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2章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十月底在微风中悄然流逝,来到十一月,
白日还算温热的阳光似乎眨眼间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烈烈冷风。
整个大宁,似乎在一瞬间入冬。
入冬,对于草原人来说,
便代表着一年之间最难熬的季节来了。
牛羊牲畜会冻死,庄稼粮食会减产,工坊会停工,人也变得无所事事。
整日待在帐篷里,依靠着存粮度日,
每日点燃炭火都要精打细算。
一日十二时辰,有将近半数是在挨饿受冻中度过。
但在大宁城,这种状况并没有出现。
人们没有变得如秋风般萧瑟,也没有变得萎靡,
反而神清气爽、斗志昂扬地扛着锄头出城,或者拿着吃食进入工坊。
因为衙门已经给了保证,
今年大宁城的冬日,不会冻死一个人!
红彤彤的标语就贴在城门左右两边墙上,
出城入城都能看得真切,让人不得不信!
城外,所有商贾的马车都暂停走动,
给运送农具、饭食的车马让道。
田间地头,一亩地里恨不得站上十几个人,
他们正在弯着腰,精心做着准备。
一条又一条的红色丝带挂在天地边缘,
一朵又一朵的大红花,挂在田亩中央。
几名模样苍老、看起来德高望重的老者拄着拐杖,在地里田间卖力地嚷嚷。
苍老的声音伴随着秋风,肆意弥漫。
明日,明日就是整个北平行都司最重要的日子,
十个试种点都要开始挖取甘薯,触碰丰收。
一股紧张且蕴含着期待的情绪在整个都司回荡。
城中,都司衙门,
张斌拿着三本厚厚文书敲响了陆云逸衙房大门。
他眼窝深陷,肤色黝黑,整个人消瘦了许多,人也变得憔悴,已经三日没有歇息了。
“进来。”
清脆的声音传来,张斌推门而入。
进入衙房,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的文书。
宽敞书桌上,文书一摞一摞,
就连平日里安放瓜果的圆桌也被摆上了文书。
“大人,这是朵颜三卫加急送来的文书。”
“又是他们?”
陆云逸茫然地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无奈。
对于朵颜三卫这等大事小事都要事事汇报的风气,
陆云逸觉得应该要好好地压一压!
好好的草原人,哪里来的这种习惯!
“放那吧。”
陆云逸扫视一圈,点了点其中一摞稍微矮一些的文书,示意张斌放下。
张斌放下后,脸色有些凝重,沉声道:
“大人,一应农具以及民夫都安排好了,
吃穿住行今夜已经在布置,明早就可以使用。
只是,明日去观礼的名单还没有定下,敢问大人如何取舍?”
陆云逸放下纸笔,若有所思地想着。
过了一会儿,他开口道:
“除却必要的城防军值守,其余衙门大人都去,
告诉洪忆山,再大的事也大不过粮食。
让官员吏员都去看看,从地里刨食是多么难的一件事。”
“是,大人!”
张斌脸色凝重,继续发问:
“那明日对于潘大人的安排?”
“一切照旧,潘大人说看完甘薯丰收一事他就要连夜赶回辽东,都司别忘了给他带一些特产。”
“是,大人,那属下先告退。”
“嗯”
陆云逸点了点头,又拿起了毛笔,在摊开的文书上写写画画。
不多时,房门又被推开,
刘黑鹰急匆匆地冲了进来。
他没有第一时间说话,而是找到了放在角落的茶壶,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大口。
一阵长吁短叹后,他才开口:
“云儿哥啊,一应防务已经安排完了,
西侧工地附近的田亩安排的军卒少一些,
南、北、东三个方向各自安排了一个卫所精兵护卫。
若是有人想要作乱,必然将其拿下。”
陆云逸又将毛笔一丢,靠在椅背上,笑呵呵地看着他:
“黑鹰啊,好像自我回来后,你又瘦下来了。”
“嗯?”
刘黑鹰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肚子,轻轻一拍:
“再不瘦不行了,我那匹马都有些驮不动我了。”
“哈哈哈哈,一日三餐,照常睡觉,吃喝再注意一点,很快就瘦了。
家里孩子好带吗?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怎么都在跟我说要孩子的事。”
陆云逸贸然地挠了挠头。
刘黑鹰在对面坐下,露出一抹愁容:
“别说了,已经感觉到累了
嫂嫂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娃一到晚上哭起来没完没了,听着就头疼。”
“孩子都这样,长大了就好了,
上次让你打听的那什么草原名医,你查了吗?”
“查了,的确是草原名医,听闻咱们大宁不排外,特意赶来的.”
“昂”
陆云逸对于这些名医是真材实料没有什么惊喜,
反而对他们千里迢迢从北元赶来十分意外。
他坐直身体,兴冲冲地发问:
“他们是怎么来的?谁帮他们弄得身份?”
“呃”
刘黑鹰挠了挠头,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云儿哥这么兴奋,便说道:
“是李贤的一个堂兄请他们过来,据说当时是治病,
后来那几个名医见大宁不错,索性就在这安家了,
算算日子,他们的家人应该也快到了。”
“好!好啊。”
陆云逸掷地有声地开口,显得十分兴奋。
“就得这么干,北元朝廷再怎么没落,那也有一些能人,
以后再有这等事,只要他们想来,都司绝不阻拦!”
“云儿哥,这能行吗?”
“怎么不行?关内的人不想来,关外的人还不想来吗?”
刘黑鹰想到了一件事,若有所思地说道:
“云儿哥,我想起了一件事,
辽东几个大家族前些日子送来信件,
希望能在城中开设工坊,听他们的口风,好像有在这里开枝散叶的意思。”
“嗯?是主家还是旁支?”
“自然是旁支,主家若是离开辽东,恐怕辽东衙门都不会放人。”
“昂”
陆云逸的兴趣消散了不少,但他也肯定地说道:
“不论是什么,只要人来就欢迎,好好接待!”
“好。”
“行了,咱们先去吃饭,到时候回家好好休息,
明日丰收,还要忙一日呢。”
陆云逸站起身,走到刘黑鹰身旁,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
忽然,陆云逸意识到了一件事:
“哎,忘了你家中有娃了,这样你早些散职回家,这里有我。”
刘黑鹰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那我走了啊。”
“滚蛋吧你,明天早点来。”
“好嘞。”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整个大宁城便热闹了起来。
城中百姓们,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早早起了床。
民夫们揉了揉惺忪睡眼,
匆匆洗漱后,穿上朴素衣衫,
扛起早已准备好的农具,精神抖擞地朝着城外走去。
军卒们则身着整齐铠甲,步伐坚定有力,
在各自上峰带领下,有序地朝着城外田亩进发。
城外的道路上,
人群熙熙攘攘,宛如一条流动长河。
百姓们一边走着,一边兴奋地交谈。
“也不知能挖出来多少,看着这么密的叶子,应该不会低。”
“我在衙门有亲戚,他们说京城附近的甘薯普遍都在六石以上。”
“六石?”
不少人纷纷将目光看了过来,
以往他们种粮食,能有个一石半,那都是老天爷大发善心了。
要是六石
他们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盛况。
现在他们在工坊里、工地上做工,想要挨饿很难,
但他们依旧希望粮食便宜一些,越便宜越好!
众人来到田间,
眼前景象令人心潮澎湃。
那一片片绿色的田地,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
田垄上,甘薯藤蔓肆意地蔓延着,
叶片翠绿欲滴,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田间地头,早已搭起了一个个简易观礼台,
红色绸带随风飘扬,增添了几分喜庆。
观礼台上,摆放着整齐桌椅,桌上茶具冒着袅袅热气。
不一会儿,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和喧闹声。
只见陆云逸身着都指挥使官服,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走在队伍最前面。
他的身旁,跟着辽东都指挥使潘敬以及都司一众大人。
潘敬骑在马上,目光炯炯有神。
他望着眼前这片充满生机的田地,心中不禁暗暗震惊,
这等朝气蓬勃的景象,他还第一次在关外见到。
众人来到观礼台前,纷纷下马。
陆云逸微笑着走上前,与潘敬等人一一见礼。
“潘大人,今日有劳大驾光临,一同见证这丰收盛景啊。”
潘敬哈哈一笑,说道:
“陆大人客气了,甘薯在京城种得热火朝天,
在北方种得如何尚且不知,本官自然要亲自来看看。
不过看着景象,今年必定丰收啊。”
“哈哈哈哈哈,来来,上座”
陆云逸笑着邀请他坐上观礼台,一边走一边说:
“甘薯这东西若是能在大宁种出丰收,那在辽东自然也不差,
甘薯种植的一众经验以及注意事项,本官已经命人准备好了。
等潘大人走时,一并带着,让甘薯在辽东也发扬光大。”
潘敬愣在当场,心中陡然升起无限感激,
他忽然明白这人为什么如此招朝廷大人物喜欢。
做人做事方方面面都没有任何毛病,
这等珍贵经验,居然就这么备好了。
潘敬面露动容,抱拳轻声道:
“多谢陆大人,这个恩情,潘某人记住了。”
“哎~是关民生,潘大人客气作甚,快来快来。”
陆云逸表现得毫不在乎。
随着一阵锣鼓声响起,丰收仪式正式开始。
一群身着鲜艳服饰的舞者,手持彩带,在田地间翩翩起舞。
她们的舞姿轻盈优美,如同一只只欢快蝴蝶,
引得周围百姓的眼睛都要瞪出来了。
潘敬对于这个安排有些古怪,
黄土、田地、歌姬,这怎么看都有些不搭。
“陆大人,这么安排,是有什么深意吗?”
陆云逸原本正在笑呵呵地看着跳舞,听闻此言转过头来,解释道:
“整日上工、种地未免太枯燥了,
京城有各种戏台戏班,京中百姓回家时都能瞥一眼,解解闷。
咱们这关外可没有这些,
这不趁着热闹安排一番,你看看他们,看得多起劲!
人都是他从京城请来的,
这是代秋风,大宁制糖工坊的大掌柜。”
代秋风连忙站起身,躬身一拜:
“潘大人。”
“昂你就是糖坊的大掌柜,
本官这些日子在城中可是听了不少你的名声啊。”
潘敬上下打量着他,
二十多岁,应该不到三十,但长得十分老成,也十分沉稳。
放在街上顶多算得上是扎眼,远远不能与掌控这方圆千里制糖的掌柜相关联。
代秋风再次躬身一拜,从怀中掏出了一张硬纸片递了过去:
“潘大人,这是工坊名片地址,还有信件往来方式,
以后若有吩咐,尽管命人送来信件。”
“哦?”
潘敬接过名片,有些诧异地左右翻看打量,
对于这东西十分感兴趣,便将其收了下来。
舞者表演持续了快两刻钟,可谓是让一行百姓大饱眼福。
舞者们退场后,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走上观礼台。
他们手持香烛,神情庄重地对着天地拜了三拜,口中念念有词,
祈求上天保佑今年甘薯丰收,来年风调雨顺。
做完这一切,一名胡子花白的老者走上高台,
脱去了上衣,露出干瘦的躯体。
他站在大鼓前,拿起了鼓槌,随着一阵微风吹过。
“咚!”
沉闷的鼓声炸响。
“咚咚咚——”
随着微风急促,鼓声愈发激昂,让不少人一颗心都吊了起来。
一队队民夫手拿锄头来到了预定位置,神情严肃庄重!
“向天祈福,田产丰收~”
随着一声高昂的声音响起,老者双锤猛地一砸鼓面,声音再次激昂。
“挖——”
“虎!”
一众民夫长吐一口气,发出一声轻喝,
一下一下挥动着锄头,挥动间还带着有节奏的韵律。
原本静谧无声的田地中,变得热闹纷纷。
高台之上,一众大人放眼望去,
目之所及都是锄头挥动的场景,不由得脸色严肃。
“有了有了.”
在紧张气氛弥漫中,
靠近官道的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呼,旋即变得喧闹。
只见一名浑身精壮的中年汉子,用力挖开一处甘薯藤蔓,
一个个圆滚滚、红彤彤的甘薯从土里露了出来,
它们大小不一,大的足有成年人两个拳头那么大,小的也有鸡蛋大小,密密麻麻。
“多,好多!”
早就准备好的民夫迅速拿过箩筐,不停地向里面装,
不一会儿,一个箩筐就被泥土与甘薯塞满。
周遭百姓目瞪口呆,还没有棺材板大的地方,就挖出了这么多。
那.这一亩地
他们只能依稀记起去年都司衙门信誓旦旦地保证,甘薯必定丰收的场景。
一年过去了,话已成真!
很快,甘薯便开始称重!
民夫们迅速将装满甘薯的竹筐抬到称重处。
称重处摆放着几台巨大的斛,
这些斛都是用上等木材制成,做工精细,刻度清晰。
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农站在斛旁,
他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一丝严谨。
他先将一个空斛放在秤上,仔细地调整好秤砣,确保秤杆平衡。
然后,他指挥着民夫们将竹筐里的甘薯小心地倒入斛中。
随着甘薯不断地倒入斛中,秤杆开始微微下沉。
老农紧紧盯着秤杆,口中念念有词:
“一石、两石.”
时间流逝,随着一斛斛上秤,周围人们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地盯着老农和秤杆,心中默默地祈祷着能有一个好收成。
当秤杆终于平稳下来时,老农大声喊道:
“四石八斗!”
人群刹那间安静,旋即顿时爆发出一阵欢呼!
“丰收~”
“四石八斗!”
“老天保佑!”
声音绵延不绝。
不远处,又有一处田亩开始称重。
老农眼睛越睁越大,口中不停地念叨着:
“四石、四石二斗.”
周围的人们也跟着紧张起来,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终于,秤杆停了下来,老农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了:
“四石五斗!”
“丰收——”
人群再次沸腾起来,欢呼声不绝于耳!
潘敬也忍不住走上前,仔细地看了看斛中的甘薯,又看了看陆云逸,赞叹道:
“陆大人,这甘薯收成如此惊人,真是令人惊叹!”
陆云逸微笑着说道:
“全体百姓和官员共同努力,石头也能开花结果。”
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悦之中时,
突然,另一处田亩传来一阵惊呼声。
“五石!!”
当老农喊出“五石”的那一刻,
整个现场都安静了下来,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
紧接着,如雷般的欢呼声炸响,
百姓们兴奋得跳了起来,孩子也露出白牙,蹦蹦跳跳。
陆云逸转身对着周围的人们大声说道:
“乡亲们,今日甘薯丰收,是我们大宁城的大喜事!
我们要继续努力,把这甘薯种到更远的地方,
种到草原上,种到天涯海角,让更多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回应声:
“好!听陆大人的!”
陆云逸压了压手:
“从今日起,大庆三日,夜不宵禁、酒楼饭馆不闭门,一应吃喝,都司全包!”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511/111102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