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天幕直播靖难,朱棣你别跑! > 第357章 两年拼凑了九万人

第357章 两年拼凑了九万人


天幕之上,冰冷的文字如同重锤,一下下砸在奉天殿内每一位观看着的心头。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明军集结全国9万精锐……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向辽东发起进攻……】

“多……多少?!”

龙椅上,朱元璋身体前倾,几乎要从御座上站起来。他伸出那根曾指挥过千军万马、如今已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指,用力地点着虚空中的文字,仿佛要将那几个字抠出来,放在眼前碾碎再看清楚。

“九万?!还是他娘的‘精锐’?!”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荒谬的震颤,回荡在空旷的大殿里,“打一个刚冒头、屁大点地方的建州卫?要凑整整两年?!就凑出这么点家当?!这……这万历朝的户部和兵部,全是吃干饭的蛀虫吗?!”

他猛地一拍御案,震得茶盏哐当作响:“咱当年打陈友谅,鄱阳湖一战投入多少兵力?打张士诚,平江围城又是多少?就算是眼下正准备着的征云南之役,沐英那边调度三十万人马,从金陵到滇南远隔万里重山,粮草、军械、民夫,哪一样是轻松的?可满打满算,从决策到发兵,也不过一年光景!这后世子孙倒好,九万人!区区九万人!居然要耗费两年!他们是现招兵现发饷,还是现种粮食现打兵器?啊?!”

太子朱标温润的脸上写满了巨大的困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恐。他下意识地替后世子孙(虽然这并不是他的子孙)辩解,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合理的借口,只能讷讷道:“父皇息怒……或许……或许辽东苦寒,路途艰险,调度确有难处?亦或是……国库……”他说不下去了,因为任何理由在“两年凑九万”这个事实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这已经不是困难,而是系统性的腐朽和无能!

“我的老天爷……”蓝玉压低声音嘀咕,但声音却足以让前排的朱元璋等人听见,“两年?九万?我还以为后世国库里堆满了金山银山,所以打仗才这么‘精打细算’呢!给我五千,不,三千!就给我三千北平精锐骑兵,我现在就请旨出塞,一路打到那赫图阿拉城下,把那个叫什么努尔哈赤的老巢掀了!哪用得着这么磨磨唧唧,还要等叶赫和朝鲜来凑数?号称四十七万?骗鬼呢!这万历皇帝的脸皮,怕是比咱洪武年间新修的南京城墙还厚实!”

他的话语像鞭子一样抽在空气中,将那种源于绝对实力自信所带来的鄙夷,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已不仅仅是愤怒,更是一种跨越时空、对后世极度衰败和虚弱的无法理解和强烈蔑视。

整个奉天殿,都被这“九万”和“两年”这两个简单的数字,笼罩在一种荒诞而沉重的恐慌氛围之中。

天幕之上,文字如同冰冷的军报,逐一罗列出这支仓促拼凑起来的“剿虏大军”的详细构成,每一路都看得奉天殿内的洪武君臣眼皮直跳。

【西路主力】:

主将:山海关总兵杜松。此员老将,勇则勇矣,却是个杀红了眼不管不顾的性子,求战心切近乎癫狂。为抢头功,竟下令士卒丢弃重型火器与粮秣辎重,轻装疾进!

兵力构成:主要从宣府、大同、山西三镇边军中东拼西凑而来。这些兵士久镇边陲,理论上确是明军中最能打的一批,常年与蒙古部落摩擦,野战经验丰富。但连年征战,伤亡更迭,精锐已不如往昔。且远离本镇,被强行抽调至完全陌生的辽东战场,归属感全无,心中怨气不小。杜松竟还嫌他们慢,逼其冒雪急行军,士卒疲敝,怨声载道。

【北路】:

主将:开原总兵马林。标准的将门之后(其父马芳为名将),但为人儒雅有余,果决不足,遇事瞻前顾后,缺乏主帅应有的魄力。

兵力构成:大杂烩中的大杂烩!核心是马林自己的开原残兵——这些人在后金前期的攻势中早已被打怕了,惊魂未定,十成战力去了七成。supplementedby临时从蓟镇等地调来的些许援军。蓟镇兵擅长的是守城和拱卫京畿,拉到野外进行机动作战实非所长。更有甚者,军中还混编了大量被临时征召的民兵和雇佣来的少数民族炮灰(如察哈尔部流散人员),语言不通,号令不一,纯粹充数。这路人马,未战先怯,军心涣散到了极点。

【南路】:

主将:辽东总兵李如柏。身份极其特殊,乃已故辽东枭雄李成梁的次子,努尔哈赤年轻时曾是其父麾下军官,与其家族关系盘根错节,传言私交甚密。

兵力构成:理论上应是战斗力最强的“真·辽东军”,毕竟是地头蛇。但实则不然。李成梁死后,李家势力衰退,真正的精锐家丁早已损耗殆尽。李如柏麾下多是继承来的老底子,吃空饷严重,军纪废弛,更像是李家的私人卫队而非国家军队。让他们去攻打可能与旧主有恩义关联的努尔哈赤,其战斗意志和忠诚度都要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李如柏本人接到进军命令后,行动异常迟缓,每日行军不过一二十里,其用心叵测。

【东路】:

主将:辽阳总兵刘铤。一位年迈却异常勇悍的老将军,曾参与万历三大征,威名赫赫,惯使一口百余斤重的镔铁大刀,有“刘大刀”之称。但其性格骄横,与杨镐等文官统帅关系恶劣。

兵力构成:最为诡异的一路。主力是数千从四川征调来的步兵(其中包含大量川东土司兵),这些山地兵擅长丛林跋涉、攀缘突袭,但把他们扔到辽东二月的冰天雪地里进行长途奔袭,无异于谋杀。

此外,还有一部份当年戚继光留下的浙兵血脉(戚家军体系残余),这些南兵善用鸳鸯阵和火器,纪律严明,但同样极度不耐严寒,且装备多年未有更新,火器老旧。刘铤本人就对这次远征充满悲观,但军令如山。这支军队就像是被时空错置的产物,带着南方的湿气和不屈的斗志,走向注定寒冷的毁灭。

这四路大军,每一路都带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西路的冒进、北路的颓废、南路的暧昧、东路的错位。它们非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彼此孤立,信息不畅,甚至将帅失和。这已不是去征讨,而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为努尔哈赤各个击破而准备的……献祭。

看着这份名单和简介,殿内众人彻底无语了。

徐达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宣大兵善守,却用作主攻先锋;辽东兵丧胆,却令其独当一面;南兵不耐寒,偏派往苦寒东路;主帅之子与敌酋有旧,竟委以重任……这……这排兵布阵,处处是死地!杨镐非庸即蠢!”

朱元璋气得浑身发抖,指着天幕骂道:“看看!都给咱看看!这就是咱两百多年后的大明王师!一群叫花子带着一群窝囊废,指挥的是一盘散沙!领兵的不是莽夫就是软蛋,要么就是关系不清不楚的混账!就这,还敢分兵四路?生怕那努尔哈赤一口吃不完是吧?!”

他猛地转身,目光扫过殿内每一位将领,声音如同寒冰:“你们都给咱记住了!咱大明的兵,绝不能变成这副鬼样子!否则,不用等两百年,咱现在就亲手废了这惹人笑话的江山!”

殿内,徐达、冯胜、蓝玉乃至朱棣,皆凛然应是。天幕所展现的那幅绝望的拼图,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了每一位洪武名将的心头。

徐达的目光锐利如鹰,死死盯着天幕上“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只有40000”这一行字,仿佛要将其灼穿。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千钧之力,每一个字都砸在殿内众人的心上:

“陛下,太子殿下,事情绝非仅仅是兵员数字少了五万五千人那么简单!这减去的,绝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支军队的脊梁和魂魄!”

他猛地转身,面向朱元璋,眼神痛心疾首:“九万五千员的定额,乃是国初根据辽东防线长度、要塞密度、预警时间精心测算而定,是维持防御的最低底线!如今竟不足半数!这意味着什么?”

不等旁人回答,徐达便自问自答,语气愈发凌厉:“意味着漫长的边墙上,烽燧台空空如也,瞭望的士兵可能一年前就跑了!意味着本该驻守三五哨卒的关隘,如今只剩老弱病残一人苦苦支撑!意味着一旦某处被攻击,相邻据点根本无兵可派,只能眼睁睁看着防线被撕开口子!这减去的六成,减掉的是大明的预警时间、防御纵深和反应能力!这不是伤筋动骨,这是被人抽掉了脊梁骨!”

冯胜在一旁频频点头,脸色同样难看,他接过话头,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陛下,魏国公所言,字字诛心!但这剩下的四万兵,恐怕比那消失的五万五千更令人绝望!‘训练荒废,装备陈旧,缺粮缺饷’——这十二个字,就是插在这四万‘名义上的’军队心口的十二把钝刀子!”

他伸出粗糙的手指,一条条细数,仿佛在剥开一支腐烂军队的外皮:“训练荒废?兵不习操练,阵列不成,号令不听,弓马生疏。这样的兵上了战场,听见马蹄声自己先就乱了阵脚!装备陈旧?甲胄锈蚀、刀枪卷刃、火器炸膛!这岂不是让士卒赤手空拳去对抗女真人的快马利刃?缺粮缺饷……呵,”

冯胜发出一声苦涩的冷笑,“当兵吃粮,天经地义。肚子都填不饱,谁给你卖命?欠饷数月甚至数年,军心早就散尽了!恐怕军中士卒,平日不是琢磨着如何杀敌,而是琢磨着如何逃跑,或是如何从百姓身上刮下一层油水来活命!这样的军队,还有何战力可言?不过是一群披着号衣、持有兵刃的流民乞丐!他们存在的意义,恐怕只剩下吃空饷时,能给上级军官凑个人数了!”

一直憋着火的蓝玉再也忍不住,猛地一拍大腿,声音如同炸雷:“两位国公爷说得都对!但这还不是最窝囊的!”他豁然起身,指着天幕上“从川、甘、浙、闽等省抽调兵力”那行字,怒极反笑:

“看看!急了开始到处抓壮丁了!四川的兵,擅长的是钻山沟、守险隘;甘肃的兵,熟悉的是大漠黄沙、对付的是蒙古骑兵;浙江、福建的兵?那是水师!是在船上耍刀弄铳、对付倭寇海盗的!现在一股脑全给我扔到辽东那冰天雪地、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去跟生长于此的女真铁骑硬碰硬?”

蓝玉的表情像是生吞了一只苍蝇般难受:“这叫什么事?让水鬼去爬山,让旱鸭子去搏浪!兵种不对,地域不适,水土不服!这已经不是打仗了,这是把各地的羊羔凑成一堆,往饿狼嘴里送!等这些兵好不容易适应了辽东的水土,仗他娘的早打完了!杨镐和他背后那帮朝廷大员,全是纸上谈兵的蠢货!他们根本不知道一线的兵该怎么用,只会在地图上画线,根本不管画下的那条线,是用多少尸骨堆出来的!”


  (https://www.24kkxs.cc/book/4237/4237301/2339202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