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毛泽东情感实录 > 一、百姓疾苦在心间

一、百姓疾苦在心间


毛泽东曾说:我这个人听不得穷苦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流泪我就忍不住掉泪。他们有困难,我就看不下去,愿意,帮助他们。

对他认识或不认识的穷人、普通百姓都是这样,对有一面之交或其他缘分者更是如此,甚至他都主动帮助他们。

总之,他同情穷人,同情下层和弱者。愿意代表他们。为他们服务,这大概就是人民领袖与人民之间的“情结”吧。

毛泽东在重要领导岗位上有几十年时间,在最高领导岗位也有四十多年。革命初期,他接触学生、教师多,后来从事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接触工人、农民和这方面基层干部多起来。搞武装斗争,自然又整天和士兵、基层指挥员生活在一起了。建国后,毛泽东经常到各地巡视、搞调查研究。还参加各种类型的会议,所以接触面更宽,接触到普通群众、一般工作人员也更多了。我们这里介绍的似乎都是更为普通的“群众”,

有的素不相识,因偷了毛泽东的东西而认识;有的是房东,因住在他家才有了来往:有的是参观有缘相交;有的因吃饭而到一起,有的则在舞会上交上了朋友。

当然,还有老战友的遗孀———现在则是普通的工作人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平民心向领袖,热爱领袖,把他当做贴心人;也可以看出毛泽东平民性格的一面,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平民百姓,决不是“当今皇上”,更不是骑在人民头上的老爷。

扶危济困因博爱———毛泽东与佃户、乞丐……这里我们向读者介绍一位毛家的佃户、一位讨饭者、一位偷毛泽东棉裤的贼、和毛泽东交往的故事。类似这种事例很多,我们只能选这几个“典型”,看毛泽东是如何与这类平民相处和交往的,从中可见毛泽东品行、思想之一斑。

这些有情有节的故事,读后非常令人感动。

(一)“你拿去过了年再说”

毛泽东向来不重钱财,重仁义。毛泽东少年时期发生过这样一些故事。

一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叫他到湘乡大坪那边去结账,这是一笔猪钱。毛泽东接了猪钱后,翻过韶峰时,路上碰上一位穿得很破烂的穷人,那人求他施舍一点,他便全给了那个人。回来时父亲问他猪钱哪里去了,他说给了穷人,气得父亲大发雷霆,骂他“败家子”。

土地冲有一位老农民叫李南华,家里很穷,在毛泽东家做短工,还租种过毛家两亩田。毛泽东对他家很同情。

有一年庄稼长得不好,秋收后,毛顺生叫儿子毛泽东到李家收租谷。毛泽东见李家人口多粮食少,交了租就无米下锅,便转身回去了。父亲问他收到租谷没有。

他却说租谷收了,入了仓。父亲不信,跑去往仓里一看,果然仓里堆满了谷,便不再追问。原来,毛泽东有意把仓里的谷堆得高高的,哄骗了父亲。

后来,毛泽东又劝父亲把两亩田转让给李南华家耕作,免收租谷。

1921  年毛泽东回家过春节,并教育全家出去干革命。弟弟毛泽民问他在外做事带回了多少钱。毛泽东便叫李南华去湘乡一个朋友家借了50  两银子,准备全部给泽民。却又想到李南华家里穷,便问:“二叔(即李南华),你家里有钱过年吗?”

李南华说:“没有钱过年。”“要不要拿点钱回去过年?”李南华有些为难地说:“拿回去,以后没有钱还怎么办?”毛泽东说:“没关系,你拿去过了年再说。”于是,他给了李南华20两银子,剩下的30两才给了毛泽民自家用。

这一年李家在毛泽东的帮助下才过了一个说得过去的新年。

(二)“你为什么哭脸”

毛泽东同情穷人,对那些讨米要饭的叫花子(乞丐)  也同样乐于给予施舍。韶山冲的毛乾吉老人讲过一件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他说:我小时候家境贫寒,穷得揭不开锅,常与嫂子、弟弟在外讨米。

有一年夏荒时节,我和弟弟、嫂子清早来到上屋场讨米。当时,毛泽东正在坪里劳动———糊泥巴粉墙。他见我们衣衫破烂,便问我们为什么讨米。我说家里穷,劳力少,没有饭吃。毛泽东叫我坐下等等。这时,他家正准备吃早饭,堂屋里摆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我一见这饭菜,就馋得直流口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便哭了起来。

毛泽东闻声走过来,问道:“你为什么哭脸?”我嫂子解释说我是肚子饿了。

毛泽东便朝屋里招呼母亲立即端来一碗饭,送给我,又夹了一些菜。我接过香喷喷的白米饭,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忽然想起弟弟也没吃早饭,便把一半饭分给他吃。毛泽东见这点饭还不够我们吃,又叫母亲端来一碗饭,直到我们吃完离开上屋场,他才回到堂屋里吃饭。这件事我永远不会忘记。

毛泽东对穷苦百姓是同情的,对剥削阶级则是痛恨的。这也是他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放贫苦农民的道路,立志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原因吧。

(三)  “棉裤你还是不要脱,穿回去”

1911  年春,毛泽东由湘乡转往长沙读书,假期常回韶山来。这年的冬天,他与堂叔毛爱松从长沙回来,路过湘潭县七里铺,天。色已晚,俩人便投宿七里铺附近的一家饭铺。饭铺老板将他们领进客房。客房里已住了一个人,但没有其他客房了,于是三个人住在一个客房里。毛泽东主动与那位先住进来的旅客唠嗑,得知他是湘乡虞塘人,也是从长沙回来路过这里。

晚上,三个人睡得很香。第二天早晨,毛泽东起床穿衣时,发现自己的棉裤不见了,四处寻找,仍然没有。再看对面的客铺,那个旅客不见了。

毛爱松气愤地说:“润之,肯定是那个人穿去了。”毛泽东来到那人铺边,摸了摸被窝,说:“还有热气哩,那个人肯定没走多远。”毛爱松听了,立即跑去追赶。追到半路上,赶上了那个人,只见毛泽东的那条棉裤正穿在这个人身上,便把他拖回饭铺。那人自知理亏,只好跟着回了饭铺。

回到了饭铺里,毛爱松抡起拳头要打那人,并要他把棉裤脱下。毛泽东忙拦住毛爱松,叫他不要打人,并问那人家里的生活情况。那个人说他在长沙做工,现在失了业,家里很困难,回去没有衣服穿,外面很冷,又见你们穿得这么好,才起了这个心,偷了你们的棉裤。那人说完,立即下跪认错。

毛泽东批评道:“你有困难,可以和我讲清,我会给你帮助,但不要去偷人家的东西。偷盗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不过,你不是一贯的,是因为家里穷才被迫偷的。”

毛泽东停了停,说:“棉裤你还是不要脱,穿回去,我送给你算了。”

那人感激地说:“你自己不会挨冷吗?”毛泽东说:“不要紧,我还有两条单裤。”

又问他:“你有没有钱用?”那人说:“我身无分文。”毛泽东便从衣袋里摸出两百铜钱送给他,并叫他一起吃了早饭,临走时又叫他回去后自食其力,养家糊口。

那人走后,毛爱松大发脾气,说:“润之,你做面子我做屁股,你做善人我做恶人!  我好不容易把你的棉裤追回来,你不仅不要他脱,还把钱送给他,叫他吃饭,哪有你这种做法!”

毛泽东耐心解释说:“他有困难,我们要帮他。他也是穷人嘛!”

毛爱松无可奈何,只好算了。

南游莫忘武昌鱼———毛泽东与东湖客舍厨师杨纯清杨纯清,一位武汉东湖客舍厨师,国家首批授予的特级厨师。

毛泽东常住东湖,他常被派去执厨,于是他和领袖相识,多次交往又成了朋友,他们无话不说,平起平坐,唠家常,品饭菜,很趣味,看不出最高领袖与平民百姓的差别。毛泽东在世时,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在各地巡视,有些地方如武汉、长沙、杭州、广州等因经常去,住的地方也相对固定,有些服务人员如厨师也相对固定。这样就有不少厨师认识了毛泽东,交上了朋友。杨纯清就是一个代表。

1993  年,毛泽东100  周年诞辰。72  岁的老厨师感慨不已,讲起了他与毛泽东相识相交的感人往事。

“你做的武昌鱼蛮不错。”

杨纯清第一次为毛主席执厨是1956年5月31日。那天上午9点,毛主席登上停泊在汉口王家巷码头的“永康号”轮。随后,轮船逆江而上。船到金口,主席下水畅游长江。这是主席建国后第一次畅游长江。他对陪同的同志说:以后我每年都会来游长江。

这一次,主席游了15  公里,在饨口上船吃饭。杨纯清替主席做了四菜一汤:清蒸武昌鱼、烧鱼块、回锅猪肉、炒青菜、榨菜肉丝汤。主席喝了一小杯茅台酒,吃了一小碗米饭,武昌鱼全吃光了。

主席的随行人员叶子龙说:“杨师傅,主席特别爱吃你做的武昌鱼。他在船上刚写了首诗呢。”主席回到武昌东湖住地,几个工作人员在屋外闲谈,只见主席从客厅里走出来。他说:“杨师傅哎,你做的武昌鱼蛮不错。这武昌鱼还有典故的:岑参有‘秋来倍忆武昌鱼,梦魂只在巴陵道’,马祖常有‘携幼归来拜丘陇,南游莫忘武昌鱼’。看来武昌鱼历史悠久。”

主席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对杨纯清说:“杨师傅,我刚刚写了一首新诗给你,要不要?不吃你做的武昌鱼,我是写不出诗来的。”———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游泳》。这首词中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句子。随后,毛主席又回书房手写了一幅送给叶子龙,不过,这首词当时并没有公开发表。

在饮食上,主席最爱吃红烧肉,最常吃的菜是辣椒。但是,这两道菜吃多了,对主席的身体不会有好处。因此,陪同的汪东兴总是提醒厨师:严格把关!  即注意主席的饮食习惯,又要注意膳食结构,营养配置。

主席对辣椒的偏爱是始终如一的,有时甚至到了贪馋的程度。他认为,其他菜可以不吃,辣椒是万万少不得的。如果两天不吃辣椒,饭量几乎减半。

为了让主席能吃辣椒而又少吃辣椒,杨纯清想了一个办法:给他做了一盘油泡辣椒。他专门选用一种最辣的辣椒———朝天椒,又称姊妹椒,这种辣椒又尖又小,奇辣无比。他把朝天椒切成条状,放入滚开水烫一分钟,然后捞起来凉拌,再加麻油浸泡。记得那餐饭主席吃得满头大汗,嘴里咝咝倒吸凉气,米饭比平常吃得多。

主席说:“这个朝天椒,大概是辣椒里的阎王爷哩!  要辣死人的。”

杨纯清试探地问:“主席吃不来吧?”

主席一连说了三个“好吃”。他又风趣地开始说他的辣椒经:“吃辣椒是要有决心的。辣椒是个好东西,大凡革命者都爱吃它,依我看呐,吃辣椒的人革命。我们湖南家家都种辣椒,人人都吃它。人人都革命!”

主席还回忆说:长征的时候,吃不到肉也不想肉吃,只是老想有辣椒吃。

“这菜汤里怎么有鸡味?”

1960  年5  月,毛主席到武汉时,他的随行人员告诉杨纯清:“不要弄肉给主席吃。要不,主席会发脾气的。”原来,当时国家面临经济困难,主席给自己订下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主席历来是“交代了的事情就要照办”。

据说,主席有七个月不吃一块猪肉。杨纯清听说这种情况,又心痛又感动,又觉得不好办。所以心里很急,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走进厨房说:“杨师傅,你们一定要想办法让主席在湖北吃好点!”

这一天,杨纯清想来想去,还是想出了一招,他斗胆给主席做了一道“素菜汤”。杨纯清将母鸡清炖,然后取出鸡肉,将鸡汤里的油汁过滤干净,最后将青菜叶下进汤里。主席吃饭时似乎有所醒悟,他对公务员说:“去问一问杨师傅,这菜汤里怎么有鸡味?”杨纯清心虚,便敷衍说:“大概是多放了点味精。”幸好,还真糊弄过去了!

事后,汪东兴开玩笑说:“杨师傅的水平高,素菜汤做出鸡味来。”

那些日子,为了改善主席的生活,杨纯清和警卫人员有时到东湖打猎,如果运气好,可以打到野鸡野鸭,还能捉一些泥鳅、鱼虾。这就大大丰富了主席的菜谱。

不知内情的人也许会推测:按主席的地位,他每餐都有美酒佳肴、山珍海味,肯定是十盘八碟的,应有尽有。其实,主席的生活十分俭朴。他严格要求四菜一汤。除了猪肉定时定量,平时吃得最多的是人人都吃的家常蔬菜。他吃米饭也有些“特别”,米要求是农家人吃的糙米,做饭时还要掺麦米、玉米、豆子等杂粮,有时还要求米饭内加进红苕。主席对世人所认为的“山珍海味”不屑一顾,对海参、鱼翅等美味大不以为然。

有一回杨纯清为主席做了一碗“芙蓉鸡片”,主席一片也没吃。主席问清这道菜的名称后,他对杨纯清说:“听这名字我就不爱吃,现在不吃这东西。将来条件好了,我还是吃红烧肉过瘾!”

主席对这些高级东西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所谓山珍海味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这些东西本来是老百姓吃的,一旦皇帝老子吃了,它的名望就提高了,到后来高不可攀、神乎其神起来。所以,那些有了权有了钱的人是肯定要想方设法弄来吃的。

吃了皇帝老子吃的东西,自己便成了皇帝。这叫沾光吧。

主席说:“本人生来不高贵,故高贵之物不敢问津。”主席一贯认为:人吃五谷杂粮和粗茶淡饭,能通便畅气。我们还是不要把自己养娇贵了。

武昌鱼因为主席的诗作而出了名,其实,主席吃的次数不多。他最常吃胖头鱼,用鱼头熬汤。主席曾对杨纯清说:人和鱼也有相同的地方。少刺的鱼是懒鱼,它们不爱动,光长肉,没有刺。这种鱼营养价值不高。主席爱吃翘嘴白鱼和小麻鳞鱼。杨纯清把这些鱼烤干油炸,主席吃起来特别开心。

主席对佐料不感兴趣,他不吃生姜、大葱、生粉之类,连酱油也不多吃。他说,还是原汤原味好,这叫“保持本色”。但做鱼头汤是少不了生姜的,考虑到主席的饮食习惯,我把生姜先熬成汁,再把姜汁倒进鱼汤内,这样就吃姜不见姜了。

主席几乎天天吃娃娃菜,有时也吃苦瓜和臭豆腐。是主席“发明”了“娃娃菜”,而且还把这道菜推荐上了国宴。这道菜就是用萝卜苗和叶柄烧制而成。农家一般不吃萝卜苗,因为它清苦粗糙。主席说:“我就是爱吃它的苦味。”

1960  年,毛主席在武昌东湖客舍设国宴招待朝鲜客人,他向外宾介绍:“这道娃娃菜营养价值很高,中国皇帝也吃娃娃菜。萝卜在中药书上有名位,叫‘地阳参’,很补人哩。”

主席说的“娃娃菜”,史料无从稽考,倒把在场的好多人逗笑了。后来,每次国宴,主席总没有忘记娃娃菜。

这些有趣的故事,在杨纯清这儿有的是。每当他说起时,总是那样津津乐道,每个故事又是那样有滋有味。让听的人,感到情谊浓重,深受感染。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67.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