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以养正圣之功”———毛泽东和邹春培
踏上求学第一站
古时,老师的地位列于至尊,与天地君亲分享祀典。其所以致此,按照韩愈的诠释,则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愚夫之成为智者,凡夫之成为俊才,或谓收功于老师的教育点化,并非过分。正如古书所言:“蒙以养正,圣之功也。”
1902 年春,毛泽东在结束了唐家圫的寄养生活,告别八舅文正莹和外婆家的诸位亲人回到韶山冲后,遂开始正式拜师求学了。
一天,母亲文七妹一大早就把毛泽东叫醒,给他换上了一身崭新的长衫。吃完母亲专门为他煮的一碗当地人俗称“元宝”的荷包蛋,毛泽东高高兴兴地背起母亲特地赶做的新书包,就要由父亲毛贻昌送去上学了。临出门时。母亲一再叮嘱他:到了学堂要懂规矩,讲礼貌;要敬先生,爱学友,第一次拜见先生要敬礼,要向供奉着孔圣人的神位磕头;读书要用功,切莫顽皮。毛泽东边听边点头,表示都记在心上了。毛泽东就读的学堂,就坐落在上屋场西侧不足百米远的南岸。这是一栋祠堂式古建筑,据考证,它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青砖青瓦,白色粉墙,占地面积约有一亩见方,原为韶山“邹氏公祠”,后在此兴办邹氏族校,对于当时的韶山冲来说,可以算得上最有气派的一所学堂了。就是在这座由祠堂改建而成的学校里,毛泽东在他那艰难跋涉了十五六载的从师求学之路上,迈开了非同寻常的第一步。常言道,求学是人生的第一驿站,毛泽东正是从迈进这座不起眼的祠堂开始,踏上他辉煌人生旅程的。
毛泽东的启蒙老师名叫邹春培,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先生。
开学的第一天,毛贻昌牵着儿子的手,把毛泽东送到南岸私塾。在祠堂那间阁楼上,毛贻昌让儿子拜见了老师。邹先生见过新学生之后,把毛泽东引到东墙下神龛的地方说:“这是孔夫子的牌位,从今往后,你每天早上进学堂,都要对神龛叩拜。日后,保管你会文思发达,连中三元。”
毛泽东看了看邹先生那严肃的神情,听着那似懂非懂的话语,像大人一样郑重地点了点头。其实。他对神龛并不陌生,寄居在外婆家的时候,他常到八舅父文正莹开设的私塾蒙馆“旁听”,那里的神龛也和这一模一样,大红纸上都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之位”,表哥他们上学照例每天要向牌位磕头礼拜。于是,毛泽东就按邹先生所说,向神龛恭恭敬敬地作了揖行了礼。邹老先生见此状。脸上露出了赞许的微笑,他高兴地对毛贻昌说:“顺生公,令郎资质聪颖,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的!”
毛贻昌见先生夸奖儿子,心里自然很高兴,但他嘴里却说:“邹先生,种田人家的子弟,不求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也就要得了……”
就这样,毛泽东初次踏进了学堂门。
先生当年是严师
在私塾里,毛泽东虽被先生排在顽皮的学生之列,但他会读书也是出了名的。
在学习中,毛泽东表现出聪明的天资,尤其表现出非凡的记忆力。他读书时从不出声,读过后很快就能背诵和默写。邹春培有时故意让他多背点书,但总难不住他。毛泽东还! 学会了使用《康熙字典》,先生没有点读过的书,他电能认得。由于他天资聪慧,在学习上不需要先生多劳神费力,所以大家给他起个诨名,叫“省先生”。
老师总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邹春培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他十分器重毛泽东这个调皮而又聪颖的私塾生。据毛泽东的弟媳王淑兰(毛泽民原配妻子) 回忆:邹春培曾向她的母亲夸奖说:“三伢子有些特别,他读书从不读出声来,我给他点书,他就说:春培阿公,你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累。我问他,你花钱来读书,不点书何理要得?他就讲,你不要点,我都背得。原来我没有点的书,他也能认得、懂得,因为他会翻《康熙字典》。还有填红蒙字,他就不填,要自己放手写,他写的比一般学生照着填的还要好些……”
邹春培古文功底比较深厚,尤其擅长吟诗作对。他常常让学生“属对”,用这种办法来测试他们的成绩,并以对不上“对子”为由,处罚那些不用心读书的学生。一次,邹先生点毛泽东背诵一篇晦涩古奥的文章,没想到毛泽东倒背如流。邹先生寻思:背书看来是难不倒毛泽东的,凡是讲过的课文,他没有不会背的。
那么属对呢?想到这里,他挥笔在墨板上写下“濯足”二字,然后将所有学生扫视一遍,最后把目光落到毛泽东身上。毛泽东明白:这是让他做的题目。他没有丝毫犹豫,走上讲台略作沉吟,便在“濯足”二字下面对以“修身”。
邹春培惊喜而欣慰地捋着灰白胡子笑了。
一天放学后,邹先生随意领毛泽东到一畦菜地里,扯下一把牛皮菜,让毛泽东带回家去,同时交待,明天一早必须还他一茎与牛皮菜能对得上号的菜。说完,用微笑之中略含轻蔑的目光,看着毛泽东。绝顶聪明的毛泽东,从先生的表情中“破译”出潜台词———“我倒要试试你小娃娃究竟有多大本事,对不上看我扫尽你的脸面!”
毛泽东明白,先生只不过以此来讽刺和挖苦自己狂妄自大,寓意他说大话,吹牛皮,华而不实。于是,他对邹先生说:不用等到明日,只需稍等片刻即可答对。
“既然所对之物是蔬菜类,答案必可在田间寻找!”他稍一思考,随即灵机一动,在菜地旁拔起一蔸马齿苋菜,交给了先生,然后径直离去……邹春培接过那株马齿苋菜,看了又看。一向苛刻古板的他,顿时由衷赞叹道:“‘牛皮菜’对‘马齿苋’,对得好,对得好! 真是奇才,奇才呀!”望着毛泽东那很有大人风度的身影渐渐消逝,邹春培感到双眼模糊了,两行老泪不禁夺眶而出。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糊涂了,悔不该和一个10 岁孩子一般见识,竟用如此刁钻的手法来难为他!
此后,邹春培每每逢人,便既欣喜又不安地说:“润之将来必成大器,小小年纪,学问已非吾辈所能及矣!”毛泽东提起他的这位老师也多有感慨:先生当年是一位严师呀。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7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