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八月初一。
朔日大朝会结束后,
中书令宇文士及召来了手下的六位中书舍人,
“陛下有旨,白麻宣相,雍州治中、检校吏部侍郎温彦博守中书令,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王珪守侍中,
谁来草诏?”
一连拜两位宰相,六位舍人倒也不意外,毕竟他们原上司中书令高士廉已被贬为安州都督,而尚书右仆射长孙无忌也晋为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
一个萝卜一个坑,总得有人来填。
王珪能拜相,并不意外,毕竟先前皇帝这般嘉奖他,又是加官又是封爵又结亲的,
他的升迁倒是让人有些羡慕,废太子心腹居然还能如此得重用,短短一个月时间,从蜀中酅州流放地赦免归来,先是七品的太子詹事府主簿,再升四品右谏议大夫,然后黄门侍郎、太子右庶子,
这又马上白麻宣相,守侍中。
这升迁速度,堪称青云直上。
连跟着皇帝的旧部元从,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啊。
温彦博守中书令倒还好,毕竟这位是武德天子赏识的心腹,早就执掌机密,原先就官至中书侍郎的。
但武德天子心腹旧臣,如今能拜相,也算是让人感叹新皇的雅量。
中书舍人刘世彻道:“两道拜相诏书,当由颜侍郎和刘侍郎亲自草拟。”
刘林甫一起摆手,“草拟诏书那是中书舍人的职事,你们草拟便是。”
刘林甫开国后便任中书舍人,典掌机密,以才干著称,他算是萧瑀的人,当今天子宫变夺位,他和另一位舍人颜思古都被提拔为中书侍郎。
刘林甫已经被天子召见过了,
温彦博守中书令,吏部侍郎空缺,他这个中书侍郎将迁吏部侍郎。
虽然中书侍郎、吏部侍郎都是四品的侍郎,可想从四品升入三品,却很难,得中四品里打几个转。
就算六部,也分前行中行后行,吏兵就是前行,而中书、门下的侍郎还排在吏兵之前。
刘林甫中书侍郎迁吏部侍郎,其实就是贬职了,他也清楚,自己是萧瑀的人,萧瑀都罢相贬岐州刺史了,他这中书侍郎自然也得挪位置。
都是马上要走的人了,他也不会再去抢拟诏书了。
颜思古也是被天子召见过了,他也降了,从正四品的中书侍郎,左迁为从四品的秘书少监。
离那道关键的那道门槛,迈入紫金之列越来越远了。
都是上面的人罢相,也跟着受影响。
宇文士及在六位中书舍人身上扫过,
“李舍人,你来草诏吧。”
被宇文士及点名的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头,今年已经五十九岁了,也是不久前才被李世民从泾州赦免召回授以中书舍人之职。
“诺。”
绯袍老头倒也没客气,铺开白麻纸,便开始提笔。
蘸墨,落笔,
“门下”
刘世彻看着李百药笔走龙神,这老头虽然是他们六位中书舍人中最后到任的,但名头却比他们所有人都大的多。
此人出身五姓七宗的赵郡李氏博陵安平房,他父亲是隋朝宰相李德林。李百药年轻时可是位风流才子,任太子杨勇的通事舍人、东宫学士。
当年李靖在杨素府上和红拂夜奔,坊间经久流传,而李百药年轻时也从杨素府上拐走了一个美妾。
李百药和李靖一样,少年得意,但后来蹉跎,因曾是杨勇东宫官,杨广即位先后被贬为桂州司马、临泗府越骑校尉、建安郡丞等。
遇天下大乱,流民四起,他未能到任建安郡丞,被李子通、杜伏威、辅公祏等留,任以官职,
他后来力劝杜伏威归唐入朝,辅公祏叛乱,他被委为吏部侍郎,也因此平定叛乱后,被流放泾州,直到李世民上位,重其才名征召回朝。
李靖如今是代州都督永康县公,还是讨伐梁师都的总管,
李百药几经贬官,数遭谮害,死里丧生,如今倒也是否极泰来了。
两道诏书很快拟定,
李百药交给两位侍郎,但两位侍郎都是让中书令宇文士及阅览。
“李县男不愧是闻名已久的才子,这两道诏书一字不须改动。”宇文士及点头。
他提笔,
在诏书上写下中书令臣宇文士及宣。
刘林甫和颜思古也都提笔,中书侍郎臣刘林甫奉,中书侍郎颜思古奉。
最后,
李百药也提笔在后面写上,中书舍人臣李百药行。
“诏书送往门下省吧。”
这诏书开头门下二字,便是意为中书省以皇帝名义撰写诏书,送给门下省审议的。
因为两人拜相之事,宰相们已经在政事堂上合议通过,故此现在只是走一遍流程,不用担心门下省会封驳。
诏令送走,
颜思古和刘林甫便也顺便跟大家说了将要离职之事。
颜思古升迁从三品秘书监,而刘林甫却等于上贬降为吏部侍郎。
两人一喜一愁。
宇文士及笑着道,“通知食堂公厨,烤只全羊,咱中书省要为两位好好送行。”
正说笑着,
一名小黄门进来,
“郢国公,陛下口谕。”
宇文士及正衣襟,恭听圣谕。
皇帝的口谕倒也简单,让中书再草拟一道诏令。
“授司徒、代郡王李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雍州牧、太子詹事、左卫大将军、兵部尚书等如故。”
中省书官员们都有些疑惑,这又是怎么回事。
“李司徒是门下省侍中,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怎么回事?”宇文士及问。
内侍道,“李司徒意外坠马,伤了腿,向陛下辞相,陛下再三挽留无果,便许辞去侍中之职,
但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那这平章事?”
“李司徒仍为宰相矣,如魏相先前以参预政事衔入政事堂。”
这下大家明白了。
李逸以腿伤为由辞掉了侍中之职,但皇帝仍然保留他宰相之名,甚至允许他腿伤稍好点后,可以三两天来一次政事堂议政。
原本三省长官才是宰相,
而如今,前有魏征以参预政事衔入政事堂为相,现在又有李逸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入政事堂。
当今天子,
倒是行事越来越不按制度来了。
可宇文士及并没有反对之意。
“李舍人,还要劳烦你,再起一诏!”
“好。”李百药也没推辞,当下便又提笔蘸墨。
“门下:
惟人代工,与物施化,财成者元首,辅翼者股肱。况国之号令,本於内史,政所关决,审于黄枢。
爰发四方,用宁庶绩,必求同德,资以弼予。
司徒、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雍州牧、兵部尚书、太子少保、太子詹事、左卫大将军、上柱国李逸,挺生伟才,克振前绪,蹈礼合乐,谦厚端和。居暗室而不欺,处岩廊而益重。文能合雅,吏必立程···
朕祗奉鸿休,惧於负荷,居则神明之隩,位当亿兆之尊,常恐明不烛幽,虑不及远···
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疾小瘳,可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如故。”
宇文士及看到这道诏书,点头称赞。
“不用更改一字。”说完,提笔写下中书令臣宇文士及宣。
两位侍郎和李百药也各自署名。
“李司徒怎么坠马了,伤的如何?”宇文士及让中书通事舍人把诏书送往门下省,一边拉着小黄门仔细询问。
“听说李司徒骑的是吐谷浑汗伏允所赠的青海龙驹,不料此马性烈,一下子把李司徒摔伤了。”
青海龙驹,那可是名马。
魏书就记载,青海周千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冬冰合后,以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龙神,必多骏异。
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青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传青海骢也。
吐谷浑这些年屡屡袭扰犯边,
如今朝廷诏突厥、西羌等攻吐谷浑,可汗伏允吃了几个败仗,便又想来求和,甚至还想为儿子请婚。
吐谷浑使团抵京,不仅给皇帝贡献了青海骢、玉石黄金等,也给李逸送了一匹青海骢。
结果,李逸骑这马去上早朝,一骑就摔了,还摔断了腿。
有人说,吐谷浑这是故意的,想以烈马谋害皇帝和李司徒。
程咬金等大将,都嚷着要出兵讨伐吐谷浑,擒伏允回长安问罪!
宇文士及觉得程咬金这些家伙有些不讲理,吐谷浑人哪有这样大的胆子,也没有这样的计谋啊。
况且,指望用几匹青海骢就谋害大唐天子和司徒,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了。
这些武将,
就是想找借口打仗立功。
这眼看着梁师都就要灭了,天下一统,没仗打了,要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这些家伙就在憋着坏呢。
他想着想着,甚至觉得李逸可能并不是真摔断了腿,毕竟李逸虽非什么万人敌猛将,那也是东征西讨统兵多年的常胜大将军王,
说李逸骑马上朝,结果被马掀翻摔断腿,怎么也不太可能。
难道李逸只是故意弄个坠落好辞去侍中之职?
又或,李逸这是在制造借口,要对吐谷浑发兵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呵呵,陛下还真会发明。
李逸也还真是得圣眷啊,就算辞了侍中,可依然还是宰相,照样入政事堂平章政事。
政事堂这次倒是大调整,
如今左仆射房玄龄右仆射杜如晦,中书令宇文士及和温彦博,侍中是王珪和裴矩,再加上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逸,秘书监参预政事魏征。
八个宰相。
却唯有李逸地位最超然。
刘林甫在那边提议,一会下值后,大家都去探望李司徒。
“同去,同去。”
从中书令宇文士及,到中书舍人李百药、刘世彻等,连中书通事舍人崔敦礼也都表示要同去看望李相。
“那咱们凑个份子,买几件礼物,表表心意。”宇文士及交待崔敦礼。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4232/4232179/1111042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