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泄密


“来来来,都排好队,一个一个来!别挤,挤也没用,想进铁道兵团,得先过了俺这一关!”

长安城外的招募点,程处默敞着怀,露出古铜色的健硕胸肌,手里拎着一根硕大的铁棍,站在一张桌子上,声如洪钟地吼着。

桌子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动,一眼望不到头。这些人,有放下锄头的农夫,有无所事事的游侠儿,有衣衫褴褛的流民,甚至还有一些脸上带着刺字,刚从牢里放出来的囚犯。但此刻,他们的眼中,都燃烧着同一种渴望的火焰。

那火焰的名字,叫“活路”。

“管饱饭,发月钱,干满五年给地落户”,这三条简单粗暴的承诺,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底层百姓而言,不亚于天降福音。

短短几天之内,“铁道兵团”这四个字,就成了整个关中,乃至整个大唐最炙手可热的词汇。无数人拖家带口,从四面八方涌向长安,只为能在这支全新的队伍里,谋得一个名额。

李承乾将第一批招募和基础训练的任务,交给了程处默和尉迟宝林。这两个混世魔王,干别的或许不行,但论起练兵和打架,绝对是行家里手。

“下一个!”程处默随手指向人群中的一个壮汉。

那壮汉挤出人群,兴奋地跑到台前。

“想吃饭?”程处默斜着眼问。

“想!”壮汉答得干脆。

“行。”程处默将手中的铁棍往地上一插,发出“咚”的一声闷响,“看到这棍子没?给俺举起来,绕着这校场跑一圈。跑下来,你就算过关了。”

那壮汉一看,脸都绿了。那铁棍,怕不是有上百斤重,寻常人抱都抱不起来,更别说举着跑一圈了。

但看着程处默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再想想家里嗷嗷待哺的妻儿,壮汉一咬牙,怒吼一声,用尽了吃奶的力气,竟然真的将那铁棍给扛了起来。

他涨红了脸,迈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去。

周围的人群,爆发出了一阵惊呼和喝彩。

李承乾站在不远处的望楼上,看着这火爆而又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场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身旁,房遗爱拿着一个小本本,一边看一边咋舌:“我的乖乖,太子哥,这才三天,报名的人数就快突破五万了。照这架势,三十万人的名额,怕不是一个月就能招满。”

“人多,是好事,也是麻烦事。”李承告收回目光,“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吃喝拉撒,管理训练,都是大问题。一个不慎,就容易出乱子。”

他转头看向房遗爱:“所以,我给你和处默他们,派了个新活儿。”

“啥活儿?”程处默和尉迟宝林不知何时也凑了过来,一脸的好奇。

李承乾神秘一笑:“一个足以名留青史,功在千秋的活儿。”

三人顿时眼睛放光。

“太子哥,您就直说吧,是不是要俺们去带兵打仗?”尉迟宝林摩拳擦掌。

“比打仗还重要。”李承乾清了清嗓子,严肃道,“孤,命你们三人,成立一个‘工具改良司’,专门负责为我铁道兵团,设计出一把最好用,最省力,最结实的……铁锹。”

“啥玩意儿?”程处默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铁……铁锹?”

尉迟宝林和房遗爱也懵了。

搞了半天,这名留青史的活儿,就是去当个铁匠?

“别小看一把铁锹。”李承乾正色道,“三十万大军,一人一把,就是三十万把。每天,他们要挥动这铁锹上万次。我们的铁锹,若是能比现在市面上的,省力一分,坚固一分,那一天下来,能省出多少力气?能多挖多少土石?五年下来,又能节省多少成本,让我们的铁路,早建成多少天?”

“这,就是科学,就是管理。懂吗?”

三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虽然还是觉得有点掉价,但太子哥说得这么高大上,他们也不好反驳。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唐第一届铁锹设计大赛”,就在东宫开始了。

程处默主张,铁锹头要大,要厚,分量要足,一铲子下去,能顶别人三铲子。

尉迟宝林则认为,锹柄要长,要粗,最好用百年铁木,这样抡起来才虎虎生风。

而房遗爱,则从他那“明算科会元”的角度,提出了“黄金分割”、“杠杆原理”等一系列高深莫测的理论,主张要计算出最完美的尺寸和角度。

三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搞出了十几个奇形怪状的样品。有长得像耙子的,有重得像铁锚的,还有一个据说是房遗爱设计的,带了七八个转轴和齿轮,号称能自动挖土的“全自动神机锹”,结果一铲子下去,自己先散架了。

就在长安城因为招募和“铁锹大赛”而热闹非凡的时候,京登铁路的“第一铲”,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开工仪式,地点选在了长安城东门外,一片刚刚被平整出来的土地上。这片地,正是太原王氏“主动献出”的。

吉时,李世民和李承乾亲临现场。文武百官,勋贵世家,以及数万名刚刚入伍,穿着崭新工服的铁道兵团将士,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太原王氏的家主王珪,此刻站在百官前列,老脸上堆满了谦卑恭敬的笑容,心中暗道,今天,就由我老王家给你这铁路,开个好头!

......

接下来的几个月,整个大唐,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以长安为起点,一条由无数劳工的汗水和钢铁铸就的巨龙,开始缓慢而坚定地向着东方延伸。数不清的帐篷,在铁路沿线拔地而起,形成了一个个临时的城镇。炊烟袅袅,号子声声,昼夜不息。

长孙冲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和他农学部的团队,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田鼠,奔波在田间地头和巨大的粮仓之间。高产的土豆,成了铁道兵团最主要的口粮。一车车的土豆被运往前线,经过简单的蒸煮,就变成了工人们手中最实在的能量来源。大棚里种出的新鲜蔬菜,则成了改善伙食的珍品,有效防止了大规模坏血病的发生。

房遗爱的算盘,打得火星四溅。皇家银行的流水,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恐怖数字。每一笔工钱的发放,每一批物资的采购,都通过银行进行。他甚至创造性地推出了“随军储蓄”业务,允许工人们将工钱就地存入银行,只留下一张薄薄的存单寄回家中。这不仅大大减少了现金流动的风险,也让皇家银行的储蓄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飙升。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李承乾规划好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前进着。

然而,真正的核心战场,却在远离长安的北地——马邑。

这里,被李承乾定为大唐的钢铁心脏。

数十座全新的“转炉”,如同怪兽般矗立在桑干河畔。高耸的烟囱,是它们呼吸的鼻孔,喷吐出的黑烟,几乎染黑了半边天空。

格物院的总部,也暂时搬到了这里。

李丽质,这位大唐最尊贵的公主,此刻却像一个真正的工坊总管。她穿着一身耐磨的紧身劲装,头发用一根简单的布条束在脑后,白皙的小脸蛋上,总是沾着几抹洗不掉的油污。

“甲字三号炉,出钢!快!颜色已经到了‘绯红三阶’,再多一息,这炉钢就废了!”

她手持一个望远镜,站在高高的观察台上,声音清脆而果决。

下方,一群赤着上身的精壮匠人,立刻熟练地操作起来。他们参照着旁边挂着的一块标准色板,紧张而有序地停止了吹气,打开了炉口。

“哗——”

金红色的钢水,如同瀑布般倾泻而出,流入巨大的模具之中,瞬间照亮了整个工坊,那股灼热的气浪,让空气都发生了扭曲。

经过李承乾的点拨,和无数次的失败实验,格物院终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化炼钢流程”。通过严格控制吹气时间和观察火焰颜色,他们已经能够稳定地炼制出性能远超百炼钢的“马邑钢”。

这些“马邑钢”,经过锻压和冷却,变成一根根标准的铁轨,被装上马车,源源不断地送往南方的铁路工地。

技术的壁垒一旦被突破,带来的便是生产力的爆炸式增长。

马邑,这座昔日的边陲小镇,在短短半年内,就变成了一座拥有数万工人和家属的,名副其实的工业城市。

然而,巨大的财富和划时代的技术,在吸引着无数淘金者的同时,也引来了黑暗中窥伺的豺狼。

夜,深了。

马邑城的一家酒肆内,几名来自西域的胡商,正在推杯换盏,高声谈笑。他们出手阔绰,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话,很快就和周围的酒客们打成了一片。

其中一名身材高大,鹰钩鼻的胡商,名叫阿史那隼,自称是来自西突厥的皮货商人。他尤其健谈,总是有意无意地向那些在钢厂做工的匠人们打听着厂里的新鲜事。

“听闻贵宝地能炼出神铁,削铁如泥,不知是真是假啊?”他装作一脸好奇地问道。

一名喝得半醉的匠人,立刻吹嘘起来:“那是自然!俺们炼的,叫‘马邑钢’!告诉你,前几天,公主殿下亲眼看着,用咱们炼的刀,一刀就把朝廷赏下来的宝甲给劈成了两半!”

“哦?竟有此事?”阿史那隼眼中精光一闪,随即又不动声色地追问,“如此神技,想必是用了什么秘法吧?莫非是天神赐下的符水?”

“哈哈哈,什么符水!”那匠人被他奉承得飘飘然,“那是太子殿下和公主殿下想出的仙法!就是往那铁水里吹气!吹着吹着,那铁水就变成宝钢了!”

“吹气?”阿史那隼脸上的惊讶,不似作伪。

这个消息,太过匪夷所思。

接下来的几天,阿史那隼用金钱开道,很快就从那些管不住嘴的工匠口中,套出了更多零碎的信息。

转炉、吹气、观火色、密封圈……

一个个陌生的词汇,被他记在心里,然后通过秘密渠道,迅速传回了草原。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231/2369996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