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只要能活着,债总能还完的
第二百一十六章 只要能活着,债总能还完的
人家这里也有杂面饼子,但是人家的杂面饼子里面掺的有鸡蛋啊,还放了葱花,烙饼子的时候还舍得放油。
还有那叫红薯土豆的,真好吃。
因为工作的人多,所以效率也高,不过十来天的功夫,那边的房子就已经基本造好了。
看着一排排的房子横平竖直的,陆宁还算满意,虽然居住条件算不上多好,可到底是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至于房门都是简单的木材拼凑出来的,木工学院这边也是忙的不可开交。
大部分的工人都领了粮食回家去,彭越告诉大家秀坊这边工作量很大,需要招一些心灵手巧的女子前来做工,工价是要粮食的可以领粮食,不要粮食的可以领银钱。
女子们来了暂住在悦来客栈,吃饭是在百味厨里,只要女子们听从安排,绝对不会出什么意外。
听到这消息的人都沸腾了起来,他们知道他们在这里上工的时候吃的有多好,干了十来天的活,不仅没有瘦,反而长胖了一些,回家还真的给发了粮食。
他们家里都有妹子也有媳妇,有人问:“成亲的也要吗?”
彭越笑着大声道:“这是要人过来做活儿的,不是来相亲的,成亲不成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干活。”
他这么一说,大家就更相信了。
于是,那些要回家的人就带着粮食回家,并且又将家里的女眷给送了过来。
陈春梅大着肚子不方便,将考核的事交给了刘盈盈、薛小满、柴冬至。
有些人干活摸索,她们就将人给刷了下来,那些没被选上的都很难过。
但是彭越又给了她们新的希望,官府收购的土豆、红薯太多了,陆宁已经安排了下来,准备做红薯干、红薯条了,土豆淀粉和土豆粉也需要增加人手。
她们清洗红薯、土豆是不成问题的,将红薯切片也是可以做的。
于是,但凡来的人都被留下来干活了。
十一月中旬,天气已经很冷了。
柴安送回来了第一批人。
这一批人,老少都有,拖家带口的过来的。
这些人看起来都灰头土脸的,面黄肌瘦的。他们来到官府这里进行了登记,登记信息包括他们来自哪里?家里有几口人?有何特长等。
登记之后拿着登记的凭证去隔壁进行健康检查,健康没有问题的,白家医馆的大夫会在凭证上签字,然后会有人带着他们去吃饭。
吃完饭之后再带着他们到安置区。
安置区这边也有官府设立的摊子,摊子上主要售卖生活必须品,有需要的人可以用钱来购买,没有钱的可以签以工抵债的欠条。
摊子上的东西十分齐全,大到水缸水桶,小到针线,应有尽有。
在这里设摊子的是青牛镇的周记杂货铺。
周记杂货铺是外地的商人在这里开的,陆宁需要找合作,周记的掌柜的就来了。
价格给的十分良心,以工抵债的债券会跟官府进行兑换。
这是一块大蛋糕,周记的掌柜的将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的。
金大娘也是这次逃荒人中的一员,她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带着一个孙子,小孙子才五岁。
她家里遭遇不幸,年轻的时候守寡养大儿子,娶了儿媳妇总该到了享福的年龄了。
谁知道儿子意外摔下山崖身亡,那儿媳妇竟然也跟着去了,留下她一个将近六十的老太太领着五岁的孙子。
旱灾来临的时候,她就预感不好,后来遭遇蝗灾,她就动了心思带着孙子外出谋个生路。
她这日子谁过谁知道,她天天仔细地盯着孙子,唯恐出了点意外。
可全族的人,有几个真心希望她孙子平安长大的?
好多人恨不得他们家断了后,所有的田产都被族人给瓜分了呢。
因此她带着孩子一路讨饭,路上遇到了柴安一行人,他将他祖孙两人安排在南下的大部队中,这才算是安全的到了目的地。
签下以工抵债的欠条有什么怕的?
只要能活着,债总能还完的。
她和孙子分到了两间房子,房子里已经盘好了火炕。
跟孙子安顿下来之后,官府的人告诉她可以将孙子送到官学去,她就可以放心的去做工了。
金大娘恨不得给他们跪下,给孩子置办了新衣服之后,将孩子送入了官学,自己则是去官府报道,欠的债必须要早些还完才能心安。
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官府的人将她分到了绣坊里打杂工,她知道绣坊里还收疙疤,放工回来也没闲着,趁着天还没黑就去砍树枝,准备批经做疙疤去卖。
她是第一批到的,也是最先融入到青牛镇里的一批人。她虽然五十多岁了,但是身体依旧健康,她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养大孙子。
从前她守寡养活儿子那么艰难的日子都过来了,没有熬不过来的理。
她勤劳能干,到青牛镇不过一个月就把欠官府的债给还完了。
这是官府给的工价高,东西卖的又便宜,她另外也没闲着勤劳做活,手勤饭饱在这里是真的实现了。
这里不像从前他所呆的地方,家乡的人哪怕是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干活,也未必能填饱肚子。
如今她在去上工可以算工钱了,以后可以给孙子娶媳妇了。
想到未来的前景,金大娘的脸上笑容多了起来,干劲也更足了。
她见到左邻右舍总要跟他们说上两句,自己从前是如何被族人给逼的走投无路了,幸好来到了青牛镇。
在这里他们可以吃的饱,穿的暖,还有工可做,能赚工钱,孙子也去上了官学,不要束脩。
她是不打算回去了,就带着孙子留在青牛镇了。
经过她的一番宣扬,整个新村里的人都各自有了心思。
有人来了不想走了,有人则是认为人离乡贱,物离乡贵,决定年后天气暖和了还要带着家人回去。
青牛镇来去自由,只要他们还完欠下的钱就成了,他们要走要留都随便。
陆宁心里有数,头一批过来的六百余人,不可能全部留下。
有些人留下,有些人走是正常的,勉强不得。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671/2641089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