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 第298章 孙乾能言善辩,说渤海太守归附刘备

第298章 孙乾能言善辩,说渤海太守归附刘备


游说了张陟和袁荣后,孙乾只在乐成呆了一日,又急赴百里外的南皮。

    渤海太守徐勋曾为袁绍的从事中郎。

    昔日刘协东归时,袁绍因麾下谋士意见不一,且忙于讨伐公孙瓒、臧洪等人,未能及时行动。

    而曹操则听从荀彧的建议,派曹洪率兵西进,欲迎刘协;袁绍恼怒曹操擅迎刘协又无法阻止,只能派徐勋委托曹操代为迎驾。

    相较于张陟和袁荣,徐勋虽然担忧在邺城的家眷亲朋,但对归附刘备心有疑虑。

    徐勋曾亲眼目睹过曹操及其麾下文武在决策上的高瞻远瞩以及执行上的果断坚决,时常担心曹操会成为袁绍的心腹大患。

    官渡之战后,袁绍由盛转衰,徐勋又曾私下与心腹讨论,认为能定天下者非曹操莫属。

    故而当孙乾送来刘备的书信后,徐勋并未如张陟和袁荣一般以归附刘备为幸事。

    “公祐先生。”徐勋放下书信,语气中带着审视:“左将军书信,拳拳之心,徐某感佩,派兵接应邺城将吏家眷,确也为仁厚之举。只是.”

    徐勋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孙乾:“恕徐某直言,观今天下大势,曹公尽收中原腹地,雄兵悍将云集。官渡一战,虽因坑杀之失稍损名望,但其根基未伤,反吞袁公精兵钱粮。此番再图河北,又倾力而来,以邺城今日之势,城破恐只在朝夕之间。左将军虽然占据部分幽并之土,但根基初立,兵微粮薄,如何能与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多精兵猛将的曹公争锋于河北之地?诚如左将军信中所言,曹公行事或有酷烈,然其横扫宇内之势,已非人力可轻易阻挡。徐某愚见,天下之局,归于曹氏者,十之七八矣。”

    孙乾并未因徐勋的直言而忿忿,神色从容:“徐府君深谙大局,所忧不无道理。然而乾所观之势,与府君稍有不同。”

    “愿闻高论。”徐勋伸手示意。

    “其一,在于民心。”孙乾目光灼灼:“曹操挟大胜之势席卷河北,其力诚然雄浑。然而力之盛,需以德维系。官渡坑杀七万降卒,此非战杀,乃戮降!此事如烈火燎原,已然灼尽河北士庶之心。纵使其能凭借兵威克邺城、服郡县,此怨恨已成痼疾,深入骨髓。左将军之所为,非意气之争,乃是承天下大义、顺百姓所望!

    曹操以杀伐立威,我主便以仁德聚心。冀州乃四战之地,民心不服,根基便如沙上筑塔,如何能安稳?即便曹操今日得河北疆土,来日要抚民心、征民力以固根基,其耗损,其阻碍,必十倍于今日攻城拔寨。

    反观左将军立足幽并,行安民聚田之策,收流民、垦荒地、蓄民力,虽非一时之耀,却是固本培元之基。试问府君,河北将吏更畏曹公之威势还是更感念左将军在邺城危急之际,不计前嫌援护其妻儿老小之举?民心即根本,望府君细思!”

    孙乾语气渐趋激昂,眼神愈发坚定:

    “其二,在于其情其性。曹操固然雄才大略,然其多疑、诡诈、刻薄之名,亦遍传于诸侯之间。曹操虽用降将但必以宗族为主、降将为副,府君若投曹操,焉能再有治郡机会?且其行事,向来务求斩尽杀绝,府君如今尚有家眷亲朋在邺城,若曹操破城,以旧恨相加,或为立威而屠戮,后果堪忧!反观左将军,行事光明磊落,此次出兵非为攻城略地,乃是为接应邺城将吏家眷,其诚意,河间张相、魏郡袁府君皆已诚服。此高下、安危之别,徐府君乃当世智者,当能明察。”

    徐勋听到此处,尤其是孙乾点出其家眷在邺城安危这一软肋,又结合曹操以往行事风格,脸色终于不再如先前那般笃定,露出了忧虑与挣扎。

    “其三,在于谋臣勇将。”孙乾趁热打铁,又道:“曹操确为当世至强,无可厚非,其兵锋所指,少有能挡者。然而左将军今日所得麾下谋臣勇将远非曹操麾下可比。军师将军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两载半间助左将军崛起于幽并,堪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非常人能及也。庞统、徐庶、田丰、沮授有经世之才,关羽、张飞、黄忠、赵云,皆有万人敌之勇,其余如颜良、文丑、高柔、牵招、田畴等人,皆为当世俊杰,有此谋臣勇将,何愁讨灭汉贼匡扶汉室?”

    看着面色越来越复杂的徐勋,孙乾又加重了语气:“曹操之‘势’,乃兵锋之锐,如烈火烹油,其烈虽可破邺城,但其酷却难安冀州!左将军之‘势’,乃民心所向,文武效力,蓄养以待天时。其发于邺城救孤之举,显于安民聚田之政,根植于反曹之暴而行大义!为天下计,为河北计,更为府君阖家老小计,徐府君若能以左将军为明主,此非苟全,乃择木而栖,顺势而为!”

    徐勋沉默良久,手抚书信,眼神反复在孙乾诚恳的面容和书信上刘备的印绶之间游移。

    孙乾所言,徐勋亦知。

    曹操的本性、邺城的形势、刘备的大义,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武勇,以及连袁绍都宁可隐居东海之滨而让位给刘备,甚至于还将田丰及颜良、文丑等人都举荐给了刘备。

    让徐勋不得不再次审视归附曹操还是归附刘备的利弊权衡。

    徐勋这类袁氏门生,在亲眼目睹袁绍战败又退隐后,难免会生出迷茫。

    亦或者说:身为袁氏门生的徐勋,内心并不想投曹操,但又找不到不投曹操而安身立命的理由,只想在迷茫之际能得到一个可以说服自己不需要投曹操就能安身立命的理由。

    而孙乾对大势的剖析,则犹如春风一般,将徐勋心头的迷茫吹散,也坚定了徐勋继续坚持袁氏门生荣耀的想法。

    良久。

    徐勋长长叹了一口气,缓缓起身,对着孙乾郑重一揖:“公祐先生之言,剖析大势,直指人心。徐某愚昧,今日方知何为大势。左将军仁德昭著,徐某愿举渤海一郡,附于左将军麾下,以安此郡士民,亦求保阖家老小周全!”

    补更结束,今日努力,求月票

    

    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952/1111083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