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毛泽东情感实录 > 一、终身难忘启蒙恩———毛泽东和文正莹

一、终身难忘启蒙恩———毛泽东和文正莹


童年寄居“棠佳阁”

巍巍韶峰,位于湖南湘潭、湘乡、宁乡三县的交汇处。相传,舜帝南巡,见这里山川秀美,遂奏九天韶乐,引凤来仪,百鸟和鸣,韶峰由此而得名。钟灵毓秀的韶峰,孕育了一代天骄、千古伟人。公元1893  年12  月26  日,毛泽东就诞生在韶峰东麓韶山冲上屋场的一户普通农家里。

韶峰偏北,有一脉与之一比高低的龙头山,主峰海拔四百四十米,为韶山境内第三高峰。龙头山、黄峰山、虎歇坪三山一脉相连,自东西南三面紧紧环抱滴水洞山谷。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这里的山水既险峻峭拔又秀丽幽深。山谷盆地中,有1966  年夏天毛泽东回韶山时住过的雅致别墅———滴水洞一号楼。沿别墅陡峭的山路蜿蜒而下,西面山苍岩岌,巍嵬雄奇;东面绿水粼粼,空明澄碧。《毛氏族谱》是这样描写这里的自然风光的:“一沟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别墅后山有一条茅草小径,直上龙头山。当年毛泽东在滴水洞山谷散步时,曾指着龙头山对工作人员回忆说:翻过这道山,就是黄田均。

以黄田坳为界,山那边属湘乡,山这边是韶山,属湘潭县。所以黄田均又叫湘潭均。毛泽东还指着山沟那条羊肠小道说:“小时候,我到外婆家,就是沿着这条山沟过湘潭均的哩……”

是的,毛泽东永远也忘不了这条山道,忘不了山道那边的小山庄。幼儿时期的他,曾挎在父亲的肩臂上,沿着滴水洞的山路,经滑油均,翻八斗田坳,过七斗坑,龙潭上毛,直达外婆家———湘乡县大坪乡唐家圫。

据有关文史资料记载:毛泽东从两岁多开始直至1902  年春进南岸私塾读书,一直是寄养在外婆家,他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这个小山村度过的。

唐家圫,又名棠佳阁,与韶山一山之隔,约十多华里。毛泽东的曾外祖父文作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贫苦农民,由于家庭生活极度贫困,劳动艰辛,刚过27  岁就染病去世了。曾外祖母贺氏,含辛茹苦,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受尽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与折磨,终于把孩子带大成人。贺氏勤俭持家,节衣缩食,人极能干,又肯吃苦,她长年累月给富人做饭、洗衣服,还让三个儿子到湘乡城去卖工挣钱。

靠她的里外操持,慢慢地家里竟有些节余,后来居然置些田地,并买下了唐家圫房屋一栋。直到19世纪初,文家已经发展为有20多口人,拥有一百四十亩田地的大家庭了。

毛泽东的外祖父文芝仪,行二,字绵薰,是一个毕生耕种,勤劳朴实,品端行洁的农民。外祖母贺氏,一生孝慈淑慎,生育三子、三女。

毛泽东的母亲在同辈姊妹中排行第七,家里人都叫她“七妹”。她13  岁到毛家做“黄花媳妇”,正式结婚时是18  岁。在毛泽东之前,文七妹先后生育了两个男孩,但都不幸夭折了。毛泽东出世后,她自然看得极为娇贵。毛泽东还只有两个多月时。她就偕丈夫毛贻昌将儿子抱到唐家圫外祖家“过路”。外公、外婆和舅父、舅母看见眉目清秀、方面大耳的毛泽东,一个个都甚是喜爱。特别是外祖母,把小外孙看得更是金贵,硬要女儿文七妹把孩子放在她身边抚养,说是韶山南岸屋场不发人,女婿毛贻昌的八字命又太硬,把小外孙寄养在人丁兴旺的唐家可以消灾避难,长大成人。一向敬神信佛的文七妹虽然听信母亲的话,但正因为相继痛失二子,再怎么也舍不得让毛泽东离开她。为了不却老人的好意,答应十天半月常带儿子到外婆家小住。外婆见留不住小外孙,也只好作罢,但定要给他取个乳名。湘乡这块地方有种风俗,要把命根子带大成人,往往用家禽家畜取小名,因为这些东西“贱”,越“贱”就越容易养。于是叫猪妹子。外婆不喜欢这类小名,她看中了龙头山南麓那块平地拔起的大石头。这是一尊高达20  米的青色岩石,岩石大小两块紧密相连,作搂抱状,恰如婴儿亲昵地偎依在母亲的怀抱里。岩石底下有一股清泉,无论天怎么干旱,总是终年流水不竭。传说这地方出过山妖,经常兴妖作怪。观音大圣为民除害,施展法术降了妖怪,这块巨石便是她的化身,山妖被她踩在脚下永世不得翻身。所以,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作“观音岩”,将它当成大神朝拜。外婆和文七妹把毛泽东带到观音岩前,备了菜馔酒饭、香烛纸钱,烧香叩头,让外孙拜石头为干娘,又因他排行第三,便取乳名叫石三,唤作“石三伢子”。

后来,似乎应验了外婆的话,毛泽东虽然取了一个很硬的乳名,又拜观音岩为干娘,可仍长得不顺当,总是病病怏怏的。文七妹记起母亲的话来,想到这韶山南岸单家独户、冷冷清清的,孩子连个玩耍的伙伴都没有,整天形单影只的,长久下去怕影响孩子的成长。于是,她通过和丈夫毛贻昌商量,便在1896  年春,也就是在她即将生产第二个孩子泽民之前,把毛泽东送到了娘家———唐家圫。

寄居唐家圫,是毛泽东人生的第一驿站。在这里,他成为舅父文正莹私塾里的一名“旁听生”,接受了长达数年的学前教育。

蒙学馆里育神童

毛泽东的八舅文正莹,颇有文才,在家里办了一个蒙馆。这是一种旧式的学堂,是专门给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一般只有一位老师,招收一二十名七八岁乃至十岁左右的孩子入学。

那时,蒙馆里教的,不用说四书、五经,就是最初的启蒙书,如《三字经》等也都是古文,言简意深,七八岁的儿童是懂不了的,所以,老师上课只教学生识字、读书、背书,布置的作业是“描红”写字。

当时,毛泽东只有几岁,还不到上学的年纪。每天。当表哥们去上学后,他就常常独自一人跑到门前的小溪里玩水,到屋后的田里去捉蚱蜢。外婆怕心爱的小外孙出什么意外,便让文正莹的三子、比毛泽东大三岁的文南松,把毛泽东带到文正莹的学堂里去玩耍。可是,谁也没料到,这个稚童竟能安然地坐下来听八舅讲课,跟着学生们一起念书。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居然也能把《三字经》、《百家姓》等课文背下来。看到毛泽东读书这样有天赋,文正莹心里特别高兴,充满爱意地称外甥为“小小陪读郎”。

文正莹自幼饱读诗书,精通史籍,深知历代的“神童”都是从小就开始接受教育的,更懂得早期的智力培养对整个人生的重大影响。因此,他有意对聪慧的外甥进行精心培养。就这样,毛泽东这个小小陪读郎,在唐家圫私塾度过了正式延师入学前的那段时光,接受了最初的启蒙教育———拿现在的话说,也就是学前教育。

这期间,文正莹除了在课堂教毛泽东读书识字外,还抽空给外甥教读一些适合幼儿趣味的古诗,像曹植的《七步诗》,骆宾王的《咏鹅》,李白的《静夜思》和李绅的《悯农》等脍炙人口的诗歌名篇,都是他最初教会毛泽东背诵的。后来,文正莹见毛泽东接受能力特别强,就把他在学堂里给学生们讲授的文章也教给小外甥。

数十年后,当年每天带毛泽东上学的文南松,对从师家父门下的这段启迪童蒙生活,仍记忆犹新。老先生曾对后辈回忆说,那时父亲对毛泽东的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之心也太切,有时甚至忘了表弟还是个小孩,常常教一些超出幼儿年龄范围的东西。如教毛泽东和他读难度较高的童蒙诗书《千字文》和《六言杂字》,还讲授过被鲁迅先生曾经称之为“夸着读书人光荣”的《神童诗》。据文南松讲,他的父亲很欣赏这部诗作,诗的作者汪洙为宋代神童,九岁善涛,官至观文殿大学士。

在这首诗中,汪洙全部用的是五言绝句,篇幅短小而诗味浓郁,音韵和谐而对仗工整,宣扬的是“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正统思想,故而被父亲列为私塾学童习作诗词的教材之一,不仅在课堂里要求学生认真加以研习,还在闲暇时问把它教给“陪读郎”毛泽东。文南松记得,当时他和表弟毛泽东都还小,不懂诗中的含义,只朦朦胧胧地记得父亲文正莹说过,这是宣讲读书好处的书,就跟着他囫囵吞枣地背诵,由于该诗朗朗上口,易于记忆,竟学会了不少。这首诗中的不少句子。如“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和“天予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到老都铭记于心,很难忘掉。

的确,正如文南松所回忆的那样,文正莹是一位正统思想观念颇为浓厚的旧文化人,他打破常规培养教育外甥的最初愿望,自然是要把毛泽东引向“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之路。但是,有一点却是应当肯定的,那便足通过这种教育途径。使毛泽东获得了对于一般的农家稚童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文化知识启蒙,最大限度地开掘了智力。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7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