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木薯
值班的日子相对清闲。
党建国盘算着等刘飞和种苹果部长领导正式上班后,就去汇报工作,把年前大长老视察后的进展和今年的计划详细说说。
这天,他先去了刘飞办公室。
刘飞见到他很高兴,闲聊中透露了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
“建国啊,你们那个‘民工牌’高压锅,在高原部队可是立了大功了!最
可爱的人终于能吃上热乎的熟饭了!战士们反应特别好!”
他脸上洋溢着自豪,毕竟民工厂自己也是创始人之一。
党建国也很振奋说到:
“太好了!这正是我们设计它的初衷!”
但刘飞紧接着眉头就皱了起来说到:
“不过……现在有个新问题。锅是省时了,可烧锅的燃料消耗太大!
那边主要靠牛粪,现在牛粪都不够烧了!
当地的煤矿资源又少,开采运输都困难,头疼得很啊!”
“燃料不够?” 党建国一愣,随即猛地一拍自己脑门,脸上露出懊恼无比的表情,“哎呀!瞧我这猪脑子!咋把这茬给忘了!”
一个后世耳熟能详、简单到极致的解决方案瞬间划过脑海!
他恨不得当场给自己一嘴巴子。
党建国匆匆结束了和刘飞的谈话,心思已经完全被那个灵感冒出的解决方案占据。
他骑上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回农场,立刻叫来赵有才:
“有才!交给你个紧急任务!马上去采购镜子!
各种镜子!新的、旧的、大的、小的,哪怕是碎成拇指盖大小的碎片,只要能反光,都要!
记住,按收废品的价格谈!咱们是废物利用,不寒碜!钱从卖西瓜的账上支!”
他语速飞快,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
赵有才虽然一头雾水,但看领导这架势,知道事情重要,二话不说就跑去执行了。
很快,一堆五花八门的镜子、镜片甚至暖水瓶碎片,被收集到了农场简陋的“技术试验棚”里。党建国找来一个脑子活络、动手能力强的实习学生(。
他把学生带到试验棚,指着地上那堆“破烂”和一张画着简单示意图的纸,开始了他的“启发式教学”:
“小张,看到这些镜子没?还有这张图。
我的想法是,用这些反光的东西,把太阳光集中反射、聚焦到一个点上!”
党建国拿起两块镜子,比划着角度,
“你看,这样调整角度,光斑是不是变小了、变亮了?温度是不是升高了?我们的目标是,用很多很多这样的镜子,组成一个大的反光面,把太阳光聚焦到一点,或者一条线上,产生足够高的温度!”
他指着图纸上一个锅具形状的焦点位置,
“把锅放在这个焦点上,利用太阳光的热量来加热食物!这样,高原上宝贵的牛粪、煤炭就能省下来了!明白吗?”
小张听得眼睛发亮,但又有些迟疑说到:
“党主任,我大概明白了!就是……就是具体怎么固定这些镜子?怎么保证聚焦准确?还有防风……”
“思路我告诉你了,原理也给你讲清楚了。具体怎么做,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 党建国拍拍他的肩膀,语气既鼓励又带着压力,
“材料都在这里,场地也给你。大胆去试!失败了没关系,总结经验再来!但如果你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或者觉得太难……”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
“那我会很失望,也会考虑换更有钻研精神的人来接手这个光荣的任务。”
他绝不会亲自动手去组装第一个“阳光灶”。
到了他这个位置,更重要的是指明方向、提供思路、培养人才。
如果事事亲力亲为,那这穿越者当得也太憋屈了!功
劳要给年轻人去立,能力也要让年轻人去锻炼。
处理完阳光灶的事,党建国的思绪又被更沉重的问题占据——1957年了。
虽然这是个融合了《情满四合院》元素的特殊世界,但大的历史脉络似乎并未改变。
记忆中那场波及甚广的困难时期,如同一片阴云,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怎么做准备都不为过!” 这是他的信条,嗯,不信这个自己就可能会饿死。
他盘点着手里的资源:
榆树计划: 去年种下的榆树苗还太稚嫩,至少要等三年才能形成规模,提供有限的树叶和树皮作为补充。远水解不了近渴。
新思路:枣树!
他立刻叫来负责后勤和场地的刘侠:
“老刘,开春后,你负责在咱们民工科所有能利用的地边、田埂、房前屋后,全部种上枣树!要那种当年栽种当年就能挂果的品种!枣子晒干了能储存好几年,含糖量高,关键时刻能顶粮食!”
枣树耐旱耐瘠薄,是极好的备荒树种。
然而残酷的现实却让人心里发寒。
为了更准确地评估风险,党建国查阅了最新的农业简报。上面冰冷的数字让他感到彻骨的寒意:
小麦平均亩产:49公斤(约98斤)
水稻平均亩产:179.5公斤(约359斤)
国家制定的粮食增产目标:亩产59.7公斤(约119.4斤)
“这……这产量,甚至比两千年前西汉《氾胜之书》里记载的某些高产田的亩产还要低?!”
党建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对比后世在化肥、良种、水利、机械加持下动辄千斤(500公斤)以上的亩产,差距何止十倍!
这种巨大的落差,带来的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无力感。
在这个没有“金手指”直接变出粮食的现实里,任何一点努力都显得如此渺小。
再绝望,也得挣扎求生!
党建国猛地想起后世关于“木薯”的记忆
——这种在热带亚热带广泛种植的块根作物,产量高,耐瘠薄,不占良田!
他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立刻冲到办公室,拨通了刘飞的电话。
“喂,这里是科工委后勤处,哪位?” 刘飞的声音传来。
“领导,是我,建国。” 党建国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
“建国啊?怎么,又有什么好消息?” 刘飞笑着问。
“领导,刚过完年,我也想报喜啊。可今天……是求救来了!” 党建国语气沉重。
“求救?遇到什么困难了?快说!” 刘飞立刻严肃起来。
“领导,我了解到福建、广东那边有种作物叫木薯。
这东西太关键了!它不挑地,山坡地、荒地都能种,不占宝贵的农田!
关键是产量很高,听说亩产鲜薯能达到两三千斤,就算加工成淀粉,也能有三四百斤!”
党建国快速而清晰地阐述重点,说到:
“我想申请调拨一批木薯淀粉,我们这边想研究一种新的耐储存食品。
这对我们应对可能的……粮食波动,或许有帮助!”
电话那头,刘飞已经听不到后面关于“研究吃食”的话了。
他的脑袋里如同洪钟大吕,只剩下几个字在疯狂回荡:
“亩产淀粉三四百斤!”
“不占良田!”
“山坡荒地都能种!”
作为主管后勤、了解国家粮食储备紧张程度的高级干部,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了!
这简直是天降甘霖!
“建国!你确定?!消息来源可靠吗?” 刘飞的声音都变了调。
“非常可靠!南方民间早有种植用作度荒!” 党建国斩钉截铁。
“好!好!好!建国,你这个消息太重要了!我立刻去了解!先这样!” 刘飞再也坐不住,啪地挂了电话。
(https://www.24kkxs.cc/book/4239/4239497/2399400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