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姑姑要出嫁
“我看那小子白白胖胖的,身体看上去羸弱,实际上后劲足,这娃娃将来必然有洪福。他不是一般人,一定会给你脸上添光彩的。好好培养,将来一定国家栋梁之材。”
“只要过得快乐,哪怕平庸一生也可以。我不指望他升官发财,只要他平平安安过一生也行。没必要去吃那骨头缝儿里的肉。”世和说道。
“你先别说的那么好听。你要是让他平安过一生,就要舍得投资在教育上,好好读书,将来必然比我们强,我们是错过了最好的读书的时间,想要时间倒流,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想让孩子在农村呆一辈子,那就给他准备好新房屋,将来娶媳妇用新房。如果不想让孩子待在农村,就要想办法离开农村,到城里去住,去发展。看把未来定在哪里,再进一步细化计划,让计划更有操作性。”马江平说道。
听了马江平说的话,世和没再说什么,他陷入沉思。
春日的郭任庄,暖阳洒在黄土地上,任世和蹲在自家老宅前,手指摩挲着脚下的泥土,眼里满是憧憬:“江平,我打算在这儿盖新房,村里还没人盖呢,我要是盖成了,肯定又结实又敞亮!”
马江平皱着眉,伸手拉他起身,一脸着急:“世和,你可别犯糊涂!这不是爱慕虚荣嘛。你想过没,盖了房以后给谁住?咱难道还在这村子里扎根一辈子?”
他语速极快,唾沫星子都飞溅出来。
任世和直起身子,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不以为然地笑了笑:“咋是爱慕虚荣呢?我就想让家里人住得舒服些。”
他望向自家破旧的土坯房,脑海里浮现出新房的模样,嘴角不自觉上扬。
马江平急得直跺脚,双手在空中挥舞:“你看看这村子,除了土就是地,能有啥前途?咱在城里工厂上班,就该想着在城里安家。你在农村盖房,以后还怎么出头?”
他的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眼睛紧紧盯着任世和,仿佛要用眼神把自己的想法刻进他脑袋里。
任世和挠了挠头,眼神有些犹豫,低头踢着脚下的石子:“可城里房子太贵,哪是说买就能买的。在咱郭任庄,盖房材料都现成,花不了多少钱。”
他的声音低下去,心里也开始动摇。
马江平上前一步,抓住任世和的胳膊,用力摇晃:“钱能慢慢攒,可机会错过了就没了。在农村,孩子上学、咱以后发展,都受限制。”
他的眼神满是恳切,恨不得把任世和摇醒。
任世和沉默了,眉头拧成个疙瘩,目光在村子里来回扫视,望着远处连绵的土坡和破旧的房屋,陷入沉思。
许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气:“你说的,我再好好想想吧。”夕阳的余晖洒在两人身上,任世和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的内心在这抉择中,开始摇摆不定。
他说的有道理,如果他辛苦盖了房子,将来孩子离开农村,这房子不就没人住了吗?自己和妻子到底在哪里养老呢?在农村还是在城镇?现在还不确定。
目前,世和的想法是宁愿自己单独过,农村的房子给妻儿。
如果儿女能考出来,在城里工作,那么房子给妻子住。如果儿女考不出来,房子就给妻子儿女住,自己还是在外单独住,他发现,通过对冰玉的进一步了解,以前对婚姻家庭的憧憬,对幸福的理解产生偏差,发现并不是文艺作品描述的那样,反而是十分残酷和现实的,并非一幅画,也不是一个梦,不是理想的状态,就像《红楼梦》里黛玉不能见宝二爷一样,如果见了,黛玉就要来偿还眼泪,最终不能享受高寿,如果不见,反倒比较好,可以享受天年,得以保全,也不用偿还眼泪。
世和觉得自己适合出家当和尚,只是现在上有老下有小,不能不尽到义务,因为现在很多人之所以逃避,是因为自己受压太重,快要崩溃,不逃走就没命。
过了三天,传达室喊住在食堂吃完饭回来的世和,说有信来。
世和接了信,打开一看,是弟弟世平写来的。心中说:
“哥:
见字如面。家中一切尚好,只是有一事想与哥哥商量,姐的婚事定下来了。对方是邻村的一个憨厚后生,家里本分老实,有几亩薄田,他本人勤劳能干,在村里人缘也不错。
妈觉得这门亲事还算合适,可我心里总有些不踏实。这年代,虽说咱庄稼人讲究的是实实在在过日子,但我怕姐嫁过去受委屈。哥,你在城里见多识广,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想着,在姐出嫁前,咱得把家里能准备的都准备好,可咱这条件有限,不知道还缺些啥。哥你要是能抽空回来一趟就太好了,咱一起合计合计,让姐风风光光地嫁出去。
盼着哥哥早日回信。
弟
某年某月某日”
世和看了弟弟的来信,真是惊喜,没想到妹妹都到了出嫁的年龄,也太快了,不过,女大当嫁,不管咋样,这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事。具体男方如何,心里还真没数。
要看情况再定。
不过,亲事已经定下来,想着就是妈的意思,她老人家要是认真起来,恐怕就是不可反驳的,决定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
世和觉得不能过多干涉妹妹的婚事,因为母亲还在,父亲不在,凡事都听母亲的,她是吃过苦的人,知道把自己的亲生闺女往什么地方送。这是母亲的本能。
既然她看中的人家,想必不会错的离谱。如果现在干涉,恐怕没用,反而得罪了人。
婚姻大事,要十分小心。如果都想管一管,反而不好。
世和想到这里,就给弟弟写了回信,信中写道:
“弟:
展信佳。你的来信我已收到,知晓家中正为姐的婚事忙碌,我的心中亦满是牵挂。
在这桩婚事上,我虽身处城市,然母亲一直操持家中事务,她对姐的品性与需求最为了解,对乡里乡亲的情况也更为熟悉。
她做主安排姐的婚事,定是经过多番考量,权衡利弊。我远在城里,诸多事宜难以亲力亲为,实在不便多加干涉。
母亲一生历经风雨,做事自有她的分寸与道理。我们应相信她会为姐寻得一门好亲事,觅得一个好归宿。
我会尽力在物质上给予支持,你也要在旁多协助母亲,把姐的婚事办得周全妥帖。
愿姐未来生活顺遂如意。
哥
某年某月某日”
写完信,世和松了一口气,将信看了两遍没问题后就装进信封,投进邮筒。
他知道母亲的脾气性格,决定的事不会改变,如果回去谈自己的想法,恐怕不合时宜,也不被采纳,反而自取其辱。
对于这件事,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处理方式,说到命,这就是,没有谁会能抗的过去。
再说,世和知道任家的女儿,都有个性,一般不会被男人驱使,只能驱使男人。
也就是说,任家的女子都有主见,大小事不慌不忙,总能解决问题,总能化险为夷。
像是母系社会,都由女的说了算,男人是配角,不是主角,而且男人都是打长工的,任劳任怨,就是有怨言也不能说出来。
世和把包袱扔给了母亲,这个是最好的处理方式,遇到强势的女人,只能听从,不要犟嘴,不要对着来,免得吃亏,眼前亏必吃,将来的亏会永久吃,因为坚强且倔强的女子,十分厉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男子都无法招架,钢铁般意志的男子也会被这样的女子的熊熊火焰给吞噬熔化。
为了避免冰玉和家里人发生新的矛盾,在没接到冰玉关于盖房计划的回信之前,世和又赶紧写了一封信,给冰玉一些交代。
信中写道:
“冰玉:
见字如面,家中一切可好?我在外地,心里总是牵挂着你和家人。今日写信,是想和你聊聊关于姑姑的婚事。
我知道你在日常相处里可能对姑姑的一些行为有自己的看法,但她的婚事毕竟是她人生中的大事。在这个年代,婚姻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意义非凡,我们应该尊重姑姑自己的意愿和选择。
她有权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去决定自己的未来。你作为家中的媳妇,不要过多地去干涉她的婚事,莫要让家庭关系因此变得紧张。
尤其是上回和奶奶闹着要分家,因为孩子的病,其实原因有很多,孩子得病很正常,不过是姑姑没抱好浩楠,造成浩楠摔破了头,导致败血症的发生,谁都不愿意看到浩楠得病,但得了病大家都难受,在都难受的时候,就有情绪,人人都变得比较敏感且脆弱。容易吵架也情有可原。
得知姑姑要出嫁的信息,我也很有感触,姑姑毕竟要出嫁了,在这一段时间,希望你凡事克制,不要干涉奶奶怎样安排婚事,我会给你寄点钱,通过你的手,给姑姑置办嫁妆,显得你作为嫂子,给姑姑最后的礼物,显出你作为嫂子的尊严,得到家中尊贵的地位。
你多多支持奶奶,帮她忙,毕竟孩子爷爷不在了,缺了帮手,还是不行,你帮奶奶,她肯定会受感动,嘴上不说,心里有数。
我相信姑姑是个懂事的姑娘,她会慎重对待自己的婚姻。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予她支持和祝福。你在乡下,要与家人和睦相处,莫要因这件事起了争执,等我回去,咱们再一起好好聊聊家中的情况。
愿你一切安好。
世和
某年某月某日”
世和迫不及待将信投入邮筒,他就怕冰玉忍不住要说,奶奶那火爆脾气也不是一般人都受得了的,这个和读书多少关系不大,有的人不读书脾气也好,有的人读了书脾气也不好,有的人读书不多脾气倒好,有的人读书太多反而容易暴躁,有的人是文盲,脾气性格好,培养的孩子成绩却名列前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在郭任庄,都知道世兰,对世华了解不多,世兰人称“任土匪”,说她做事雷厉风行,没读过书,却知道天下事,博闻强记,能说会道,对于上面的精神,她能倒背如流,一些村干都不会说的话,她张口就来,不用打草稿。世华倒是读了书,老师就是冰玉。可是读书反而不如没读过一天书的世兰。
这次出嫁,是奶奶的意思,附近有一个村,翻过那道岗,就是一条大河,大河边上,住着的就是世华的婆婆家。
世华的准婆婆出身也高贵,后来家道中落,在解放前的农村,那些家道中落的中产家庭仿佛一幅褪色的画卷,他家是其中的一幅画。
房屋曾经是这个家庭地位的象征之一。以往还算齐整的宅院,如今在风雨的侵蚀下略显破败。
瓦片有了不少残缺,逢雨便会漏下滴答的水珠。墙壁上的泥灰脱落,露出里面粗糙的土坯。
院子里,原本精美的雕花门窗,也因缺少维护而干裂变形,有的甚至无法正常开合。
家中的财物也在逐渐减少。过去的粮仓,曾经装满了粮食,如今只剩下底部薄薄的一层谷物。
一些值钱的金银细软,为了维持生计,或是抵债,或是变卖,所剩无几。家具也在不断减少,精美的雕花桌椅被一件件搬走,只剩下几张破旧的长凳和一张摇摇晃晃的木桌。
姑姑的准婆婆的父母穿着也不再光鲜。曾经用细布、绸缎制作的衣裳,被粗糙的土布衣服替代。
补丁在衣服上随处可见,颜色也因反复洗涤而变得黯淡。孩子们没有了漂亮的虎头鞋,只能趿拉着破旧的布鞋。
在农田方面,由于家中经济情况的恶化,一些肥沃的土地被迫卖掉,剩下的土地也因缺少足够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收成越来越差。耕牛或许已经被卖掉换钱,耕种只能依靠人力,效率极低。
家庭的地位也在村里一落千丈。
以往在村中事务中有话语权的长辈,如今只能默默站在人群边缘。
那些曾经热热闹闹登门拜访的亲戚邻居,也渐渐少了往来,偶尔路过也只是投来复杂的目光,有同情,也有一丝幸灾乐祸。
整个家庭被一种无奈和落寞的氛围笼罩着。
(https://www.24kkxs.cc/book/4233/4233130/503482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