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陈毅是个好同志”———毛泽东与陈毅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1949 年5 月至1958 年11 月任上海市市长,1972年1月6日在北京逝世。
陈毅主政上海滩
毛泽东与陈毅在井冈山时期就并肩战斗,还是一对诗文唱和的文友,多年来可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情谊。1949 年4 月21 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天堑,23 日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紧接着,人民解放军兵不卸甲,马不停蹄,以“横扫千军如卷席”之势向江南各省市进军。上海,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下一个重要战略目标。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海港城市。从地理角度看,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紧挨长江入海口,素有“江海要津”之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上海在明末清初,其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就较早地进入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上海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业城市和大商港。由于其作为沿海通商城市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19 世纪40 年代,在外国侵略者的大炮威逼之下,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殖民主义者开放,开始了屈辱的历史。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了全国经济、金融、外贸中心。外国资本主义不断侵入,民族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同时,开埠后的上海,又是来自欧美的地痞、流氓、无赖之类“冒险家”的“乐园”,十里洋场充斥着富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
为了书写好上海历史新的一页,毛泽东便开始了谋划,着手挑选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的掌门人。毛泽东深知,作为当时闻名遐迩的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口岸城市,作为拥有500万人口、工业产值和贸易均占全国一半的上海,其地位十分重要,能否接管好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进城“考试”的重要一役。因此,接管上海负责人的确定,成了毛泽东重点考虑的问题。
谁能担此重任呢?毛泽东反复思考,反复比较,逐渐把目光集中到陈毅身上。
对于陈毅,毛泽东可说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陈毅的父亲陈昌礼读书颇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都懂一二。有了这样的家庭熏陶,陈毅国文功底深厚,知识丰富。另外,陈毅年轻时赴法国勤工俭学,对西方的文明也有一定的了解。正是在法国期间,陈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了李富春等人组织的工学互助社(工学世界社)。1922年,陈毅经蔡和森介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担任过重庆《新蜀报》的主笔,撰写了大量抨击时弊和鼓动反抗军阀暴政的文章,在知识界和青年中颇有影响。1923年11月,经颜昌颐、肖振声介绍,陈毅在北京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从此,开始投身革命,并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战友。1934 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陈毅作为中共苏区分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留在苏区与项英一起领导游击战争。在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陈毅出生入死,为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陈毅先后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华中总指挥部代理总指挥、新四军代军长。解放战争期间,陈毅是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后改为第三野战军)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部队所向披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可谓战功赫赫,一代名将。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陈毅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中的“儒将”之一,他特别喜爱写诗,即便在被敌人重重围困的情况下,仍于丛莽之间写下了令人叹服的《梅岭三章》,连对诗词造诣极深的毛泽东也称赞他的诗写得“有些诗味”。而且,陈毅性格豪爽,善于和各方人士交朋友,做统战工作是其特长。柳亚子先生早在1945 年就曾赋诗称赞陈毅是“兼资文武此全才”。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认为陈毅完全符合担当重任的要求。
毛泽东主意定下后,曾在1949 年1 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期间,征求过陈毅意见,陈毅表示愿意担任上海市市长一职。他还向毛泽东建议,希望中央像当年重视东北工作一样重视上海的接管工作。不久,在中共中央召集的人事安排座谈会上,邓小平受中央委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方面的人事安排,其中,陈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为了慎重起见,毛泽东还就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之事,征求了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人的意见。对陈毅大名早有所闻的他们,一致赞同毛泽东确定的人选。1949年5月,毛泽东便任命陈毅担任了上海市市长。
三次召见见深情
1953 年12月,陈毅应召赴北京出席全国军事系统高干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约见他谈话,毛泽东问起华东地区执行总路线的情况,后来又问起农业合作化运动和领导体制问题。一向爽朗正直的陈毅是有问必答,毫无顾忌。
忽然,毛泽东把话题一转,问起饶漱石的情况。陈毅缺乏这方面的思想准备,不觉一愣。饶漱石长期与陈毅对立,近年来陈毅更发现他的许多问题。但是此人当时已调任中央组织部部长,陈毅与之接触日渐减少。此人到中央以后的情况究竟怎样,陈毅也确实不知道。所以他对毛泽东的提问,只按党内军内谈到同级干部时尽量说优点的习惯,说了几句。
陈毅告辞时,毛泽东没多说什么,表情淡漠。
往外走时,陈毅在院子里遇到中央机关的一位主要负责同志,陈毅说了心中的疑惑。那位负责人说:“主席问你,是为了听你说真实情况!”陈毅当即返身回到毛泽东屋里,把他所知道的饶漱石的种种言行和盘托出,并诚恳地检讨了自己刚才心存顾虑,没有如实讲真心话。
毛泽东欣赏陈毅这种竹筒倒豆子的性格,便把中央掌握的高岗、饶漱石搞阴谋活动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他。陈毅闻言大吃一惊。
6天之后,毛泽东又约陈毅到玉泉山谈话,其中谈到1949 年10月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任命问题。1949 年10月,各大区都由大军区的司令员担任大区军政委员会主席。毛泽东曾两次说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由陈毅担任。但陈毅觉得自己是大军区司令员,又是上海市市长,已经够忙了,推辞说让饶漱石当。毛泽东又不能不尊重陈毅的意见,就吩咐这事让华东局的同志讨论。饶漱石知道此事不禁窃喜,见了陈毅竟毛遂自荐说:“你不担任,就让我担任吧!”
饶漱石压根儿不提交华东局讨论,就用华东局名义报请中央批准他为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饶漱石到北京时,毛泽东特地问起此事,饶漱石撒谎说:华东局的几个同志都不同意陈毅,只好由我来担任。毛泽东没再说什么。后来,饶漱石成了独一无二的以大区政委、华东局书记担任军政委员会主席的人,比别人明显高出一头了。
毛泽东和陈毅谈得十分投契。毛泽东告诫陈毅:“不要伤风”,不要失去灵敏的嗅觉,要警惕非法活动。毛泽东还说:“你推让,是不对的。谦逊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好的。野心家就不让。让给他就使党受损失。”
一周之后,即12月20日,陈毅和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叶剑英等一起,到毛泽东处专门讨论高、饶问题;并列席1 月12 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增强党内团结的决定》。
同车谈诗乐融融
1953 年2月22日,毛泽东巡视到了南京后,陈毅、谭震林等专程从上海赶来迎接。陈毅和毛泽东握手的时候问他:“主席,听说你在武汉下不了黄鹤楼?”
毛泽东笑着说:“哪里是下不了黄鹤楼,是想要乘黄鹤飞去呢!”陈毅提醒跟在毛泽东身后的李银桥和阎长林说:“你们的担子很重呢! 要时时想到主席的安全……”毛泽东打断了陈毅的话说:“是我自己要去看一看嘛。”谭震林也提醒毛泽东说:“主席,你要多保重身体! 有事我们可以到北京去向你汇报嘛,没必要非得你亲自走出来。”毛泽东却摆摆手说:“不,还是自己下来走走好,做到心中有数嘛。”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南京,下榻西康路33号省委招待所中楼。
23 日上午,毛泽东一行驱车出中山门,来到紫金山麓。游览凭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陵墓。
车队缓缓停在中山陵石碑坊的广场上。毛泽东从轿车中走下来。在谭震林、柯庆施等陪同下,毛泽东一行沿着宽阔的水泥台阶向孙中山先生的灵堂走去。他伸出右腿跨上台阶,由于急促,竟打了个趔趄。走在他旁边的陈毅见状赶忙扶住,想搀扶毛泽东一块儿走。毛泽东挥挥手,说:“不用不用,我不是走得蛮好嘛!”
毛泽东沿着392 级台阶拾级而上,时而在绿茵如画的草地上伫立,另有一番情趣。
登上墓顶的平台,台中便是祭堂。在白色大理石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前,毛泽东一行鞠躬默哀,以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由衷的敬意。而后,毛泽东认真地观看镌刻在四周墙壁上的《建国大纲》。
陈毅见毛泽东伫立已久,怕他受累,便上前说道:“主席,还有几个地方呢!”
“噢,噢。”毛泽东满口应允,却依然一块一块细读碑文,直到读完才走进祭堂后的墓室。
墓室光线幽暗,气氛肃穆。柯庆施站在毛泽东身旁,小声介绍说:“这弯窿状的墓室,直径约16米,室顶图案是国民党的党徽。”
毛泽东抬头细细地望了一阵,说:“那中山先生遗体安放在何处?”
“这上面的白色卧像是大理石刻制的,安放孙中山先生遗体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面五米深处。”柯庆施指着孙中山卧像回答说。
毛泽东点头表示明白。他朝孙中山卧像久久凝视,半晌没有说话,仿佛在思考什么。然后,无限感慨地长吁一口气,又背着手,绕着墓穴转了一圈。
毛泽东走出祭堂,来到外面宽大的平台上。他双手叉腰,举目远眺。良田沃野,尽收眼底。山上山下松涛滚滚,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
往西走,毛泽东在一棵雪松前站住了。此树高五六丈,树叶繁茂,像把大伞。
他指指伟岸的树干,眼里流露出抚今追昔的感慨。
拜谒了中山陵之后,毛泽东一行又去参观了紫金山天文台。
车队沿着蜿蜒起伏的东郊公路,来到紫金山脚下。因山势太陡,道路狭窄,大家纷纷下车,换上了越野性能较强的苏制“嘎斯69”吉普车向山顶前进。正要开动时,陈毅忽然从自己的座车上走下来,来到毛泽东车前,笑嘻嘻地说:“主席啊,咱们乘一辆车吧。”
“你的车呢?”毛泽东不解地问道。
“在后头呢,不管它。你看紫金山风景这么好,也好谈谈诗嘛。”
“也好,也好。”毛泽东微微颔首,说着便往里挪了挪,但因毛泽东身材高大,也没腾出多少地方。陈毅便挤在毛泽东身旁。
其实,陈毅与毛泽东同车的目的不在于谈诗,而是考虑万一发生不测,他可以保护毛泽东的安全。在场的领导和警卫人员,无不为陈毅的精神所感动。
主席亲临悼陈毅
1958 年2 月,陈毅出席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通过政府各部名单,内定由陈毅兼任外交部部长。11 日,正式公布这一任命,陈毅正式离开了上海,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对他进行迫害,1972 年1 月6 日,陈毅含冤去世。
1972 年1 月8 日,毛泽东在见到中央政治局送来请他签发的有关陈毅追悼会的文件时,获悉了陈毅离世的消息。按照文件上所定的规格,陈毅已不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追悼会的规模是按军队的元老一级安排,由中央军委具体组织,拟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主持,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致悼词,参加人数为500人。没有规定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政治局委员出席。追悼会地点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繁重的党和国家事务,无情的客观自然规律,已经使毛泽东失去了往日那红光满面的神采;九一三事件,更使毛泽东的身体日趋衰弱;多种疾病也在频繁地折磨着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人。
毛泽东神态凝重地看着有关陈毅追悼会的文件,逐字逐句,字斟句酌,进行审定。
毛泽东删去了两段评价陈毅功过的文字。然后,毛泽东便签发了。
1972年1月10日,这天是陈毅追悼会的日子。
1 月10 日午饭后,按照平常的习惯,毛泽东要午睡一会儿。但这一天他却没有睡意,坐在沙发上拿起一本书,也无心翻看,显然是心情烦躁。过了一会儿,他突然问秘书:现在是什么时间?秘书回答:现在是一点半。毛泽东马上说:“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自从毛泽东1 月8 日圈发了有关召开陈毅追悼会的文件后就一直沉默不语。这些日子毛泽东的内心是很不安的。就在下午3 点钟陈毅追悼会即将举行前,一直没有午睡的毛泽东决定亲自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毛泽东的这个决定使人感到太突然了。毛泽东说完便缓缓站起身来,颤颤巍巍地向门外走去。工作人员赶紧通知调汽车,又通知了汪东兴等人。
这时,毛泽东还穿着睡衣,下身是条薄毛裤。工作人员急忙拿来他平时出门见客时总要穿的那套灰色“毛式”服装要给他换上,他说:“不要换了,我套在睡袍外面就行了。”大家赶忙替他穿好上衣,在给他穿制服裤子时,他便不让穿了。只穿着薄毛裤出门,这怎么行呢?但是毛泽东的脾气大家是很熟悉的,有时候他决定要做的事谁都别想阻拦,他不想做的事你再动员也无济于事。
毛泽东来到八宝山吊唁大厅,已经得到消息的张茜赶来迎接毛泽东。张茜见到主席时,令人心碎地惨然一笑,多时的委屈化为苦涩的泪花在眼眶里盘旋,呜咽喑哑:“主席,您怎么来了?”
毛泽东也潸然泪下,他握住张茜的手,话语格外缓慢、沉重地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 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个好同志。”
宽慰和喜悦如温暖的春风从每个人心头吹过,张茜激动地挽住毛泽东的胳膊,这肺腑之言虽然姗姗来迟,但它毕竟来了!
在毛泽东谈话即将结束时,张茜真诚地请求说:“主席,您坐会儿就请回去吧!”
毛泽东微微摇头,说:“不,我也要参加追悼会,给我个黑纱。”张茜忍着泪水连忙摇头说:“主席,那怎么敢当啊!”
这时工作人员拿来了一块宽宽的黑纱戴在毛泽东的大衣袖子上,张茜搀扶着毛泽东,迈着沉重的步子,慢慢地向会场走去。
临时接到参加许可的宋庆龄和一批民主人士及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也赶来参加。在毛泽东与西哈努克亲王交谈时,叶剑英轻轻走到周恩来身旁,递过去几页稿纸,周恩来接到手中,不解地抬头望望叶剑英,叶剑英拱手再三,未语而退。这样,致悼词者便由叶剑英换成了周恩来。随着哀乐声起,周恩来站在陈毅遗像前致悼词。
他读得沉重、缓慢,不足600字的悼词,他曾两次哽咽失语,几乎读不下去。
毛泽东站在队伍的前而,高大的身躯略略向前,他双泪长流,静静地听着,……在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骨灰盒前,毛泽东深深地三鞠躬,当他抬起头时,久久凝视着陈毅微笑着的遗像,他默默地望着,站着,仿佛在思索着什么,然后才慢慢地离去。
追悼会结束后,毛泽东再次握着张茜的手,久久不肯放开。张茜搀扶着毛泽东,一直把他送到汽车前。她看到毛泽东上汽车时腿明显的无力,几次用力迈步都没有登上汽车,只是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他才上了汽车。
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参加他的同志、朋友、战友的追悼会。
陈毅在上海担任市长期间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在上海外滩,一个世纪前,矗立过英国驻华总督巴夏礼的纪念铜像。在21世纪,为了纪念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上海人民在这里铸起了陈毅的铜像。作为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与上海有着剪不断的情结,他在上海任职期间的杰出政绩,以及对上海后来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上海人民都没有忘记。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8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