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重生的我没有梦想 > 第111章 一通电话的事情

第111章 一通电话的事情


小卡片上的学校气派,也是一桩谈资,过年大家都在庄上村里,唠嗑拉家常的地方,也多多少少有显摆的人,当然也不缺少正经商量事情的。

    别的情况不好说,但统一都认为学校气派是个好事儿。

    老乡想法也比较朴素,因为不是拿我的钱修的,那我的娃去上学,气派点总归没差。

    好几个庄上村小的代课老师也成了能打听事情的人,有什么消息,当爹做妈的都捎了一些老玉米或者红薯,也算是手上带着个物件儿。

    因为要集中培训的缘故,很多代课老师也时常往来镇上,早年间的乡粮站,这光景收拾了一个场地出来,代课老师们暂时都是先在这里培训。

    工程勘测的人在腊月二十八就提前把彩旗插上,围了一圈,这五百亩地,就算是正式定了下来。

    早早就搭了两排板房出来,离得最近有个叫郭集村的大队,招了两个儿子英年早逝的老头儿过来看工地。

    这两个老头儿各有一个孙子,一个八岁一个十岁,也是适龄儿童。

    定了个三百块钱一个月,竟是引发了不小的动静,少说有一二千老头儿老太太去镇上打听还需不需要看工地的……

    有个当年推独轮车的大队长,甚至把别人送给他的步枪也扛了出来,表示有这家伙事,那不比赤手空拳的老头儿强?

    然后老前辈打算带进棺材的那把步枪,就被没收了。

    三百块钱一个月看工地这事儿原本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但它意义重大,意味着村里庄上能看见回头钱了。

    不是哪个干部突然蹦跶出来,然后大发慈悲自掏腰包,不是那么回事儿。

    有理有据有说法,这就是看工地的工钱。

    合同下来因为还早,只是签个协议,但签字摁手印还有陈庄镇本地干部的见证,这事儿那就是一个唾沫一个钉儿。

    后来听说那个叫张正东的干部,人还在丰邑县,陈庄镇这里有几个大队的老乡,就合伙儿搭了一辆农用车,年二十九的时候去了一趟县里。

    路不是很好走,下了一场雪,所以磨磨蹭蹭两三个钟头,这才在县里的招待所,寻到了正在弄火锅吃的张正东。

    狗肉火锅……

    大过年的,吃狗肉火锅,哪怕农村再穷的人家,也觉得不大妥,你好歹是个干部,割二斤猪肉那能咋滴?

    看来这个姓张的干部,是真喜欢吃狗肉啊。

    本来是老乡过来送点儿冻白菜、咸菜还有红薯土豆大萝卜啥的,结果最后变成了张正东给他们添上了二十双筷子。

    也算是这帮老乡能耐,真就车斗里塞了十八个成年人,还不算几大筐蔬菜占地方。

    一路过来尽吹风了。

    要说也确实有点儿不好意思,但张叔叔正愁着过年冷清呢,他现在计划安排略有调整,索性也懒得回沙洲。

    正月里在元宵节之前,他打算把陈庄镇都转一下,了解了解看本地能产出点儿什么。

    实在是没有,就自己搞,农科院抓几个学者过来指点指点,问题不大。

    也用不着去跟自家侄儿商量。

    毕竟之前铁哥们儿刘远山曾经说过,哪怕是卖长豆茄子还有辣椒,也能搞出个地方特色来。

    张叔叔觉得铁哥们儿说得一点都对!

    “只管吃只管吃,我买了整整一只羊腿挂着,本来想烧烤的,索性切了烫火锅。还有萝卜,正好正好,你们送大萝卜过来,那真是‘及时雨’啊,萝卜才能吸味道……”

    狗肉火锅涮羊肉,倒也没有串味儿,盖因狗肉是有个狗肉馆子的厨子,用了洋葱来腌渍,里面加了胡椒面花椒面,吃起来那完全没有异味。

    具体加了什么腌料,张叔叔其实吃不出个所以然来,他只是单纯觉得好吃。

    好吃就行了。

    “张主任,你咋不回家过年?”

    “马上就要开工的,我回去过年,到时候初七初八开工,出事情了怎么办?要先保开工,年随时好过的。再说我家里也还有人的,老的身体健康,小的也……也身体健康。没有需要担心的地方。”

    “张主任,喝酒不?”

    “你们还有驾驶员,就不喝了,安全第一。”

    “行,听张主任的。”

    带了两坛子高粱酒,不是农家土酒,而是陈庄镇的镇办高粮酒厂,散酒卖给本乡本土,偶尔产量高,基酒卖去彭城或者远一点江淮省酒厂。

    不上量,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

    张正东索性就跟他们聊起了有啥能从地里折腾的东西,结果聊了一会儿就彻底无语。

    “种高粱?噫,不行不行。高粱不是主粮啊,没办法上产量。”

    “是化肥还是农药不够?”

    “要保口粮啊,除了自己吃的,还有公粮。收购价是死的,但产量有个底,县里也有任务。当然比以前肯定要好一点,至少有钱。就是攒不下多少。”

    “沙洲那边种稻也赚不到多少,我们大队一户大概三亩水稻田,不怎么管的话,主要就是够全家吃。要是卖稻谷,赚不到一千块。”

    “噫!还能有一千!不说县里,就是沛城嘛,你种个五十亩,那差不多能稍微挣点儿。少了……不行。”

    郭集村的一个中年汉子早些年还是农技站的农技员,有点儿文化,但不多;有点技术,但也不多。

    不过种地的经验还是丰富的,周围有啥特产,心里门儿清。

    他连连摆手,夹了一块狗肉塞到嘴里,然后嗯嗯嗯连连点头,咽下去之后,这才咂摸了一口热茶,权当是过过酒瘾,接着说道,“这化肥真球贵……真贵,真贵,还有药水,好家伙,那今年能打死的虫,第二年你不上剂量,这虫就敢当着你的面继续爬。不好弄。”

    “前几年也不是没有大户想种高粱,最后还是散了伙。稍微收点儿可以,高粱种多了完全不行,得吃到嘴里的才作数。那现在哪家还吃高粱嘛,都是酿酒。酒不算粮食嘛。”

    “张主任,我们县里硬要挑个有名气的,也就剩个大沙河的大白梨。不过嘛,老树加起来也没多少棵,也上不了量。再有就是这名气出不了市里,收了大白梨拿去江宁卖,根本没人吃没人要。”

    絮絮叨叨说些牢骚话,倒也无伤大雅,张正东听了这些絮叨,也是脑子转得飞快,思来想去,放下筷子,掏出了心爱的摩托罗拉。

    住招待所的好处就是信号非常不错。

    “你们等我打个电话,我就不信地里还刨不出能吃能卖钱的了。等着,我给我家‘文曲星’问问对策。”

    没打电话给铁哥们儿刘远山,那是因为这时候的刘远山指定也在乡下转悠,一些特殊的调研,不到一线去,掌握不了情况。

    刘远山面临的挑战比张正东大多了,所以亲自调研的内容也更加详尽。

    因为到时候还要从基层拉人上来做事,不可能全部从江宁带过去,带两个一条船上的就差不多了。

    说不定还要捎上两三个从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那边过桥借路的。

    “张主任,你们家还有‘文曲星’?”

    “那我也不瞒你们,我侄儿,前年是全国理科高考状元,去年是省里文科高考状元,大前年还是吴都大市的中考状元。这要不是‘文曲星’,那什么才是?”

    “……”

    “……”

    “……”

    送土特产的这帮男人直接一脸懵,完全没听懂。

    不是?

    这说的是人话?!

    老乡们只知道是两届高考状元捐了一座“张安希望小学”,可谁也没说这个两届高考状元,是张主任的侄儿啊。

    真的假的?

    于是就边吃边听,也有人好奇那个摩托罗拉的手机,觉得这是金贵到无比的家伙。

    等电话通了,大家便不听了,老老实实吃肉。

    没办法,听不懂。

    张叔叔和他的好大侄儿讲的是土话。

    落在丰邑县老乡们的耳朵里,那不是叽里呱啦就是阿里巴巴,反正听不懂。

    “哪样?是打算让我派出大奔来接你回家过年?”

    “回只卵,我这里初七初八就要开工,回转家里做啥?”

    “那你打我电话?”

    “我是想问问看,弄点啥产业,要能吃到嘴里的,可以发点小财。”

    “白酒啊,现在房地产要起来了,到处都要开工地,白酒包有销路的。”

    “弄不来,不让种太多高粱,要保口粮。”

    “哪有这种规矩的?”

    “估计是土办法,连哄带骗的。”

    “那具体当地有啥说法?我是指高粱不让上量。”

    “本地人说是酒不算吃的,要吃到嘴里能填饱肚皮的才作数。”

    “那好办的,弄大棚。”

    张大安在电话那头正在享受女仆按摩,俄式女仆装并不是动画片里面那种露大腿或者露奶白色雪子的款式,就是正经的女仆装,全是功能性的小口袋。

    所以想要看点儿需要加圣光的画面,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小西施”这个女仆为了证明自己还在长大,倒是把领口自己改成了鸡心领,方便给张教练看看奶白色的雪子。

    还别说,是比之前的橘子大多了,起码有了大个体香橼的规模,能不能变成柚子,还有待观察。

    从“小西施”胳膊开始带肉,体态也逐渐圆润起来,还真是有点希望。

    张大安对于这种爆发式的膨胀,十分感兴趣。

    他单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一个暑假个子长二十公分的,却没见过半年胸围能涨二十公分的。

    他十分好奇!

    给张大安捶腿的施叶露已经偶尔需要调整一下坐姿,肩膀酸并不好,但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喜讯。

    伸手摸了摸小保姆的头发,张教练拿着听筒继续聊了起来,“阿叔你要是怕出问题,可以先用希望小学的名义,承包边上的耕地拿来改造成大棚。保住第一个季度的产出就好,如果说想要一年四季都有销路,那直接种蘑菇、香菇、平菇,四十吨的卡车有一辆就够了。直接拉到马洲分校,到时候分摊到三个校区,绰绰有余。”

    张大安还没有提其余政企采购,只论“张安教育”一家,把试点大棚的菌菇类产出全部拿下,没有半点问题。

    严格来说,“张安教育”本身,也是规模经济的一个案例。

    当然了,袖珍版。

    “张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市场,不仅仅是三个校区,还有三个校区衍生出来的“状元街半封闭经济”。

    吃喝拉撒睡所有用得到的农副产品、轻工业产品、快消类产品,都是可以内部替换的。

    张叔叔和老乡们感觉难,那是他们并不掌握这种全面的高效的快速反应的资源,除了资金、技术,张大安本身就掌握着一个袖珍型的固定市场,搞定一两个特色产业,尤其还是县乡这个级别的,根本不算个事儿。

    跟铁哥们儿刘远山打电话和跟好大侄儿张大安打电话的体验,那是完全不同的。

    刘远山那里,能让张叔叔学到有用的知识,能增长信心。

    在贤侄儿这里,张叔叔总感觉自己又被无形地鄙视了。

    闷闷不乐地挂断了电话,老乡们看张主任的表情似乎不太好,情绪好像很低落,正想安慰两句呢,就听张主任大过年的叹了口气,“唉,又被他摆平了。他说可以建大棚种蘑菇香菇还有平菇,销路很稳。”

    “啊?!”

    “啊?”

    “啥?”

    “……”

    不是,这不是挺好的事儿嘛。

    张主任,这、这怎么还心情不顺了呢。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608/1111102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