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五十三章 朱允熥的用人之道!

第五百五十三章 朱允熥的用人之道!


朱允熥回想起后世自己仍是平民之时,常常困惑不解。

为何许多政策,即便寻常百姓都能一眼看出其巨大弊端,却始终得不到修正?

直到如今,他成为大明皇帝,掌握着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至高权力,才真正深刻地理解这其中的原由。

不仅仅是因为改变国策会触动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核心利益。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进行真正的改动,真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

即便对于至高无上的帝王而言,亦是如此。

如果一项改革尝试了几次,反馈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了比较大负面效应,那么大多数皇帝也会选择逃避现实,裹足不前,最终放弃改革。

这是人性使然!

那些真正愿意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并且甘愿承担由此引发的一切后果,直面改革困境的帝王,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都只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尤其当帝王步入晚年,其求稳的心态将愈发强烈,会更不愿意折腾,更不愿意去触碰任何可能带来变数的改革。

他们渴望的,是一个平稳安定的大局,而非波澜壮阔的革新。

朱允熥之所以拥有如此雄心壮志去推动改革,是因为他作为一名穿越者,清楚的知道明确而美好的未来图景。

知道世界将如何发展,以及未来的美好程度。

这是其他人所无法预见的。

仅此一点认知上的差异,便足以导致两者之间的内在驱动力出现天壤之别。

与徐妙锦一番推敲讨论后,不知不觉间又过去了两个小时。

刚说完,便见赵瑞慌里慌张冲了进来。

他一眼看到朱允熥,当即扑通一声跪拜在地,声音喜极而泣:“原来陛下在此!总算是寻到您了,可急死奴婢了!”

朱允熥微服私访的计划,原定当晚出发,次日日落前返回行宫。

然而,因为陈观澜的告状,他连夜审问那些贪官污吏,耽搁了行程,没有能在当天返回。

如此一来,皇帝悄悄离开行宫的消息,自然便再也无法掩藏。

这可把随驾的大太监赵瑞急得团团转,他当即派出了所有能动用的人手,四处搜寻。

锦衣卫在此地出现的消息,被无数灾民看在眼里,他们很快便根据这条线索,迅速锁定了皇帝的行踪。

“你来得正好。”朱允熥瞥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赵瑞,语气淡漠得听不出任何情绪:“来,跟朕好好说说,你究竟收了河南巡抚郑鸿渐和巡按赵清直多少钱?”

跪在地上的赵瑞闻言,猛地惊愕地抬起头,望向朱允熥。

只见陛下正冷冷地凝视着自己,眼神如同冰冷的利刃,刹那间,赵瑞全身汗如雨下,浸湿了衣衫。

他忙不迭地咚咚磕头,声音颤抖着哀求道:“陛下饶命!奴婢知罪了!”

“奴婢收了他们二人孝敬的一百万两银子,已经以皇后娘娘的名义,尽数赏赐给灾民了!”

赵瑞接着便将郑鸿渐和赵清直如何通过“不小心”摔坏皇后御赐的翡翠饰品,巧妙地向自己行贿;以及自己又是如何心领神会,给他们指点迷津的事情,原原本本、竹筒倒豆子般地和盘托出。

只不过,他将两人实际进献的两百万两银子,谎报成了一百万两。

并声称自己分文未取,所有银两都已悉数捐赠给了灾区,用于救助受苦受难的百姓。

“奴婢时刻铭记陛下的教诲,不敢生出贪墨之心!”

赵瑞声泪俱下,颤声辩解道:“况且,奴婢一介阉人,要这再多的钱财,也终究是无用之物。”

“皇后娘娘素来对奴婢厚爱有加,她老人家更是心系灾区黎民百姓。”

“奴婢便是想着,要替皇后娘娘分忧,资助一下那些受苦受难的灾民,这才擅作主张,做下了这等不合规矩之事。”

“奴婢罪该万死,不该自作聪明,行此逾越之举!请陛下降下责罚!”

他涕泗横流,不住地叩首请罪。

朱允熥听完他这番说辞,深深凝视了赵瑞一眼。

他心知肚明,赵瑞方才的话语中并未全然吐露实情,至少,其中掺杂了相当程度的隐瞒与修饰。

然而,身为上位者,有时却不得不对某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水至清则无鱼”,要役使这些人替自己办事,便不能对其求全责备,苛求无瑕。

当然,该敲打的时候,也绝不能手软。

一念及此,朱允熥话锋骤然一转,语气变得比先前的冷冽:“好了,朕知道你也算是一片忠心。”

“朕真正恼怒的,并非你收受这一百万两银子去资助灾民。”

“让朕寒心的是,你明明知道郑鸿渐和赵清直乃是贪官污吏,却不仅不向朕据实禀报,反而在朕面前旁敲侧击,替他们说好话!你究竟是何居心?”

这番话犹如利剑出鞘,直指赵瑞心中隐秘,彻底挑明了赵瑞的行为。

赵瑞闻言,身躯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起来,他没有为自己辩解,只一个劲地拼命磕头,口中断断续续地哀求道:“陛下,奴婢知错,奴婢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朱允熥怒道:“赵瑞啊,赵瑞!朕待你不薄,从未计较你的出身和过往,将你留在身边听用,将你提拔为掌印太监,赐予你权柄与体面。”

“你若是胆敢对朕不忠,心生异念,就休怪朕翻脸无情,让你死无葬身之地。”

缓了口气,他再次警告道:“在朕身边当差,最最紧要的,便是将一个‘忠’字,永远牢牢地刻印在心头!”

“无论发现了任何事情,都必须第一时间向朕禀明,不可有任何隐瞒。”

“故意隐瞒不报,便是对朕的大不忠!”

“你可听明白了?”

赵瑞涕泗横流,道:“陛下,奴婢再也不敢了!”

朱允熥挥了挥手,语气也随之放缓了几分:“起来吧。”

“念在你初犯,朕暂且饶过你这一次。”

“但若再有下次,朕绝不轻饶,定严惩不贷!”

赵瑞如蒙大赦,拼命磕头,口中不停地道谢:“谢陛下,谢陛下!”

随后,战战兢兢地从地上爬了起来。

此时,他额头上的皮肤早已磕破了一大片,殷红触目,可见方才的恐惧与求饶之甚。

朱允熥脸色骤然转冷,道:“河南巡抚郑鸿渐,巡按赵清直,身为朝廷封疆大吏,本应忠心报效国恩,勤政爱民,却一味贪赃枉法,肆意鱼肉百姓!”

“在河南遭遇大灾期间,他们仍不思悔改,上下其手,大肆贪墨救灾银两,此等行径,天理难容!”

“此二人致使河南官场贪污腐败成风,自身又无力管束下属官员,无能至极,不配为朝廷命官,反与那作乱的贼寇无异!”

“传朕旨意!着即刻将郑鸿渐、赵清直免职,逮捕下狱,交由有司官员严加审问,定罪论处。”

“其家产悉数抄没充公,以儆效尤!”

“由你带人去抄。”

处置完郑鸿渐和赵清直,朱允熥接着又宣布了后续的清查措施:“河南省内,所有大小官吏,凡是与此二贼有往来者,皆需向朝廷陈情,如实说明缘由,不得有丝毫隐瞒。”

“凡河南境内的官民,有知晓此二贼所犯之不法事由者,皆可向有司机构检举揭发,一旦查核属实,予以重赏!”

朱允熥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冷厉的光芒:“对于那些曾向此二贼行贿者,限期主动前来交待罪行,可从轻发落。”

“若执迷不悟,不主动交待,一旦被朝廷查处,罪加三等,绝不姑息!”

“对于郑鸿渐、赵清直二人所造成的流毒影响,必须彻底肃清,不留任何余孽!”

这番雷霆之语,犹如一道九天神雷,不仅决定了郑鸿渐和赵清直这对巨贪的最终命运,也同时拉开了河南官场全面大整顿的序幕。

赵瑞听完,不敢有丝毫怠慢,当即领命,急匆匆地出去传达旨意。

一场针对河南官场的疾风骤雨般的大清洗,就此拉开帷幕。

待赵瑞离去之后,徐妙锦不解地问道:“这赵瑞分明是收了郑鸿渐和赵清直的贿赂,而且绝不止那赏赐给灾民的一百万两银子,他私底下一定还有一笔钱财入了自己的腰包,熥哥哥为何……就这样放过他了呢?”

朱允熥脸上浮现出一抹苦涩的笑意,轻轻地叹了口气。

他的思绪飘回前世,想起许多家族企业或创业公司,老板们往往将自己的亲戚安插进公司,让他们身居高位,坐拥令人艳羡的职位。

然而,这些亲戚给予的回报,却常常是嘴上说着“感恩戴德”,表面上对老板千恩万谢,但心底里却认为,你拥有如此庞大的财富,分我一点那是天经地义!

更有甚者,他们还觉得老板分得太少,在公司里大肆贪污,中饱私囊。

类似的事情,在前世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这就是人性,是难以根除的劣根性。

若将大明王朝比作一家公司,那自己便是这家公司的老板。

赵瑞这位大太监,无疑扮演着类似“助理”的角色。

尽管朝廷明文规定内廷不得干涉政务,但无论规章制度如何严苛,作为皇帝的近身之人,他们在朝臣眼中,始终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用后世的话来说,便是“领导的家人也是领导,领导身边的人更是领导”。

这种权力依附的生态,无论如何换人、如何修改制度,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

“朕知道他贪了,但至少他还懂得权衡利弊,知道拿一百万两银子去赈济灾民,而不是将所有钱财都私自放进自己的腰包。”

朱允熥的话语中透着一种无奈的洞察:“既然他尚有一丝分寸与敬畏之心,那朕再对他进行敲打和警示,便还能继续用他。”

“若换另一个人来,你就真的能保证他比赵瑞的能力更强,并且能做到分文不贪吗?”

徐妙锦顿时愣住了。

人性,便是如此。

放眼整个世间,能够身居高位而不贪不拿、清正廉洁之人,恐怕如同凤毛麟角般稀有。

古往今来,多少人千里求官,为的便是那滚滚财源!

很多人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咬牙切齿,但若是将他们推上官位,扪心自问,他们自己又能做到纤尘不染,分文不取吗?

答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否定的。

不少曾经对贪官深恶痛绝之人,一旦位列朝班,掌握权柄,反而会变本加厉,贪得更甚。

这才是真正的人性,赤裸而复杂。

千百年来,海瑞那样清廉耿直的官员,也仅仅只有一个。

或许还有一些“躺平”之人,那些早已看淡了人世繁华,对功名利禄心如止水者,能做到一分不贪。

然而,这样的人,为何要出来做官呢?

真正看淡了名利的人,是不会被官场束缚的。

为官本身便是一件风险极高之事,动辄便可能获罪下狱,身败名裂。

即使是在后世,官员身陷囹圄的概率,也比普通百姓高出百倍,尤其是那些手握实权的官员。

掌管一个县,一个市政务的主政官员,最终以锒铛入狱收场的,可谓比比皆是。

甚至一个县,一个市连续几届主政官员,全部被判刑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既然早已看淡了名利,又何必自找麻烦,踏入危机四伏的官场呢?

当一个普通百姓,可比当官安全得多!

除了清廉与否,还有一个关键点在于,那些“不贪不拿”的人,也未必具备应有的办事能力。

与其启用一个能力平庸的“清官”,还不如重用一个有能力且能为国办事的“贪官”。

前提是这个“贪官”不能贪得太过分,心中对皇权尚存畏惧之心,懂得适时收敛。

“赵瑞此人的能力,尚有几分可取之处。”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规矩,知道不该多拿,更不敢胡乱拿取。仅凭这一点,他便已远胜过无数人了。”

“朕终究是要用人的。”

“只要他行事不是特别过分,没有触及朕的底线,朕便能容他。”

“但若有朝一日,他胆敢逾越界限,届时,朕便只能杀他了!”

“此次朕令他去抄郑鸿渐、赵清直的家,便是对他的考验。”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392234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