,

    最近已经有了一些成效,负责之人就是杨士奇与解缙。

    若是礼部能再安排一些人前去,

    应对那些来投的草原人、女真人就要从容许多。”

    “是他们啊,杨士奇老夫有所耳闻,解缙更是熟络,他们在大宁可好?”

    “甚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他们二人刚去时还有一些读书人的焦躁,

    但在本官离开大宁时,已经成熟了许多。”

    “好啊,肯去边疆的读书人不多,待老夫禀明圣上,再给大宁安排。”

    陆云逸笑着站起身,躬身一拜:

    “多谢李大人,大宁文教兴盛之日,就是边疆稳固之时,

    若是李大人有什么吩咐,还请不要吝啬。”

    李原名笑着摆了摆手:

    “文武有别,老夫作为文官魁首,今日与陆大人单独见面已经是破例,

    万万不可有什么接触,

    否则就算你我清清白白,旁人也会多想。”

    陆云逸苦笑着摇了摇头:

    “那本官告辞。”

    “去吧去吧。”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11/1111030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