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不错的方法
“如果向王上奏请求,该怎么处理?”
王直看向于谦,问了一句。
现在是解决铁矿归属大明之后的问题。
于谦向朱祁钰行了一礼,然后站起来面对王直,淡淡地说:“凭什么?”
很简单的一个反问,凭什么?
王直张了张嘴,却发现面对大明,提不出什么条件来。
大明从不欺负附属国,但不代表大明要不断让出利益,难道还要养一只瓦剌那样的狼出来?
“朕知道王卿的顾虑,不征之国,王卿觉得朝廷为了一座铁矿,有点仗势欺人了。”
朱祁钰明白王直的心情,毕竟华夏是礼仪之邦,不是说说而已,只要有能力,华夏一向乐于帮助周边小国。
一个一直付出的人,突然提出要求,不习惯是很正常的。
“陛下,老臣只是觉得,现在南北都有战事,不宜闹僵。”
王直低头说道,他不是好战之人,但为了百姓,必要时强硬一点也可以,不过要看情况。
“不是作对,建州女真那边,朕是为了百姓谋生路。”
朱祁钰说道:“再说,女真经常打仗,这也算是朝廷管理不善。现在,朕打算管一管建州女真,应该会很高兴。”
如果心里不痛快也没办法,如果大明不插手,和女真还能打个难解难分,四郡是新开辟的地方,基本上可以算作是占了女真的地盘。
对游牧民族来说,攻城是一件麻烦事,这也是从中原学来的战术。
朝廷里有王直这样的人很重要,这样出兵才有理由,能避免国家的名声受损。
大明之所以能得到附属国的支持,一个原因就是说话算数,说到做到,这是华夏自古以来的信誉。
所以,在和平年代,华夏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还是很融洽的。
直到海的那一边来了些不讲理的人。
他们整天说契约精神,但在华夏面前,这些人反而最没有信用。
“陛下看得远,老臣比不上,但老臣斗胆劝陛下,多给些时间,等湖广那边安定下来再处理辽东的事情。”
王直再次跪下,劝说道。
“准。”
朱祁钰没有拒绝,尚书们不知道卢忠已经占据山头称王了,朱祁钰也明白,现在的大明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出现的技术和政策。
这才是真正的隐忍发展。
“陛下,臣有事要奏。”
等王直退下后,陈循站出来,躬身说道。
“说。”
“禀陛下,如今京城里的商人越来越多,各地在城里组织帮派,形成了地方商帮,臣认为应该进一步规范商帮,严格管理并控制其发展,所有商帮都要登记帮主和成员……”
陈循一口气说了好多条,朱祁钰不仅认真听,桌上还有兴安送来的陈循亲自写的方案。
朱祁钰越听越兴奋,陈循的建议非常超前。
商会还没出现,但对商帮的管理方法已经有了雏形,这并不是朝廷想打压商人,相反,陈循是想扶持这些地方商帮,给他们一些在京城做生意的便利。
陈循知道,只要有利可图,商帮应该会接受这样的安排。
朝廷不再一味排斥商人,而是开始接触其中的代表人物,在当时保守风气盛行的情况下,这无疑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真的这么做,就得提防商人贿赂官员,这种现象就会滋生。
水太清了就没有鱼;什么事也不可能完美无缺。商帮带有一定的派系色彩,而商会则更正规一些。
朱祁钰根据自己的想法对陈循的流程提出了一些建议,让整体更规范了一些,陈循这才满意地回去办公。
陈循刚走,王直又站出来奏道:“陛下,各地乡试已经开始,明年科举的读卷官还没定下来,请陛下决定。”
科举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从乡试考官到京城的读卷官,都必须严格把关。
“这件事由五部联合都察院来商议决定,如果有徇私舞弊,就按旧例处理。”
朱祁钰点点头说道。
王直行完礼回到队列中,这在朝廷上是常有的事。满朝文武人太多,皇帝不可能全都记住,再加上各殿大学士,所以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内阁推荐,再由皇帝批准后任命的。
“陛下,刘安现在驻扎在开原,但草原资源有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臣认为,可以让牧民四处游牧,并设立商贸市场。如今京城肉食紧缺,百姓家里养的鸡鸭牛羊也满足不了需求,与草原互相结合,能有效掌控局势……”
于谦念着自己写的奏章,这一切的前提是刘安在开原有军事优势,否则光靠贸易,只会引来强敌。
朱祁钰听得非常认真,毕竟于谦有丰富的基层经验,对京城的情况也很熟悉,经常和陈循等人商讨。
最终,于谦打算用商品贸易来实现经济上的控制。
目前银币推行顺利,他想打破边境贸易以物易物的旧模式。这个办法其实很简单,天下的贵族都差不多,都喜欢把钱藏在家里。
只要草原贵族也开始这样做,他们就会失去民心,到时候收复他们就容易多了。
“通商的事,以前朝廷和草原各王有过约定,现在形势在我这边,各边镇重地由朝廷派出的市官来管理。再者——”
朱祁钰停顿了一下,扫了各位尚书一眼,继续说道:“这个法令会让草原内部矛盾加剧,草原贵族会把内部问题转嫁到外面,把内乱变成外战,战争就是这样发生的。”
游牧民族和海盗民族类似,从来不会自己解决内部问题。
一旦出事,他们就想办法制造更大的外部冲突,以此转移注意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动战争。
在这个时代,打仗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口,利益分配也就变得简单了。
而农业大国则是一直解决内部问题,直到无法解决,利益方耗尽之后,才会迎来新的盛世。
这是于谦第一次听到这么完整的理论,感觉终于明白为什么北方一直难以平定的原因了。
其他尚书也在认真思考。
说起来,学问是没有尽头的,这一代朝廷,无论是商业还是军事方面,都接受了太多新思想,一时间有些吃不消。
“短暂的和平,如果不能保持武力上的优势,只会引发更大的战乱。”
朱祁钰语气平静地说着,这是对那些想把兵器收起来、让战马放归山林的安逸派的一种提醒,居安思危的思想必须一直记在心里。
不想开放通商,无非是担心武力优势容易被超越,怕这怕那,结果反而什么事都做不成。
可是一味禁止,最后还不是让瓦剌逐渐强大起来,差点就取得辉煌成就?
“周卿,工部负责大沽口军港船坞的事情要加快进度,事情环环相扣,工部的任务很重。”
周忱平时很少被人提起,但只要被提到,肯定是有大事要处理。所以他虽然只是个旁听的官员,却一直非常警觉。
“回陛下,工部各作坊已经在大沽口开始动工,从户部调拨资金招募工匠,进展顺利,估计很快就能完成船坞的建设。至于军港,材料要求高,进度会慢一些。”
周忱站出来,低头汇报着大沽口工程的情况。
朱祁钰听完,点点头,转头看向于谦,说道:“银币虽然稳定,但大明并不产银,再说,过度开采国内矿藏也不是好事。”
“各位大臣,大明需要进口银矿,更需要开发国外的矿藏。银币作为货币后,大明就没有回头路了,虽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是一种无奈。在勘探国内矿藏的同时,也要关注周边国家。”
这关系到国家财政,大臣们全都认真听着。
白银作为货币,导致民间私自开矿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并不是从朱祁钰登基才开始的。
朝廷主要是通过收税来管理矿藏,只要报上来的,民营采矿是允许的,但为了逃税,私自开矿的情况也很多。
要想让这些人不再乱挖,就要减少对国内矿藏的控制,新发现的矿藏由国家统一管理,是个不错的方法。
任何政策都不是单独执行的,牵涉方方面面,必须综合考虑。
于谦原本只是想开放通商,后来才发现单靠通商并不能解决北方牧民的问题,只有配合一系列政策,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上的掌控。
不过,商还是要通的,就算是铁器,也没问题。
等圣人说完后,于谦行礼道:“臣谨遵圣意。”
目前的想法还不成熟,但并非不能实行,于谦下定决心,也就不再纠结这个议题。
接下来是处理京城周边的养殖业,进行规范化管理。
毕竟于谦说过,百姓家家都养鸡鸭,导致外城环境很差。
散养的家禽很难清理粪便,引发的疾病也不容忽视。
这一块本来是五城兵马司管的,但关于城市形象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光是这点,朱祁钰就列举了好几个问题。
比如街道、水沟、污水沟、渗水井,还有像公共厕所这种新出现的事物。
在这方面,集体管理比较容易,也就是要调动里正、坊正这些基层人员。
朱祁钰说到这里停了下来,但王直还是觉得没说完。
他认为,如果这些措施真的落实下去,基层官员的晋升问题早晚会出现,从中挑选合适的人也没关系,同时还能把人才派下去,提高基层的文化水平。
但圣人看了看时间,说大家都有事要做,于是宣布散朝。
离开文华殿后,王直走到于谦身旁,问道:“皇上说的市容市貌,现在应该由兵马司负责吧?于尚书,有没有具体的规章?”
(https://www.24kkxs.cc/book/1657/1657064/11110114.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