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K小说网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960章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第960章 “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应该说,战时采购制度,在大明的接受程度还算不错,商人们普遍比较支持。

    这不仅是因为战时采购带来的稳定定单,可以让他们毫无顾忌的扩产。

    还因为战时采购,被他们视作“商役”的一部分,如同以前的佥商采买——

    此前朝廷佥商,便是在无人应募的情况下,强迫商人买纳。

    在民众普遍服役的情况下,工商业战时执行这个制度,商人们能够理解。

    尤其是现在朝廷为他们留出了利润,认为高于成本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是合理的。

    只要他们的生产成本和行业平均成本比起来不是太高,就不可能亏本。

    生产效率高的工厂,甚至能大赚一笔。

    所以这种“商役”,很受商人的欢迎。

    即使在平时执行,有些人也能接受。

    在刘理顺引入选择权、允许商人自行选择是否接受后,他们对此的抵触情绪会进一步降低。

    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朱由检还嘱咐王承恩,仿照皇室对供应商的评级,对供销集团的供应商同样评级,并且对军民两用产品评定军品等级。

    这些评级可以用于宣传,表明对质量的认可。激发商人们成为供应商的热情,控制商品评价体系。

    为此,朱由检让供销集团和翰林院、科学院合作,成立专门的商品评价中心,负责评估质量和成本,并提出优化建议。

    这些设置,让供销集团的职能进一步完善。

    君臣几人又商议起供销集团的资金来源,作为最初购买货物的资金。

    朱由检询问王承恩道:

    “内府监能拿出多少银子?先往里面投入百万。”

    “工部、后勤部、太仆寺能出钱最好,没钱的话,就让他们提供渠道各占一成。”

    打算让这几方组成供销集团。

    王承恩还未回话,刘理顺已经急着道:

    “陛下,苏松新区同样可以拿出百万银子,请陛下允许新区拥有供销集团股份。”

    这就让朱由检惊讶了,看着刘理顺道:

    “你们苏松新区这么有钱吗?”

    “产业园不是五年免税,难道卖地这么挣钱?”

    现在的苏松新区,基本是靠楚藩的财产建设,还有就是卖地。

    不过这部分收入还要用于缴纳赋税,苏松新区占据的土地赋税,都要上缴上去。

    朱由检不认为他们能够结余百万,否则刘理顺早就自己下订单,不至于在战时状态结束时求助他人。

    刘理顺现在确实没有这么多钱,但他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也是他之前提出组建专门公司的原因。

    他向皇帝说道:

    “臣现在没有这么多钱,但是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至少收入百万。”

    “请陛下允许苏松新区继续发行宝钞,供应给前来贸易的商人。”

    这是要自己印钱啊,朱由检皱着眉头道:

    “货币发行,现在统归金储会。”

    “你应当知道宝钞的信誉,哪有商人愿意接受它们?”

    刘理顺不慌不忙地说道:

    “大明商人不愿接受,但是外来商人,却必须接受它们。”

    “按照《会典》规定,藩国进贡的货物,朝廷先抽一半,另一半给还价值,必以钱钞相兼。”

    “有的钱六钞四,有的钱四钞六,或者以物折还。”

    “他们必须用宝钞,按内府估验定价卖货,并按内府的定价采购商品。”

    (朝贡贸易货物价格,表中按铜钱计价。《大明会典》中按宝钞计价,象牙每斤五百文,青花白瓷盘每个五百贯,价格相差一千倍)

    这番解释,听得朱由检大开眼界。

    因为国势衰落、走私横行,他登极后是很少遇到朝贡的,完全不清楚这些。

    尤其是他推行自由贸易、贸易配额也只针对有价无市的贡品和管制物资后,就更不清楚朝贡贸易的操作了。

    此时他才明白,朝贡贸易的商品定价,完全掌握在大明朝廷手里。

    朝廷说值多少就是多少,进贡的象牙能被压价到每斤五百文,抵价的青花白瓷盘能被定到每个五百贯。一口三尺阔面的铁锅,就是能卖一百五十贯的高科技。

    相差如此悬殊,也难怪朝廷总是“厚往薄来”,赏赐给藩属的物品,远远超出他们进贡的价值——

    都按这个定价计算,可不就是厚赐!

    这也能解释清楚为何后来走私横行,朝廷被大明商人和外商撇开。实在是这个定价太离谱,他们都想撇过朝廷走私贸易。

    明白这些之后,朱由检对大明的强盛,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工业革命未发生的现在,大明的手工业品,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科技,其他地方根本比不了这里。

    优势的瓷器、丝绸、铁锅等产业,根本没有竞争对手存在。

    盘算着如何在这些产业上多赚钱,朱由检听到刘理顺道:

    “如今朝廷发行银元和辅币券,不再印制宝钞。”

    “虽然信誉更好,价值非常稳定,但是市面上的银元和辅币券,却一直有所不足。”

    “外商携带大批物资贸易时,更是尤其不便。”

    “他们兑换不到足够的银元和辅币券,在苏松贸易时只能花银子购买,或者以货易货。”

    “臣以为对这些外商仍旧可发行宝钞,让他们使用宝钞计价,作为中间货币。”

    “以苏松新区的外贸数额来看,至少需要印制相当于百万银元的宝钞,方能满足贸易所需。”

    好家伙,这是让外商拿着宝钞去贸易。

    关键是他们愿意吗?商人愿不愿收取?

    如果买不到商品,谁要这种废纸?

    提出这个疑问,刘理顺此时回道:

    “可以开设专门外贸银行,发行和银元等值的钞票。”

    “规定外商买卖必须使用钞票,让他们拿着钞票购买商品。”

    “如此就解决了货币不足的问题,促进对外贸易。”

    原来是这个打算,朱由检听明白了。

    刘理顺打算发行的钞票,是一种没有准备金、专门针对外商的货币。

    就算它崩盘了,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影响,甚至连货物都不会少卖。

    这个思路是好的,但是其中却有很多问题,他问刘理顺道:

    “如果外商来到大明,不是为了购买商品呢?”

    “或者说他们不愿向朝廷买,而是向大明商人购买货物,发行给他们的钞票会不会被拒绝收取?”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外商显然不会乖乖用钞票,大明的商人也不愿意。”

    “那样就会和之前的朝贡贸易一样,再次催生出走私问题。”

    这个问题显然不好解决,刘理顺只能说道:

    “臣以为可以让供销集团提供货物,成立专门的外贸公司,定价更高一些。”

    “以供销集团提供的商品种类,外商应该能满意。”

    这是一个办法,而且朱由检也确实需要给供销集团赚取超额利润的机会,他点头道:

    “外贸公司可以设,而且对外售价,不得低于国内。”

    “能赚多少都是他们的本事,不设任何限制。”

    “至于你说的外贸钞票,朕以为同样可以发行。”

    “但是要有抵押品,那就是供销集团的货物。”

    仿照抗日根据地以粮食棉布等重要物资为抵押发行的边币,朱由检道:

    “供销集团掌握多少货物,就可以发行多少外贸券。”

    “外商可以拿着外贸券买货,国内的商人也可以拿着外贸券采购商品。”

    “但是用外贸券那就按外贸价格,这种货币名义上和银元等值,实际可上下浮动三成。”

    “当外贸券实际价值高于银元时,那就多发行外贸券。”

    “低于银元时,则要回收一些、或者多提供物资,避免外贸券贬值得太厉害。”

    “朕会让四海银行与供销集团合作,成立专门的外贸银行发行外贸券。”

    这显然比刘理顺设想的更完善,让外贸券拥有更大的流通范围。

    发行量也会更大,有可能达到数百万甚至千万。

    想到这么多的钱财,朱由检的呼吸都有些粗重:因为他的内库,现在都没有这么多钱财。

    尤其是他想到了内地和边疆地区,现在同样缺少货币。

    如果以供销集团的货物为抵押,是不是能像发行边币一样,发行新的货币?

    或者谨慎一点,仿照边币的前身光华商店代价券,还有后世超市的代金券、消费券,发行专供供销集团、严格限制使用范围的货币。

    那样大明货币紧缺的情况将大大减轻,供销集团也变得不止提供商品流通服务,而是能通过金融,赚取庞大收益。

    当然,这其中的风险也很大。因为朱由检不能保证,供销集团以后会不会为了利益,大肆发行外贸券和代金券。

    所以他打算把这种可以作为交换媒介的代币,同样定义为货币。让国会金融委员会和户部、金储会制定政策,对其进行监管。

    现在嘛,则可以野蛮生长一段时间,由内廷控制的银行与供销集团合作发行外贸券和代金券。

    这些银行的数量要多,每个银行负责一片地域。并且由皇资委和皇家银行监管,避免某一个银行出问题,波及很大范围。

    现在要做的就是完善规章制度,试点发行外贸券和代金券。

    想到这里,朱由检嘱咐王承恩道:

    “你去和涂文辅商量一下,拿出更多的银子采购物资。”

    “然后以这些物资为抵押,发行不超过实际成本的外贸券和代金券。”

    “外贸券只用于外贸,代金券则可以在代销点买商品。”

    “先在苏松新区和东北试行,把规章制度完善。”

    把自己的设想说了一下,嘱咐刘理顺、王承恩好好做。

    并且答应了刘理顺的请求,允许苏松新区入股供销集团,给了一成股份。

    供销集团的股份构成,初步定下的是内廷掌握四成,工部、后勤部、太仆寺、苏松新区各掌握一成,剩余两成给职工,包括普通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

    外贸券和代金券的发行,则必须与内廷控制的银行合作。并且让户部颁发个临时命令,禁止供销集团以外的企业发行代币。

    对银元、钱庄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银票和支票,还有粮行发行的粮票等票据,同样要纳入监管,将这些都纳入广义货币范围。

    金融的魔力如此之大,以至于朱由检在享受的同时,加紧制定措施,完善对这个行业的监管。

    要确定金融为农工商三大产业服务,而不是反过来吞噬这些行业。(本章完)


  (https://www.24kkxs.cc/book/1656/1656624/11110142.html)


1秒记住24K小说网:www.24kk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24kkxs.cc