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毛泽东情感实录 > 二、劳动英雄是领袖

二、劳动英雄是领袖


英雄模范人物,是普通百姓,又是各条战线上的基层干部群众的优秀代表。他们还是党的方针政策优秀执行者,是我们树立的典型,因此,毛泽东很重视与这类人物的交往。

1950  年9  月,毛泽东在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祝词中有一段话颇能代表他的基本观点。他说:“你们在消灭敌人的斗争中,在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斗争中,克服了很多的艰难困苦,表现了极大的勇敢、智慧和积极性。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在不少场合毛泽东还用这样的语言赞扬英模人物:“你们是人民的代表,代表五亿农民的方向”,“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劳动英雄是人民的领袖”。

毛泽东总是充分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表扬他们的表率作用,鼓励他们继续进步。通过各种渠道与毛泽东相识乃至交往的英模人物很多。

吃水不忘挖井人———毛泽东与劳动模范杨步浩杨步浩,陕北的普通农民。

50  多岁的杨步浩,脸上坑坑洼洼,头上扎的羊肚毛巾又黑又脏,黄黄的牙齿从不洗刷,抽起旱烟吞云吐雾,但他却是主席的座上客,谈起话来“掏心窝。”

杨步浩自幼给财主当羊倌,父母、妹妹饿死,连埋的地方都找不到。

在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翻身得解放。但他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感谢毛主席。

他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了新生活。他参加了革命,入了党。他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投身到大生产中,把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感激化为无穷无尽的力量,多种地、多打粮。他当了边区劳动英雄。喝了主席敬的酒,受到主席的派遣,到南泥湾慰问三五九旅开荒战士。他还成为毛主席的“代耕人”,成了毛泽东耕地的师傅,成了毛泽东的好朋友和家中常客。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时,他还当了毛泽东的“高参”。他们之间的友谊一直到建国后,杨步浩去世。

一、“吃米不忘种谷人,吃水不忘掘井人”

杨步浩,这位普通农民与亿万农民一样:讲感情,懂恩怨。他心里明白,翻身得解放,这要感谢共产党和毛主席。听说毛主席也亲自开荒种地,他迷惑不解,为什么让指挥全国解放区军民作战的统帅,把精力、时间用在粗拉活上?让决定中国命运的领袖,抡大镐、抓牛粪?他从内心过意不去,他自觉站了出来:我杨步浩,自愿为主席代耕、代种、代交公粮。

杨步浩向来说一不二,另开一亩荒地,麦子一收下,累累巴巴从好远地方挑来300  斤晒干扬净的小麦,完成了第一年的“三代”任务,留下两句发人深省的话:“吃米不忘种谷人,吃水不忘掘井人!”这样做是一个农民对共产党对毛主席恩德的回报。

毛主席对这位普通农民的深情厚谊感激不尽,亲自接待了这个“三代户”。向他表示谢意。闲谈中,他对杨步浩说,你能否做到“搞变工互助,做到耕三余一!”

有心拜他为种地之师的毛主席,领他到自己开的一块荒地上,鉴赏自己种的玉米、黄豆、西红柿、辣椒,还随手摘下两筐西红柿,作为拜师的见面礼。

见面礼,成了老羊倌鼓动本村农民多耕多种,做到耕三余一的展品。杨步浩及延安的农民们都以毛主席为榜样,响应毛主席号召,把生产推上高峰。“耕三余一,变工互助”的推行,使杨步浩成了川口六乡的模范指导员。

丰收后的1943  年春节,杨指导员领着两千多乡亲,敲锣打鼓,扭着秧歌,给毛主席、党中央拜年来了。毛主席、中央首长和他们同欢同乐,共叙友情,亲热得像走亲戚一样。

二、毛主席的使者

1945年8月,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杨步浩焦心。毛主席归来,杨步浩放心。他领着一伙老乡,来祝贺主席胜利凯旋时,毛主席接待了他们,说:“蒋介石一边和我们谈判,一边调动百万大军打我们。要粉碎蒋介石破坏和谈的阴谋,还得多打粮!”

全面进攻、全面失败后的蒋介石,又集中兵力,向陕北、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派遣“西北王”胡宗南集团20多万大军,兵分几路,从南线攻打延安;派遣宁夏、青海“狼军”马鸿逵、马步芳集团从西线,榆林邓宝珊集团从北线合围陕甘宁边区。敌军压境,杨步浩着急了,他越过了敌军轰炸延安时留下的一个个坑塘来见主席。他和毛主席一起讨论如何战胜敌人。他对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局势,毫不气馁地侃侃而谈:“咱要饿死胡儿子,困死胡儿子,磨死胡儿子!”“胡儿子”,从此成为陕北人对胡宗南众口交毁的代名词。毛主席从他的“饿”、“困”、“磨”中,看到了他的思想境界和战略眼光。

钦佩和信任,使这个从小放羊的“老羊倌”,眼下竟成为主席的使者,执行他意料不到的政治使命:站在陕甘宁边区讲台上,向参加治安保卫工作会议的干部,发表“坚壁清野”、“困死、饿死、磨死”敌人的战略演说。

杨步浩没有想到,他再次赢得了主席的信任和赞赏、成为主席手中一张打击敌人的“王牌”,他执行了另一项艰难使命:到延安交际处,接待随美军观察组来的外国记者,回答他们提出的任何问题。

杨步浩头扎羊肚毛巾,腰别旱烟袋,披着老羊皮袄,端端正正地坐在记者们中间。两个美国记者轮番问他,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蒋介石派胡宗南进攻延安,老百姓怕不怕?怎么办?”

杨步浩的旱烟锅烧得吱吱响,他有板有眼地说:“咱延安老百姓都晓得,‘蒋该死’有个诨名,叫‘运输大队长’,这次咱们还欢迎他把美国的武器弹药,无代价地运给咱们,咱们保证打收条!”

停停,他又慢条斯理地装袋烟,点上火,继续说:“先生问咱怕不怕,有啥好怕的?俗话说,砍掉头碗大疤,砸了坛坛罐罐值几何?丢座空城算个啥?‘蒋该死’得个地图上的延安,又咋着?殊不知,进城容易出城难呵!”

主席听了他回来的汇报,非常高兴,为他叫好,还说:“看那些外国记者怎么写这篇报道?”

毛泽东领导陕北人民,陕北老乡拥护毛泽东。1947  年3  月,毛泽东撤离了延安,但杨步浩和毛泽东仍心心相印。他知道在战火烧到延安时,自己应该干些什么?于是,老两口把两个五大三粗的男娃,先后送到了西北野战军,还下命令:“不打败胡儿子,不准回家!”他和婆姨也扛起枪,加入延安游击队,出没于莽莽群山的梢林间,同敌人一个山头、一个山头“磨”,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这是杨步浩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回报的另一种形式。

三、“延安群众生活怎样”

1949  年共和国成立后,两年没见毛主席的杨步浩,按捺不住内心的思念,1952  年,去北京参观国营农场时,就近给毛主席去了信。毛主席听说是来自延安的“代耕人”,是杨步浩,毛主席二话没说,派专车把他接到中南海,亲热得不得了。问寒问暖,无所不谈。临别嘱托杨步浩:转告众乡亲,陕北对中国革命贡献太大了,我们绝不会忘记他们的。但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延安传统,尽早恢复战争创伤!  杨步浩则要毛主席保重身体,继续领导全国人民向前进。

不久,中央给延安派来了慰问团、医疗队,拨来了救济款,代表毛主席慰问陕北革命老区人民。毛主席特地派人给杨步浩捎来白糖、白酒。毛主席正像杨步浩说的那样:是个重感情的人,是个七情六欲都不少的普通人,对他这个农民朋友更是如此。

为发扬光荣传统,为落实毛主席指示。杨步浩怀揣和毛主席在中南海合拍的照片,身背行李卷、干粮,步行百里,来到战争创伤尚未恢复的冯庄坪,不要分文报酬,给这个乡当“羊倌”,独揽一群羊。

羊跑青,年逾花甲的杨步浩,大汗淋淋地跟羊跑。羊羔缺奶,他甘当“羊保姆”,掏腰包买白糖,熬米粥,给小羊当奶吃。乌鸦成群,飞来飞去啄羊眼,他在烈日中,当“羊卫士”。羊群在雷雨交加中跑散了,他蹚水把羊一只一只抱回来。

夏天,羊歇晌,他坐在旁边,给羊梳理毛疙瘩,像个慈祥的老婆婆。

他们那儿有个青年不安心农村工作,削尖脑袋朝城里钻。杨步浩主动给青年上思想政治课,给他讲毛主席送子上农村劳动大学的故事。青年人思想开了窍说:“是的,咱祖辈留下的,‘金窝银窝不如土窝’这句话,到咱这辈可不能倒着写啊!”

1961  年9  月,毛主席在北京再次接见了杨步浩,关切地问:“延安群众生活怎样?建设怎样?”杨步浩代表延安队,请他回延安看看,他说:“我本想待延安解放,回去看看的,但终未如愿。我确实想回延安看看,可是一直不得空!”

杨步浩转达了毛主席对延安人的思念,延安人听了心里甜滋滋的。谁知,延安人的愿望,永远成为愿望了。年近古稀之年的杨步浩,还像毛主席活着那样,把他亲手创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传给下一代,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那年延安发生了特大洪水,成长在毛泽东时代的老党员、老模范杨步浩,面对延安大桥被冲,城厢房里倒塌,革命圣地要被洪水淹了,他不顾年迈,挺身而出,带领青年与洪水奋力拼搏,最后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

劳动模范是铁人———毛泽东与王进喜王进喜(1923—1970),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甘肃省玉门县赤金村人。6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当童工。1949  年玉门解放后到钻井队工作,先后当钻井工、司钻、钻井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5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  年调大庆油田,艰苦创业,打出大庆第一口井。在多年工作中,在大庆石油会战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做出重大贡献,他的“铁人”精神成为工人阶级精神财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本人则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1959  年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并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和赞扬,以后王进喜又多次见到毛泽东。

王进喜是毛主席亲自树立的石油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他是毛泽东在工交战线的一位朋友,一位颇有代表性的朋友。

一、工业学大庆

1959  年9  月6  日,石油勘探部门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岩中发现工业性的油流。这是中国石油地质工作取得的一个阶重大成就,时值国庆十周年,这块油田因此命名为“大庆”。

1960  年5  月,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在余秋里、康世恩等领导下,石油工业部集中全国30多个石油厂矿、院校的4万名职工,调集7  万多吨器材设备,来到了茫茫的东北荒原。

玉门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正是这个时候,领着他的32名老伙伴风尘仆仆来到大庆的,而且是提前来到这里的。

大庆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很恶劣,几万人拟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上面青天一顶,下面草原一片;一无房屋、二无床铺。夏季怎么对付的都有,有的干脆往野外一躺,几十个人扯一张篷布盖在身上就对付一宿。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季,露营是待不下去的。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发动群众,在搞勘探、搞建设、搞生产的同时,挤出时间自己动手修土房子。广大职工不分地位高低、职务大小,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挖土打夯,没有工具的用脚踩,建成30  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就这样度过了严寒的冬天。王进喜带着他的职工首先闯过了“生活关”。

生产方面同样困难重重。几十台大钻机在草原上一下子摆开,汽车、吊车数量不足,卸车、运输、安装机器都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王进喜又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大庆人硬是团结一致,鼓足干劲,用人拉肩扛加滚杠的办法,把几万吨的设备器材从火车上卸下来,连五六十吨重的大钻机也是用这种方法,拖到几公里之外的井场上安装起来。

钻机安装好以后,水供不上来,王进喜激情豪迈地说:“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大家硬是排成长队,用水桶脸盆从几百米以外的水池打水传递过来,一打就是几十吨,保证了钻井需要。当时,脸盆真成了“万能工具”,洗脚用它,烧开水用它,煮饭用它,盛菜用它,搞工业用水用它,搞文化娱乐活动,没有锣鼓也敲它。

到1963年底,大庆经历三年多的艰苦会战,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石油开发生产的高速度,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巨大的成绩———拿下了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是世界上特大油田之一,从见油到探明油田面积、大体算出储量仅花了一年多时间。而苏联最大、勘探速度最快的罗马什金油田,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大致了解了油田的面积。

勘探速度快,打井速度也快。

大庆石油会战的胜利,使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封锁我们的企图破了产,中国依赖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1963  年11  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第四次会议,宣布了我国石油产品已经做到基本自给。这个新闻轰动了全世界。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大事情。

1964  年2  月9  日,毛泽东在接见外宾讲到大庆石油会战取得的进展时,自豪地说:“他们用比较少的投资、比较短的时间,全部自己制造的设备,在三年中找到了一个大油田,建成了年产600万吨的油田和建设了一个大的炼油厂,而且比苏联先进。”

1964  年4  月20  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通讯《大庆精神大庆人》,报道了大庆人吃大苦、耐大劳,为让祖国抛掉贫油帽子而忘我拼搏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发表了“编者话”,指出:“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这种精神、这种人,正是我们学习的崇高榜样。”此后《人民日报》又陆续发表了不少有关大庆油田的报道。

同年12  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大庆油田的典型经验,指出他们的成绩是突出的,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值得学习的,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的号召。

大庆成为全国典型,这与科学工作者、各级领导人的努力分不开,与大庆工人艰苦奋战也分不开。而王进喜就是大庆工人的一个优秀代表。

二、“你可真是一个铁人啊”

王进喜领导的钻井队叫1205队。这个队于1953年组建,是个以老工人为主的钻井队援技术精湛。新疆、四川等油田的钻井队的骨干,很多是这个队出去的。队长王进喜,是全国劳动模范。

1958  年,这个队提出“钻透祁连山,玉门关上立标杆”的口号,被评为标杆钻井队之一。1959  年,又创累计钻井创7  万多米的全国最高纪录。这个数字,相当旧中国有钻井史以来四十二年的总和。这年,王进喜代表1205  队出席了全国群英大会和国庆观礼,第一次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北京的时候,王进喜看见大街上有些公共汽车背着一个大煤气包,就问别人这是为什么?当他知道这是因为国家缺少石油时,深感自己不配当劳动模范。住在招待所里,他吃不香、睡不宁,一切想着赶快回到生产前线,恨不得一拳头就砸出一口井来。后来,他听说东北发现一个油田,就主动申请参加会战。他还动员全队的同志,都做好准备工作,一当接到通知,就立刻出发。

1960年3月25日,1205钻井队提前赶到萨尔图。一下火车,王进喜看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激动得蹲下身子,抠出一把黑土,紧紧地握着,仰天喊道:“这下咱们可掉到油海里了,甩开膀子干吧!”全队30  多人,在指导员孙永臣的带领下,暂时集中到火车站等候消息。王进喜带领两个人,沿着成堆、成片的器材,寻找指挥部报到和落实任务。当他找到牛棚改做的指挥部时,就劈头大喊:“我们的井位在哪里?钻机到了没有?这里打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当在场的人有人认出他是全国著名的劳模时,呼啦一下子就把他包围起来,问长问短。接待人员告诉他,他们打的第一口井叫萨55  井,在马家窑附近。得到答复,王进喜转身出了指挥部。这时,接待人员要给他们安排吃、住,却找不见王进喜的人影了。

这天夜里,王进喜和1205  队的30  多名职工,住在离井场不远的一间破马棚里。大家蹲在一起,背靠着背,互相取暖。王进喜找了些柴草,生了一堆火,给大家驱赶严寒。自己找了一个夹缝,裹着老羊皮睡觉,天亮后才发现,睡在两道冰溜之间。

第九天,1205  队的钻机终于运到了,但是,当时只有四台吊车,要排到1205队使用,还得等几天。而钻机中大型的设备井架、滚筒、泥浆泵等,每件都有十多吨重,又不能拆开。怎么办?王进喜问当过兵的指导员孙永臣,战场上打完了弹怎么办?指导员说,有一次坚守高地,打完子弹,硬是用石头把敌人打下去了。王进喜说:“对,我们就是要有条件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去。”说完,他让大家找来了棕绳和撬杠,又让汽车倒在火车皮的旁边,架好了跳板。然后,喊起号子,拉的拉,撬的撬,一分一寸,把钻机的全部大件都移到汽车上,运到了井场。又用同样的办法,从汽车上把大件卸下来,使各种设备全部就位。在人拉肩扛运钻机的过程中,王进喜冲锋在前,哪里危险就在哪里指挥劳动,嗓子都喊哑了。全队30  多人,团结一致,像一台大吊车,几寸粗的棕绳拉断了好几根,人人手上磨出了血泡。这样,一连干了20  多个小时,后来领导下了命令,方才休息。

开钻前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王进喜和大家苦干加巧干,想办法,找窍门。经过四个昼夜的苦战,靠人拉肩扛的精神,高高的钻塔终于在萨55井矗立起来了。

4  月14  日清晨,王进喜快步登上钻台,握住刹把,推上离合器,随着钻杆飞旋,1205  队在大庆打的第一口井开钻了!  开钻后,王进喜五天五夜没有离开井场,饿了啃两口窝头,困了盖着老羊皮在钻杆上打个盹。他人消瘦了,两眼充满血丝。

指导员见状,硬把他从钻台拉下来休息,并给他端来一碗菜汤。王进喜喝了两口,眨眼之间,又上了钻台。就这样,王进喜和他的钻井队,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仅用五天零四个小时,就打完了萨55  井,创造了大庆当时最高的钻井纪录,而且质量达到全优,谱写出大庆石油会战史上第一曲胜利的新篇章。

第一口井刚刚钻完,王进喜就组织马上搬家,准备到第二口井开钻。天蒙蒙亮,王进喜已经起床,指挥大家放井架。当他刚打起手势,忽然一根钻杆滚了下来,沉重地砸在他的腿上,鲜血渐渐地从裤管里渗了出来。指导员看见,急忙把他扶住,把双腿抱了起来,几个徒弟也急得哭了起来。王进喜一边挣扎着站起,一边说:“哭什么,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砸一下就散架子了,都继续干活。”他挺起身子,继续指挥战斗。

搬到第二口井后,王进喜受伤的腿肿得老粗,脚面也肿得老高,连大头鞋都穿不进去。大家要送他去医院,他不但不同意,还让给他保密,不准向领导汇报。他拄着拐杖继续在井上指挥钻井,一见上级来人,就把拐杖藏起来。后来,还是被领导发现了,硬把他送进了安达县医院。他身在医院,心在井场,住院的第二天,就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拄着拐杖,坐火车回到了萨尔图。当晚,下起了春雨,天黑路滑,草原上一片泥泞。当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滑地回到井队时,已经到深夜1点多钟了。他没等休息,水也没喝一口,先问进尺到了什么层,接着又拄着拐杖上了井台。

第二天上午,井已钻到油层。王进喜正坐在钻杆上和大家研究应注意的问题,猛听到“轰”的一声,钻台上约60多斤重的卡瓦从钻盘上飞了起来。王进喜喊声:“不好,井要喷了!”他站起来,连拐杖也顾不得拿,就往井口冲去。

要制止井喷,必须加重泥浆比重,但由于车辆不足,井场上加重泥浆比重的重精石粉不够,王进喜果断决定,用水泥浆掺土代替重精石粉。可是,水泥容易凝固,必须加快搅拌,否则,就可能把钻杆凝固在井里。在危急关头,王进喜奋不顾身,甩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他们在泥浆里,手搅脚拌,扑腾了近三个小时,井喷终于压住了,避免了一场井毁人亡的事故。可是,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脚上、脸上,都让碱性很大的泥浆,腐蚀出很多的水泡。

当时,一位老大娘拎着鸡蛋来看王进喜,可一见面前站着的王进喜,几乎认不得了。老大娘感动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一个铁人啊!”从此,王铁人的名字便在油田上叫了起来。

三、“为中国工人阶级争了气”

王铁人的先进事迹传遍了祖国大地。

作为先进人物,王进喜多次参加北京的劳模会、人代会。多次见到毛主席、刘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1964年12月,王进喜在参加第三届人代会期间,被毛主席特邀参加了他的71岁生日的宴会———用毛泽东的话讲叫“三同”会。

王进喜和毛主席的一张桌吃饭,他们有说有笑,谈了很多大庆油田生产情况,毛主席还问了王进喜本人的一些情况,称赞大寨精神和大庆精神,称赞他无愧铁人,为中国工人阶级争了气。希望他继续发扬铁人精神,把石油生产搞得更好。

王进喜牢牢记住领袖的教导。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更加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自己的工作自觉地与中国革命、世界革命联系起来,努力多做贡献。

1969  年4  月,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九大”代表铁人王进喜。大会休息时,作为主席团成员的王进喜从第一排前面经过,正好周恩来看见他,就向身边的毛主席介绍说:“那个就是大庆的王铁人。”毛主席听了非常高兴,向他招手微笑。周恩来总理赶紧招呼王进喜过去。王进喜以前虽然曾受到毛主席几次接见,但遗憾的是没有握过手。1959年“群英会”合影时,王进喜就站在毛主席身后,但大会要求代表不准主动同领导握手。

此刻,毛主席要见他,王进喜激动万分地迎上去,双手紧紧地握住毛主席那温厚的大手。毛主席慈祥地望着他,周恩来在旁边热情地介绍着。一股幸福的热流温暖着王进喜的身心,他想说什么,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激动得热泪模糊了双眼。

王进喜经常说:“我这一辈子就是要干好一件事情,快快地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为了实现这一终生理想,为了改变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王进喜在长达30多年的艰难困苦斗争中,吃大苦、耐大劳,积劳成疾,得了严重的胃病和关节炎。但他长期置疾病与个人生命于不顾,顽强地工作着。

1970  年春他去江汉油田进行学习和慰问,足迹遍及井场工地。4  月又万里西行,去玉门参加全国石油工业现场会。在归途中,胃病发作,到北京经医院确诊为晚期胃癌。

在住院治疗期间,王进喜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以钢铁般的意志同病痛展开了斗争。在病重时,他想到的不是个人,不是小家庭,而是大庆油田的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家属,嘱咐来探视的干部回去为职工、家属和前线井队解决生活困难,还自己拿钱托人买药为职工消灭臭虫。为了解决他的困难,组织上给他一些补助。

他都一笔笔地记上账,临终前从枕头下取出来交给组织。

王进喜在大庆开发建设历史乃至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留给我们的“铁人精神”,将永远是鼓舞大庆职工前进的思想动力。大庆广大职工一直在向“铁人”王进喜学习,开展“学铁人、立新功”活动。党中央毛主席对王进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71  年6  月20  日《人民日报》社论《工业学大庆》中说:“王进喜同志是毛主席表彰过的那种老实人,是发扬大庆油田‘三老四严’等革命作风的榜样。”

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得知他生病了,非常关心,指示有关部门全力抢救,但还是没有留住他的生命。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677/2456276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