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大唐出现盛世之景况,还需要时间
贞观二年,七月五日,辰时正。
甘露殿内,铜漏滴答,李承乾伏案批阅奏疏,朱笔在纸上游走,墨迹凌厉如刀。
窗外蝉鸣聒噪,却压不住殿内沉水香的气息,那香气幽冷,仿佛能渗入骨髓。
无禄躬身趋入,脚步极轻,却仍被李承乾察觉。
“陛下。”无禄跪伏在地,额头贴紧青砖,声音压得极低,“起居注史官司马恒这些时日未至,据说是染了风寒。”
李承乾笔锋未停,眼皮也未抬一下,只是淡淡道:“哦?”
无禄不敢抬头,继续道:“太医署已派人去看过,说是寒热交加,需静养一些时日。”
李承乾的笔尖微微一顿,随即继续书写,语气依旧平静:“司马恒是司马迁七世孙,帝王起居注,不可轻忽。”他搁下朱笔,指尖在案上轻叩两下,“传旨,命太医署派最好的太医去诊治,用最好的药材,务必让他尽快康复。”
无禄心头一震,连忙叩首:“奴婢遵旨。”
李承乾的目光重新落回奏疏上,仿佛此事已了。
无禄正要退下,却又听李承乾忽然开口:“还有何事?”
无禄身子一僵,犹豫了一瞬,才低声道:“回陛下,长孙大人……今日在弘文馆修史昏倒了。”
李承乾的笔锋依旧稳健,连一丝停顿也无。
“原因?”
“太医说是连日劳累,气血亏虚。”
李承乾唇角微不可察地绷紧了一瞬,随即恢复如常。
他淡淡道:“既如此,让太医署派个人去看看。”
无禄等了片刻,见陛下再无其他吩咐,心中疑惑,却不敢多问,只得叩首道:“奴婢这就去办。”
待无禄退下,殿门重新闭合,李承乾才缓缓抬眸,望向窗外。
夕阳西沉,余晖染红了殿檐,宛如浸了血一般。
他的眼神幽深如潭,无人能窥见其中翻涌的情绪。
——司马恒病了,他亲自过问,赐下珍贵药材。
——长孙无忌昏倒了,他却只是淡淡一句“派个太医去看看”。
一个是无关紧要的史官,一个是他的亲舅舅,曾经的朝堂大臣。
可偏偏,他对待二人的态度,截然相反。
李承乾的指尖轻轻摩挲着案上的奏疏,唇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冷笑。
“长孙无忌啊长孙无忌……”他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你当真以为,朕不知道你在修史时,偷偷篡改了些什么吗?”
弘文馆内,烛火摇曳。
长孙无忌躺在榻上,面色苍白,额上冷汗涔涔。
太医刚刚诊完脉,正低声嘱咐侍从煎药。
“大人需静养几日,切莫再劳心费神。”
长孙无忌勉强点头,声音虚弱:“多谢太医。”
待太医退下,他缓缓闭上眼,心中却翻涌不息。
——他昏倒,是真的。
——但累倒?呵,他长孙无忌岂会因区区修史而累垮?
他不过是想试探,试探李承乾对他的态度。
可结果……
“陛下只派了个普通太医来?”他低声自语,唇角溢出一丝苦涩的笑,“连一句‘准假休养’都没有……”
他缓缓攥紧被褥,指节泛白。
“高明……你果然,早已不是当年的太子了。而且,长孙家......今后难有起色了......唉......”
甘露殿内,夜色渐深。
李承乾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弘文馆的方向,眼神冷峻。
无禄悄然入内,低声道:“陛下,长孙大人已服了药,太医说无大碍,只是需休养。”
李承乾“嗯”了一声,再无他言。
无禄犹豫片刻,小心翼翼道:“陛下,可要准长孙大人几日假?”
李承乾回头,目光如刀,刺得无禄浑身一颤。
“修史乃国之大事,岂可耽搁?”他语气平淡,却字字如冰,“长孙无忌若真撑不住,朕可以换人。”
无禄额头渗出冷汗,连忙叩首:“奴婢失言,陛下恕罪!”
李承乾不再理会他,转身望向殿外夜色,眸中寒意凛冽。
——长孙无忌,朕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若再敢在史书上动手脚……
——朕不介意,让你真的“累倒”一次。
想要借着古人之事影射当下,真当寇准他们看不出来吗?
天下的聪明人,可不只有你长孙无忌一人。
随即,李承乾的目光投向江南道的方向,接着,又看向剑南道的方向。
至今为止,江南道和剑南道前线都没有传来什么捷报。
不过,他也能够理解,江南地域辽阔,比剑南道等其他道更广,而且,唐军缺乏水军优势,难以快速控制核心城,如扬州、苏州。
地方豪强可退守山区,如浙东丘陵、闽北山地,他们可以打持久战。
在这个时候,想要拿下整个江南道,一般需要一到两年。
而且,还需满足三个条件才能拿下来。
其一,建立水军。在荆州、襄阳训练舟师,控制长江水道。
其二,分化士族。拉拢吴郡、会稽大族,孤立反抗者。
其三,稳扎稳打。先占运河节点(如扬州),再逐步向南推进。
但是,李承乾相信岳飞不会让他失望,他肯定会找到突破点,然后加速收服江南道的过程。
对于如何拿下整个江南道,李承乾没有指手画脚,他只是派人告诉岳飞给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力。
兵力不够,他会派人调兵给他。
缺粮食,他会让人运送过去。
至于朝廷中的困难之处,李承乾只能自己去解决。
而且,庆幸的是,常遇春从突厥那里带回来的大量牛马羊,也算是解决了朝廷中关于关中耕地缺牛和肉食的一个困境。
目前来说,整个朝廷一出一入,都在可控范围内。
此外,徐达进军的剑南道,其战略地位重要,既是唐朝经营西南的基地,也是抵御吐蕃的前线。
更重要的是剑南道地形险峻,诸如群山环绕、行军困难、易守难攻等问题,都是徐达大军要克服的地方。
并且,剑南道许多地方湿热多瘴,士卒或许水土不服,非战斗减员风险高。
加上地方势力盘根错节、剑南道西、南两侧的羌、獠、南诏等族与唐廷关系微妙,种种因素下,徐达大军没有传回捷报,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综合来看,无论是江南道,还是剑南道,想要尽快收复它们,根本不现实。
目前,轰天雷制作原料不够用了,之前几乎都调拨给了常遇春那边。
如今,岳飞、徐达他们,只能背靠大唐国力撑着,直到他们取胜。
李承乾为了安岳飞、徐达他们的心,派百骑告诉他们,打仗外的问题,朝廷这边都可以解决。至于打仗的问题,由他们自己处置。
之前,他早已派人将江南道、剑南道的一些地形绘制相关的资料,分别派人加急运送到了前线。
一切,都是为了尽快取胜。
焦灼的战事,朝廷这边表现得风平浪静。
李承乾是因为知道岳飞、徐达的本事,所以他并不担心大战的结果。
朝廷群臣之所以不担心,是因为以一地之力对抗整个大唐,败亡一事早已注定。
他们各司其职。
目前的大唐,问题虽有很多,但大唐这个机器却运转得相当顺畅。
对此,李承乾心中门清。
想要大唐出现盛世之景况,还需要时间。
但李承乾相信,给他时间,他可以亲手缔造出大唐盛世。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995/2406643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