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供销集团和商品经济
作为一名为民服务的官员,刘理顺对苏松商人的要求,自然十分上心。
尤其是这些商人开办的工厂,关系到很多工人的就业。
在战时状态结束后,他就一直在想办法,解决新区产品的销路问题。
最终还真让他找到了门路,那就是生产移民物资——
皇帝这几年一直把从江南征收的金花银,用于组织移民。
银子是不能直接用的,需要转变成各种物资。
苏松新区恰好这点有优势,各个产业园依托江南的相应产业,能生产除了粮食之外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
在刘理顺的争取下,负责采购这些物资的内府监,同意把一部分定单交给苏松新区。
前提是新区的产品质量要合格、价格一定要低。在勉强能用的基础上,提供尽可能多的产品。
刘理顺极力压价,让新区的一些商人,接下了这个订单。
然后,他又盯上了辽东、辽西重建,以及灾民迁徙过去后所需要的物资。
这方面苏松新区的优势并不大,因为两地重建,更需要的是木材、砖瓦、水泥、钢铁……
这些都不是苏松新区的优势产业,他们只能提供些劳保手套等商品。
倒是有一些商人去外地收购用于竹筋混凝土的竹子和桐油,获得了一部分订单。
不过这对解决就业的帮助不大,刘理顺更希望像之前的战时状态一样,由朝廷出面组织,大批量生产物资,那样才需要众多的工人。
这是他对收复安南一直很支持的原因,不仅关系到老师的功业,还关系到新区安稳。
但是身为儒家士子,他是不希望一直打仗的,而且也不认为战争会一直延续。
如果几年后战争再结束,苏松新区会不会迎来新的危机呢?——
经过苦思冥想,刘理顺终于找到了新的解决办法,觐见皇帝说道:
“臣恳请陛下设立专门公司,负责移民物资采购。”
“根据微臣所知,灾民并非完全一无所有、也不是对生活物资没有需求。他们是没有门路,无法买到物资。”
“如果朝廷设立专门的公司,采购之后低价卖给他们。这些人定然乐于购买,新区也能够卖出更多产品。”
如此积极为新区的产业找出路,朱由检对他这种精神颇为称赞。
不过对这个做法却有些迟疑,询问道:
“采购之后低价销售,想法是很不错。”
“但是就怕有些人欺上瞒下,从中牟取利益。”
“到时候采购变成采买,销售的也是质次价高的商品,那可又是恶政。”
佥商采买这种事,曾导致不少商户破产。
所以朱由检对采购的限制一直很严格,要求至少给供应商留出百分之五的利润。
低于成本价的销售,被定为恶意竞争,追究法律责任。
刘理顺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当然知道佥商采买的害处,不过他坚持道:
“佥商采买是恶政,但是采购不是。”
“只要坚持留给商家利润,并且给他们选择退出的权力,就不会变成采买。”
“陛下切不可因噎废食,要用其利去其弊。”
这确实有点道理,朱由检若有所思道:
“给商家选择权,也给采购公司选择权,就不会变成强制的佥商采买。”
“不过采购人员欺上瞒下、中饱私囊,是大概率发生的事情,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尽量限制这一点。”
“刘卿说的确实有道理,要用其利去其弊。”
想到这里,他下令道:
“朕会让内府监和工部、太仆寺合作,成立供销集团。”
“供销集团可以在各省设立采购公司、销售公司、物流公司,负责采销和运输,把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建起来。”
仿照后世的做法,建立供销集团。
在商品经济不够深入的大明,市场需要主动开发。
命人唤来王承恩,让他向刘理顺讲解将内廷对供应商的管理办法,朱由检道:
“内廷的每一种商品,现在都至少有两个供应商。”
“最质优价廉的一家获得最多的订单,其他供应商提供特殊品类。”
“供销集团可以不考虑特殊商品,在生产上就是货比三家,选择最质优价廉的一家下订单。”
“然后再拿着这个商品询问其他供应商,看他们是否愿意按同样的价格和质量生产,同样采购一批,供销售公司选择。”
“如果某家工厂的产品反馈好,那就增加订单。所有的采购都是浮动的,相互都有选择权。”
应用选择权的理论,制定供销集团的采购办法。防止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变成佥商采买。
更要防止商人联合起来垄断,提供质次价高的商品。所以朱由检要求,每种商品至少要有三个供应商,还不能在同一地、不能有任何实质同盟关系。
这会让一部分订单不在苏松新区,不过它作为南直隶采购公司的所在地,仍会是最主要的采购来源。
刘理顺要帮助即将成立的供销集团,先把南直隶的采购公司建起来。
他听到后极为激动,因为这就是对苏松新区的扶持。
有了这个政策,新区商人在竞争成为供销集团的供应商时,自然会占据地利。
——
当然,想要产品不愁卖,还要保证供销集团采购的物资,顺利销售出去。
在经历过战时状态突然结束、对新区产业园造成打击后,刘理顺已经完全明白皇帝为何说从商品变成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对于工商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把商品卖出去。否则流转不畅、各方面成本都会累积,有保质期的商品更是会变成废品。
这就决定了供销集团的核心是销售,没有足够的销售能力,采购自然也无从谈起。
谈到这个问题,朱由检道:
“各地销售公司,可以和驿站、旅店、甚至卖杂货的商人合作,在各地建立代销点。”
“这些代销点只是代理销售,所有的店员都要经过培训,商品也都要注明进货价和销售价,不许私自更改。”
“朕的要求就是,各个代销点的销售价,总体不超过进货价的一成。可以略微浮动,但是要控制整体利润率,通过规模取胜。”
“只有卖出去的商品越多,他们挣的钱才越多。不要妄想坑蒙拐骗赚一笔,那样会被供销集团追究责任。”
“对于销售渠道,一定要严格管理。”
借鉴后世胖东来的做法,朱由检决定把一切都放在明面上。甚至要求各地公司公开批发价和建议零售价,在报纸上公开发布。
避免一些代销点欺上瞒下,导致民众对供销集团不信任。
刘理顺、王承恩对此都是有些不解,他们虽然也不赞同赚取超额利润。但是企业就是赚钱的,如果限制利润,供销集团如何壮大起来?
对此,朱由检道:
“供销集团真正需要做的,是把中间的物流等成本降低,通过降本增效,获得更多利润。”
“朕希望最终的销售零售价,将来能控制在采购价的1.2倍以内。”
“甚至能根据产地就近销售,把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控制在1.1倍。”
“这部分产品的利润尽量降低,要通过规模获利。”
“易损易坏或采用新技术的商品,可以适当放宽,用更高价格出售。但最高加价不超过进价的1.5倍,不赚超额利润。”
“供销集团的店铺和代销点,要做平价商店。进价和售价公开透明,让人们知道买了不吃亏。”
“只要规模够大,就能赚取到足够的利润。”
说着,他谈到了供销集团的性质,向刘理顺等人道:
“朕前些日子和张溥谈过技术驱动型企业,和业务驱动型企业。”
“对于供销集团,按常理说它应该是业务驱动型企业。”
“但是朕对供销集团的要求,却是成为技术驱动型企业。”
“用技术不断提升物流和管理,降低中间成本。”
“它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民众提供商品、为工厂提供订单,让商品和货币流通起来。”
“可以说它提供的,也是基础服务,要像水暖公司一样,按公共服务行业对待。”
“朕不要求它赚取多少利润,重要的是扩大规模、提高管理。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奖金,按规模和中间损耗降低数量发放。”
“朕希望大明将来的每一处,都有供销集团的销售点。”
这是他对供销集团的要求,打通生产和销售,把大明的消费潜力激发出来。让工厂能够放心生产,让民众买到质优价廉的商品。
刘理顺等人听到后,也明白了供销集团存在的意义。
不过意义再宏大也不能当饭吃,限制得太过严格,供销集团如何扩大?甚至能不能立足,都是一个问题。
对此,朱由检也给出了政策,向他们道:
“朕会让四海粮行和粮食集团向供销集团提供平价粮食,代为收取粮票。”
“以后拿到粮票的人,都能在代销点拿着粮票平价购粮,后续再加上食盐、酱菜、食用油、茶叶、煤炭等品类。”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生活必需品都要能够提供。”
“另外,苏松新区的纺织产业园,要多生产些布匹和针头线脑,保证质优价廉。”
“再就是各地卫所和营区,供销集团可以和后勤机构合作成立军人服务社,提供商品销售和梳洗、缝纫等服务,专门针对卫所军民户和现役军人。”
“这方面还要接受监军总署的监督,避免销售引人堕落的物品腐化军人,更不许用次品坑害军人,否则会追究到底。”
“供应军人服务社的商品价格,按战时采购管理,严格限制利润。”
“供销集团的其他采购也是一样,都按战时采购管理,只不过对利润适当放宽点,允许以更高价格销售紧俏商品。”
“你们可以把供销集团当作一直执行战时状态的公司,朕会让后勤部也持有一部分股份。”
这个说法,终于让刘理顺明白了供销集团的意义,而且非常满意。
有了这些业务,供销集团就有了基本盘,立足毫无问题。
苏松新区的商品销售,同样有了托底。再也不用担心战时状态突然结束,生产的商品变成了没人要的东西。
尤其是想到辽东等地建立卫所,肯定需要大量的物资,他决定催促供销集团尽快和这些地方合作,把当地的销售公司建起来。
尤其是灾民迁徙后重建家园需要物资,以前这一块很杂,想卖都卖不过去。现在有军人服务社和代销点,终于可以销售过去。
沈廷扬刚刚组建的船队,恰好可以负责运输,可以让物流公司把这方面外包给他们。
如此种种,刘理顺已经预感到,苏松新区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各个产业园的工厂将会再一次如雨后春笋地冒出来。
此时他由衷地感到,皇帝的智慧如渊似海,比自己最初想的专门公司还要完善。(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43.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