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819章 校园社交网络!!!

第819章 校园社交网络!!!


王慧文也是个天才,要不然也不能就读中科院。

    这会儿他一听王星的召唤立马就跟院领导请了个假,然后从中科院附近打车直奔刘家庄西岸区。

    王星终于等到来了王慧文,他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了王慧文,没多久,两人便意见一致。

    接着,王星又邀请了一位高中时期的伙伴赖彬强,三位毫无经验的年轻人由此开始了他们的创业旅程。

    王星跟他的两位至交好友说,人家刘家庄一位普通大爷都能破釜沉舟放弃“金饭碗”下海创业最终功成名就,他们三位天之骄子没道理不成功。

    他说:“今后让我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我都不可能再去给别人打工,我一定会闯出自己的一番事业……”

    王慧文与赖彬强闻言大受鼓舞,他们觉得年轻人就应当勇于尝试和奋斗。

    三人手里没有太多资金拢共就凑了三十万,虽然王星家里有钱,但他心高气傲,不想从家里拿钱,想凭自己的努力搞事业。

    就这样,拿着三十万的初始资金王星三人开始了互联网创业史。

    由于王星租住的地方在刘家庄西岸,而且还是一栋民房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他们三位年轻又在信息产业园又租住了一家民房,寄居于此。

    这时候,他们除了满腔的热情、知识和想法外,还一无所有。

    王星他们首先创建了一个名为“多多友”的网站,任何人都能在这个平台上结识新朋友,这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用户量的激增,服务器频繁崩溃的问题开始显现。

    某个深夜,三人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盯着闪烁的电脑屏幕,王慧文突然发现数据库出现了严重漏洞。

    “必须立即修复!”他推了推眼镜,手指在键盘上飞舞。赖彬强则忙着接听用户投诉电话,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资金很快见底,王星不得不重新审视创业计划。

    他注意到用户虽然活跃,但留存率极低。

    “我们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他敲着白板上的数据说,“必须找到真正的需求痛点。”

    创业并非一路顺风,特别是对没有经验的年轻人而言。

    在经历几个月的经营后,如果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只能面临失败的选择。

    一年后,三位创始人决定重新开始,王星他们借鉴了上次失败的教训,成立的“校内网”在短短三个月内便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吸引了三万名用户。

    不久后“校内网”的用户已经超过了100万。

    然而,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所需投入的资金也日益增多。

    服务器扩容、技术维护、市场推广等开支像无底洞般吞噬着他们的资金储备。

    王星每天清晨都要对着账本反复计算,指尖划过那些触目惊心的红色数字时,眉头越皱越紧。

    “我们需要尽快与风投达成协议了。”王慧文劝说道。

    王星点点头:“你与那几家谈谈看,看谁的估值高,谁给的条件好,天使轮就选择那一家。”

    “嗯,好!”

    某天凌晨,王慧文突然推开会议室的门,手里攥着刚收到的“红杉资本”的回函:“对方答应投资500万美刀,但要求45%股份,否则免谈。”

    三人顿时陷入了沉默,窗外的知了声显得格外刺耳。

    赖彬强猛地拍桌:“这不可能,答应了他们,我们岂不是给他们的工了?

    我们好不容易熬了三百多个通宵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让人摘桃子?”

    “但是其他几家的估值太低,根本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王慧文不甘心地道。

    王星皱着眉头说道:“那也不能答应'红杉资本',这只是天使轮就要我们将近一半的股份,再有几轮融资,我们就会丢掉公司的控股权。”

    “否决他们,阿文还得辛苦你继续联系其他的风投机构,我就不相信离了张屠户只能吃带毛的猪?”

    “成,我再找找别的公司吧!”

    王星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闪烁的刘家庄城市灯火,突然转身说道:“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商业模式。

    '校内网'用户增长再快,没有变现渠道都是空谈。”

    他拿起马克笔在白板上画出三个同心圆,“'校内网'核心是社交,外圈是内容,最外层是服务。

    我们可以在校园活动板块引入商家赞助。”

    赖彬强眼睛一亮:“比如新生入学季,周边餐馆可以投放广告?”

    王慧文立即补充:“还能开发票务系统,学生组织活动时能在线售票。”

    三人越讨论越兴奋,凌晨三点还在完善方案。

    第二天,他们重新调整了商业计划书,重点突出“校园生态闭环”的概念。

    一周后,王慧文带着新方案约见了刘家庄胜利大道的五家风投机构。

    这次他明显感觉到对方态度不同,有位投资人说:“你们终于想明白怎么赚钱了。”

    最终,还是“京西资本”段勇评段总给出了最高的估值。

    “京西资本”800万美金的A轮报价,他们只要25%股份,还承诺引入战略资源。

    这样的条件非常不错了,段勇评不愧是号称国内投资领域的“及时雨”。

    王星也是非常满意“京西资本”给予的投资条件。

    正式签约那天,三人在简陋的办公室开了香槟,王星举杯时手都在发抖:“这只是开始,明年我们要覆盖全国1000所高校!”

    “京西资本”的资金很快到账后,“校内网”团队立即启动“校园大使”计划。

    随着阿美利卡的扎克伯格在“刘氏海外资本”的投资下提前两年创立的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王星深感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

    一直致力于研究“六度空间理论”的他,决定借鉴Facebook的模式,打造一个面向校园的社交网络平台。

    于是,王慧文带着二十名实习生跑遍全国高校,赖彬强则开发出照片标签功能——这个后来被称作“东大版Facebook”的创新设计,让用户活跃度暴涨300%。

    当服务器第N次因流量暴增宕机时,三人相视而笑,这次他们知道,幸福的烦恼来了。

    随着资金的注入,“校内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各大高校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印着橙色logo的海报,学生们见面第一句话从“吃了吗”变成了“加校内网了吗”。

    王星每天都要接待慕名而来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办公室里堆满了采访邀约的传真。

    一天晚上,王星正在后台整理用户反馈时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很多女生都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校园活动服装。

    他立即召集团队开会,指着数据说:“看这个需求缺口,我们完全可以尝试做个校园电商板块。”

    王慧文扶了扶眼镜:“但仓储物流怎么办?我们可没有电商这方面经验啊!”

    赖彬强突然拍案而起:“可以找'京西资本'的段总帮忙嘛!

    '京西资本'不是投资了'掏包'、'J东'这些电商,还有'顺丰'物流吗?

    我想段总一定在这方面帮的上我们,我们发展的好,'京西资本'才有回报不是?”

    王星觉得赖彬强说的很有道理,放着段勇评那么大的一条'粗腿'不去抱,岂不是傻子?

    于是三人连夜整理活动方案,第二天就带着新提案去了'京西资本'刘家庄总部。

    段勇平听完汇报,笑着拨通了负责仓储物流板块投资的负责人电话叫来他的办公室面谈,他说:“这些年轻人很有想法,你给他们开个绿色通道。”

    两周后,“校内优选”频道上线,首日销售额就突破了50万。

    王星特意在办公室挂了块电子屏,实时显示交易数据,跳动的数字让每个加班到深夜的团队成员都充满干劲。

    与此同时,照片标签功能引发的社交裂变超出了所有人预期。

    某个周末,某高校校花上传了张图书馆看书的照片,被tag的同学在24小时内突破了5000人。

    这位校花瞬间成了“网红”,火出了圈。

    这引起了“校内网”其他用户的效仿,一时间各路美女、靓仔们大行其道。

    当“校内网”服务器再次崩溃时,王星却笑着对技术团队说:“这次我们要把服务器架构重构,以后这样的甜蜜负担会越来越多。”

    三个月后,“校内网”的用户数正式突破2000万,日均活跃用户高达800万。

    校园电商板块的GMV以每周30%的速度增长,王星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商业杂志的封面。

    一个雨夜,王星在整理季度报表时发现,来自三四线城市高校的用户增速明显放缓。

    他立即召集核心团队开会:“我们的用户在一、二线城市已经接近饱和,但下沉市场还有巨大空间。”

    赖彬强调出后台数据:“这些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太差,还有……”

    “不如开发个轻量版?”王慧文提议道,“把照片压缩算法优化下,再砍掉些非核心功能。”

    “校内网”技术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推出了仅有原版1/3大小的“人人极速版”。

    这个决策立竿见影,当月新增用户中60%来自地级市高校。

    与此同时,段勇平引荐的物流资源开始显现威力。

    通过接入“掏包”的仓储系统,“校内优选”的配送时效从3天缩短到18小时。

    某次团购活动中,2000箱牛奶在2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但危机总与机遇相伴。

    某个周一早晨,王星接到法务部的紧急报告:有用户利用照片标签功能恶意P图,已经引发三起校园纠纷。

    “立即上线内容审核系统!”王星当机立断,“再组建200人的审核团队,24小时轮班。”

    这场风波让团队意识到,随着平台影响力扩大,社会责任也愈发重大。

    王星在内部信中写道:“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商业产品,更是值得信赖的校园社区。”

    现在,“校内网”即将启动B轮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令人咋舌的5亿美刀。

    但是“校内网”的用户增长速度却变得缓慢起来,很快遇到了瓶颈。

    因为东大高校只有4000万在校人口。

    “校内网”同时也出现了几家强大的竞争对手。

    年校内网面临了来自多方面的激烈竞争,如课间操、dorm99、looface以及占座网等。

    其中,“万橡集团”陈亿舟旗下的5Q网对校内网构成了最大的威胁。

    一年前,校内网现在燕大、华清和人大三所高校运行,仅支持在校学生注册,同时鼓励用户使用真实信息注册。

    在这个交流手段匮乏的时代,“校内网”的出现无疑给大学生们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交友方式,同时严格的实名认证也保证了用户的质量。

    后来“校内网”借助了Facebook的思想以及本地化之后,“校内网”在学生这一细分群体中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开始了传播。

    要知道这年头国内的互联网产业还并不发达,甚至连手机都尚未完全普及。

    而“校内网”所推出的找人功能无疑吸引了无数学生的目光——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无数失去了联系的友谊因为校内网得以重现连接,而来自口口宣传的巨大优势又为校内网带来了更多的用户群体,最终形成了裂变式营销。

    “校内网”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用户对于社交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人性中对于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

    在后来的电影《社交网络》中曾经对Facebook的成功予以描述:“人们总是喜欢知道一些身边介于熟和不熟的人隐私。

    这种模式就是帮助人窥探这些隐私的同时不对被窥探人产生打扰。”

    用在“校内网”上同样贴切,通过校内网去看看自己认识的人正在做什么事情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交方式,而另一部分喜欢展示自己的人同样在校内网上找到了归属感。

    但是随着用户数的增长,当时还没有进行A轮投资的王星和“校内网”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没有钱了。

    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估计,新上的服务器很快就不足以应对,只能不断花钱购买新的服务器,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钱不够用了。

    王星当时已经注意到社交网站“赢者通吃”的属性,因此相比较盈利,他更看重的是规模和人数的扩张——当校内网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之时,盈利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思路没有问题,只是王星忽略了撑到盈利所需要的时间和金钱。

    还没有找到盈利点的“校内网”a轮投资遭遇了冷遇,一时间陷于了困境。

    和初出茅庐的王星不同,“万橡集团”CEO陈亿舟则是一名资深投资人。

    陈亿舟看出来“校内网”的巨大潜力,趁着王星他们一开始资金不足,A论投资时又陷于困境,就想趁火打劫收购了“校内网”。

    要不是“京西资本”的段勇评对“校内网”伸出援手,也许王星最终就会将“校内网”卖身“万橡集团”也不一定。

    眼瞅着到手的鸭子飞了,“万橡集团”的陈亿舟很是恼火。

    虽然“万橡集团”跟陈亿舟在国内投资领域很牛逼,但是面对金融巨无霸“京西资本”以及段勇评这位投资领域的大佬,也是无可奈何。

    陈亿舟一气之下就成了“5Q”网,模式跟“校园网”一模样一样,跟王星的“校园网”打起了擂台。

    一时间,“校园网”迎来了成立以来最危险的局面。

    一是“校内网”只面向在校高校学生开放注册,马上就要到用户瓶颈。

    还有一个就是“5Q”网在“万橡集团”的资金支持下,发展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70/1670433/111103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