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大明霸王:李七岁带朱标打穿洪武 > 第167章 大明军校成立

第167章 大明军校成立


朱标立刻接话:

“父皇,用处大了!

士卒识字,方能看懂军令文书,

辨识地图标识!

否则,主将命令传达不清,

地图标识不明,极易误事!

再者,士卒通文墨,退役归乡,

亦能更好营生,

教化乡里,此乃朝廷仁政!”

朱元璋恍然:

“有理!接着说战时。”

李祺正色道:

“战时,赞画参军不直接参与作战指挥,

军事决策权仍在主将!

但其职责至关重要:

身先士卒,宣讲此战意义,

激励将士奋勇杀敌,宣扬朝廷恩德与必胜信念。

监督军法执行,

严禁杀良冒功、劫掠扰民,

确保军令畅通,维护军队形象。

负责与朝廷中枢、地方官府、后勤转运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确保信息畅通,粮秣辎重供应及时。

协助主将管理营寨,

监督粮草、军械、医药的发放使用,

确保士卒基本生存与战力。

其虽无指挥权,

但有建议权与监督权,

主将重大决策,

尤其涉及军纪、后勤、与地方关系时,

需听取其意见。”

朱元璋沉吟片刻,看向刘伯温:

“刘先生,此职非大才不能胜任。

需通晓军务,忠诚可靠,

更需善于言辞,明察秋毫。

朕观满朝文武,此‘总参军’之设计推行,

非卿莫属!”

刘伯温躬身道:

“陛下信重,臣敢不从命!

此制立意高远,若能推行得法,

确可收凝聚军心、制衡将权、提升战力之效。

臣愿竭尽所能,

为陛下、为大明,建此新制!”

“好!”

朱元璋拍板,

“刘卿即日起,总领‘赞画参军’制度之设立、人选选拔与职责规范!

先从京营及边镇重镇试点推行!”

“兵权收归,轮换有制,思想教化亦有了眉目。

然,良将难得,非一朝一夕可成。

标儿,你之前提的那个‘讲武堂’……”

“父皇,儿臣与祺弟、徐帅商议,

欲建‘大明皇家军事学院’!

此乃我大明未来将星之摇篮!”

“讲武堂……”

朱元璋咀嚼着这个名字,

“如何运作?”

“儿臣恳请父皇,亲任学院名誉院长!”

“此乃国之重器,非父皇威名不足以彰显其重,凝聚其魂!”

朱元璋龙颜大悦:

“准!朕便做这讲武堂的‘山长’!”

“师资乃学院根本!”

“儿臣以为,当请徐帅、汤和公、冯胜公、傅友德公开国功臣,

以及凉国公、颍国公等功勋卓著的西征将领,

担任祭酒!

请他们将毕生征战之经验、用兵之韬略、治军之要诀,

倾囊相授于后辈!”

徐达闻言,拱手道:

“陛下!老臣等戎马半生,所积者不过些许经验教训。

若能为国朝培养将才,延续大明军魂,

老臣等万死不辞!

定当竭尽所能,将一身本事,传于后来者!”

朱元璋动容:

“有老兄弟们这句话,朕心甚慰!

准奏!

所有受邀老帅、大将,

皆授教授衔,俸禄从优!”

“学员选拔,”

李祺补充,

“当以年轻有潜力、身家清白者为要。

功臣勋贵子弟、军中良家子、甚至地方上通晓武艺、略识文字的良民子弟,

皆可经严格考核后入学。

学院不仅授艺,更要塑魂!”

朱标点头:“课程设置,儿臣以为当为:

识字、基础算学。

讲授《孙子兵法》、《吴子》等经典,

剖析历史著名战例。

弓马骑射、刀枪棍棒、阵型队列、体能训练,此为根基。

忠君爱国思想教育!

此乃学院立身之本!

需设专门课程,

由德高望重之大儒或资深赞画参军讲授,

反复灌输忠君报国、保境安民之思想。

定期考核学员心志,其忠诚度,当为首要标准!”

朱元璋听到“忠君爱国思想教育”时,神色无比郑重:

“此条,列为学院头等要务!

教材需咱亲自过目!

授课之人,务必选忠诚可靠、德行高尚者!”

......

数月后,

位于玄武湖畔的大明皇家军事学院正式开学。

这一日,朱元璋心血来潮,

仅带两名贴身侍卫,微服来到学院。

他悄然走进一间正在上“忠君爱国”课的讲堂,

隐在角落。

只见讲台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

正慷慨激昂地讲述着洪武大帝创业之艰难,

无数将士为国捐躯之壮烈。

他拿起一本学院自编的教材,

翻开其中一页,声音沉痛:

“……请看!

此页所载,

乃自陛下起兵以来,

为大明江山、为黎民百姓,壮烈牺牲的英烈名录!

从濠州红巾,到鄱阳血战,

从北伐中原,到此次西征!

常遇春大将军!

胡大海将军!

耿再成将军!

丁普郎将军!

赵德胜将军!

还有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名字的士卒!

他们用热血浇灌了这片土地!

他们的忠魂,永佑大明!

我等后辈,当以先辈为楷模,精忠报国,万死不辞!”

老翰林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声音哽咽。

台下,年轻的学员们听得热血沸腾,

又肃然起敬,不少人眼眶泛红,紧握拳头。

角落里的朱元璋,

听着那些熟悉的名字,

尤其是“常遇春”三个字,

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个勇猛无敌、

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兄弟身影。

一股难以言喻的思念涌上心头,

这位铁血帝王,竟也控制不住地老泪纵横,

身形微微晃动。

离开学院,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

“刘卿,‘讲武堂’已步入正轨。

然,朝廷尚缺一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囊之所。

你之前提的‘参谋’之议,可成矣。”

刘伯温心领神会:

“陛下圣明。

臣以为,可于五军都督府之下,

专设‘参议司’。”

“职责为何?”

朱元璋问。

“其职能有:

搜集、分析四方军情,

评估其威胁,制定我大明长期之国防战略。

针对潜在威胁方向,

预先研究、制定详细作战计划,

并不断推演、评估、完善。

遇有战事或重大军事决策,

为陛下、兵部及五军都督府,

提供基于专业分析的决策建议。

吸纳军事学院优秀毕业生、经验丰富且自愿退居二线的老将,

以及精通谋略之士,共同组成此智囊团。”

朱元璋颔首:

“此议甚善!

刘卿,你于西征途中,为将士解惑,剖析新政,深得人心;

于军略谋划,更是算无遗策。

这参议司首任主官,非卿莫属!

望卿为咱,再铸一柄无形之利剑!”

刘伯温深深一揖:

“陛下信重,臣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定为大明,铸就此决胜枢机!”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202/2413826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