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 点燃祭圣锋火!
王守廉一生都以圣人门徒自居,但凡听闻有人推崇圣人之道,便会引为同道。
朱橚这番话,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只见王守廉那张古板的脸上竟是前所未有地泛起了一层光彩。
他激动地离席,上前一把扶住正欲再拜的朱橚,慨然长叹:“曹先生身在西域,心怀华夏,始终不忘圣人教诲,此等赤子之心,实乃当世罕见,难能可贵啊!”
王守廉感慨道:“唉!自陛下开创‘科学’一脉,推行新政以来,大明虽日渐富庶,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昔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的是圣贤文章,求的是君子之道。”
“如今倒好,变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金钱高’!”
“礼崩乐坏,莫过于此啊!”
朱橚立刻附和:“大人所言极是!君子固穷,安贫乐道。”
“正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圣人之大道,又岂是世间铜臭所能比拟?”
“若能有幸瞻仰圣庙,亲身祭拜,在下便是即刻身死,亦无憾了!”
“好!说得好!”王守廉抚须而笑,先前那份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冰冷早已荡然无存。
他看着眼前的“曹神医”,只觉越看越是顺眼,恨不能引为平生第一知己。
朱橚趁此良机,不着痕迹地自袖中取出那个锦布长条,缓缓解开。
一柄温润通透、宝光内蕴的和田白玉如意,便呈现在了王守廉眼前。
朱橚此前虽是周王,拥有财富无数,但从大明逃走的时候,极为匆忙,可什么贵重珍宝都没有携带。
好在到西域之后,他凭借着不错的医术,获得了‘神医’的美誉,也赚取了不少钱财。
西域素来盛产美玉,尤以“和田玉”著称于世。
其中便有达官贵人,在延请朱橚治病之后,以“玉如意”相赠。
说起来,虽然西域产玉,但本土的玉文化并不兴盛,远不及中原地区。
那些游牧民族,并不理解玉石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就不太大意。
当然,也并不是说,玉石在他们眼里就一点都不值钱。
自古以来,好看的石头,在哪里都是珍贵的,玉石也不例外。
只不过,相比中原地区对玉石的极度追捧,他们相对而言,就远远也不及了。
也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从西域收购玉石来中原地区贩卖,一直都是极其暴利的行业。
身为皇家子弟,朱橚在品玩玉石珍宝上的眼光当然不差。
赠送他如意的西域贵人看不出这件“玉如意”的真正价值,他却能一眼鉴别,遂将此物好好收藏了起来。
今天却正好能用得上了。
王守廉一见玉如意,连呼吸都为之一滞。
他虽自诩清贫,不好奢靡,但身为文人,对玉石这等君子之器,却有着天生的鉴赏力。
一眼便看出,此玉如意质地绝非凡品,雕工更是精妙绝伦。他目不转睛地欣赏了半晌,眼中的喜爱之色难以掩饰,这才缓缓收回目光,望向朱橚,声音却已带上了几分警惕:“曹先生这是何意?”
朱橚微微一笑,将玉如意双手奉上:“古人云,宝剑赠英雄,名将配良驹。”
“此物在下于西域偶得,自觉德行浅薄,不足以匹配此等君子之器,常恐明珠暗投。”
“今日得遇大人这般德高望重的长者,方知此物终遇其主。”
“还望大人莫要嫌弃。”
此言一出,王守廉脸上的欣赏之色瞬间褪尽,化为一片寒霜!他猛一拂袖,声色俱厉地斥道:“曹先生!你将老夫看作何等人了?!”
“王某一生,最重‘清誉’二字,岂是那等孔方兄面前便要折腰的市侩之徒!”
“速速将此物收起,莫要污了老夫的眼,也辱没了先生你自己的风骨!”
朱橚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惊愕与慌乱之色,连连摆手道:“误会,天大的误会!”
“巡按大人息怒,是在下唐突,言辞有失,才致大人误会!”
他见王守廉依旧面沉似水,连忙解释道:“大人明鉴,在下身处西域,蛮夷之地,身边何曾有过可共语之人?”
“此等美玉,落入在下手中,不过是顽石一块,与对牛弹琴何异?”
“今日得遇大人这般真正的‘知音’,喜不自胜,只想着宝物能得其所,才一时孟浪,绝无半点冒犯之意!”
“再者,”朱橚话锋一转,道,“在下乃异域之人,与大明官场无涉。”
“既不求大人提携,亦不畏大人弹劾。”
“‘行贿’二字,又从何谈起?”
他看着王守廉,眼中满是坦荡,最后道:“此物,非是俗礼,乃是知己之间的一份雅赠罢了。”
“大人若愿意交曹某这个朋友,还望收下。”
王守廉脸上的寒霜终于消融,转为一种遇到知音的欣赏。
他将那柄玉如意托在掌心,指尖轻轻摩挲着温润的玉身,慨然道:“自大明天军平定西南,与暹罗,勃固签订友好条约以来,勃固翡翠矿藏即归我大明所有。”
“翡翠随之大量流入中原,世人皆追捧翡翠的浮华艳丽,却早已忘了,温润内敛的玉石,方是我华夏传承数千年的君子之器。”
他眼中流露出一丝不屑:“那翡翠看似华彩夺目,实则暴发之气外露,如何比得上宝玉之温润,神光内敛?”
“世人追捧翡翠,便如他们追捧金钱一般,早已将‘德’字抛诸脑后。”
“玉为君子之德,翡翠乃浮夸之物。”
“尚浮夸而轻德行,可悲,可叹!”
朱橚立刻躬身附和:“大人高见,振聋发聩!”
“也唯有大人这等激浊扬清、品性如玉的君子,方能与此宝玉相配。”
王守廉抚须而笑,拿着玉如意爱不释手。
片刻后,他才将玉如意轻轻放回案上,正色道:“也罢。先生既引我为知己,此物又确是风雅之器。”
“我若再三推拒,倒显得矫情,也辜负了先生一番美意。”
“这样,这柄玉如意,老夫便‘暂为’先生保管。”
他特意加重了“暂为”二字:“此物非我所有,不敢据为己有。”
“他日先生若是索还,或是后人有意取回,随时可遣人来取便是。”
送出的东西,哪有再取回的道理?
真要后人来取,恐怕你或者你的后人也不认了。
不过是现在表面上说得漂亮罢了。
朱橚心中暗笑,面上却是一片肃然,起身长揖到地:“大人品性高洁,在下钦佩万分!”
“那便有劳大人,为在下好生保管此物了。”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保全了王守廉的“清誉”,又让送礼之事成了既定事实。
王守廉这才心满意足地将玉如意小心收好,点头道:“你欲参加祭孔,此乃向慕圣教的大好事。”
“天子祀圣大典,规制森严,能参与者,非是豪门勋贵,便是圣人后裔,再不然也是朝中大员或名满天下的海内大儒。”
“你一介外臣,本无资格。不过……”
他话锋一转,眼中放出光彩:“你身在西域,却心向中华,不忘圣人教诲,此事本身,便值得朝廷旌表!”
“如今我大明国威远播四海,正需要你这等海外赤子,为天下万邦做一表率!”
“此事,老夫但做主允了!”
“不仅如此,老夫还要上奏朝廷,请陛下下旨,将先生的事迹诏告天下,以为天下人之楷模!”
朱橚闻言,心中先是一喜,暗道玉如意未曾白送。
可听到后半句,那点喜悦瞬间便化作了刺骨的寒意!
上奏陛下?
诏告天下?
这王守廉是要将自己架在火上烤啊!
他忙再度起身拜道:“能得大人举荐,参与圣典,在下已是三生有幸!”
“至于上奏陛下,表彰天下……此事万万不可!”
“在下德行浅薄,愧不敢当!”
“总且在下不过一介民间大夫,不喜张扬,只求能了却一桩心愿,便已足矣。”
他心中惊惧交加。
靠近朱允熥是他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可“被”朱允熥注意到,却是他最恐惧的事情!
旁人只见朱允熥温润如玉,平静如渊,但他这个与之真刀真枪斗过的人,却比谁都清楚,在那平静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何等恐怖的雷霆与深渊!
万一朱允熥心血来潮,要亲自召见自己……
能瞒得过徐妙锦,这是因为这小姑娘心思虽聪明伶俐,却不甚复杂,不会想太多。
更重要的是,他之前虽然认识徐妙锦,可对方终究是一个女孩子,他仅仅是见过一面,并没有任何交情,不甚熟悉。
可朱允熥,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最好是能悄然靠近他,但不被他发现,伺机下毒杀之。
真要面对面,单独接受召见的话,朱橚心中没有任何底气不被对方识破。
王守廉却大袖一挥,断然道:“先生不必过谦!此事非为你一人,乃是为天下风气!我意已决,你不必再多言!”
他以为朱橚只是谦辞,却不知这番“厚爱”,对朱橚而言,有若催命的符咒。
朱橚见他态度坚决,不好再推辞,只能躬身称是,心中却已是波涛汹涌。
看来,这步棋,是福也是祸。
若将来真要直面朱允熥,也只能见机行事了。
不过,朱橚今日前来,还藏着更深的目的。
待王守廉请他坐下,他便不着痕迹地,将那根真正的探针,刺向了他内心最敏感之处:
“在下听闻,天子有意推行‘新学’,此次亲往曲阜祭孔,莫不也是为了在圣人庙堂之上,为那‘新学’正名,树立其权威吧?”
“绝无可能!”王守廉闻言,如遭蜂蛰,那张刚刚缓和下来的脸,瞬间涨得通红,猛地一拍桌案,竟是失态地咆哮起来:“那不过是方孝孺之流,借圣人名号,贩售自家私货的歪理邪说!”
“圣人教诲的核心是什么?”
“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上下尊卑,秩序井然’!”
“可那‘新学’却大言不惭,说什么‘圣人之道,天下为公’!”
“若依此言,还要不要纲常伦理?”
“要不要礼义廉耻?”
“就凭他一句‘天下为公’,便要将我华夏千年之礼法,尽数颠覆吗?”
“方孝孺那等奸佞,也敢妄称圣人门徒?”
“这天下风气,正是被这等人败坏的!”
他胸膛剧烈地起伏了几下,似乎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失态,强压下怒火,但声音依旧慷慨激昂:
“陛下创办‘科学’一脉,格物致知,探究万物之理,此乃‘经世致用’之学,于国于民,皆有大益。”
“我大明能有今日之繁荣,科学功不可没,我亦是无比钦佩的!”
“天子能开创科学,其天纵英明,纵尧舜再世,亦不及万一。”
“在我看来,‘儒学为体,科学为用’,方是万世不易之正道!”
“可如今那些新学门徒,竟将‘科学’之功尽数揽于己身,四处鼓吹‘新学’方是儒家正统,唯有振兴‘新学’,方能强盛大明!”
“此乃贪天之功为己有,大逆不道!”
一番话说得是酣畅淋漓,说完这才意识到身旁尚有客人在,不禁老脸一红,整理了一下衣冠,歉然道:“倒是老夫失态了,一时义愤填膺,竟忘了先生还在。”
“无妨,无妨!”朱橚心中大定,知道此人已是自己的“囊中之物”,面上却是一副受教的诚恳模样,连忙起身道:“在下初闻‘新学’经义,亦是满腹疑云,总觉新学所讲,与自幼所学的圣贤之道大相径庭。”
“只是在下久居外邦,学初识浅,不敢妄言。”
“今日听大人一番剖析,方才茅塞顿开,原来其中竟有这许多的关窍!”
王守廉长叹一声,看朱橚的眼神,已满是“得遇知音”的感慨:“先生远在西域,尚能明辨是非,知晓新学的荒谬。”
“可恨我大明,读书人何止百万,本应深明大义,却偏有那许多趋炎附势之徒,昧着良心去追捧方孝孺的邪说,该杀!”
……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446/22665976.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