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制药(四)
而苏晴,
她按照杨九狼的吩咐,将不同的霉菌,接种到一块块白净的馒头上,并给它们编上号。
药庐里,一排排的架子上,摆满了上百个陶盘,每个陶盘里,都放着一个正在「成长」的馒头。
有的长出了灰色的毛,有的长出了黑色的斑,还有的,则长出了杨九狼所说的那种,青翠如玉的绒毛。
整个药庐,弥漫着一股奇异的、混合着面食发酵和霉菌的怪味。
苏晴每天都待在里面,拿着炭笔和纸,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个「样本」的变化。
颜色、气味、生长速度……
她完全沉浸在了这个前所未有的「培育」工作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
而杨九狼,在交代完这一切后,便当起了甩手掌柜。
他每天只是过来看一眼,偶尔提点一两句,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忙着处理族里的其他事务。
彰功大会如期举行。
村子中央的广场上,人山人海。
一百两白花花的抚恤银,和给伤员的补偿金,在全村人的注视下,由杨九狼亲手交到了家属手中。
当杨十六那依然处于悲痛中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接过那沉甸甸的一百两银子时,全场一片安静。
随即,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议论。
“老天!真给一百两啊?!”
“十六这娃,值了!他这一死,家里人往后几辈子都吃穿不愁了。”
“值个屁!命都没了。”
“你懂啥!当兵吃粮,为村子卖命,死了能有这个价,换我我也干。”
族老会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要让所有人看到,为杨家村流血,不亏。
这不仅是对死者的告慰,更是对生者的激励。
处理完抚恤事宜,杨九狼又将杨坚和杨富贵叫到一起,敲定了与周边村落合作的具体章程。
他们选择了三个村子作为第一批合作对象。
一个是以纺织见长的王家村,杨家村准备向他们「租赁」新式织布机。
一个是靠近山林的赵家庄,负责提供造纸所需的竹木,并进行最初步的沤料。
还有一个是下游的吴家渡,那里水运方便,可以作为杨家村货物的中转站。
合作的细节,被杨九狼敲定得极为苛刻。
技术,杨家村出。销路,杨家村控。定价权,更是在杨家村手里。
合作的村子,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和辛苦钱。大头的利润,依旧牢牢地攥在杨九狼手中。
杨坚曾担忧此法太过霸道,会引人反感。
杨九狼却只是笑笑:“给他们一口汤喝,他们就会感恩戴德。若是让他们吃上了肉,他们下一步,就该想着怎么把锅都端走了。”
他并非善人,他的「共同富裕」计划,本质上是一种更高级的剥削和控制。
他深知「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通过精准地控制利益分配,将周边村落牢牢地绑在自己的利益链上,成为自己的附庸和屏障。
他给出的,不是共赢,而是一个无法拒绝的阳谋。
在普遍饥寒交迫的背景下,哪怕只是一口汤,也足以让那些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村子,心甘情愿地成为杨家村的附庸。
……
转眼,又是十天过去。
伤兵营里,那六名重伤员,在「清创液」的帮助下,奇迹般地都活了下来。
杨强胸口的伤,已经开始愈合,长出了粉色的新肉。
那个断腿的,也不再流血,伤口干净,正在慢慢恢复。
就连断臂的杨顺,也彻底退了烧,捡回了一条命。
而此刻,药庐之内。
经过十多天的培育和筛选,苏晴从上百个霉菌样本中,挑出了生长状态最好、颜色最纯正的十二个样本。
它们都呈现出一种美丽的青绿色,绒毛细密,散发着独特的泥土芬芳。
【开始进行拮抗实验。】001的声音在杨九狼脑中响起。
“下一步,验药。”杨九狼对苏晴说道。
他让人去村里屠户那,买来了新鲜的猪血,又混合了一些病牛的脓液,制成了一种散发着恶臭的「毒血」。
这是一种简易的细菌培养基。血液和脓液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大量的杂菌,可以模拟人体内感染的环境。
通过观察不同霉菌对这些杂菌的抑制效果,可以初步判断哪种霉菌产生了抗生素。
杨九狼将这些「毒血」,均匀地涂抹在十二个干净的陶盘上。
然后,他让苏晴,用消过毒的银针,分别从十二个候选的馒头上,挑取一小块青霉,点种在「毒血」培养基的中央。
“将它们,放在温暖潮湿之处,静待三日。”
这三日,对苏晴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煎熬与期待。
她几乎是寸步不离地守在药庐,每隔一个时辰,就要去看一眼那十二个陶盘的变化。
第一天,没有变化。
第二天,陶盘里的「毒血」开始变得更浑浊,臭味也更浓了。这说明里面的细菌,正在大量繁殖。
苏晴的心,沉了下去。
直到第三天清晨,当她再次走进药庐时,奇迹,发生了。
她看到,在其中的一个陶盘上,以那点青霉为中心,周围出现了一个清晰的、透明的「圆环」。
圆环之内,「毒血」依旧浑浊。
圆环之外,「毒血」也依旧浑浊。
唯独在那个环带上,所有的浑浊和腥臭都消失了,变得清澈、干净,像是有一道无形的力量,将所有的「秽物」都杀死。
“这……这是……”苏晴捂住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
【样本编号:七。菌种鉴定:灰绿青霉。已确认产生高效广谱抗菌物质。】就连001的提示都带着一丝波动。
“找到了。”杨九狼的声音,在她身后响起。
他走上前,指着那个清晰的抑菌圈,对苏晴道:
“这个圈,便是‘抑腐散’的药力所在。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它们从霉菌中提取出来。”
接下来的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精细。
提纯青霉素,需要用到有机溶剂萃取、酸碱中和等一系列后世的化学手段。
在这古代,这些几乎无法实现。
但杨九狼有001。
【可以使用物理吸附法。利用木炭的多孔结构,对青霉素进行初步吸附,再用高浓度酒精进行洗脱。此法纯度低,损耗大,但为当前条件下唯一可行方案。】
在001的指导下,
他们将那块长满青霉的馒头,放入药液中浸泡、过滤,得到浑浊的培养液。
然后,将碾成粉末的木炭,倒入培养液中,不断搅拌,让木炭充分吸附药液中的有效成分。
最后,再用高浓度酒精,去冲洗那些吸饱了药液的木炭粉,将吸附在上面的青霉素再溶解出来。
整个过程,繁琐、枯燥,且充满了不确定性。
每一次过滤,每一次洗脱,都意味着大量的损耗。
最终,当他们将最后一滴洗脱液,用文火慢慢烘干后,瓷碗的底部,只留下了一层薄薄的、淡黄色的粉末。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第一份,粗制青霉素。
它不纯,里面还夹杂着大量的杂质。
它的产量,低得令人发指。
但它,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开始。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202/22501141.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