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专属荣誉称号
武英殿前,
洪武大帝朱元璋身着十二章衮服,
头戴十二旒冕冠,
威严的目光扫过下方如标枪般挺立的将士。
他的身旁,太子朱标肃然而立,
眼神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与自豪。
李祺、朱棣、徐达、常茂、徐辉祖、耿璇、刘琏等将领,
立于阵前,身形挺拔如松。
“宣——诏!”
司礼监太监尖细而洪亮的声音打破广场的寂静。
一名身着绯袍的内阁中书舍人,
手捧明黄诏书,
朗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西征将士,远涉绝域,
浴血昆仑,荡涤妖氛,
克定吐蕃,拓疆万里,
功在社稷,利在千秋!
朕心甚慰,特此嘉奖!”
“魏国公徐达,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加封太子太师,赐丹书铁券,食禄增至五千石!”
“永昌侯蓝玉,勇冠三军,斩将夺旗,晋封凉国公,
赐丹书铁券,食禄三千石!”
“颍国公傅友德,老成持重,功勋卓著,
加太子少傅,赐丹书铁券,食禄三千石!”
“驸马都尉、骠骑大将军李祺,
智勇无双,破敌制胜,居功至伟,
加封太子少保,赐丹书铁券,食禄三千石!
特赐‘破虏’称号!”
“燕王朱棣,亲冒矢石,
勇猛精进,加赐亲王双俸,赐金万两!”
“郑国公常茂,陷阵先登,
所向披靡,赐丹书铁券,食禄两千石!
特赐‘陷阵’称号!”
“魏国公世子徐辉祖……赐‘扬威’称号!”
“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璇……赐‘锐锋’称号!”
“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琏……赐‘赞画’称号!”
……
诏书一一宣读着对主要将领的封赏:
以及最重要的——赐予专属的、彰显战功的荣耀称号!
“……尔等披肝沥胆,以血肉之躯,铸我大明铁壁!
此等殊勋,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当最后一个字落下,广场上数千将士,
皆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他们齐刷刷单膝跪地,
以拳捶胸,发出震天动地的山呼!
封赏盛典结束,
将士们带着无上的荣光与丰厚的赏赐归营休整。
......
翌日,偏殿暖阁。
朱元璋只着一身明黄色常服,
坐在御案之后,神情沉静。
太子朱标侍立一旁。
下首,李祺、徐达、刘伯温三人肃立。
“标儿,祺儿,
你们之前提的那个‘改军制’的想法,
趁着徐帅和刘先生都在,详细说说。”
朱元璋开门见山,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朱标上前一步:
“父皇,儿臣与祺弟反复思量,
结合此次西征所见所感,深以为,
欲使我大明军力长盛不衰,根基永固,
当行彻底之军制改革。
其核心,可凝练为三句话。”
李祺接口:
“天下兵权,归于朝廷;
将士荣耀,归于个人;
能战之兵,藏于制度!”
朱元璋眼中精光一闪:
“哦?具体如何?”
朱标展开一份早已备好的奏章,条理清晰:
“其一,彻底分离荣誉与实权!
此番封赏之爵位、称号、丹书铁券,
皆为酬功之荣衔,乃陛下天恩,
将士荣耀所系。
然,此等荣耀,
绝不附带固定统兵之权或地方管辖之职!
徐帅、凉国公、颍国公等功勋宿将,
其威望才干,朝廷自有倚重之时,
然其官职、兵权,皆由朝廷根据时局需要,
临时授予,事毕则收,绝无常设私兵之理!”
徐达闻言,微微颔首,并无丝毫不悦。
他深知此乃长治久安之道。
朱元璋“嗯”了一声:
“接着说。”
“其二,推行轮换制度化!”
“除九边重镇及少数战略要地之核心卫所指挥使可酌情延长任期外,
天下所有卫所主官及主要千户、镇抚等军官,
一律实行三年一轮换!
轮换地域,务求跨度巨大,
如南兵北调戍边,
东将西赴平羌,
北军南下备倭!
务必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李祺补充道:“皇伯伯,
此轮换之制,关键更在于,
严禁武将兼任地方行政长官!
巡抚、布政使、知府、知县等地方官职,
乃牧民之责,与统兵之权,
必须泾渭分明!
地方驻军,只负责守土安民,剿匪平乱,
其粮饷由朝廷统一拨付,
其调动由兵部及五军都督府节制,
与地方行政系统,完全分离,互不统属!
如此,方可杜绝唐末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之祸!”
朱元璋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好!此乃老成谋国之言!
兵归兵,民归民,权归朝廷!
刘先生,你以为如何?”
刘伯温拱手道:
“陛下,太子殿下与李将军所言,
深得强干弱枝、居中驭外之精髓。
轮换制与军政分离,
实乃固本培元之良策。
臣附议。”
朱元璋看向徐达:
“徐帅,你是带兵的老行伍,此法可行否?
将士们可有怨言?”
徐达抱拳,声音洪亮:
“陛下!
将士们浴血奋战,所求者,
一为保家卫国,
二为封妻荫子,光耀门楣!
此番陛下厚赏,赐予殊荣,已足慰将士之心!
至于兵权官职,本为朝廷公器,
自当由陛下与朝廷调度。
轮换戍边,亦是军人本分!
老臣敢断言,只要朝廷赏罚分明,
粮饷充足,将士们必无怨言,
反能激发报国之心!”
“好!徐帅深明大义!”
朱元璋抚掌,
“那其三呢?”
朱标精神一振:
“其三,便是建立军事管理之雏形!
儿臣以为,当从三处着手:
一、推行更严格的军籍管理制度。
天下卫所军户,丁口、技艺、屯田状况,
皆需由兵部会同户部,
重新造册登记,严格管理,防止隐占、逃亡。
二、规范军饷发放体系。
所有军饷,包括边军粮饷、京营俸禄、赏赐抚恤,
皆由朝廷户部统一核算、拨付,
经由兵部监督,
直达卫所或士卒手中,
严禁将领经手克扣,
更杜绝其以此豢养私兵家丁!
三、加强日常操典与军纪监察。
制定更详尽的操练章程,定期校阅。
设专职军纪御史或由按察司分巡道兼管,
严查军中贪腐、懈怠、扰民等不法情事!”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
“此皆固军之本!
尤其这军饷直达士卒,甚好!
省却中间盘剥,士卒得实惠,朝廷得军心!
刘先生,此事由你牵头,
会同户部、兵部,速拟细则!”
“臣,领旨!”
刘伯温躬身应道。
这时,李祺开口道:“皇伯伯,臣尚有一补充之议,
或可称之为‘参军制度’。”
“参军?”
朱元璋挑眉。
“正是。”
李祺解释道,
“此‘参军’非传统幕僚参军,其职责重在两点:
一为思想教化,
二为后勤监督与士气维系。
臣暂称其为‘赞画参军’。”
朱元璋来了兴趣:
“细细讲来。”
“无战事时,”
“赞画参军之首要职责,
便是深入各卫所、营伍,负责对将士进行思想教化。
宣讲忠君爱国之大义,阐述保境安民之职责,
解读朝廷最新惠民之政令,
更要反复灌输一个根本观念,
‘军队乃国家之干城,陛下之爪牙,绝非任何个人之私器!’”
“此教化,非空谈。
需组织军中识字班,
教授士卒基础文字、算学。
(https://www.24kkxs.cc/book/4238/4238202/2413826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