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陛下,你就饶了我吧
“我真没想到啊,他突然就这么无情。”
长孙无忌端起酒杯,一饮而尽,一脸落寞。
高士廉给他又倒满酒,已经被下诏贬为安州都督的高士廉,脸上倒没什么怨气,反而挺平静。
“陛下登基虽还不到一月,可这手腕倒是已经越来越了得了。这次借着王珪,把咱们甥舅俩踢出朝堂,那也是一举多得。”
长孙无忌夹起一粒炸花生米扔入嘴中,嚼巴几下,“我就不明白了,咱们既是陛下姻亲,更是心腹啊,陛下不信我们,却去信王珪这建成余党?”
高士廉夹起块冷修羊蘸了蘸料,
“正因王珪是建成余孽,陛下这般重用他才越发显得不同。”
“陛下这是千金市马骨啊,你看这王珪,既出身于五姓子,是太原王氏乌丸房的,
然后又是废太子心腹,
现在又是谏官。
他弹劾陛下潜邸旧部,还是姻亲、心腹,又是宰相。
陛下却还支持他,并且又是赐爵又是加官,还联姻,把我们给都罢了相,
外人会怎么看?
天下人怎么看?”
高士廉抿了口酒,“天下人都会因此称赞陛下,称颂圣明,大公无私。”
“咱们啊,就顺势而为吧,你现在是开府仪同三司,我是安州都督,也不错了。
何况你家冲儿和我家履行,也都还封了个郡公爵位呢。”
“想想几年前,我还在交趾蛮荒之地苦熬呢,安州就在山南,汉水下游,那也是个不错的地方,当年太上皇童年还在那度过的呢。”
长孙无忌举起杯子,又一饮而尽。
“今日殿上,李逸也请辞相,为何陛下却不接受他的请辞职?甚至李逸现在一人身兼数个要职,陛下也没有免去半个?
凭什么啊,
难道我们还不如李逸亲近可信?”
李逸现在是司徒、侍中、雍州牧、左卫大将军兼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兼太子詹事。
甚至李逸八子,都已经一国公一郡公两县侯四县男的爵位了,六个女儿,都还有两个县主爵位呢。
长孙无忌就想不明白了。
高士廉叹气,“你今天没接受陛下司空之封,是对的。”
“你今年才二十九,还年轻,不急,这次退下来,过几年,也还有机会再重回中枢。
甚至长远点,承乾马上要册封为太子,你是他亲娘舅,将来他继位登基,也得你这个亲娘舅辅佐。”
“喝酒!”
高士廉举杯,
长孙无忌也端起酒杯,
两个失意的人喝着闷酒。
李逸也在喝酒,陪皇帝喝酒。
“朕平时不太爱喝酒,今天想喝两杯,你陪朕。”
“臣与陛下小酌几杯。”
皇帝让内侍拿酒来,特别交待,“喝三勒浆。”
这是大唐的洋酒,粟特胡商万里迢迢贩来的波斯酒,以波斯三果入瓮,经捣碎、发酵、密封,八月光阴凝聚成滑润甘甜,
这跨越丝路的养生佳酿,美味也昂贵,
色带葡萄浅,却又清热润肺。
此酒在长安上流阶层,深受欢迎,李逸觉得味道尚可,他在长安备受追捧,他觉得更多的还是此酒的身价昂贵。
许多人只喝贵的不喝对的。
波斯酒,昂贵、稀少,就越发让此酒身价极高,备受追捧。
“三勒浆不如你家柿子烧那么辛辣,朕不喜太烈的酒。”李世民笑着倒酒。
“臣听说三勒浆以诃梨勒、毗梨勒、庵摩勒三种药果为主要原料,酿酒时要连同果核一起使用,把三果捣成麻豆大小颗粒,接着还要加入白糖和水,在瓮中搅匀,然后放入三勒末,
据说只有八月份酿造的三勒浆才最为醇厚,其它月份酿造的则要差上许多。”
李世民笑道:“你倒是事事皆知。”
捧起一杯三勒浆,李逸细品,他倒也经常喝这酒,大唐贵族们最喜欢用这酒招待贵客,以体现身份。
李家的柿子烧,一般是上不得贵族家台面的,反倒是在中底层和将士们中深受喜欢,周边蛮夷们也挺上头。
三勒浆喝起来温婉而甘甜,口感滑润。
味道还是不错的。
三勒浆的酿造方法李逸也已经掌握了,可是那三种果子却是产自波斯,
想在大唐本土酿造三勒浆,并不现实。
不过高昌葡萄酒,李逸倒是已经完美复刻了。
他已经大量种植高昌马奶葡萄,然后用以酿造高昌葡萄酒,一比一复刻,一点不输高昌产的。
就跟原来风靡长安的高昌细白叠布一样,卖的比丝绸还贵上好几倍,可其实就是棉花纺织的棉布。
李逸早就自己种植棉花,然后改良棉花加工纺织技术,如今长安洛阳的李家棉布,可比高昌细叠布还卖的好。
高昌这几年,两大输入中原的拳头产品,高昌葡萄酒和高昌白叠布,都已经遭受到李逸的阻击,他们以前全凭稀缺性走高端路线,
结果现在李逸量大管饱,成本又比他们低许多,竞争起来把这些几千里外贩骆驼运来的货打的节节败退。
“你来接任右仆射如何?”李世民端着酒杯道。
李逸笑着摇头,“先前陛下要臣任左仆射时,臣已经说过难以胜任了。
臣举荐蔡国公杜克明为右仆射。
房谋杜断,分任左右仆射,正是好搭档。”
李世民苦笑几声,“那中书令还空缺,要不你做中书令。”
李逸仍推辞。
几杯酒后,
李世民道:“你觉得温彦博拜中书令如何?”
温彦博,字大临,隋朝泗州司马温君悠次子,黄门侍郎温大雅的弟弟。
温彦博三兄弟号称温氏三雄,隋开皇末年为秦王杨俊所荐,授文林郎、直内史省,转通直谒者。大业末,罗艺起兵反隋,自称幽州总管,引为幽州司马。
后来他被征入朝为中书舍人,再擢中书侍郎,封西河郡公。
温氏兄弟俩,当时一个是中书侍郎,一个是黄门侍郎,深得李渊信任赏识,堪称传奇。
眼下,
温彦博是雍州治中、检校吏部侍郎。
李世民准备直接让温彦博接替高士廉为中书令兼太子右庶子。
李逸对温氏兄弟倒也挺熟,
历史上温彦博没这么顺,武德八年,突厥入侵,李渊让老朋友张瑾统兵抵御,让心腹中书侍郎温彦博任行军长史,结果就是张瑾七万大军,在太谷几乎全军尽没,死了好几个行军总管,就张瑾独自逃脱,
温彦博都被俘虏,押回草原放了一年多羊,直到武德九年,李世民继位,与颉利在渭水会盟,李世民才把他要回来。
温彦博历史上应当先是升任御史大夫,直到贞观四年,好像才升中书令,贞观十年,又升尚书右仆射。
想不到,现在都提前了。
其实大雅大临这两兄弟,跟李世民关系更近的是温大雅,他曾任陕东道大行台工部尚书,
如今李世民称帝,
温大雅加封为黎国公。
只是温大雅身体不太好,总不能选个病重的上去做宰相吧。
当然,如果温大临做了中书令,那温大雅也不太适合再做黄门侍郎。
李世民也有考虑,决定让温大雅升任礼部尚书。
这样兄弟俩就不会同在中枢二省。
李逸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倒觉得引入温大雅为中书省也不错,温氏兄弟的才能还是很了得的。
“既然你也支持,那便让温彦博守中书令,和宇文士及同掌中书省。”
“门下省有你和裴矩为侍中
你觉得,再让王珪守侍中如何?”
“臣无异议。”李逸表态。
“那就让王珪守侍中。”
温彦博和王珪升官,却都加了个守字,这既代表着他们散官本阶,比要担任的职事官品级低,
阶低职高,于是前面加守字,意味着官员担任该资事官资历不足,故用守取试守之义。
温彦博和王珪,不算正除,只是试守,还得看表现。
这和检校其实也有些类似。
当然,皇帝把两人提拔入政事堂,守还是检校,又或是兼,都已经是宰相了。
甚至比魏征这个参预政事还要职权重几分,
毕竟魏征本职是秘书监。
李逸顺势又向皇帝请辞,“门下省有裴矩和王珪两位侍中了,臣请辞。”
“你别总想着溜,朕不是那种猜忌臣子的人,你我君臣不必猜疑。
朕信的过你,更相信你的才能,
政事堂不能没有你。
裴矩七十七了,年岁已高,王珪初入中枢,经验不足,他们一个是检校侍中一个是试守侍中,门下省离不开你。”
“陛下,你就饶了我吧,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每天无数奏疏报告,臣看的眼睛都花了,
还得天天早起上朝,日日坐班,实在有些坐不住了,你就让臣也潇洒潇洒。
臣就算不任侍中,可不也还是司徒、开府仪同三司嘛,陛下也可以随时召臣议事。”
李世民直摇头,
“不行,朕继位还没到一个月,你就想跑,不行,你哪也不许去,就老老实实当这侍中。
魏征他有参预朝政衔,也可入政事堂议事。”
李逸嬉皮笑脸,“陛下,要不我跟魏征换一下头衔,他任侍中,我挂个参预政事衔,我呢也还入政事堂与宰相们合议政事,但门下省的庶务我就不管了。”
李世民给他倒满三勒浆,
“无逸啊无逸,你说自朕继位以来,这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你已经向朕辞相多少回了?
没十回也有八回了吧?”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179/11110425.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