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七十九章 放线钓鱼!

第五百七十九章 放线钓鱼!


朱允熥稍作停顿,又补充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命令:

“其二,新生之民,乃国之未来。”

“传旨,天下所有稳婆(接生婆),皆需在当地官府登记在案,领取凭证。”

“凡有婴儿降生,七日之内,其家与稳婆皆须报官登记,录入新生之册。”

“各县府衙门,需每季汇总本地新生男女之数,层层上报,最终由户部总览天下。”

“朕要知道,我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每年、每季,究竟有多少新生的子民。”

“此举一为查验男女比例,以察阴阳是否调和。”

“二为彰显朝廷抚育万民之心,让天下人知晓,每一个新生的婴孩,都是我大明未来的栋梁,皆在朕的庇佑之下!”

以前的大明,虽然也进行过人口统计,但朱允熥心中清楚,过往的人口统计,多有疏漏,并不可尽信。

如今正好借清查户牒之机,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天下人口普查,将大明的家底摸个清楚。

除此之外,他心中还有一点忧虑。

自己当初力行改革,推行‘摊丁入亩’,将沿袭千年的‘人丁税’尽数废除。

此税只收男丁,不收女子,虽是弊政,却也因提高了男丁的生育和抚养成本,在无形中遏制了溺女之风。

如今,高额聘礼这一诱因将去,人丁税这一桎梏亦除,双管齐下,王守廉所忧虑的失衡之危,便绝非空穴来风。

如此想来,实时查验进行人口数量和男女比例,以便朝廷掌握准确的情况,做出政策上的调整,更是刻不容缓。

皇帝的几道谕旨,以电报传送京师金陵,犹如巨石投湖,霎时间激起千层巨浪,震动了朝野内外。

大理寺与礼部不敢怠慢,连夜会商,以皇室五两白银为最高仪轨,迅速拟定了聘礼的详细章程。

凡亲王勋贵,不得逾五两;在朝官员,按品级分三等,自三两至一两不等;至于寻常百姓,聘礼则不得超过一两之数。

法令一出,京中那些正在嫁女娶亲的勋贵豪商,立时有了动静。

好几家原本已备下千两聘金、万贯嫁妆,只为在婚宴上压过别家一头,此刻听闻圣意,连忙将仪仗缩减,以示紧跟圣上,奉行节俭。

聘礼更是皆主动削减为二两,或者一两。

朱允熥原以为,此令一出,必会遭到那些豪门显贵的阳奉阴违。

毕竟,奢华嫁娶,高额聘礼,正是由他们开了风气之先,寻常百姓不过是跟风效仿。

要这些人放下炫耀的资本,岂会心甘情愿?

朱允熥甚至又给政务处去了加密的电报,让他们做好抓几个典型严厉处罚的准备,以便杀鸡儆猴,以雷霆手段,纠正不良风气。

出乎他意料的是,政令颁行之后,竟是畅通无阻,非但无人抵触,反而人人称颂。

究其缘由,却也简单。

这股愈演愈烈的竞奢之风,早已让所有人不堪重负。

平民百姓固然叫苦不迭,便是那些王公巨贾,也同样是有苦难言。

《红楼梦》中的贾府何等显赫,嫁女娶亲,亦感财力“吃紧”,这便是明证。

他们有钱,可他们圈子里的攀比,更甚于民间普通百姓,今日你用一千两,明日我便要用万金,否则就失了颜面,会被人耻笑。

这股风气一旦兴起,正如骑虎难下,人人都被裹挟其中,明知是无益之耗,却谁也不敢先退一步,唯恐被人看轻。

他们只能在口头上抱怨几句,说开销太大,这样做真没有什么必要。

但真正到了要办事的时候,却又觉得,张三家是这样,李四家也是这样,王五家还是这样,难道我家就不能跟上?

我家就一定要搞得自己那般“寒酸”,那般“不堪”,显得自己那么穷吗?

想来想去,最后还是咬紧牙关跟上。

哪怕是感到非常吃力!

但人性便是如此。

一开始可能只是有那么一两个人想要炫耀,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的想法。

可有人开了头,后面就会有人跟。

随着跟的人越来越多,就会裹胁大家都跟上。

后面跟随的大多数人,并非为了向别人炫耀,仅仅只是为了不太过于落后于别人家,能和大家都差不多就行!

这就是人性。

也就是所谓的“面子”。

并不是为了争“第一”,向别人炫耀,而是为了不落后于“大多数”。

人们会自然而然的觉得,落后于“大多数”,就是自己没面子。

村子里只有一两户人家盖了奢华的大宅子,你不盖当然没关系。

可如果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同样的新宅子,就剩你家不盖,你就会觉得“脸上无光”了!

就算你看得很开,觉得我无所谓。

可你的父母,你的妻子,你的家人……他们也会这样认为,会逼迫你跟上其他村民。

哪怕是借钱,也要将新宅子盖上。

以免自家人被村里人“看轻”了。

这种人人攀比,被迫参与“攀比”的环境,实际上所有人“一起输”!

朱允熥的这道圣旨,便如天降甘霖,给了所有人一个体面收场的台阶。

有陛下的金口玉言在前,谁还敢非议此事?

再趁机裁减开支,这便不是自家寒酸,而是响应国策,是忠君之举。

他们终于能找到“借口”,从这场毫无意义的攀比竞赛中解脱出来,自然是乐见其成。

自此之后,大明的婚丧嫁娶观念大变。

聘礼被限定在极低的金额之后,大家渐渐也觉得毫无必要,便慢慢退出。

民间索要高额聘礼的风气被迅速扭转,并随之消失。

大明的嫁娶观念,迎来了崭新的新风。

大家不再能索要聘礼之后,对夫婿的挑选,就基本都转移到人品道德上。

极少再有父母为了获得高额聘礼,而逼迫女儿嫁给“某人”,毕竟这样做,自己捞不到什么好处。

……

山东。

接见完巡抚巡按,传达了几道旨意之后,朱允熥在驿站下塌休息。

此处驿站的后院,原是一方私家园林,面积虽不大,却布置得极为雅致。

亭台水榭,假山叠翠,皆掩映于一片葱郁的古木与潺潺的碧水之间。

朱允熥穿过月洞门,便看见徐妙锦正凭栏立于水边小亭,捏着鱼食,引得池中锦鲤翻涌,煞是好看。

见他走近,徐妙錦回眸一笑,盈盈行了一礼,笑道:“熥哥哥,你可算忙完了。我瞧着,这山东的驿馆,可比在河南的驿站气派多了。”

朱允熥走到她身边,也拿起一旁的鱼食,笑道:“此园原是地方一个贪官的私宅,此人数年前被抄了家,宅子充公,山东官府便顺水推舟,将其改作了驿站,倒也物尽其用。”

“原来如此。”徐妙锦了然地点点头,又往水中撒了一把鱼食,看那群锦鲤争得热闹,不禁莞尔。

朱允熥与她并肩而立,一边随手投食,一边道:“不止是这一处,整个山东的驿传体系都颇有新意。”

“他们将驿站分为三等,约莫每三十里设一处三等驿,每百里设一处二等驿,三百里设一处一等驿。”

“三等驿备马十数匹,二等驿备马三十,到了一等驿,则备马逾百。”

“至于食宿供给,则由各驿站的平常的人流量多少设置,确保略有盈利即可。”

“这个法子井井有条,既能保证官驿畅通,又不至糜费国帑,确是良法,值得在天下推行。”

他赞许的,是山东官府这份精细改革的心思。

他自己当初变革天下驿站,主要是将驿站人员从服徭役的民众改为了官府雇佣的员工,以朝廷财政拨补,并准许其对外经营食宿,自负盈亏。

此法盘活了全国的官道驿站,配合上大明开放经商,人员外出大幅增加等因素,成效显著。

山东此举,分级定等,因地制宜,无疑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这盘棋下得更活了。

有些大驿站周边,人流汇聚,竟已自发形成了新的市镇,足见其效。

徐妙锦听着,巧笑嫣然:“能得熥哥哥如此嘉许,看来这山东的父母官,确实比河南的要用心多了。”

她话锋轻轻一转,明眸中闪过一丝关切:“说起用心,那日拦驾喊冤的席照雪,她弟弟席云琅的案子,可有回音了?”

席照雪喊冤时,徐妙锦也在场,小姑娘素来正义感爆棚,自然对此极为关注。

朱允熥平静地摇了摇头:“山东巡抚和巡按的奏章里,对此案,只字未提。”

“朕派去暗中护卫他们姐弟的人并无异状传回。”

徐妙锦柳眉微蹙,道:“这便奇了。”

“此案经天子御驾前亲口过问,虽无明旨晓谕,下发地方官府,但当时观者如云,消息理应早已传遍山东。”

“他们呈上的奏章洋洋洒洒,内容众多,奏报极详,为何偏偏对这桩陛下挂心的案子,竟故意不报呢?”

朱允熥的目光落在水中竞食的锦鲤上,语气淡然:“这潭水有多深,现在还不好说。”

“席云琅一案,案情本不复杂,坏就坏在,前后牵涉的官吏太多。”

“从县衙到府衙,甚至再到省衙的按察使司衙门,层层画押,早已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若要翻案,便意味着这一整条线上的官员,都要被问责。”

“你说,他们会希望翻案吗?”

“他们哪怕明知朕已知晓此事,也未必会真的去彻查。”

“就算真查出什么,也未必会帮着翻案,而是会想办法继续遮掩。”

“一则,朕未下明旨,他们便可装聋作哑,赌朕日理万机,不一定还记得此事,说不得早已将这区区小案抛诸脑后。”

“二则,也是更险恶的一步,便是官员们会趁此机会,补全‘罪证’,罗织罪名,将此案彻底铸成铁案,让它再无任何翻转的可能。”

朱允熥对此,心中明镜一般。

官官相护,积弊成疾。

莫说他尚未降下明旨,即便真下了圣谕,那些人就会乖乖奉诏查办,替含冤者洗刷冤屈吗?

未必!

毕竟,这意味着从前经手办理此案的官员全部有罪。

为了给自己“脱罪”,他们伪造证据,恐吓证人,将一桩冤案办成“铁案”的可能,反而更大。

史书上,此等事可谓是层出不穷。

清朝那桩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层层上告,惊动朝野,便是慈禧太后亲自下旨重审,下头的官员依旧官官相护,几次审理都维持原判,又几次被朝廷下旨意再重审。

若非最后牵扯到朝堂派系之争,慈禧要借此案打压湘军的势力,那桩天大的冤案,恐怕也就永远石沉大海了,再无沉冤昭雪之日了。

人性如此,古今相通。

朱允熥对山东的官员会做出何等举动,都丝毫也不感意外。

他没有直接下旨干预,而是放出手中的线,让席照雪自己去继续去告,再暗中派人保护。

这是朱允熥给山东官员的一个机会,也是他对整个山东官场的试探。

他要亲眼看看,这水面之下,究竟藏着多少妖魔鬼怪。

这些人会不会“迷途知返”!

朱允熥轻轻叹了口气,道:“朕倒是希望,席云琅一案的背后,是有某个大贪官大人物犯案,而不是官场的风气腐化堕落,一个极小的案子,因为一开始的官员出错,后面为了掩盖错误,一错再错,上下沆瀣一气,都不给百姓伸冤翻案。”

他语气中颇有感慨。

徐妙锦也受了感染,神色复杂,默默喂食锦鲤,半晌方道:“陛下的改革让我大明百姓皆能吃饱穿暖,但凡事总不可能毫无弊端,眼下追求金钱的风气也远甚从前。”

“但相对于百姓的丰衣足食,这一点风气的变化,倒也算不得什么。”

朱允熥道:“防微杜渐,还是要大力整肃官场的风气才行。”

“此前在河南,朕已经处罚了一大批河南官员,并在全国掀起了肃贪风暴,但这些措施,要落实下去,还需要时间。”

“朕也借此机会,观察一下朕制定的那些措施,落地的具体情况吧。”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3283879.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