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退位让贤 > 第五百九十章 复仇之火,恩准!

第五百九十章 复仇之火,恩准!


龙椅之下的众生,于昔日的周王朱橚而言,皆是面目模糊的群像,不值得他关注太多。

在百姓眼中威风八面的官员,甚至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在朱橚看来,也不过是朱家的臣仆罢了。

他何曾真正俯下身,去倾听过这些人的心声?

然而,当褪去那一身蟒袍,换上这“西域神医”的伪装,朱橚反而如鱼得水,得以深入这帝国的脉络肌理之中。

他才第一次真正看清,在朱允熥那雷厉风行的新政之下,大明朝野,正涌动着何等复杂的人心与思潮。

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人,都是朱允熥新政的拥护者。

于官员而言,新政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俸禄,更让各级官府的财政收入大增,经手的项目与资金如流水般淌过,这意味着他们有了更多上下其手的机会。

新政为了强化对社会的管理,也增加了不少官僚机构,增设了许多官位,让更多人挤身成为官员。

于百姓而言,拥护的道理则更为朴素。

新政让他们吃得饱饭,穿得暖衣,日子有了盼头。

谁能带来好日子,百姓们便拥护谁。

这些人,都是新政的坚定支持者。

但,朱橚也敏锐地察觉到,反对新政的暗流,同样汹涌。

那些保守派们,面对新政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痛心疾首,指责新政败坏礼教,令举世皆为利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这番冠冕堂皇的说辞之下,掩藏的却是更深层的原因。

一种被时代浪潮抛弃的怨毒与不甘。

他们中大多数是些墨守成规之辈,在新政带来的剧变中,或是不屑,或是不敢,或者怯弱……种种原因,错失了机遇。

于是,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昔日与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地位远不如自己的人,借着新政的东风扶摇直上,将他们远远甩在身后。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催生出的妒火与怨恨,远比任何政见分歧都来得猛烈。

朱允熥北巡之时掀起的这场肃贪风暴,更是为这潭本就暗流涌动的池水,投入了一块巨石。

从河南到山东,大批官员落马下狱,人人自危。

这种恐惧,在朱橚眼中,便是最上等的燃料,足以燃起燎原之火。

一个比同归于尽更为大胆、也更为诱人的念头,在他脑海中渐渐成形。

自西域启程之时,朱橚胸中充斥的是玉石俱焚的决绝。

他要利用“西域神医”的身份,接近朱允熥,再伺机将其杀害。

杀了大明皇帝之后,他大抵是也会被处死的。

朱橚也做好了这个准备。

他厌倦再做隐姓埋名的逃犯,不甘就此默默无闻,宁愿轰轰烈烈的去死!

可长路漫漫,当死亡的冲动在日复一日的跋涉中被渐渐磨平,求生的本能,便如幽暗地底的藤蔓,悄然滋长,重新缠绕住了他的心。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

一时的血勇,可让人悍不畏死。

但当血色冷却,对生的眷恋,便会压倒一切。

这是人性。

就好像去自杀的人,被别人施救重生之后,很少有再接着去自杀的。

因为想死,永远都只是一时的冲动。

活下去,才是生命持续的本能。

就连敢冲锋陷阵,不惧生死的英雄战士,也要一鼓作气,才会有舍生忘死,一往无前的勇气。

持续反复,英雄也会气短,也会怕死!

他,朱橚,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冲动,冷静了下来,便还想活下去。

既然想活,又岂能只满足于刺客的宿命?

朱橚反复思量,一条清晰的路径渐渐浮现。

利用保守派的不满为“势”,利用贪官们的恐惧为“兵”,在刺杀朱允熥之后,迅速联合这两股势力,抢占先机!

朱允熥如今最大的软肋,便是膝下无子!

大明的宗室诸王,早已被他悉数遣往海外。

一旦朱允熥骤然驾崩,大明神器,必将陷入悬空无主的绝境!

届时,自己以朱家嫡脉、无上皇亲子的身份登高一呼,有这批心怀怨望的文武官员以为内应,何愁大事不成?

纵然朝中尚有朱允熥的死忠之臣,可面对一个既成事实的君主,面对朱允熥无子嗣的现实,他们除了捏着鼻子承认,又还有何选择呢?

朱橚越想,眼中的光芒便越是炽热。

他要做的,将不再是一名“刺客”的复仇,而是一场改朝换代的豪赌!

朱橚一边与各路官员推杯换盏,一边不动声色地刺探着他们对新政、对天子肃贪的真实看法。

人心,往往对身边人设防,却对远来客坦诚。

这些官员,对同僚故旧守口如瓶,生怕一句失言便成了日后攻讦的把柄。

可面对他这个身份超然的“西域人”,戒备心却大为松懈。

毕竟,一个外族医官,既不涉大明党争,也无力在朝堂上兴风作浪,本身就是最安全的倾听者。

人都是有向别人倾诉的欲望的。

为了自身安全,他们可以往压制人性,不向别人透露半分。

但一旦认为对方是“安全的倾诉者”,便会倒出许多深埋心底的东西。

朱橚利用这一点,稍加引导,便窥见了许多官员藏在官腔之下的真实面目,甚至旁敲侧击,将许多素未谋面之人的底细也摸了个七七八八。

就这样,一路行,一路探,当车队行至距离山东曲阜不远的一处驿站时,终于追上了朱允熥的御驾。

御驾旌旗如林,绵延数里,气象万千。

当西域车队的驼铃声终于汇入这支钢铁洪流的外围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源自帝国中枢的磅礴压力。

在驿站外围的一处馆舍,朱橚随使团正使,见到了前来传话的山东巡抚李崇文与巡按王守廉。

“二位使节远道而来,进献奇珍,陛下本该即刻召见,不过……”李崇文脸上挂着热络而又略带一丝为难的笑容,话说到一半,却顿住了。

使团正使乃是武人,不善辞令,下意识便将目光投向了身旁的“曹神医”。

这一路上,但凡与大明官府交涉,皆是这位熟悉大明各项事务的“神医”出面,他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使团中实际的主心骨。

朱橚不卑不亢地上前一步,对李崇文淡然一笑道:“抚台大人有话但说无妨。”

“是这样,”李崇文笑道,“陛下此次巡幸,贵妃娘娘亦随驾侍候。”

朱橚心中了然,微微颔首:“抚台大人的意思是,担心贵妃娘娘会因西域向陛下进献美女,而心生不悦?”

话音刚落,一旁始终面色严肃的巡按王守廉便沉声道:“曹先生亦会错意了。”

“贵妃娘娘乃六宫表率,德仪兼备,听闻西域异事,心生好奇,前来探问,此乃仁厚之举,与寻常女子之‘醋意’云云,有天壤之别。”

朱橚连忙躬身称是,心中却已明镜似的。

他早已打探清楚,这巡抚李崇文是新政的急先锋,巡按王守廉则是出了名的保守派。

在李崇文这类务实官员看来,君王偶有畋猎声色之好,本是人之常情。

但在王守廉这等“卫道士”眼中,进献异域美女,便是魅惑君王,其心可诛。

英明之君理应严词拒之。

此刻他这番话,名为纠正,实则是在借机向西域使团宣泄他那无处发泄的怨气。

说到底,他只是一省巡按,左右不了君王的爱好。

李崇文不以为意地笑了笑,继续道:“使团的电报早已发抵御前,陛下与娘娘皆已知晓。”

“”贵妃娘娘总领后宫,听闻有西域奇女子进献,颇感新奇,料想片刻之后,便会移驾前来探视。”

“我二人此来,正是为提前知会尊使,好做准备。”

朱橚闻言,心中陡然一紧!

他那颗早已古井无波的心,竟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徐妙锦,他自然是认得的。还有她身边的不少内官,都是旧人!

自己的伪装,能瞒过这些素未谋面的地方官,可未必能瞒过那些曾经朝夕相对的宫禁宿卫!

一瞬间,他只觉背后渗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朱橚正思索着应对之策,甚至动了暂时先遁走回避的念头,便听得一声清亮悠长的通传声,如利剑般刺破了所有人的思绪:“贵妃娘娘驾到!”

说曹操,曹操到。

李崇文的话音还未散尽,徐妙锦的銮驾便已近在眼前,竟是没给他们留下任何转圜的余地。

这一下,馆舍内众人皆是大惊,连忙整理衣冠,疾步奔出迎接。

刚一出来,便见一道明艳的身影已如飞燕般掠入庭中。

只见来人身着凤冠霞帔,环佩叮当,正是贵妃徐妙锦。

她身后跟随着数名宫娥内侍,与寻常宫女的打扮不同,皆是一身劲装,佩戴武器,这便是徐妙锦苦心培养出来的贴身女侍卫了。

徐妙锦一双妙目流盼,脸上满是纯然的好奇,毫无半分后宫女子常见的拘谨,连声催促道:“西域来的两位妹妹呢?快快领出来,让本宫好生瞧瞧。”

“参见贵妃娘娘!”古丽扎巴和笛娜渃娅闻声,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慌忙自内堂出来,盈盈下拜,紧张得不敢抬头。

当初沙米查干之所以不将二人径直送往金陵,正是想借大明天子北巡之机,绕开后宫的嫔妃,直接面圣,以求恩宠先固。

未曾想,人算不如天算,最先要面对的,竟还是这位位同副后的大明贵妃。

这让她们心中充满了未知与不安。

“快快抬起头来,让本宫看看。”徐妙锦的声音温和悦耳。

两人闻言,这才忐忑地缓缓仰首。

徐妙锦非但没有丝毫嫉色,反而清脆地拍了拍手,由衷赞叹道:“果然是冰肌玉骨,别样风情,难怪人称西域明珠。熥哥哥见了,定会龙心大悦。”

她言辞恳切,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这话落在使团众人与一众官员耳中,却无端地品出了一丝寒意。

自古后宫便是无声的战场,笑里藏刀,口蜜腹剑之事,史不绝书。

贵妃娘娘此刻表现得十分大度,谁又能知晓,她那灿烂笑容背后,是否藏着不为人知的机锋?

“走吧,随本宫一同去面见陛下。”徐妙锦言罢,便左手挽起古丽扎巴,右手牵住笛娜渃娅,亲昵地将二人从地上扶起,转身就要离去。

朱橚再也无法保持沉默,急忙出列一步,躬身道:“贵妃娘娘,请恕外臣多言!两位公主觐见天子,理应由我等使臣正式进献,方合邦交之礼。”

他刚才还担心被徐妙锦识破身份,现在见了面,见对方毫无异样,觉得自己的易容术非常成功,顿时胆量大增,竟主动出来说话。

“不必了。”徐妙锦回眸,笑容依旧,道:“此地非是金陵皇城,无需拘泥于那些繁文缛节。”

她随即道:“陛下有旨,北巡途中,一切从简,不见外臣。”

“尔等使团,可先行转道金陵,待陛下回銮之后,自会召见。”

这道旨意,不啻于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劈在了朱橚头顶!

他整个人如坠冰窟,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在疯狂回响:完了,完了!

万里跋涉,步步为营,所图的,便是刺杀朱允熥的拥机会!

可若是连他的面都见不着,还谈何行刺?

谈何复仇?

又谈何那改朝换代的惊天大梦?

朱橚的脑海中灵光一闪,强压下心中的骇浪,再度躬身,用极为诚恳的语气说道:“启禀贵妃娘娘,非是外臣执意叨扰。”

“只是两位公主金枝玉叶,自入中原以来,水土不服,偶有微恙。”

“外臣身为医官,虽医术或远不及大明太医,但这一路随行调理,对二位公主的体质脉象最为熟悉。”

“恳请娘娘恩准,暂留外臣于左近,以备不时之需,确保公主殿下能以康健之姿,侍奉陛下。”

徐妙锦闻言,停下脚步,回头审视地看了他一眼,目光又落在身旁两位异域女子身上,见她们面色虽有红晕,但确有几分娇怯之态。

“也罢,”她点了点头,“你既是西域医官,便暂且留下,若她们二人真有什么需要,也好召你。”

说完,再不多言,牵着二人,兴冲冲地向外走去。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2753478.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