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看似平常的日子,正在发生着不平常的事
贞观二年,七月十九日。
卯时正。
太极殿。
李承乾身穿玄色龙袍,高坐在龙椅上,平静的目光扫视着玉阶下的群臣。
“诸卿可有要事启奏?”李承乾问。
群臣没有回应。
李承乾也想着早点退朝,便准备开口说话。
然而,在他之前,群臣之中有一人走了出来。
李承乾定睛一望,是魏徵,嘴角一阵抽搐。
“臣有本奏。”魏徵肃穆着脸道。
“准。”李承乾道。
魏徵展开象牙笏板:“今有三事请陛下圣裁。”
“其一,今岁五月关中大旱,幸有常遇春将军北征所获百万牛羊,解了耕牛短缺之急。”他目光扫过户部尚书戚继光,“然江南战事未平,臣请预留三十万头专供关中冬耕。”
戚继光立即出列:“启禀陛下,剿灭河南道与河北道的五姓七望后,所得一百万石存粮,已按魏侍中所请,分二十万石于关中平粜。”他特意补充,“此事半月前已施行。”
殿中顿时响起赞叹之声。
杜如晦捋须微笑,作为尚书右仆射,他比谁都清楚这批粮食的来历——那些世家大族的粮仓,个个深逾十丈。
魏徵继续道:“其二,剑南道瘴疠之地,徐达将军军中已有三成士卒病倒。”他从袖中取出个药囊,“此乃太医署新配的避瘴丸,请陛下敕令工部日夜赶制。”
李靖突然咳嗽一声。
这位顾问部尚书拄着紫檀杖出列:“老臣补充一事。剑南羌人善治瘴毒,可令徐达就地招募。”
“准。”李承乾突然指向魏徵正展开的一幅《漕运图》,“第三件事可是要议这个?”
魏徵深深一揖:“陛下明鉴。臣请重修广通渠,疏浚漕运。剿灭清河崔氏时,在其密库发现隋朝漕渠图样,比现行水道节省三成里程。”
殿中顿时议论纷纷。
国子监司业杜依艺若有所思,他记得,这条隋炀帝修建的运河,正是导致前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
就在此时,殿外传来急促脚步声。
兵部侍郎疾步入内:“江南捷报!岳飞将军已破扬州,获粮三十万石!”
李承乾起身离座,玄色龙袍掠过案上摊开的一份工匠名单,这是前几日由百骑送入长安的,为五姓七望的崔氏余孽所藏匿。“传旨:江南自今日起,所收复的地方免赋两年,剑南增设医营,广通渠即日动工。”他意味深长地看向魏徵:“就用崔氏藏匿的那份名单上的那些工匠。”
满朝哗然。
太极殿的朝会仍在继续。
李承乾刚宣布完旨意,殿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个传令兵满头大汗跑进来,跪地禀报:“陛下,洛阳急报!黄河水位暴涨,冲毁了三处堤坝。”
魏徵闻言立即上前一步:“陛下,此事刻不容缓。臣请立即调拨五万石粮食赈灾,并派工部侍郎高俅前往督办修堤。”
戚继光皱着眉头算了一下,出列道:“陛下,陛下内库的数十万石粮食几乎尽数运送到了前线,岳将军和徐将军取胜之期不定,如果就连这些粮食也耗尽,恐怕需要用到国库粮食。只是,国库存粮虽多,但既要准备供应前线,又要准备关中冬耕,再拨五万石恐怕......”
“从朕的内库拨。朕的内库还剩下一些。”李承乾打断他的话,“先拨三万石应急,再从江南新得的三十万石里调两万石补上。”
杜如晦突然咳嗽起来,李靖连忙扶住他。
这位老臣缓过气后说道:“老臣以为,可征调正在修广通渠的部分工匠先去修堤。黄河水患关乎数十万百姓性命,比漕运更为紧急。”
魏徵点头赞同:“杜仆射所言极是。臣还建议让附近驻军参与抢险,他们训练有素,行动迅速。”
李承乾正要点头,忽然殿外又跑进来一个侍卫:“报!长安西市发生骚乱,有商贩哄抬盐价,百姓抢购,已经打伤数人!”
戚继光脸色一变:“定是有人听说要改革盐政,趁机囤积居奇!”
这盐政改革,是李承乾之前提出来的改革策略,他希望盐的经营今后都收归国有。
但这改革盐政一事,也就之前朝议之时提了一嘴,还没有开始实施。
大唐之前实行的是“征税制”,允许民间自由产销,官府只收取盐税。
也即是说,尚未实行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专卖制度。
主要盐产区,如河东、河北、江淮等地,由民间盐商经营,但需向官府纳税。
只是,根据百骑暗中调查得到的情报来看,李承乾发现这些民间盐商大部分背后站着的都是世家或者权贵子弟,百姓想要吃上盐也并不容易,而且各地盐价不一,没有统一价格。
针对这样的情况,李承乾决定将盐的经营收归国有,由朝廷统一低价售卖雪花盐而惠及天下百姓。
因为他希望大唐百姓都能够吃得上廉价而精美的雪花盐。
至于依靠这雪花盐从百姓手中牟利,李承乾并未想过此事。
治国,有时候,不能计较一时的利益得失。
看似朝廷是在吃亏,实则是朝廷在收天下人心,对于大唐的稳定具有很大的作用。
这样的结果,也是李承乾乐于见到的。
李承乾冷哼一声:“传令金吾卫立即镇压,所有哄抬物价者,一律按谋反论处!”他转向魏徵,“盐政改革之事,看来要加快推行了。”
魏徵拱手道:“臣建议明日就召集盐商议事,宣布新规。同时开放官仓平价售雪花盐,稳定市场。”
这时,杜依艺小心翼翼地站出来:“陛下,国子监学子对盐政改革多有议论,是否要......”
“让他们议论。国子监的学子读书,不能只读纸上之书,还得读一读‘国事’之书。”李承乾摆摆手,“但要告诫他们,不得聚众滋事。杜司业,这事交给你去办。”
杜依艺连忙应下。
他注意到皇上说这话时,目光扫过殿角记录起居注的史官司马恒,那史官正在奋笔疾书。
李靖突然开口:“陛下,老臣还有一事。剑南道既然大捷,是否该考虑犒赏三军?”
李承乾沉吟片刻:“准。着兵部拟个章程,有功将士按例封赏。阵亡者加倍抚恤,家眷免赋三年。”
正说着,又一名传令兵匆匆进殿:“报!吐蕃使者已到长安城外三十里,请求觐见!”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
李靖冷笑道:“刚截获他们与崔氏勾结的密信,这就派使者来了?”
李承乾眯起眼睛:“让他们在驿馆住下,就说朕近日政务繁忙,三日后召见。”他转向魏徵,“魏卿,你亲自去会会这个使者,探探虚实。”
魏徵领命,又补充道:“陛下,黄河水患、盐价波动、吐蕃来使,加上江南、剑南战事收尾,千头万绪。臣建议明日召开政事堂会议,统筹安排。”
李承乾点头:“准了。今日朝会到此为止,诸位各司其职,务必稳住局面。”
群臣齐声应诺。当李承乾起身离开时,杜依艺注意到少年帝王的龙袍下摆沾了些灰尘,想必是刚才起身太急蹭到的。
这个年轻的国子监司业突然觉得,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有疲惫的时候。
朝会散去后,官员们三三两两走出太极殿。
魏徵和戚继光边走边讨论盐政细节;杜如晦在李靖搀扶下慢慢走着,不时咳嗽几声;杜依艺则快步追上兵部侍郎,询问剑南战事的详情。
殿外阳光正好,照在太极殿的匾额上,“太极殿”三个鎏金大字闪闪发光。
守卫的禁军依然站得笔直,仿佛刚才朝堂上的一系列紧急事件都与他们无关。
只有那不断进出的传令兵和匆匆行走的官员们,预示着这个看似平常的日子,正在发生着不平常的事。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995/2404523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