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七十一章 欧罗巴第一巨富

第五百七十一章 欧罗巴第一巨富


从康塔里尼家族的宅邸出来,米凯莱又马不停蹄地前往威尼斯另一个显赫的家族,通过利益交换,同样迅速达成了约定。

就这样,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米凯莱穿梭于威尼斯各大豪门之间,进行着一场又一场私下的商议与政治勾兑。

待到已经有足够的“支持票数”之后,他才以总督的名义,正式召集议会开会,并最终以“民主”的名义,通过了与大明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决议。

……

这段日子里,朱棣和朱高炽父子俩可一刻都没有闲着。

他们利用大明王爷与王子的身份,穿梭于威尼斯的各大贵族豪门之间。

在此期间,他们不仅迅速理清了威尼斯乃至整个欧罗巴大陆的政治与经济脉络,更成为了众多家族的座上宾,并与其中许多家族达成了利益交换。

尽管美第奇家族的费德里科死在朱高炽手中,但出人意料的是,美第奇家族并未因此对朱家父子心生仇恨。

相反,他们还主动派人前来,表达了友好之意,并再三声明不会追究此事。

究其原因有二。

首先,费德里科在美第奇家族中的地位本身就十分尴尬。

美第奇家族的第一继承人,巴不得他早些死去,好少一个可能威胁自己地位的竞争对手。

与大明的储位之争一样,在家族继承权的争夺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亲情可言。

这也是费德里科不留在佛罗伦萨,反而不远千里跑到威尼斯追求黛伊莎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在外界面前,美第奇家族还是要维护表面上的团结,做出兄友弟恭的样子。

如果费德里科是被人蓄意谋杀,那么,为了家族的尊严和颜面,他们必定会誓死复仇。

可费德里科是死于“公平的决斗”,这在欧罗巴人看来,就是上天的旨意。

美第奇家族自然也就顺势下台阶,不再追究此事。

其次,威尼斯与大明签订货币互换协议的消息传开后,佛罗伦萨也动了心思。

在欧罗巴,除了威尼斯的杜卡特金币之外,最重要的流通货币,便是佛罗伦萨发行的“弗罗林金币”。

为了争夺货币铸造的霸权,威尼斯与佛罗伦萨两大城邦已经明争暗斗了无数年。

大明宝钞进入欧罗巴,无疑会成为影响双方货币地位的一件大事。

“弗罗林金币”本身就是由美第奇家族一手主导发行的,他们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因此,美第奇家族很快便派出了使者,主动与朱棣、朱高炽父子接触,希望能与大明也达成货币互换协议。

这一举动,犹如点燃了导火索,其余欧罗巴各国也纷纷效仿。

他们都希望能让本国发行的货币与大明宝钞建立起稳定的关联,以此来获得更大的权威,并从中牟取更多的利益。

一时间,大明宝钞成了人人追捧的“香饽饽”。

朱棣和朱高炽父子俩自然不会放过这种绝佳的优势。

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各方势力周旋,在积极争取利益的同时,也为自己大肆造势。

等到威尼斯议会最终通过与大明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时,他们已经在私下里与欧罗巴的诸多城邦和国家,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内容主要涉及投资开设银行、展开金融业务,以便利该国与大明及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外,他们还计划在这些地方开设百货商场,销售各类商品。

与此同时,朱高炽还购买了大量的纸张,并与好几家造纸厂签订了收购协议,只待货币互换协议正式签订,便立刻全盘收购。

除此之外,他还迅速制造出了朱允熥在大明鼓捣出来的滚筒式油印机。

这得益于此时的欧罗巴,虽然工业水平远不及大明,但已经具备了制造普通机械的能力,远比昆仑洲等落后地区发达得多。

滚筒式油印机的结构本身就非常简单,只要见过实物、了解其工作原理,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依样画葫芦地仿造出来并非难事。

毕竟,朱高炽曾执掌过大明制造局,全程参与过包括蒸汽机在内的许多先进机器的制造,脑子里积累了丰富的机械知识。

如今,这些知识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这些都是大明的核心发明和技术,朱高炽绝不会让欧罗巴人轻易知晓。

因此,整个制造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保密。

好在他们随船带来了几百名士兵,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

即使需要威尼斯的工匠帮忙打造一些零部件,他们也可以将任务拆分,分散采购。

只要没有人能看到最终的成品,任凭那些工匠想破脑袋,也绝不会猜到朱高炽要制造的是滚筒式油印机。

当然,技术的扩散是难以避免的。

朱高炽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延缓技术外泄的时间,以确保大明永远保有技术领先的优势。

有了油印机和纸张作为基础,朱高炽接着便效仿朱允熥在大明的做法,在威尼斯创办了第一份报纸。

报纸一经发行,立刻便受到了威尼斯市民的狂热追捧。

在此之前,他们只接触过手抄本或是教堂的布告,从未见过这种承载着海量信息的报纸。

然而,作为热衷于商业活动的市民,他们对各类信息的渴求度极高。

报纸这种全新的媒介,自然深得人心,几乎达到了人手一张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欧罗巴没有像大明那样的科举制度,但由于商业活动的需要,城市中的大多数市民都是识字的,能轻松阅读报纸上的简单内容。

朱高炽利用报刊强大的影响力,不动声色地宣传大明的先进与强大。

在与威尼斯正式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之后,他们在此地开设的大明商业银行也几乎同时宣告成立。

报纸铺天盖地的宣传,为大明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人气。

银行开业当天,威尼斯万人空巷,市民们蜂拥而至,将银行门口围得水泄不通,只为一睹这个传说中来自东方古国的金融机构。

正是凭借“大明”这个金光闪闪的活招牌,加上报纸的持续宣传,以及威尼斯本身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坚实的金融基础,朱棣和朱高炽父子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让大明商业银行在威尼斯站稳了脚跟。

随后,他们迅速在佛罗伦萨、米兰等地设立了分行,并不断向更多、更远的地区拓展业务。

有一千万杜卡特的雄厚本金,他们在做生意时几乎无所顾忌。

除了银行、报刊,他们还涉足粮食、百货商场等多个领域,并大肆收购各类工厂,简化货源渠道,逐步垄断了各种商品的贸易。

说到底,他们只是将朱允熥在大明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有现成的经验可抄,自然更容易成功。

在接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朱棣和朱高炽父子旗下的大明商业集团,便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超级跨国集团。

他们的生意遍布地中海沿岸多个国家,不仅控制着诸多地区的金融命脉,还横跨了多个重要行业。

与此同时,大明宝钞也在欧罗巴各国被广泛使用,其影响力与日俱增。

在后世,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国家会通过立法严格限制银行的行为,严禁它们直接利用储户的存款进行投资。

银行吸收的存款,其主要用途只能是发放贷款。

当然,银行可以通过诸如理财、保险柜等增值服务来拓展收益渠道,但绝对不能拿着储户的血汗钱去兴建商场、开设工厂、进行各项直接资本投资。

对此,世界各国都对此设有严格的监管体系。

若非如此,不仅市场上的其他公司将难以生存,更重要的是,这种缺乏监管的“自吸自投”模式,会使得银行失去应有的约束,从而将整个国家的金融系统推向崩溃的边缘。

当然,国有银行可以向其他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这在某种程度上,本质上是“左手倒右手”。

即便如此,这类交易也必须经过外部独立的监管机构审核,绝不允许由银行内部自行操作。

可在现在的欧罗巴,银行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各国的法律体系也就没有任何针对银行的监管措施。

毕竟,此前都不存在的东西,自然不可能专门立法去管。

故而,朱棣和朱高炽在创建银行之后,甚至无需急于开展贷款业务。

他们只需将吸收来的存款,直接用于自家企业的扩张,如修建商场、创办报社、开设工厂等。

这样一来,朱家的产业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银行的分行如雨后春笋般在欧罗巴的各个城邦、国家铺开,海量的资金源源不断地汇入朱家的账户,并迅速投入到各项投资中。

这种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后世正常银行和企业的扩张。

在正常运作的银行体系中,首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地将吸收来的存款贷出去。

往往是前来申请贷款的人很多,但真正符合贷款资质的优质客户却寥寥无几。

后世人们常说,银行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你拥有的资产越多,银行越愿意为你提供贷款,但此时的你可能根本不需要贷款;反之,你越是缺钱,越需要贷款,银行却越不愿意贷款给你。

究其根本,在于银行需要进行严格的风险控制。

它们相信,有雄厚资产的人更有能力按时偿还债务。

那些身无分文的穷人,银行又如何能确信他们借钱后,真的有能力按期归还呢?

由于风险过高,银行自然不愿轻易放贷。

正因如此,传统的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必须对客户进行大量的风险评估和背景调查。

这一过程很麻烦,也严重限制了银行的扩张。

然而,朱家将吸收来的存款主要用于自身的产业投资,就完全省去了这一环节的繁琐流程。

此外,这个时代也没有法律要求银行必须审核存款来源的合法性。

这种近乎零门槛的吸储模式,再加上市面上仅有他们一家银行,还有报纸铺天盖地的宣传,使得朱家的银行的扩张速度快得不可思议。

当然,大明商业银行也并非完全不放贷,如果真是优质客户,还是放的。

毕竟,银行吸收储款的速度太快太快了。

唯一能限制朱家产业版图扩张的,只剩下人员招聘的速度。

但只要有充足的资金,人员招募又岂会成为瓶颈?

欧罗巴本身浓厚的商业氛围,孕育了大量懂得会计、精通算术的人才。

这个时代,复式记账法已在一些城邦里悄然萌芽。

有这样一个庞大且基础扎实的群体存在,朱家只需进行简单的内部培训,就能让他们迅速成长为合格的银行职员。

报社的运作同样顺风顺水。朱高炽收购的几家造纸厂,通过引入大明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并对造纸工艺进行革新,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批量采购带来的成本优势、滚筒式印刷机的使用,以及借鉴《大明日报》成熟的新闻与故事编排模式,对娱乐匮乏、渴望获取各种消息的欧罗巴民众而言,无异于一场“降维打击”。

报社也成了朱家的印钞机。

百货商场同样迅速崛起。

朱家采用集中采购、统一铺货、集中管理的模式,并创新性地引入了“一站式购物”的百货商场概念。

顾客可以在同一地点轻松选购所需的一切商品,这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迅速冲击了传统的零散小商铺,让后者无力招架。

在银行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下,朱家的商业帝国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扩张。

欧罗巴的商人们还没来得及反应,朱家的百货商场就已经遍布各大城市。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朱家便凭借其银行、报社和百货商场三大支柱产业,以及不断投资收购的各个工厂,成为了欧罗巴各国贵族与平民公认的“第一豪富家族”。

他们的财富和影响力,以无可比拟的势头,席卷了整个欧罗巴大陆。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3514330.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